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上到底出現過幾次人類文明
同時,所發現的許多文明古跡時間跨度非常古遠。從當今發掘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跡看,從一個非常久遠的遠古時代開始,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就一直存在著人類,並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如在三葉蟲化石上發現的6億年至2.5億年前的穿著鞋的人類腳印,在今天的非洲加彭共和國發現的20億年前的大型鏈式核反應堆,在現今南非發現的28億年前的金屬球,及多次不同時期的石器等等,很難想像它們屬於同一人類文明時期。因此,科學家們又提出了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論,認為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史前人類及文明。人類的發展並不象以前想像的那樣,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現代科學已認識到,一切事物發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動物也有生、老、病、死;社會的發展有周期性,同樣,人類的發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這可以從當今發掘出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跡和不同史前人類石器時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線索。
現代科學界已發現:在地質歷史上發生過幾次特大的滅絕,幾乎滅絕了所有的生物。地球周期性災變的直接證明非常多。從已發現的證據看,史前人類文明曾因各種災變而毀滅,這包括地震、洪水、火山、外來星體(包括隕石、彗星)撞擊、大陸板塊的升降、氣候突變等等。
1萬2千年前沉入海底的亞特蘭蒂斯大陸
亞特蘭蒂斯曾是一個具有高度人類文明的大陸,但卻在大約11600年前一場世界性的大地震災難中沉入海底。現今的加那利群島被懷疑是其在海平面以上的殘留部分
列舉史前文明之謎
沉入海底的遺跡同時,所發現的許多文明古跡時間跨度非常古遠。從當今發掘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跡看,從一個非常久遠的遠古時代開始,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就一直存在著人類,並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如在三葉蟲化石上發現的6億年至2.5億年前的穿著鞋的人類腳印,在今天的非洲加彭共和國發現的20億年前的大型鏈式核反應堆,在現今南非發現的28億年前的金屬球,及多次不同時期的石器等等,很難想像它們屬於同一人類文明時期。因此,科學家們又提出了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論,認為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史前人類及文明。人類的發展並不象以前想像的那樣,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現代科學已認識到,一切事物發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動物也有生、老、病、死;社會的發展有周期性,同樣,人類的發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這可以從當今發掘出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跡和不同史前人類石器時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線索。
現代科學界已發現:在地質歷史上發生過幾次特大的滅絕,幾乎滅絕了所有的生物。地球周期性災變的直接證明非常多。從已發現的證據看,史前人類文明曾因各種災變而毀滅,這包括地震、洪水、火山、外來星體(包括隕石、彗星)撞擊、大陸板塊的升降、氣候突變等等。
1萬2千年前沉入海底的亞特蘭蒂斯大陸
亞特蘭蒂斯曾是一個具有高度人類文明的大陸,但卻在大約11600年前一場世界性的大地震災難中沉入海底。現今的加那利群島被懷疑是其在海平面以上的殘留部分
列舉史前文明之謎
沉入海底的遺跡
2. 人類文明歷史是從創造什麼開始的
世界歷史來
史前人類社會與古代源區域文明的形成
兩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人類的足跡,人類跨入了漫長的原始社會。原始人類以石器為主要工具,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的艱苦勞動中,他們學會了使用火,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還創造了最初的藝術和宗教。隨著金屬工具的出現和文字的發明,從距今五六千年前開始,文明之火在西亞、北非、南亞、東亞、愛琴海地區、拉美、南部非洲等地點燃,最早的國家相繼在這些地區誕生。
3. 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
世界上還沒有確定下來的,不是由人類創造的文明。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澱下來的,
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
4. 人類在歷史上創造了眾多的古文明,是否只有中華文化綿延至今
(一)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幾千年來唯一綿延至今的文化
人文地理學家 威廉?諾頓 (William Norton), 曾經把世界較為重要的古文化列於下表:他指出只有中國文化綿延至今,而其他文化都有中斷及最後消亡。
表 1 早期古文化年表
文化名稱 持續年代及所在地方, BC—公元前, CE—公元,
基克拉迪Cycladic 3200-2000BC、 歐洲愛琴海、
