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人類是怎樣發明

人類是怎樣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05 17:53:53

⑴ 人類在最開始是如何發明語言的

語言的產生,是人類第一次傳播革命的直接推動力。那麼,語言是何時產生和怎樣產生的呢? 菲利浦•列 伯曼在《人類說話的進化》(1984)中推斷:人類的遠祖大約在9萬年前的某個時候開始「說話」,大約在3.5 萬年前的某一時期開始使用語言。


人類創造了語言,語言也就成了人類的標征,成了人類進行交際與傳播的工具,也成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據考古發現,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最先出現的尼安德特人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奇 怪地絕種了,而後起的克羅馬農人卻成了人類最直接的祖先。一個十分有力的推論是:前者沒有語言,而後者 創造了語言。語言拯救和幫助了克羅馬農人,人類也從此脫離了動物的信號傳播藩籬,踏上了人類的語言傳播 大道。第一次傳播革命中的語言傳播,使個人經驗和見聞為大家所共享,使前人的文化積累為後人所繼承。

⑵ 人類是怎樣形成的,

人脫離動物界而形成人類完全是由自己的技術發明而進化為人類的。
雖然我們不能夠模擬人類的起源和進化過程,其起源與進化的原始過程仍然存在許多迷,但是,大自然創造了生命已經不容置疑。俄國化學家奧巴林在1924年提出:地球原始大氣是由「甲烷、氨、氫、水蒸氣等物質組成,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產生簡單生命分子成為可能。」1953年美國化學家米勒在密封「原始大氣」的玻璃管里,用電極引起管內氣體放電,這樣持續一周的模擬雷電實驗,結果發現玻璃管內產生了一種固體物質,這種物質正是生命體內的幾種氨基酸。1958年美國生物化學家福克斯把合成的氨基酸混合加熱,得到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類蛋白質」。由此可見,生命的產生於地球的急劇變化的環境有關。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書中,用大量的是實和理論,說明了生物起源和「自然選擇」的進化過程。馬克思也通過人類進化過程的考察論述了人類是「勞動創造了人」。但是,這僅僅說明人類的原始階段的—「猿人」階段。從雲南「元謀人」的頭骨化石到「北京山頂洞人」頭骨化石的比較來看,「猿人」同其他動物的並存經過了170萬年的時間,而真正成為「人類」從江西省安義、新余縣首次發現舊石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村發現的「石核、石錘、刮削器」等舊石器,到河南省淅川縣溝彎新石器「石斧、石鐮、鑿、錛、鏟、網墜、矛和罐、缽、盆、豆、杯、小尖底瓶」這些陶器來看,從發明站立行走到發明陶器時代卻只用了大約2萬年的時間。人類進入文明時期卻僅僅用了大約2000年,人類進入現代文明僅僅用了200年。關於人類進化史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人類的「原始四大發明」說起。
(一) 直立行走技術發明的意義
從人體的肢體結構形式和組成成分與其他生物的結構形式和組成成分進行比較來看,人類與其它生物的原始產生應該是同一時期。但由於某種原因人類的眼睛進行了單面布局和能夠聚焦,使得在其進化的過程中能夠完成「類人猿」的雛形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首先,眼睛的布局不象其他動物,兩支眼睛分別在前額和鼻骨的兩邊,以至所觀察到的物象太多且混亂、不清晰,大腦始終處於混亂思維的狀態而不能進行腦容量的增加和腦神經系統的邏輯化。人的眼睛股則由於布局在一個方面,在長期對事物觀察中,努力去看清一個或更加細小的東西,對於聽覺的使用,特別是嗅覺的使用變得越來越少,以至經過大約幾十萬年的時間,鼻骨逐漸向後縮平,眼睛往前突出,眉骨向後變平腦殼變大,變圓。
