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陝西民風民俗
陝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多個朝代或重要政權先後在這里建都,又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豐富、文化遺存也多,許多風俗習慣多有可供追尋的歷史淵源。地域上:東面黃河、西望關隴;北臨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鄉,橫跨陝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區。民風民俗既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
一 陝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劃分和秦、漢時期的發展
陝西民俗的地域劃分為:關中地區、陝北地區和陝南地區。
關於關中地區的地理特點、歷史地位、早期經營及至西漢初期的尚農遺風,《史記·貨殖傳》說:「關中自千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都鎬,故其人猶有先王遺風,好稼牆,殖五穀。」
關於陝北地區新的人文風貌的出現、地域特點與習尚,《冊府元龜》說:「秦始皇遺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於是築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漢書·地理志》說:「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氣力,以射獵為先。」這一背景,與陝北腰鼓的聲象相聯系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關於陝西地區的早期風習,《漢中府志》說:「漢中府,其俗強勁質朴,力農習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州郡同。」《寰宇記》說:「漢高祖發巴蜀,伐三秦,遷蜀七姓於商洛,其俗多獵山伐木,深有楚風。」《寧強州志》也說:「寧強州」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都充分顯示著相鄰地區風習的相互影響作用和風習的地域特點。
關於對先秦風習的評價,《薛思庵(野錄)》說:「讀《秦風》喜得無淫奔之詩,見得秦俗好。」顯現出對岐周良好風習傳承的淵源。
至秦亡漢興,漢高祖劉邦進軍商洛、途經霸上,西入咸陽,南屯漢中;回擊三秦,建都長安,關內關外風習會合,使民風民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關於秦地風習的變遷、特點及其重大意義,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詩傳》中有段頗為深切的概括和論述。謹轉錄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則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鄭衛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於興起,而篤於仁義;以勇驅之,則其強毅果敵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戌富強之業,非山東諸國所及也。」
這段評論,是對歷史發展的概括和總結,也對認識以後的歷史發展有重大借鑒作用。
二、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陝西民風民俗及生產習俗的發展
漢、魏、兩晉這一歷史階段,方土游俠、道教、佛教活動,先後在社會上出現,對民俗文化產生相應影響,對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習俗產生相應變化。方土游俠至漢時,已漸與民間游藝融合或以民間游藝形式出現,在都市已頗為多見。《隨書·地理志》說:「漢中之人,質朴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輒離其故宅。崇重道教,猶有張魯貴焉!」當地習俗的特色,還是濃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至唐,民風民俗與官府的關系也至為密切。《秦中歲時記》說:「唐上已日,賜宴曲江,都人與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輦下歲時記》說:「長安每歲諸陵,常以寒食薦湯餅雞毯等,又薦雷子車;至清明上食,內園官小兒於殿前鑽火,先得火者進。上賜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並在延興門看內人出城灑掃,車馬喧囂。新進士則於月燈閣置打毯之宴,或賜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釀酒也。」
盛唐,物阜年豐,絲綢之路暢通,長安商賈雲集,八方薈萃。飯店、酒樓、茶肆林立,在繁榮的飲食市場,胡風烹調,胡姬酒肆也頻增風采,蔚為民俗大觀。
李白《少年行》曾抒寫當時情況說:「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當時,胡姬學慣用麵食作有自己民族特點的胡餅,也聞中全國。白居易就有「胡餅餅樣學京都」的詩句。據考,現在的芝麻燒餅,即由當時的胡餅演變而來。而麵食則是陝西人自古迄今的傳統主食。這同陝西的農業生產也是密切關聯的。陝西農業,源遠流長,生產習俗也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著。
關中地區,人們群眾贊頌水車的謎語,謎面的文字是:「曹操獨坐中原,身披八掛衣衫,領兵千千萬萬!」
至於陝南水鄉,生產習俗則更有一番景象。《城固縣志》說:「小滿前後,農各插秧,諺曰:『水執秧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則創造並反映了另一相當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與表現的藝術手法也是令人嘆服並值得深入體味的。也由此可見,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也的確是無窮的,值得重視學習的。
三 陝西民俗中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一些習俗的內涵與作用
(一)陝西與生產習俗相關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賽會等活動。如《天祿閣識祿》說:「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返,謂之『迎富』」。我國古代以社、稷為土、穀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嘗」,祈賜豐收。
