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台汽車發明人是誰
展開全部
1883年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德國人,發明了摩托車。
1886年3月8日,版戴姆勒發明了世界權上第一輛四輪汽車。
1886年1月29日科爾•本茨(Karl
Benz)獲得了以汽油機為動力的三輪車的專利。多數人認為這就是世界上第一輛汽車。
㈡ 中國第一個飛機發明人是誰
你這個問題問得不太恰當。世界上最早發明飛機的是美國飛機發明家萊特兄弟。而中國的第一位飛機設計師(不是發明人)是馮如,生於1883年12月15日,廣東恩平縣人,12歲時,因生活所迫,隨親戚赴美國舊金山謀生。
1903年,當得知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後,馮如決心要依靠中國人的力量來製造飛機。他得到當地華僑的贊助,於1907年在舊金山以東的奧克蘭設立飛機製造廠,1909年正式成立廣東飛行器公司,馮如任總工程師。公司於當年便投入製造飛機。
1909年9月21日,馮如於接近黃昏時在奧克蘭附近一個圓形山丘旁進行了第一次試飛,這是一個遠離居民點的地方,在場的除記者外,就是他的三個助手。當飛機起飛後飛行了0.8公里,離地4.57米准備作一次轉彎時,螺旋槳突然停轉,飛機摔在地面,馮如被摔出機外,幸沒受傷。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於螺旋槳槳軸螺絲擰得太緊,致使槳根斷裂。
1910年7月,馮如根據寇蒂斯「金箭」和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又製作了第二架飛機,10月至12月,馮如駕駛它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並受到孫中山先生和旅美華僑的贊許,同時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1911年2月,馮如謝絕美國多方的聘任,帶著助手及兩架飛機回到中國。辛亥革命後,馮如被廣東革命軍政府委任為飛行隊長。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犧牲,被追授為陸軍少將,遺體安葬在黃花崗,並立碑紀念,被尊為「中國首創飛行大家」。
㈢ 什麼是第一發明人
審查指南中規定的第一發明人需要填寫身份證號,由此將帶來一些隱性的權利或者權力。版
個人以為權:
1、第二發明人等不填寫身份證號,由於可能存在同名同姓的情況,假設出現了名譽權糾紛,則由於第一發明人是唯一沒有疑義的,因此,他可以提供有力證言。
2、當然,有人可能會說,這時單位可以做出證言證明到底誰是第二發明人。這在通常情況下當然沒有問題。但深入考慮,是否又存在這樣的疑問:究竟第一發明人與專利權人,誰的證言更有力?
雖然當初在提交專利申請時,第一發明人是「被」專利申請人寫進「發明人」一欄的,但是一旦確立了這個第一發明人,就是承認了該發明人的工作成果和名譽權,那麼後續一切與發明人權益相關的事務,第一發明人作為研發團隊中的重要一員,其立場和證言往往尤為關鍵。
專利權人若與第一發明人證言不同,當然可以考慮做發明人變更,可是要知道,這個變更程序必須要有原第一發明人的簽字。這時矛盾如何解決?就只有舉證了。可舉證難度,可想而知,如果沒有嚴格的研發記錄(會簽),哪怕你一共有10個發明人,恐怕都未必抵得上有身份證號的第一發明人。
㈣ 世界上第一台手機的發明人是誰第一台手機出現的時間
1973年4月的一天,世界第一部手機誕生,舉世震驚。而研製出這部手機的,也正是大家熟悉的通訊大廠摩托羅拉。當時,一名男子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磚頭大的無線電話並打了一通,引得過路人紛紛駐足側目。這個人就是手機的發明者馬丁·庫帕。
㈤ 第一個機器人的發明人是誰
機器人一詞的出現和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的問世都是近幾十年的事。然而人們對機器人的幻想與追求卻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人類希望製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代替人類完成各種工作。
西周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我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春秋後期,我國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面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時代的古希臘人發明了最原始的機器人——自動機。它是以水、空氣和蒸汽壓力為動力的會動的雕像,它可以自己開門,還可以藉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漢代,大科學家張衡不僅發明了地動儀,而且發明了計里鼓車。計里鼓車每行一里,車上木人擊鼓一下,每行十里擊鍾一下。
後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成功地創造出了「木牛流馬」,並用其運送軍糧,支援前方戰爭。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鍾表技術發明了自動機器玩偶,並在大阪的道頓堀演出。
1738年,法國天才技師傑克·戴·瓦克遜發明了一隻機器鴨,它會嘎嘎叫,會游泳和喝水,還會進食和排泄。瓦克遜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機械化而進行醫學上的分析。