嗅覺和聽覺的退化,人類對於眼睛變得更加依賴,站立起來進行張望和對於高處食物的摘取,特別是企圖雙手的利用,「直立行走」成為人類的第一項技術發明。而且是「類人」能夠進化成為人類,能夠進入文明社會的決定性的第一步。關於這一點,從世界上許多國家發生的「狼孩」事件中得到說明。如果不是人們解救「狼孩」的話恐怕這個人永遠像「狼」一樣爬行,就是今天的人們,讓孩子要學習的第一件事,也還是「站立行走」。
「站立行走」技術的發明,首先使人類的大腦和腦垂體得到了逐漸的進化和完善。一方面,站立起來進行行走和奔跑,需要身體的平衡和肢體各個部分的動作協調,對於小腦腦垂體的鍛煉、發育和進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反過來對於肢體的對稱和神經系統的反射敏感能力也是一個進化促進。特別是由於站立起來,減少了血液對於大腦的沖擊,大大減輕了頭部的震動而引起的腦漿的震盪,使得大腦腦細胞的邏輯性排列和繁殖增多成為了可能。使人類的思維具有了日益增多的物質基礎—腦細胞及聯系這些腦細胞的神經系統,人類大腦特有的思維和想像能力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特別慶幸的事,「站立行走」的技術發明,實現了手與腳的分工,從此手、腳各自形狀的進化形成和如此靈活的使用把人類從僅僅適應自然,「物競天擇」的自然進化過程改變成為了自身進化過程。這首先表現在聽覺、嗅覺、牙齒、皮毛、心臟功能、腸胃功能等方面的退化,表現在眼睛、腦量、神經系統、五臟隔膜、青春期等方面的進化。重要地是手能夠在行進的過程中完成復雜的各種動作。比如拍、劈、檔、招、扇、抓、撓、摳、攥、握、拿、縷、拽、推、摸、捏、挾、投、甩、擰、擠等,雙手結合起來則完成的動作就更多了。這是其他任何動物都不能做到的。這也是為什麼最沒有特殊功能的人能夠戰勝其它兇猛、梟毒野獸、自立於動物之群的根本原因。是能夠進一步發明和使用工具的先決條件。
除了爬行動物,在動物世界裡人類的壽命應該是比較長的。但是,在直立行走以前並非如此,人類的祖先同其他動物一樣,依然遵守這「強肉弱食」的自然法則。遵循著「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進化規律。壽命也同其他動物一樣,生老病死的周期很短。通過對人類頭骨化石的性別、年齡的DNA鑒定來看,在70萬年以前的半直立人,其生存年齡只在20歲至40歲之間。就是今天一個經常躺在床上的人,如果不站起來行走或者很少運動,那麼他的壽命也最多隻能活到20幾歲。
大約在70~50萬年以後,人類已經完全進化到直立行走的狀態,開始不再接受大自然變化的「苛求」而改變自己,而是自覺地尋找適合自身感受和生存的棲息地,進行甚至是萬里的遷徙,把「自然選擇」改變成為了在「選擇自然」。「自然進化」變成為「自身進化」。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再適應於人類。不再由於大自然嚴寒、潮濕而長毛、換毛,而是不惜萬里把社區尋找溫和、遮風擋雨的盆地和山洞。不再由於面對兇猛的老虎而怵然,而是拿起木棒窮打猛追,從此而成為地球的主人。由於前肢逐漸地不再負重,手的動作逐漸變得復雜,使人類所吃的東西也開始為適應自身的口味、易啃易嚼、腸胃舒適、消化感覺而「選擇自然」。這樣在經過了大約20萬年的進化,使前肢變得短小,後肢變得粗高。對於高處新鮮空氣的吸收和其他低頭向下的動物相比邀清新3倍,大大提高了身體的健康水平。另外,手的使用雖然吃的東西變得干凈,以至盲腸逐漸退化變小,但直立行走卻對腸胃的新陳代謝方面變得通暢了許多,杜絕了微生物在常委黎滋生,盡快地排除了毒素,保證了身體的健康。盡管不象原來那樣經餓,進食進化為了半天的周期,而人的壽命卻提高了3倍。
(二)石器的發明
人一開始並非食肉,只是在同野獸的斗爭中,在熬度枯冬少食的期間,吃肉是維持生命的唯一辦法,然而動物厚厚的絨毛、堅韌的毛皮對於已經退化了的虎牙和後縮的嘴巴,撕咬動物的肉是相當困難的。石頭尖劃破自己皮膚的記憶讓他們發現了這個道理,於是製作、使用石器的技術成為人類的第二大發明。也正是石器的製作和使用技術加快了人類進化的步伐。