(二)與倫理有關的習俗也很多。「慎終追遠」,敬禮祖先方面,有清明節掃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獻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與「臘日」祭先等。
在敦崇倫常、和睦鄉里、重視姻親方面的習俗也比較多。對骨肉至親,除元旦合家拜尊長、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歲,對童稚有「壓歲錢」外,出嫁女兒、女婿、外甥、外甥對母家、岳家、舅家逢春節、麥熟、忙罷、中秋要拜年,「看麥熟」「看忙罷」「送(中秋)節」;母家、岳家、舅家則對女兒、女婿、外甥逢燈節、暑夏、端午、重陽要「送燈」「探夏」「送(端午)節」「送(重陽)糕」!另外在和睦鄉里方面,也形成了許多「善里親鄰」的風習。春節時,家拜之後就是出拜、相互邀約飲宴。《咸寧縣說》;「元旦,士大夫風興吉服拜祖先畢,以次拜父史,出拜師長、新族;齊民亦然。」
此外,關中地區,新婚後還有「新婚婦拜戶」的習俗。
(三)健康衛生文體活動習俗方面,臘月二十三祭灶後要「掃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別以各種名目、形式作文體活動,以娛悅身心,增進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歲時節令中,慰孤,施捨和開展公益活動的習俗也有許多。如清明節的拜掃孤墳、無主墳。逢節舍飯,各地也比較多。
(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省內外、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傳說中的故事、人物、歷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進入民俗生活,以至於專門立會,進行追念。其中如:①追念女媧氏「煉石補天」的「補天補地」,就很普遍,且產生較早。②二月二日是葯王廟大會:《西鄉縣志》記述說:「二月二日高坪寺葯王大會,男女畢至,踏青選勝,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縣葯王山等地都有此會,傳說二月二日是孫思邈生日。③清明寒食掃墓,除注入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外,也掃軍墓。④端午節,吃棕子,賽龍舟,飲雄黃酒,除前者注入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後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許官人」的《白蛇傳》故事,更加印證了飲雄黃酒祛邪避災的效應,而使這一習俗更加深入人心。許多地方端午節競渡,也極熱烈。
⑵ 陝西民俗文化
陝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多個朝代或重要政權先後在這里建都,又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豐富、文化遺存也多,許多風俗習慣多有可供追尋的歷史淵源。地域上:東面黃河、西望關隴;北臨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鄉,橫跨陝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區。民風民俗既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
一 陝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劃分和秦、漢時期的發展
陝西民俗的地域劃分為:關中地區、陝北地區和陝南地區。
關於關中地區的地理特點、歷史地位、早期經營及至西漢初期的尚農遺風,《史記·貨殖傳》說:「關中自千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都鎬,故其人猶有先王遺風,好稼牆,殖五穀。」
關於陝北地區新的人文風貌的出現、地域特點與習尚,《冊府元龜》說:「秦始皇遺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於是築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漢書·地理志》說:「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氣力,以射獵為先。」這一背景,與陝北腰鼓的聲象相聯系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關於陝西地區的早期風習,《漢中府志》說:「漢中府,其俗強勁質朴,力農習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州郡同。」《寰宇記》說:「漢高祖發巴蜀,伐三秦,遷蜀七姓於商洛,其俗多獵山伐木,深有楚風。」《寧強州志》也說:「寧強州」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都充分顯示著相鄰地區風習的相互影響作用和風習的地域特點。
關於對先秦風習的評價,《薛思庵(野錄)》說:「讀《秦風》喜得無淫奔之詩,見得秦俗好。」顯現出對岐周良好風習傳承的淵源。
至秦亡漢興,漢高祖劉邦進軍商洛、途經霸上,西入咸陽,南屯漢中;回擊三秦,建都長安,關內關外風習會合,使民風民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關於秦地風習的變遷、特點及其重大意義,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詩傳》中有段頗為深切的概括和論述。謹轉錄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則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鄭衛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於興起,而篤於仁義;以勇驅之,則其強毅果敵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戌富強之業,非山東諸國所及也。」
這段評論,是對歷史發展的概括和總結,也對認識以後的歷史發展有重大借鑒作用。
二、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陝西民風民俗及生產習俗的發展