埃蘭(Elam) 3400-600BC、 今伊朗
埃及Egypt 3000-332BC、 非洲
米諾斯Minoan 3000-1450BC、 愛琴海
印度河Ins 2500-1500BC、 今巴基斯坦
美索不達尼亞Mesopotamia 2350-700BC、 今伊拉克
中華China *2000BC-現在、 中國
邁錫尼Mycenaean 1580-1120BC、 希臘、克里特島、小亞細亞地區
奧爾梅克Olmec 1500-400BC、 墨西哥東南
希臘Greece 1100-150BC、 今希臘
羅馬Rome 750BC-375CE、 今義大利
蒙特阿爾班Monte Alben 200BC-800CE、 今墨西哥城區,為阿茲特克人
莫奇及納斯卡Moche & Nazca 200BC-700CE、 秘魯北部沿海
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 100-700CE、 墨西哥高原
瑪雅Maya 300-1440CE、 中美洲
蒂亞瓦納科Tiahuanaca 600-1000CE、 玻利維亞產
呼阿里Huari 600-1000CE 秘魯
托爾特克Toltec 900-1150CE、 墨西哥
奇穆與印加Chimo and Inca 1100-1535CE、 南美、厄瓜多
阿茲特克Aztec 1200-1521CE、 今墨西哥中部
貝南Benin 1250-1700CE、 今非洲、奈及利亞的貝南城,尼日河口。
(並非今日的貝南共和國)。
[參見William Norton: Human Geography(人文地理) 、4th ed.,Oxford Univ. Press, 2002 ]
*註:國外許多學者認為中華文化始於公元前2000年,實際上應為公元前3000年甚至3000年以前。
(二)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有綿延不斷文字記載的歷史
時間從公元前770年至今,前後貫穿近三千年,所修歷史達4430卷,這在全球世界各國的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如下:
從三皇五帝(春秋、史記)到清朝,各朝均修歷史,計有:春秋、史記(130卷), 漢書(120卷), 後漢書(130卷), 三國志(65卷), 晉書(130卷), 宋書(100卷), 南齊書(59), 梁書(56), 陳書(36), 魏書(130), 北齊書(50), 周書(50), 隋書(85), 南史(80), 北史(100), 舊唐書(200), 新唐書(225), 舊五代史(150), 新五代史(74), 宋史(496), 遼史(116), 金史(135), 元史(210), 新元史(257), 明史(332), 清史稿(536) ,共計達4430卷 ,本來把新元史及清史稿除外,稱二十四史。
(三)漢字維護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及對中國統一有重要作用
語言和文字為文化的心臟和載體,最早全世界的語言有7000餘種,近四百年己消失1000餘種,全世界人口中講中文佔33.89%,為最多,漢字己有六千年歷史(郭沫若 :中國史稿, 1976年人民出版社)。漢字維護中華文化連續性,對中國統一起極為重要作用。它是從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發展而來。由於中華文化綿延不斷,漢字也相應並行發展,內容豐富,達四萬多個字,它可寫出優美的詩詞曲賦,利用平仄四聲,使朗朗可吟誦。它還可以見字會意,如:哭、笑、忐忑不安…等。它言簡意賅,西方人喜打電話,中國人可發簡訊,就因為中文簡潔。聯合國文件中,中文版最薄。漢字還具有抽像性、形像性、哲理性和藝術性等重要特徵,是維系所有華人的文化紐帶,是中華民族,也是世界上唯一幾千年流傳下來經久不衰的文字。近年來己有許多國家興起學中文的熱潮。
(四)孔孟等先賢思想,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它促進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也是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根源。
孔子,春秋末教育家。他倡導仁、禮、和中庸,認為禮治是社會有序和安寧的保障,社會成員應按名分盡義務。仁,即愛人,把他人當作自己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為實行方法。以仁愛協調人際關系,認為過與不及,均偏離中庸之道,應排除極端,維系矛盾雙方的和諧、統一、和平衡。禮、仁、中庸為有機整體。提倡德治及教化,反對苛政及刑殺。認為人應誠實守禮,如果家家如此,整個國家的安康始於百姓家中。人民有義務服從君王和政府,政府也對臣民盡義務,腐敗的政府應為臣民所推翻。它引人向善。孔子所提倡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規定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間的基本關系,這也是正義的界定。孔子為古代大教育家,在2500年前就有弟子三千,創立了儒家學派。聯合國教育獎金以孔子命名。其弟子將其言行記錄成書、即「論語」,孟子,為戰國時期思想家,提倡民本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要求統治者重視人民,一切以民心向背為標准,人民應遵守崗位,暴君可推翻,有德者執政,尊賢使能,土地公有,反對武力兼並。在教育方面,強調人的主觀作用和自我修養,應擴充善性,壓抑物慾,多自我反省。
歸納起來,孔孟倡導的是:講仁義,反暴政,富民重農,以和為貴,以人為本。家庭中敬老,以孝為先。
但後來一些儒生,為了諂媚君王,謀求富貴利祿,引入假孔孟:把漢代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及法家韓非的三從觀點(臣必順從君、子必順從父、妻必順從夫。) ,宋理學家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都加在孔孟頭上。孔孟以仁、義、禮、智、信,來協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倫關系。但真理往往再進一步就成謬誤,董及韓恰恰就是又前進一步,更強化了專制制度,發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使中國人民的頭腦禁錮於神權政治之下而成謬誤。歷代統治者擁孔自重,借用其權威壓迫人民。這些都是假孔孟泛濫的由來。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文革中批孔,但真正的孔孟學說,是批而不倒的。