在當時的自動玩偶中,最傑出的要數瑞士的鍾表匠傑克·道羅斯和他的兒子利·路易·道羅斯。1773年,他們連續推出了自動書寫玩偶、自動演奏玩偶等,他們創造的自動玩偶是利用齒輪和發條原理而製成的。它們有的拿著畫筆和顏色繪畫,有的拿著鵝毛蘸墨水寫字,結構巧妙,服裝華麗,在歐洲風靡一時。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些玩偶其實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現在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機器人是瑞士努薩蒂爾歷史博物館里的少女玩偶,它製作於二百年前,兩只手的十個手指可以按動風琴的琴鍵而彈奏音樂,現在還定期演奏供參觀者欣賞,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紀中葉自動玩偶分為2個流派,即科學幻想派和機械製作派,並各自在文學藝術和近代技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發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魯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動玩偶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婭》;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問世;1886年《未來的夏娃》問世。在機械實物製造方面,1893年摩爾製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驅動雙腿沿圓周走動。
進入20世紀後,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與支持,一些適用化的機器人相繼問世,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工程師溫茲利製造了第一個機器人「電報箱」,並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是一個電動機器人,裝有無線電發報機,可以回答一些問題,但該機器人不能走動。1959年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可編程、圓坐標)在美國誕生,開創了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
現代機器人
現代機器人的研究始於20世紀中期,其技術背景是計算機和自動化的發展,以及原子能的開發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價格的方向發展。
大批量生產的迫切需求推動了自動化技術的進展,其結果之一便是1952年數控機床的誕生。與數控機床相關的控制、機械零件的研究又為機器人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原子能實驗室的惡劣環境要求某些操作機械代替人處理放射性物質。在這一需求背景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阿爾貢研究所於1947年開發了遙控機械手,1948年又開發了機械式的主從機械手。
1954年美國戴沃爾最早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並申請了專利。該專利的要點是藉助伺服技術控制機器人的關節,利用人手對機器人進行動作示教,機器人能實現動作的記錄和再現。這就是所謂的示教再現機器人。現有的機器人差不多都採用這種控制方式。
作為機器人產品最早的實用機型(示教再現)是1962年美國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這些工業機器人的控制方式與數控機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徵迥異,主要由類似人的手和臂組成。
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個具有視覺感測器的、能識別與定位簡單積木的機器人系統。
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會(現改名為仿生機構研究會),同年召開了日本首屆機器人學術會。
1970年在美國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工業機器人學術會議。1970年以後,機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廣泛的普及。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製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計算機控制的工業機器人,它是液壓驅動的,能提升的有效負載達45公斤。
到了1980年,工業機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稱該年為「機器人元年」。