漢、魏、兩晉這一歷史階段,方土游俠、道教、佛教活動,先後在社會上出現,對民俗文化產生相應影響,對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習俗產生相應變化。方土游俠至漢時,已漸與民間游藝融合或以民間游藝形式出現,在都市已頗為多見。《隨書·地理志》說:「漢中之人,質朴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輒離其故宅。崇重道教,猶有張魯貴焉!」當地習俗的特色,還是濃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至唐,民風民俗與官府的關系也至為密切。《秦中歲時記》說:「唐上已日,賜宴曲江,都人與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輦下歲時記》說:「長安每歲諸陵,常以寒食薦湯餅雞毯等,又薦雷子車;至清明上食,內園官小兒於殿前鑽火,先得火者進。上賜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並在延興門看內人出城灑掃,車馬喧囂。新進士則於月燈閣置打毯之宴,或賜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釀酒也。」
盛唐,物阜年豐,絲綢之路暢通,長安商賈雲集,八方薈萃。飯店、酒樓、茶肆林立,在繁榮的飲食市場,胡風烹調,胡姬酒肆也頻增風采,蔚為民俗大觀。
李白《少年行》曾抒寫當時情況說:「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當時,胡姬學慣用麵食作有自己民族特點的胡餅,也聞中全國。白居易就有「胡餅餅樣學京都」的詩句。據考,現在的芝麻燒餅,即由當時的胡餅演變而來。而麵食則是陝西人自古迄今的傳統主食。這同陝西的農業生產也是密切關聯的。陝西農業,源遠流長,生產習俗也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著。
關中地區,人們群眾贊頌水車的謎語,謎面的文字是:「曹操獨坐中原,身披八掛衣衫,領兵千千萬萬!」
至於陝南水鄉,生產習俗則更有一番景象。《城固縣志》說:「小滿前後,農各插秧,諺曰:『水執秧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則創造並反映了另一相當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與表現的藝術手法也是令人嘆服並值得深入體味的。也由此可見,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也的確是無窮的,值得重視學習的。
三 陝西民俗中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一些習俗的內涵與作用
(一)陝西與生產習俗相關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賽會等活動。如《天祿閣識祿》說:「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返,謂之『迎富』」。我國古代以社、稷為土、穀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嘗」,祈賜豐收。
(二)與倫理有關的習俗也很多。「慎終追遠」,敬禮祖先方面,有清明節掃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獻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與「臘日」祭先等。
在敦崇倫常、和睦鄉里、重視姻親方面的習俗也比較多。對骨肉至親,除元旦合家拜尊長、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歲,對童稚有「壓歲錢」外,出嫁女兒、女婿、外甥、外甥對母家、岳家、舅家逢春節、麥熟、忙罷、中秋要拜年,「看麥熟」「看忙罷」「送(中秋)節」;母家、岳家、舅家則對女兒、女婿、外甥逢燈節、暑夏、端午、重陽要「送燈」「探夏」「送(端午)節」「送(重陽)糕」!另外在和睦鄉里方面,也形成了許多「善里親鄰」的風習。春節時,家拜之後就是出拜、相互邀約飲宴。《咸寧縣說》;「元旦,士大夫風興吉服拜祖先畢,以次拜父史,出拜師長、新族;齊民亦然。」
此外,關中地區,新婚後還有「新婚婦拜戶」的習俗。
(三)健康衛生文體活動習俗方面,臘月二十三祭灶後要「掃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別以各種名目、形式作文體活動,以娛悅身心,增進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歲時節令中,慰孤,施捨和開展公益活動的習俗也有許多。如清明節的拜掃孤墳、無主墳。逢節舍飯,各地也比較多。
(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省內外、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傳說中的故事、人物、歷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進入民俗生活,以至於專門立會,進行追念。其中如:①追念女媧氏「煉石補天」的「補天補地」,就很普遍,且產生較早。②二月二日是葯王廟大會:《西鄉縣志》記述說:「二月二日高坪寺葯王大會,男女畢至,踏青選勝,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縣葯王山等地都有此會,傳說二月二日是孫思邈生日。③清明寒食掃墓,除注入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外,也掃軍墓。④端午節,吃棕子,賽龍舟,飲雄黃酒,除前者注入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後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許官人」的《白蛇傳》故事,更加印證了飲雄黃酒祛邪避災的效應,而使這一習俗更加深入人心。許多地方端午節競渡,也極熱烈。
⑶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唐三彩陶
是在漢代單色釉陶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新品種,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在用黃,綠,青等色加以裝飾,燒制而成,色彩鮮麗,光澤柔和,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俑,實屬三彩之冠。
面花
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製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製作花饃,和面、蒸饃的火候都有講究,只有那些技術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狀好、不變形的花饃。
眉戶