石器技術的發明使人類在最近50萬年的時間里開發了許多石器產品和生活手段。人們利用石器除了解決食肉問題以外,還解決了穿衣避寒問題以及擋風遮雨的居住問題。也正是在石器製作、使用的歷史過程中。使原始人類進化具有了現代人基本特徵。
食肉的開始,用石器的刃將動物的皮割開後,再將肉進行分割送入嘴中,減少了對樹葉、樹皮、果殼、子種的咬啃和咀嚼,使牙齒從尖銳長大而逐漸進化導象現在這樣刃平。雖然直到現在我們嘴中的智齒還沒有退化完全,但我們的牙齒和口型從大而突出,進化為小兒平了。食肉對於人類肝功能的進化使得由原來單純解毒而凝聚為膽囊,肝功能偏重於膽汁的輸送,胃消化功能的增強變得非常明顯了。
食肉過程中用石器剝下的動物毛皮,經過晾乾後披在人身上可以擋風禦寒。於是,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有發明了骨針縫制衣服的技術。動物毛皮繼後來的棕樹皮、蠶絲布穿在人身上後,人身上的茸毛就會慢慢因摩擦而脫落、退化,大約在15萬年前人身上的毛就幾乎退化成現在這個樣子。
在這15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的大腦腦量已經由170萬年的400克增長到了800克左右。這時的大腦存在了記憶的反射思維,慾望的形象所形成的意識對於人類的進化絲毫沒有作用。比如眉毛、眼遮毛、鬍子、腋毛、陰毛,由於它們處在人體分泌物的聚集處,人類無論多麼不喜歡,但是自身神經系統的作用所遺傳的基因信息也只能保留下來。也就是說,在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始終起著作用,意識地選擇和改變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是強化自身進化的一種手段。這從今天射線照射種子,使其基因突變的辦法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三),火種技術的發明是人類進化完善的第三大發明。
就是在石器技術使用過程中,人們通過製作石器時石頭間的撞擊,或摩擦乾木棍時其尖部被點燃起火而利用易燃的「火絨」發明的火種技術。通過北京周口店山洞人遺址中原始人用火的年代考察,大約50萬年前人類就開始使用火了。火的使用不僅解決了人們的取暖問題,同時也改變人們的肉食方式為熟食,另外夜晚的火光對於驅散野獸、安全夜眠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它動物大都怕光,尤其怕火,喜歡夜見行動。而人類卻與此相反,喜歡光明。生活尤其依賴水與火。恰恰是火的使用技術發明在人類進化進程的最後50萬年的時間里,徹底完成了人類的最後進化方面。最終成為我們現代人這個樣子。火對於人類眼睛玻璃球的進化作用簡直是強化過程。
人類和其他任何動物或昆蟲的眼睛都有玻璃球體和視網膜及連接這些視網膜的球後神經構成。其他動物和昆蟲的眼睛玻璃球前面的瞳孔晶狀體比較厚,甚至接近於球狀。對於物體的成像超過視網膜,所以在接受光線視網膜所承受的光范圍大,特別是強光對於眼睛的刺激嚴重而痛苦,而人類卻是在逐漸克服對於光線的不適進化為特別喜歡光明,並且不怕較強光線作用的。首先,當人類接受較強火光刺激之後,會對於暗黑睜大眼睛去看的習慣拉長、拉扁了晶狀體並使這已形成的基因排列方式已傳下去。拉扁了的晶狀體所折射光線的焦點為正好落在視網膜上為進化方向。並且火光的主要紅外線波段對視網膜、球後神經及和眼球聯系在一起的血管們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紅外波段的射線對視神經細胞的化學鍵斷裂和重組分裂為更多的視網膜神經細胞的能量也許是正好匹配,所以,其進化為眼睛構造的現代模式時間僅僅用了大概15萬年就完成了。也就是說在大約在三十萬年前人類就已經可以看到遠到天邊的事物景象了。非洲的原始人能夠在17萬年前到達亞洲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
在各種動物的眼睛的改變過程中,人類及飛禽的眼睛進化了,對於像蛇、老鼠、深海生物的眼睛卻由於很少見到陽光、火光或射線光而退化了。甚至完全沒有了視力,他們的行為只是靠發射超聲波、靠嗅覺氣味或靠地磁的引導來進行目標的辨別了。