隨後,工業機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發展,日本也因此而贏得了「機器人王國的美稱」。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機器人在功能和技術層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動機器人和機器人的視覺和觸覺等技術就是典型的代表。由於這些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機器人概念的延伸。80年代,將具有感覺、思考、決策和動作能力的系統稱為智能機器人,這是一個概括的、含義廣泛的概念。這一概念不但指導了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而且又賦予了機器人技術向深廣發展的巨大空間,水下機器人、空間機器人、空中機器人、地面機器人、微小型機器人等各種用途的機器人相繼問世,許多夢想成為了現實。將機器人的技術(如感測技術、智能技術、控制技術等)擴散和滲透到各個領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新機器——機器人化機器。當前與信息技術的交互和融合又產生了「軟體機器人」、「網路機器人」的名稱,這也說明了機器人所具有的創新活力。
Xym。 回答時間 2008-03-13 04:26
檢舉
機器人一詞的出現和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的問世都是近幾十年的事。然而人們對機器人的幻想與追求卻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人類希望製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代替人類完成各種工作。
西周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我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㈥ 誰是第一部雷達的發明人
這似乎成了一個難解的歷史問題。由於年代久遠,這一問題目前還無法得出一個權威性的結論。
美國在1936年1月研製出脈沖雷達;德國在1935年9月製造出船用雷達;而法國在1936年已經把早期的雷達裝上了「諾曼底」郵船,以防碰撞冰山。三個國家似乎都擁有雷達的發明權,不少研究人員對這個問題爭論了幾十年。
現代空戰離不開雷達,尤其是軍用雷達,它起到不可替代的「眼睛」作用。軍用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軍用電子裝備。雷達發射的電磁波照射目標並接收它的回波,由此來發現目標並測定位置、運動方向和速度。
比較普遍的說法認為最早投入實用的軍用雷達是由英國研製的,而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沃森·瓦特起了關鍵性的作用。1935年1月,沃森·瓦特任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無線電研究室主任,當他受英軍委託研究利用電波探測空中飛機的裝置時,充分利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迅速研製出對空警戒雷達的試驗裝置。2月26日,沃森·瓦特為軍事部門領導人進行雷達表演,雷達探測到了16千米外的飛機。
1938年,英國開始用沃森·瓦特設計的雷達組建世界上最早的防空雷達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已在東海岸建立了一個由20個地面雷達站組成的「本土鏈」雷達網。1940年夏天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正是靠「本土鏈」贏得了20分鍾寶貴的預警時間,以約九百架戰斗機抵擋住了德國兩千六百餘架飛機的瘋狂進攻。可以說,是雷達救了不列顛。
世界上第一部炮瞄雷達是美國陸軍通信隊於1938年研製成功的SCR-268型雷達。1943年,美國又研製成功微波炮瞄雷達SCR-584,這是第一部自動跟蹤炮瞄雷達。它與指揮儀配合,大大提高了高炮射擊的命中率。1944年德國發射了V-1導彈襲擊倫敦時,最初英國擊落1枚V-1平均需發射上千發炮彈,而使用SCR-584後,平均僅需五十餘發炮彈。
今天,幾乎所有的高射炮都裝備了炮瞄雷達。在速度快、機動性好的現代作戰飛機面前,沒有炮瞄雷達的高炮就如同瞎子一般。
軍用雷達也在海上廣泛應用,這就是船載雷達。它是裝備在船舶上的各種雷達的總稱,它們可探測和跟蹤海面、空中目標,為武器系統提供目標數據,引導艦艇躲避海上障礙物,保障艦艇安全航行和戰術機動等。
1935年,德國首次進行艦載雷達試驗,當時對海上艦船的探測距離僅8千米。世界上最早使用艦載雷達的是德國研製的「海上節拍」式對海警戒雷達。第一部艦載對空警戒雷達是美國海軍實驗室於1938研製成功的XAF型雷達,它對飛機的探測距離達137千米。對空、對海警戒雷達的裝備使用,可及早發現敵方飛機和艦船,保障適時和准確地進行攻擊。世界上第一部機載雷達是由英國科學家愛德華·鮑恩領導的研究小組於1937年研製成功的。它可探測到16千米以外的水面艦艇。
機載雷達是裝在飛機上的各種雷達的總稱。它包括截擊雷達、轟炸雷達、航行雷達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面對納粹潛艇戰和空襲的威脅,鮑恩博士主持研製的ASVMKI型機載對海搜索雷達和A1型機載夜間載擊雷達正式裝備英國戰機,成為世界上首批實用機載雷達。它們在打擊德國潛艇和夜間轟炸機的戰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邊爭論誰是第一部雷達的發明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類怎樣利用包括雷達在內的各種發明,是用於和平還是戰爭?
