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紙的發明圖標

紙的發明圖標

發布時間:2021-07-05 16:48:45

⑴ 造紙術的來歷

西漢初年,政治西漢麻紙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話是說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⑵ 19世紀30年代美國大眾化報紙誕生的兩個標志

大眾化報刊(popular news paper)又名廉價報刊(cheap news paper),指工業革命後各國先後出現的面向社會中下層的通俗小報,因讀者對象較政黨報刊更大眾化及售價低廉而得名。
其內容以大眾普遍關心的內容為主,一般分為多個不同版塊分別刊登新聞、體育、娛樂、財經、房產、美食、汽車、教育、數碼等信息;專業性不強,內容一般淺顯易懂,迎合大眾的心理需求和審美趣味;價格一般不高,主要利潤來源於廣告。
其價格一般定位於5 角至兩元,依照版面多少和印刷精美程度而不同。價格策略是不求在零售或訂閱價格上收回成本,以低廉的價格盡可能大的擴大發行量,然後再把大批的受眾出售給廣告商。有一些品種的大眾化報刊實現了免費發放,這也是以盡量擴大發行,以換取廣告為盈利手段。
一、歷史背景
報刊作為啟迪民智,或大眾教育的工具,在新聞史上,並非自古就有的。直到19世紀以前,報刊作為交流工具,一直是上流社會的精神特權,一般的下層民眾是無緣問津的。因為這種報刊除了價格高昂,下層民眾在經濟上難以承受外,其典雅深奧的內容、繁瑣艱深的文字,也使得民眾望而卻步。雖然在此之前,報刊在人類歷史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仍然是一種可有可無、無關痛癢的存在。這種情形,自然不能歸咎於報界自身,而是由客觀的歷史條件決定的。19世紀初期,伴隨著工業革命和政治民主化的進展,早期的大眾化報刊開始出現,在歐美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涌現出了第一批面向普通大眾的「便士報」、「一分錢報」。
大眾化報刊的歷史條件
(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
近代大眾報業以新聞自由為基礎,而新聞自由又以民主政治為前提。所以民主的政治秩序實乃近代大眾報業發展的先決條件。諸如發行特許制之取消,新聞檢查制度之廢除,言論編輯政策之獨立,均依賴民主政治的完成。而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英國、法國、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均獲得成功,「主權在民」、「天賦人權」學說深入人心,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秩序已經基本確立。公民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大多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國家法制的保障。壓制言論,取締報紙,不僅與法律相矛盾:而且為公眾道德所不容。這種寬松、自由的政治環境直接轉化成了大眾化報刊滋生的沃土。
(二),城市規模的擴張
19世紀初期,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在數量、規模上都實現了很大的擴張。一方面,適應著工業發展對於勞動力的需要,大量的破產農民擁進城市,面對陌生的生存環境,他們迫切希望了解城市,並且要找一份滿意的工作;而報刊正好可以成為他們認識社會,學習知識,順應工作需要的工具。另方面,人口的集中及各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都市已由過去的商品交易中心,變成了信息交流中心。與自給自足的封建農庄生活對外部世界的冷漠態度絕然不同,近代都市居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要關心城市內外的各種信息。因此,城市規模的擴張。不僅增強了社會對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且為報業的發展准備了更多的潛在讀者。
(三),工商經濟的發展
工業革命推動了工商業的發展,而廣告又成了工商業進一步擴張的重要手段。在19世紀前半期,廣告產業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實現了空前的飛躍,成為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力量。而在此時,報刊又是最基本的廣告媒介,離開大眾報刊,廣告的繁榮是不可思議的;換言之,報刊廣告對於工商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另方面,作為大眾報業的一個基本特徵,又是價廉,廉到普通的工人農民都能買得起。要做到這一點,沒有廣告收入,也是難以想像的。近代大眾報業的經營支柱有二,一為發行收入,二為廣告收入。後者隨著經濟的發展日益提高其在報業總收入中的比重,並且只有它,才是降低報刊成本,降低報價的根本保證,才是報業擺脫經濟上的依附地位,走上政治上獨立道路的根本保證。
(四),交通電訊技術的革命性變化
通訊技術的革命,是從三個方面展開的:
其一,是印刷技術的重大進展。歐洲自1450年應用活字印刷術以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印刷技術基本上還停在手搖平版機階段,沒省什麼重大變化。至18世紀末期,蒸汽動力開始應用於生產過程。1814年,又一個德國人發明了滾筒式蒸汽動力印刷機。第二年,英國《泰晤士報》就裝備了這種機器,從而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