眉戶在陝西關中地區最為流行,也為外省如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眾所喜歡,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盛行於華陰、華縣地區的稱東路眉戶,西路眉戶最早盛行於眉縣及戶縣,唱腔委婉細膩優美動聽。眉戶的唱腔音樂有50多個曲牌,可以表現人物在舞台上豐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劇情。
戶縣農民畫
陝西農民畫原於民間,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構圖簡潔美觀,注重色彩數量,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朴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色彩艷麗,筆法自由,同時也兼收中外其他美術派別的長處,給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調。
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遊客和專家的好評。陝西農民畫主要分布在關中的戶縣,陝北的安塞和洛川。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已擁有2000多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許多優秀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收藏。
陝北剪紙
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文化。每逢春節,家家窗上,門上貼滿各式各樣剪紙,把人們喜慶,快樂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近年來,這株黃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藝術之花飄洋過海,深受國外賓朋的歡迎。
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會制陶手藝。落戶為農後,他們在農閑時做些玩具和禮物,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更加繁盛,成為陝西重要的旅遊紀念品。
鳳翔木板年畫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紮根於農村。從年畫畫稿,調版,印刷到彩繪,都是鄉村勞動人民在農閑時,手工操作。按農民生產,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農民傳統愛好的造型配色習慣而研製的。經過不斷的吸收前人興味,藝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藝術風格。在陝,甘,寧,青,川一帶享有盛名,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仿秦兵馬俑
隨著秦兵馬俑的發掘與展出,秦兵馬俑復製品也日漸成為中外遊客理想的紀念品和禮品。其造型逼真,品種適宜於藝術館、博物館等陳列,也可供家庭陳設、裝飾、饋贈親友。滿足了中外遊人的購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陝西,遍跡世界。
仿秦銅車馬
秦銅車馬是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東側挖掘出土的兩件大型彩繪銅車馬,工藝精湛,造型生動。仿秦銅車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亂真,既滿足了中外遊人的購物需求,又充實了我國工藝美術品寶庫。
秦腔,以西安易俗社,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秦腔最為著名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重點主要在農村,體制多樣,組織分工嚴格有序,保留著民間說書的歷史痕跡
,是近代陝西諸種戲曲的前身。陝西皮影不僅唱腔種類繁多,表演技術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傳統劇目有《會陣招親》《游西湖》等
⑷ 誰有關於陝西的民風民俗的資料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過節氣氛指數:★★★★☆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SAY:過春節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壓歲錢啦!民間傳說,孩子們可用壓歲錢抵制「年獸」的傷害哦。呵~呵~ ^_^*
春節舞龍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裡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和重大慶典活動,他們就會舞起獅子,耍起龍燈,呈現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SAY :只可惜現在很少有地方還擁有舞龍這么好的風俗了~~
過節氣氛指數:★★★★
倒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SAY:難怪啊,我說這「福」字好好的為什麼要倒著貼。+_+
過節氣氛指數:★★★★
吃年糕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過節氣氛指數:★★★☆
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⑸ 陝西有哪些民俗文化並詳細介紹
過年耍社火,民間剪紙,元宵花燈,搭台唱秦腔,蒸花饃
⑹ 陝西民俗
十大陝西風俗習慣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⑺ 陝西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陝西的風俗的代表:
1,面條象腰帶;2,鍋盔像鍋蓋;3,辣子是道菜;4,泡饃大腕賣;5,碗盆難分開;6,帕帕頭上戴;7,房子半邊蓋;8,姑娘不對外;9,不做蹲起來;10,唱戲吼起來。
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扯麵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扯麵,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21
評論
分享
舉報
⑻ 陝西有什麼民俗文化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