㈦ 中國四大發明人是誰
中國四大發明人;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指南針北宋無記載;火葯唐朝孫思邈;造紙術東漢蔡倫。
1,畢升(約-1051),出生於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在宋仁宗慶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如今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雕版印刷術」。
畢升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方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
2,蔡倫(?-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
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3,孫思邈(541年—682年,存在爭議,詳見正文「年齡爭議」目錄),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
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隋開皇元年(581年),見國事多端,孫思邈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與世長辭。
(7)誰是第一發明人擴展閱讀
一、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北宋慶歷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
二、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三、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造紙術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發明
㈧ 第一代電腦的發明人是誰
電腦是誰發明的,嚴格說起來很難界定。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雖然著名科學家約翰·紐曼(John von Neumann;譯註:一般常音譯為「馮紐曼」)以縱橫科學界的才華,經常被後人稱為「現代電腦之父」;然而,馮紐曼?K不是真正的現代電腦發明者。這份榮耀應該歸於設計?K建造了第一部數位式電子計算機的兩個人——約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普瑞斯伯·艾克特(Presper Eckert)。他們在短短三年之間建造出第一部電腦、以及在往後30年間為名譽而奮斗的傳奇,是一個由卓越智慧和深切遺憾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 電腦是誰發明的? 上計算機課,很可能老師會這樣說: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名叫「埃尼亞克」(原文為Eniac ,早先也有人漢譯為「伊利阿克」),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發明的。如果你參加計算機常識考試,這樣回答並不算錯;但如果你給別人講計算機歷史,這樣說可就錯了。因為事實並非如此。 早在1947年,也就是「埃尼亞克」出現以後的第二年,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就向美國專利局提出了專利申請,但是專利卻遲遲於1964年方才公布,原因就是專利局對他們「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提法還有懷疑。而且在專利公布以後,美國漢尼韋公司仍不向專利人購買專利就進行生產,為此公司遭到了違犯專利法的控告。 但是漢尼韋公司不服,他們認為電子計算機的真正發明人不是摩徹利和埃卡特基,而是阿坦納索夫。於是官司打到了法院。法院經過125 次開庭審理,最後於1973年10月19日正式宣布:「摩徹利和埃卡特基沒有發明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而是利用了阿坦納索夫發明中的構思……」阿坦諾索夫是在美國依阿華大學工作的一位物理學家。研究中繁重的計算過程使他備嘗艱苦,於是決心從事電子計算機的研究。1937年冬天的一個夜晚,他因為研究中的一個難題縈繞心頭,始終得不到解決而感到心情沮喪,就開車到伊里諾斯州一家路邊小酒店裡去喝酒解悶兒。他一連喝了兩杯酒之後,腦子里忽然閃現出用電容器作記憶元件再生記憶的方法,並由此得出了最原始的現在稱之為「邏輯電路」的概念。從這個獨創性的思路出發,又經過兩年時間的刻苦研究和實驗,終於在1939年12月製成了以二進制邏輯運算為核心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可是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依阿華大學沒有申請專利,後來也沒有公布資料,至於這台「已經製成」了的電腦都干過什麼活兒,更沒人知道。 由於侵犯專利權而引起的官司,又引發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究竟是誰發明的爭執。