其二,是交通電訊技術的發展。19世紀前,人類的交通主要依賴於馬車和帆船。1804年,持里維西克把瓦特的發動機應用於運輸,製造了第一輛火車頭。1825年,歷史上第一條鐵路通車。鐵路網的使用,使人類生活固定條件的陸路運輸的最高速度提高了10倍。當年拿破崙在俄羅斯慘敗後,從維爾紐斯到巴黎,走了312個小時。這段1400英里的距離用火車只需不到48小時。大洋航行,也由於蒸汽輪船的使用而縮短了距離。在此前後,有線電報也發明出來並進入了實用階段。所商這些技術的進步,都直接地導致了新聞傳播時效的提高,為廣大讀者更早地接受新聞創造了物質條件。
其三,是通訊社的出現及其發展。作為一種消息工廠、消息批發商,通訊社延伸了報刊媒介的新聞採集手段。此前,許多報刊因財力限制,無法搜集全面的新聞情報。通訊社則以廉價的服務,擴張了報紙的視野范圍,降低了消息採集乃至報紙製作成本,從而加強了近代報業的經營基礎。
大眾化報刊基於的特定心理文化結構
報紙是精神產品,報紙的任何重要趨向,都是以特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和社會價值觀念為背景的。美國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從世界歷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於確定並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從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到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這一長達240餘年的歷史時期,是西方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時代。作為一種思想體系,自由主義的內涵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報紙既是時代的記錄者,又是社會系統的一分子。報業的發展勢必順應社會的演變。報紙在19世紀初走向大眾,既有的物質條件為其提供可能,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向其提出了召喚。單從經濟的角度來說,由於在純市場機制下,生產與消費的決策都是分散、個別作出的,市場信息的收集要做到及時、全面、充分,單靠個人的力量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相當困難的。不單是經濟領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莫不如此。個人需要專業的新聞信息採集與發布機構,藉以擺脫孤獨,取得與社會的聯系。個人的這種強烈的新聞欲,是報紙大眾化的根本推動力。當然,富有意味的是,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宣告市場萬能「和諧論」的破產,而稍早一些的1922年,美國專欄作家李普曼在其《輿論學》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媒體提供真實世界圖景的不可能。但這距世界報業史上掀起大眾化浪潮之時已有近百年的了。既然假定在其中活動的人都是「成熟的、智慧的、有責任心的」,報紙的主要任務也就不再是言論、說教,而是提供新聞信息,報紙不再是「觀點紙」,而是「新聞紙」。報紙本身也不是福音書、啟示錄,社會假定報紙是「成熟的、智慧的、有責任心的」個人。它和自然人在權利與義務關繫上沒有多少區別,生活於這個社會,有自己的利益追求,滿足社會在某一方面的需要,接受商品交換的平等法則,服從政府的監管與法律的約束。
二、主要特點
首先,幾乎所有的大眾化報紙,都沒有例外地標榜自己是超黨派獨立報紙。這與政黨報刊公開表明黨性原則絕然不同。在自由資本主義的上升階段,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中,資產階級報刊自以為代表著真理與正義,作為階級力量的代表,它們毫不諱言自己的階級特性。為了階級的根本利益,為了階級內某一集團的根本利益,它們甘願作為資產階級政黨的宣傳工具。出於宣傳的目的,政黨報刊主要是討論政治問題,攻擊甚至是謾罵對方,客觀報道不是它的任務。大眾化報紙則不同,其讀者隊伍明顯地超越了政黨報刊讀者的階級界限。在這種情況下,標榜黨性,不僅無益於擴大發行,甚至會趕走已有的讀者。何況,政黨報紙標榜黨性的另一目的——取得政黨的財政援助——在此時已由於經濟上的自立變得毫無意義了。所以大眾化報刊普遍採取了超黨派的獨立立場。
其次,大眾化報刊都維持了經濟上的獨立。在此之前,幾乎所有國家的報人們一直在為經營的困難而苦惱。在更多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生存,報刊不得不出賣自己的立場,以此為條件,接受政府、政黨或某些利益集團的津貼。「英國報業之父」且尼爾·迪福、大名鼎鼎的《泰晤士報》都未能例外。19世紀初期的工業革命,給報紙增加了大量的具有購讀能力的讀者;與此同時,出於拓展市場的需要,新興的工商資產階級大大地增加了廣告開支。報紙的收入空前地增加,發行與廣告成了支撐大眾化報紙的兩大支柱。由此,報紙也從賠錢的政治事業變成了賺錢的盈利企業。經濟上的自立,為政治上的獨立創造了條件。
其三,與政黨報刊相比,大眾化報紙大大地拓展了報道領域,尤其是重視地方新聞、社會新聞、人情味新聞以及煽情主義新聞。這顯然是為了滿足廣大中下層讀者的需要。他們固然關心政治,但是其關心程度遠不及上層社會的讀者。這也是政黨報刊何以重視評論、政論,以政治報道為主的原因。
其四,由於是面向社會中下層讀者,大眾化報刊都顯得很通俗,平易近人。在文字上,損棄深奧典雅的書面語言,而以口語為主;不用充滿陳腐氣息的古代語言,而以現代語言為主。這方面,日本的小報做得很出色。在版面編排上,使用多行標題,大量採用圖片,使報紙擺脫了過去莊重、呆板、嚴肅的傳統,而顯得醒目、生動,富有變化的活力。在內容上,還大量地刊用非新聞性題材,如刊登詩詞、連載小說、知識小品等。