另外,火光對於人類青春期的進化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早在50萬年前,人類的青春期在8歲左右,這可以通過來自非洲獲亞洲的人類骨骼化石的DNA化驗其成熟年齡得到證實。另外的推斷也可以說明,如果那是人類自然死亡周期為30歲左右的話,而人的成熟期為18歲,那麼人類是不能延續下來的。到了3.5萬年的非洲尼安德人和3萬年中國資陽人時期人的壽命已經到了45歲左右,人的青春期也進化到了16歲左右。在這40多萬年的時間里唯一改變認為客觀生存環境的是火。人對於火的長期接近和吃熟食改變了人的青春期。
火的燃燒過程是纖維素這些大分子吸收獲得溫度和火種的光線,其聯系這些大分子的化學鍵被打破,碳及氧的核外電子釋放光線和能量。人體的膽囊或卵巢受到光線的照射和獲得能量使體細胞分裂單數染色體細胞的機制逐漸退化。以至在人類開始使用爐灶,用石器、陶器、銅器、瓷器盛水做飯之後,人R
植物的纖維主要是由碳、氫、氧、氮這些原子組成的。在纖維組織里還結合或吸收著微量的金屬元素,特別是通過植物體的毛細管可能吸收了一些放射性元素。每個纖維素單體直徑大到可以用微米來計量,燃燒最終產物CO2和H2O的體積只有在百萬倍的顯微鏡下才能夠觀察得到,纖維素單分子的體積與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體積相比要差百萬倍。當植物纖維受到火種的溫度、 光線被打開它們的化學鍵鏈條之後,氫原子、碳原子的核外電子變得十分不穩定,亂碰亂撞得電子很快與氧原子的核外電子配對,電子由原來遠距離原子核跳躍到離原子核最近的位置,電子由高能級跳躍到低能級得過程,電子和原子核之間距離差能量符合愛因斯坦規律 E=MC。大分子變化為小分子的過程釋放的光線 破壞了受到照射的卵巢或膽囊機能,長期照射下去便使得形成精子或卵子的機能退化,並且由於遺傳的原因,人類便在40萬年的時間里青春期進化為現在的18年。
人的體細胞內染色體,除了精子或卵子是23條外,都是穩定的46條。人的生長和老化的過程是體細胞的線分裂過程和新陳代謝過程。作為卵巢和膽囊內的精子和卵子卻不是這樣的,它的產生是由於性激素的過多產生 ,其游離的體細胞在性激素地作用下釋放能量為RNA、染色體的極性消弱或消失,配對的染色體分離開來, 完成體細胞分裂為生殖細胞過程。如果人體釋放的能量越多則性激素和生殖細胞產生的越快且越多。作為50萬年前的原始人,為了生存盡快的站立起來尋找食物或躲避襲擊,身體釋放能量過早過多,尤其吃野果,植物枝葉,其植物的葯物性刺激性激素的過多、過早產生,以致它們成熟的過早,身體發育的過快。
火的發明和人類終生的使用,其火光的照射使身體的卵巢和蛋囊組織經常獲得能量,生殖細胞接受電磁振盪而極性強化,本來活潑不穩定的生殖細胞就很容易的結合在了一起,轉換成月經或精液排除體外,或被身體轉移吸收。特別是燃燒吸收了放射性元素的乾柴,r射線對於產生性激素卵巢、蛋囊組織的屢次破壞,逐漸降低了卵巢、膽囊的性功能,性激素的產生逐漸被遺傳為變晚、變少,身體發育變得遲緩,性成熟進化為象現在的18歲左右了。
火的利用幾乎完全改變了人類的飲食方式,隨之也改變了人類的聲帶形式,為產生語言逐漸完成了口腔和聲帶的進化。
本來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只會吼叫和低鳴。當開始吃熟食以後,舌頭深長使用功能發生了徹底的改變,不再伸長舌頭做「舔」的動作,舌頭由於不再拉長使用,那麼輸送到舌頭的血液就會減少,期細胞的分裂增長就會停止,漸漸退縮的基因形式由於遺傳,於是舌頭就慢慢進化為短而薄了。另外軟柔的食物對於聲帶的保護和發育、進化,使得其寬度逐漸變窄,其長度逐漸變得稍長。振動的頻率也隨之增高和變寬。牙齒的變小、變整齊也為語言發音能夠改變氣流振動的流量、振幅、頻率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關於口腔和聲帶的進化不像人類青春期加長那樣的「生理化學進化」,也不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結果,而完全是由於物理條件的改變而發生的「生理物理進化」。