經過法庭多次調查核實,終於證明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權應該屬於阿坦納索夫。為此,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決定授予他最高榮譽:HOLLEY獎章。 盡管許多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小說、電影和「野史」中經常提起美軍曾經使用剛剛發明的電子計算機破譯過德軍和日軍的密電碼,但是第一,是不是真有這樣一件事情,還沒有由國家正式公布的文件檔案可資依據;第二,即便二戰中果然使用了電子計算機,用的是不是就是阿坦納索夫所發明的電子計算機,也沒有文獻資料可作依據。因此阿坦納索夫所發明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不是真正建造起來並正式使用過,建在什麼地方,外觀究竟是什麼樣子,很少有人知道。 另一種說法,認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不是美國人,而是英國人,時間則也是在20世紀30年代末尾。 1940年,戰爭狂人希特勒命令他的空軍元帥戈林實施「海獅」行動,限期於9 月17日前務必摧毀英國空軍。從此,歷史上最為激烈、最為殘酷的不列顛空戰開始了。英國空軍在道丁元帥的指揮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極小的代價,戰勝了兩倍於自己的敵人,終於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粉碎了希特勒侵略全世界的野心。 道丁元帥憑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呢?多少年來,一直是個無法解釋的怪謎:因為在不列顛空戰取得空前大勝利的幾天之後,頭號功臣道丁元帥竟被不明不白地撤去了空軍元帥的職務,一年之後,又被強令退休。直到1975年,英國當局方才透露了真情:原來,當時英國已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道丁就是依靠這宗「法寶」,方才成功地破譯了希特勒引以為驕傲的由密碼機發出的絕密密碼,掌握了德軍司令部的重大軍事計劃,從而取得不列顛空戰的偉大勝利。為了不讓希特勒得知英國擁有電子計算機,道丁發揚自我犧牲精神,「功成身退」了。 那麼,英國為什麼要到1975年方才披露這一秘密呢?原來,英國的情報部門有一條極為嚴格的規定:凡是機密,任何人在30年之內都不許泄露。正是由於這條規定,使得發明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的榮譽落到了美國人的頭上,時間也被推遲了好幾年,而發明者卻連姓名也沒有流傳下來。 當然,這一類「野史」說法很多,流傳得也很廣,甚至於有人說德軍也在更早的時間發明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是這種沒有合法文件加以證明的傳說,永遠只能停留在傳說的階段,而無法得到人們特別是科學界的認可。 但是阿坦納索夫在1939年製造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卻是經過美國法院慎重調查以後得出來的結論,應該說還是比較可靠甚至是具有權威性的。阿坦納索夫所製造的「世界第一台計算機」究竟是什麼樣子,因為沒有公布資料,大多數人無法知道;由英國無名英雄發明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什麼模樣,更是誰也無法推測。由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製造的「世界第一台計算機」,卻是有資料公布的。那是一台真正的「巨型機」:全機共用了電子管18000 個,耗電量150 千瓦/ 時,佔地面積167 平方米,像一座三層樓房那樣高大,但是運算速度每秒鍾卻只有5000次。而且輸入的計算程序十分繁復,又長又多的打孔卡,能把專家的腦袋都搞疼。一旦出了問題,則專家們從樓下跑到樓上,又從樓上跑到樓下,忙得滿頭大汗,還很難診斷出毛病在哪裡。 當年的巨型計算機,耗資巨大,建造不易,主要用於大數字的繁復計算,例如天文數字的計算和破譯密電碼的計算等等,因此早期把Computer譯為「電子計算機」,應該說是十分貼切的。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是由誰發明的?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電腦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愈來愈普及,從桌面辦公系統向家庭生活普及,從成年人向少年兒童普及。生活中,懂電腦、能熟練操作電腦的少年朋友也越來越多,但是,要追溯電腦產生的淵源,你們知道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腦嗎? 世界上第一部直正可以操作的自動電腦於1944年誕生於哈佛大學。製造這台電腦的人是哈佛大學的艾壩教授和國際事業機器公司的一群工程師。這台電腦被稱作「哈佛電腦一號」,它能保留23位數的和,在4秒鍾內算出積。但是,這台電腦主體是電器零件和機械零件,而沒有電子零件,直到1946年後,才誕生了第一代電腦——電子管計算機。發展至今,它已經連續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等五代了。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