其五,大眾化報刊的定價遠比政黨報刊低廉。這正是大眾化報刊得以迅速擴張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前,面向上流社會的政黨報刊的訂價,是遠非下層民間所能承受的。英國知識稅廢除前,每份報紙售價5便士,相當於後來《每日電訊報》的5倍。美國大眾化報紙問世前,普通報紙每份售價3美分,為此後大眾化報紙的3倍。日本的大報每份售50至70錢,而小報每份僅20錢。報紙的廉價化,使得下層民眾都有能力購買,從而在根本的意義上拓展了報業的生存空間。
最後, 在經營管理方面,與政黨報刊的政黨全權負責不同,大眾化報刊實行企業化管理,商業經營,廣告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三、多樣品格
大眾化報紙以和讀者對等的身份存在,它並不自詡有更高的覺悟和見識。報人通過為社會提供新聞信息和休閑娛樂,維持生存,發展壯大自己的事業。報紙和讀者的這種對等關系以自由主義為心理基礎,靠報紙的「商品屬性」來維持。商品的買賣本身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就決定了大眾化報紙的新聞報道從根本上來說是「展示性」的,是反映事實,反映「當下」的狀態,而不是蓄意將人的精神境界或社會的發展提升到某一個高度。這並不是說大眾化報紙就不需要什麼見識,只是這種見識只能以「一家之言」的面目出現,希望能得到讀者的賞識或共鳴,而不能給人「強制執行」的感覺。「當下」的世界是豐富的,大眾化報紙的品格自然也是多樣的。美國報紙大眾化的初期,有4家報紙比較受歡迎,4家報紙各有特色。《紐約太陽報》(1833)以警事新聞和社會新聞為主,主要靠煽情手法發家。《紐約先驅報》(1835)首創金融新聞欄,引起金融界的矚目。《紐約論壇報》(1841)摒棄煽情主義的作法,為此曾獲得「道德機關報」的雅號。《紐約時報》(1851)反對「濫用感情」,力求新聞報道的准確、公正。由此不難作出判斷:大眾化與報紙的題材偏好或品味追求並不存在簡單的對應關系。
普利策是世界報紙大眾化浪潮中的風雲人物,他的「陰陽臉」眾人皆知。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普利策的畫像反映了社會對普利策作為報人的看法,實際上也正是反映了社會對大眾化報紙的態度。大眾化報紙是善惡的統一體,在它的身上,正義與邪惡、高尚與卑劣,讀者都能看到。大眾化報紙的這種特性是由它的「展示性」決定的,它的主要職能就是反映「當下」的世界,而「當下」的世界本來就是善和惡的辯證統一體。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大眾化,既能產生《紐約時報》這樣的權威大報,又會出現黃色新聞的泛濫。
假定社會成員——包括報紙和報人——都是「成熟的、智慧的、有責任心的」,這是報紙大眾化的哲學基礎。實踐證明這其中有太多的理想成份。報界存在的簡單片面、斷章取義、嘩眾取寵、誨淫誨盜等種種惡行嚴重地威脅了公眾對報刊的信任。社會需要基本的道德規范和紀律約束,報紙也要力爭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報紙,社會責任理論的提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社會責任論對新聞報道提出「真實、全面和理智」的要求,同時強調報刊要成為「交換評論和批評的論壇」,要澄清和提出社會的目標和價值觀,這緣於社會對報紙大眾化的缺憾的清醒認識。但眾所周知的是,社會責任理論並沒有拋棄自由主義報刊理論,它的基礎仍舊是自由主義報刊理論,只不過是對自由主義報刊理論作了某些修正,這又說明從總體上來說,社會對報紙的大眾化還是給予了肯定。

⑶ 印刷技術出現重大突破的標志是什麼

印刷技術出現了重大突破,平民畢升經過反復實驗,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升的這一發明,是印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文明的傳播、交流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⑷ 中國有哪些象徵性的標志或物品

華表長城天安門天壇龍熊貓

⑸ 古代中國文明標志

中國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和長江莫屬了。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

⑹ 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的標志是( )。

B

人類的第一次信息革命標志是語言的產生,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標志是文字的使用,第三次信息革命是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第四次信息革命的標志是電信和無線電技術的發明,第五次信息革命的標志是電腦。

⑺ 哪些標志代表中國

1、中國標志之一萬里長城: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2、中國標志之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

3、中國標志之一兵馬俑: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4、中國標志之一熊貓:

大熊貓,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

5、中國標志之一故宮: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7)紙的發明圖標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閱讀全文

與紙的發明圖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