火的使用技術發明不僅進化了人類的眼睛、青春期、口腔和聲帶,對於後來的制陶技術、冶煉技術、化工技術和戰爭技術也起到了關鍵的起始條件。由此可見,火的使用技術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和現代社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四)旋轉技術發明和創造對於大腦結構的進化完成。
在人類大腦的發育和進化過程中,旋轉技術的發明和創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通過眼睛所看到的環狀形態和形式,拉動記憶細胞的排列和神經線的溝通路徑也同外界自然存在形式一樣,朝著「樹冠式」模型,進行一層層的圓環以致達到球狀的幾何形式 。使人們具備了將記憶圖像聯系起來的思維,而且能夠在思維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想像到事物的正面,也能夠想像到事物的反面。
在人類眼睛的進化漸漸完成之後,人們的視野擴展到了天邊,對於大自然觀察的清晰度和准確性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別是對於運動的物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第一次發現許多事物是圓的,是具有前後順序的環形排列所構成。在他們相互表達這一現象和模仿的過程中旋轉技術發明了,
首先是手腕、肘、肩的肢體的旋轉。勞動和生活的需要,強迫自己的肢體去做各種環形或往返運動,特別是雙手的腕部和肘、肩,必須進行各種各樣的劃圓旋轉,對於手的五指,其動作的復雜性隨著石器的多樣化和勞動、生活方式的多樣化而變得更加具有復始性、放射性、聯系性、對應性。這些肢體神經反射到大腦的記憶途徑,按照電磁波的反射、衍射和直線性原理,其分布形態和機能自然與之對應,而且手動作和神經的由少變多,由雜亂無章變為秩序性,由單向性變為多向性,由單一的獨立而變為群體的聯系,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進化、完善和發育緩慢遺傳過程。到了土陶器的出現時期,即在距今1.5萬前後人類終於完成了大腦的結構進化,從此人類的歷史拉開了文明的序幕。
如果沒有神經線反射存在的進化分布於我們的大腦,對於外界事物的記憶和思維是無從談起的。因為神經線對於記憶細胞的溝通和這些記憶細胞的共同的相互映射,才能在我們頭腦中形成事物的形象。而且神經線的主線及支線的環形溝通連接越多,我們的記憶才會越多,我們的思維才會越變得完整和復雜。如果沒有我們的肢體的各種運動,特別是作為手的五指張曲環形技術的發明和使用,就沒有手指環形張合運動所產生的電磁振盪在頭腦中反射延伸而使神經線路形成。如果沒有神經線的放射狀的延伸存在和環形分布的聯系形成,記憶細胞的信息刻痕就是單面的、片面的,斷裂的,而不是正反兩方面的、完整的和周環性聯系的。
旋轉技術所發明的削磨骨針、鑽磨針眼、鑿磨石臼、土陶罐、土陶碗、筒狀獸皮裙子等圓形器件,以及用去毛獸皮和植物所擰成的繩子,用石鏟刨成圓形地坑蓋成尖圓型草頂的半地下房子,如此等等,新石器時期先進的技術發明幾乎都是旋轉技術的應用。所用這些器具的製作和使用,不僅使人們記憶和思維開始形成和具備,人們還通過旋轉物體,開始認識到事物具有周而復始,因果相成的性質,於是產生了生死輪回,神仙護佑的意識。盡管這是不符合實際的想法,但它卻使人們開始具有了思想,具有了可以固定在人類頭腦里的意識,作為維護人與人、人與人群、人群與人群之間相互關系的社會、文化、政治產生了,人類邁入了奴隸社會。
「輪子」作為旋轉技術發明的突出代表,它所產生的制陶、紡織、運輸等原始生活器具和生產工具,其製作和使用的過程也是人們進行思想、語言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在人類頭腦進化歷史上僅僅用1.5萬年的時間就徹底完成了大腦的思維基礎結構。從骨針到紡車的歷史階段是人類進化歷史的一次飛躍。
事實證明,人類的形成和進化過程已經脫離了和超越了達爾文「自然選擇」的歷史階段。人類同其它動物一樣也都在為了生存而一直「勞動」著,但其它動物卻沒有得到高級的身體結構形成,它們依然保持著億萬年前的形態和行為方式,所以馬克思「勞動創造了人」的確切說法應該是「勞動技術創造了人」。

