⑴ 郁達夫曾擔任主編的文學刊物是( )A.《收獲》 B.《創造季刊》 C.《莽原》 D.《現代》
A選項:《收獲》。我國著名文學家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於1957年創辦。內容以純文學為主,涵蓋文、史、哲、地、經、法和美術。
B選項:《創造》季刊。1922年5月1日《創造》季刊第一期出版為始。 早期創造社的主要人員有: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等,他們都一致主張於新文學的建設,他們批判粗製濫造的作品,抨擊齟齬的翻譯。 中國的社會也在漸變之中,一批知識分子青年接受外來資本主義思潮的洗禮,正彷徨於國內新舊思想的轉換之中,所以對於創造社的文學運動 。 其中《創造》季刊出版於1922-1924年,由上海泰東圖書局發行,第1卷4期,第2卷2期,共出6期。
C選項:《莽原》。《莽原》雜志於1926年1月10日在北京創刊,魯迅主編,是魯迅編輯過的刊物中最早的一種。該刊1925年4月在北京初刊時,為周刊,附於《京報》發行,共出32期,1926年1月改為半月刊,單獨出版,共出48期,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
D選項:《現代》。《現代》奉行「文學作品的本身價值」的刊稿標准,魯迅、郭沫若等作家都在該刊發表過創作或論文。著名短篇小說如茅盾的《春蠶》,中長篇小說如巴金的《海底夢》,話劇如楊晦的《伍子胥》,評論如侍桁的《文學上的新人》,都發表在《現代》上。法國左翼作家伐揚·古久列來的《告中國知識階級》一文也首先由該刊譯載。此外,刊物還有計劃地發表過一批有關新文學社團與作家的重要史料。
所以:選B!
⑵ 中國是什麼時候有拼音的,什麼時候書寫豎著寫變為橫著寫的
最早是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中才有了拼音方案。至於真正演變成出正式的拼音是由於:「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漢字筆畫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記式、圖案式、數字形式。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注意是由於要掃除文盲才搞的,目的是減少之!而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是要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再往後走,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提出漢字豎寫改橫寫的第一人,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新青年》雜志編輯之一的錢玄同。在《新青年》一九一七年三卷三期上,刊載了錢玄同致陳獨秀的公開信,首次提出漢字豎改橫」的見解。「人目系左右相並,而非上下相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觀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較易於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文筆勢,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則漢寫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
以後,錢玄同又在《新青年》連續發表四篇公開信,積極倡導「豎改橫」的主張。陳獨秀、陳望道等學者也同時表示贊許。當時,郭沫若也撰文從生理學角度闡述漢字「橫行」的道理,並在1922年8月出版的《創造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付諸實行,但還是未能推而廣之。
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繼續大力提倡漢字「橫行」,《光明日報》首先響應,進行實驗,其後響應者逐漸增多。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經黨中央批准改為橫排,至此,漢字「橫行」才在全國推廣。
⑶ 中國漢字是什麼時候開始橫著寫的,什麼時候開始從左向右寫為什麼
提出漢字豎寫改橫寫的第一人,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新青年》雜志編輯之一的錢玄同。
在《新青年》一九一七年三卷三期上,刊載了錢玄同致陳獨秀的公開信,首次提出漢字豎改橫」的見解。「人目系左右相並,而非上下相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觀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較易於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文筆勢,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則漢寫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
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
以後,錢玄同又在《新青年》連續發表四篇公開信,積極倡導「豎改橫」的主張。陳獨秀、陳望道等學者也同時表示贊許。當時,郭沫若也撰文從生理學角度闡述漢字「橫行」的道理,並在1922年8月出版的《創造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付諸實行,但還是未能推而廣之。
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繼續大力提倡漢字「橫行」,《光明日報》首先響應,進行實驗,其後響應者逐漸增多。
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經黨中央批准改為橫排,至此,漢字「橫行」才在全國推廣。
漢字橫寫至今已有90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