⑶ 人類是怎麼發明語言的

在人類最初的生產勞動時,產生了一些喊聲,和叫聲,這就是語言的始祖,慢慢地專,這些喊屬聲被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了,於是邊成了語言,其實在動物中,也有這中語言,就是靠一些聲音來傳播「覓食.逃跑.進攻」的信息,所以說,人類在古猿時期就有了一些簡單的用來傳播信息以維持社群活動的語言。

⑷ 人們的發明是怎麼來的

蝙蝠-雷達 小鳥-飛機 青蛙-電子蛙眼 鯊魚-潛水艇 變色龍-便衣 鯨魚-提高輪船速度內 蜻蜓-讓飛機的機翼不會容破碎 長頸鹿-抗荷服 海母-暴雨檢查器 螢火蟲-人工冷光 龍蝦-氣味探測儀 通過鯨魚的流線型發明了潛水艇. 通過蜻蜓發明了直升機. 通過蜻蜓的復眼發明了多相片的照相機. 通過鳥發明了飛機. 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人類通過蝴蝶發明迷彩服. 科學家根據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

⑸ 人類祖先是怎樣發明東西的

這怎麼答啊?人類祖先發明的東西多了去了!

⑹ 人類是怎樣發明探熱器

響尾蛇的頭部擁有特殊器官,可以利用紅外線感應附近發熱的動物。而響尾蛇死後的咬噬能力,就是來自這些紅外線感應器官的反射作用;即使響尾蛇的其它身體機能已停頓,但只要頭部的感應器官組織還未腐壞,即響尾蛇在死後一個小時內,仍可探測到附近15厘米范圍內發出熱能的生物,並自動做出襲擊的反應。科學家根據這一原理發明出許多周邊商品,廣泛運用於軍事

⑺ 人類是怎樣發明飛機的

世界上最早發明飛機的美國飛機發明家萊特兄弟(Wright,Wilbur.1867-1912,Orville,1871—1948)的大名。兄威爾伯·菜特,生於米爾維爾,受過四年中等教育,曾獲奧伯林學院名譽博士學位,是美國航空俱樂部成員,1909年獲法國科學院金質獎章,弟奧維爾·萊特,生於代頓,受過中等教育,曾獲慕尼黑皇家技術學院、奧伯林學院、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許多高等院校名譽博士學位,是全世界幾乎所有航空協會和俱樂部名譽成員,曾獲梅里特勛章、富蘭克林獎章等。 據科技史籍記載,萊特兄弟從小聰慧過人,勤奮好學,並懷有翱翔天空的遠大理想。特別是德國著名飛行家利利恩塔爾(Li-lienthal,Otto 1848-1896,著有《鳥飛翔是飛行技術基礎》等書)經過幾千次實驗完成了人類第一次滑翔飛行的事跡,給了年輕的萊特兄弟極大的鼓舞。為實現飛行天空的理想,萊特兄弟一方面刻苦學習航空理論,鑽研數學、空氣動力學;另一方面努力實踐,進行簡單小型風洞試驗和近千次飛行試驗,終於在1903年設計製成用內燃機做動力、木料做骨架、帆布做機翼的有人駕駛雙翼飛機。同年12月17日在基蒂霍克試飛成功。飛行時間雖不足一分鍾(59秒),飛行距離只有259米,但在世界飛行史上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一頁。這次試飛成功之後,萊特兄弟繼續努力改進飛機的結構,不斷進行飛行試驗。1908年在法國巴黎上空的一次飛行表演中,創下了飛行時間2小時22分23秒的最新紀錄,奪得最早發明飛機的「桂冠」,被人們譽為「飛機之父」。 然而,近年來,萊特兄弟最早發明飛機的結論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有人提出要改寫最早發明飛機的歷史。這就是從事航空史研究的權威專家、美國前空軍飛行員威廉·歐道伊爾和他的助手們,他們曾先後對《紐約時報》、《泰晤士報》記者宣稱,在萊特兄弟的雙翼飛機騰空前兩年,有一位德裔美國人古斯塔夫·懷特海德已將他發明的蝶形原始飛機試飛成功。他那架單引擎蝶形飛機使用的燃料是乙炔(俗稱電石氣)。威廉·歐道伊爾和他的助手們還依據古斯塔夫·懷特海德的原設計飛機圖紙復制了一具同樣引擎和一架原始蝶形飛機,並進行試飛與公布。當時曾邀請史密斯博物館派A出專家前去參觀和鑒定,但遺憾的是,邀請遭到斷然拒絕。史密斯博物館館長還在《國際先驅論壇報》上撰文論述萊特兄弟是世界上最早飛機的發明者。 鑒於史密斯博物館館長及專家們仍堅持原來的看法,威廉·歐道伊爾和他的助手們展開了一場為懷特海德正名之戰。威廉·歐道伊爾帶領著他的助手專程到古斯塔夫·懷特海德的故鄉以及美國各地沿著懷特海德足跡進行廣泛調查,並搜集了大量文字記錄,其中大部分是在懷特海德舊居的頂樓上發現的。這些飛機設計原始藍圖及大量航空飛行資料,足以證明懷特海德才是真正的「飛機之父」。懷特海德曾長期專心研究飛行原理、設計製造蝶形飛機並取得卓越成果,1901年8月14日在他家附近的空地上,他駕駛蝶形飛機升空離地面1米,飛行了800米,雖然升高飛行才1米,飛行距離僅800米,但它畢竟是人類航空史上「破天荒」的創舉。所以當時康涅狄格州的《橋港星期日先驅報》記者還曾特地詳細地報道過古斯塔夫·懷特海德設計、製造蝶形飛機試飛成功的經過並刊登了蝶形飛機草圖。這份一百多年前的珍貴報紙雖然顏色已變黃了,但它是重要的歷史與物證之一。 據國外傳媒披露,威廉·歐道伊爾和他的助手們已將古斯塔夫·懷特海德最早發明蝶形飛機的詳盡資料報請世界發明家協會審查與裁決,以期改變發明飛機的歷史,糾正謬誤,讓世界上第一位首創蝶形飛機的發明者古斯塔夫·懷特海德以當之無愧的最早飛機發明家身份,名列世界科技發明史冊,雄踞飛機發明家的榜首,讓萊特兄弟退居第二。究竟結果如何,尚待世界發明家協會通過調查研究做出權威結論。

⑻ 人類是怎樣模仿動物,植物發明創造的

《仿生學》
仿生學是指人類模仿生物功能,來發明創造的科學。它是一門新型邊緣學科。研究對象是生物體的結構、功能和工作原理,並將這些原理移植於人造工程技術之中。該學科的問世,大大開闊了人類的技術眼界,顯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自古以來,自然界就是人類各種技術思想、工程原理及重大發明的源泉。種類繁多的生物界經過長期的進化過程,使它們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從而得到生存和發展。勞動創造了人類。人類以自己直立的身軀、能勞動的雙手、交流情感和思想的語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促進了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獲得了高度發展。因此,人類無與倫比的能力和智慧遠遠超過生物界的所有類群。人類通過勞動運用聰明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製造工具,從而在自然界里獲得更大自由。人類的智慧不僅僅停留在觀察和認識生物界上,而且還運用人類所獨有的思維和設計能力模仿生物,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增加自己的本領。魚兒在水中有自由來去的本領,人們就模仿魚類的形體造船,以木槳仿鰭。相傳早在大禹時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觀察魚在水中用尾巴的搖擺而游動、轉彎,他們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槳。通過反復的觀察、模仿和實踐,逐漸改成櫓和舵,增加了船的動力,掌握了使船轉彎的手段。這樣,即使在波濤滾滾的江河中,人們也能讓船隻航行自如。鳥兒展翅可在空中自由飛翔。據《韓非子》記載魯班用竹木作鳥「成而飛之,三日不下」。然而人們更希望仿製鳥兒的雙翅使自己也飛翔在空中。設計和製造了一架撲翼機,這是世界上第一架人造飛行器。
以上這些模仿生物構造和功能的發明與嘗試,可以認為是人類仿生學的先驅,也是仿生學的萌芽。
隨著生產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已經認識到生物系統是開辟新技術的主要途徑之一,自覺地把生物界作為各種技術思想、設計原理和創造發明的源泉。人們用化學、物理學、數學以及技術模型對生物系統開展著深入的研究,促進了生物學的極大發展,對生物體內功能機理的研究也取得了迅速的進展。此時模擬生物不再是引人入勝的幻想,而成了可以做到的事實。生物學家和工程師們積極合作,開始將從生物界獲得的知識用來改善舊的或創造新的工程技術設備。生物學開始跨入各行各業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行列,而且首先在自動控制、航空、航海等軍事部門取得了成功。於是生物學和工程技術學科結合在一起,互相滲透孕育出一門新生的科學仿生學。
蒼蠅為人類做出了的偉大的貢獻。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另外蒼蠅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個「天然導航儀」,人們模仿它製成了「振動陀螺儀」。這種儀器已經應用在火箭和高速飛機上,實現了自動駕駛。
蝙蝠會釋放出一種超聲波,這種聲波遇見物體時就會反彈回來,而人類聽不見。雷達就是根據蝙蝠的這種特性發明出來的。在各種地方都會用到雷達,例如:飛機、航空等。
在自然界中,水母,早在5億多年前,它們就已經在海水裡生活了。「但是,水母跟順風耳又有什麼關系呢?」人們肯定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因為,水母在風暴來臨之前,就會成群結隊地游向大海,就預示風暴即將來臨。但是,這又與「順風耳」有什麼關系呢?原來,在藍色的海洋上,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頻率為8~13赫茲),是風暴來臨之前的預告。這種次聲波,人耳是聽不到的,而對水母來說卻是易如反掌。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水母的耳朵里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科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

閱讀全文

與人類是怎樣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