左丘明 孔子同時人,著有左傳(722BC-464BC)、為儒家經典之一。認為:「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即人生真正的快樂,唯有從德上去找,種德以修身,修身而後能齊家,齊家則有天倫之樂,齊家而能治國。
和為貴的思想在中國人民生活中多方面有深刻影響:家和萬事興,做生意時和氣生財,人和自然應天人和諧,人與人應和諧相處,希望達到人人平等,人人相親,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人與社會間應合群聚眾,國家間應協和萬邦,各個文明間應善解能容,這種人際和諧還表現在民族之間,不同宗教之間。
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很多佛教精神:其精神內核也是一個「和」字,佛教提倡「心凈國士凈,心安眾心安,心平天下平」。應發揚:人要和善,家應和睦,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應正確處理:人我關系,物我關親,身心關系,實現各種關系的和諧、均衡、與園滿。歷史己證明:佛教各教派之間,從不用戰爭來解決紛爭。中國和鄰國交往也體現和字的作用,中華文明具有包容性,善於趣吸收外來文化而不排斥,不自我封閉,能化解民族矛盾。凝聚了56個民族及其風俗,說明和諧意義深遠。胡錦濤同志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源泉,也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文化有強大根基,才能吸收外耒文化,如在唐朝,民間佛經比儒經多幾十倍,但中華文化並未變為印度文化。中國歷史上曾遭遇多次少數民族入侵,如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及滿洲人,其後果概括為:軍事上的征服者,但最終都成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見注)。中華文化並不因為朝代的更替,並不因為統治者民族成分的改變而跟隨改變,而是基本繼承的。
(註: 有些入侵民族,如北魏 鮮卑族的 孝文帝,於公元493年率領官兵,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 實行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裝,禁止說鮮卑話,令鮮卑人改漢姓最終鮮卑人融入漢族。)
(五)中華文明對國外影響及有關評論
早在1913年、英國人 庄士敦 曾講:」當我們歐州人開始驚異的發現:中國的社會和政治思想,中國的道德倫理、藝術和文學,都具有崇高價值時,而中國人自己卻對文化中的偉大產物,加以不耐煩的鄙視……這是一個令人大惑不解的現象」。
如今,孔子之名遍傳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新加坡、法國、瑞典、美國、韓國、日本等62個國家和地區有500多處孔子學院或課堂。許多地方建有孔子銅像或塑像,如新加坡、美國 洛杉磯 加州大學、德國 科隆等處。韓國的鄉校遍布全國,有230多所,是傳承儒教、祭祀孔子及諸聖賢之地,己有八百多年歷史。孔子子孫延續至今,已有86代家譜記錄,跨越2500多年,這在世界上是沒有的。在百姓中的家譜記錄,如武威 石氏宗譜,達2700年之久。家譜文化對弘楊中華文明,凝聚人心,有重要作用。中華人走到那裡不忘本,割不斷血脈情緣,總要尋根認祖。
世界上的許多帝王掌握生殺大權,興盛一時,但曾幾何時,煙消雲散。如秦始皇欲傳萬世,但二世而終。而孔子學說不跟隨王朝的更替而沉浮,孔夫子以一介儒生可以使其學說及孔府綿延到今天,傳世數千年,說明其生命力。它既對封建王朝,但也對廣大老百姓,對民族,對國家,有久長的內在相關性,人民才會擁護,並信任和保護他,而源遠流長。儒教思想影響了封建王朝君主的行為,唐王李世民身體力行孔孟的學說: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從自身做起,聽從良相諫言,釋放宮女、休養生息、藏富於民、廣施仁政,達到天下大治。某年全國死罪犯人29名,處死前太宗讓他們回家與家人團聚,到行刑時再回來,且無官兵押送,到時29人全部返回領死,唐王遂免他們死罪。當年全國未處死一個犯人。唐朝國際地位高,有國際盟主之勢,世界各國派留學生集中長安,成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儒教思想占統治地位的中國,在世界上曾是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漢 、 唐為當時世界強國,北宋時人均生產總值是歐洲的1.8倍,明朝中國國際貿易量為全球1/4,十五世紀以前中國科技領先世界,十六世紀後的三百多年,白銀總量有一半流入中國,十八世紀中國工業總產量佔世界的32%。文藝復興後,全世界三百項重大發明中國佔58%。中國曾經歷了不少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但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先進文化,使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基本融入。儒家思想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也是形成巨大向心力的重要根源。
近代學者辜鴻銘(1856-1928)福建人。自幼為英國人收為義子,曾先後在 愛丁堡大學、萊比錫大學、巴黎大學等留學,獲文、哲、理、神學、等13個博士學位,通曉 英、德、法、希臘、拉丁等9種文字語言。他對世界文化深入研究後,推崇中華文化,認為:「英國博大而不精深,德國精深而不博大,只有中國博大而精深」。是廿十世紀西方認可的二個東方人之一(即辜鴻銘及印度的泰戈爾) 。他將中國的許多儒家經典古籍,如:論語、中庸…等譯成外文,遠揚海外,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功臣。印度聖雄甘地稱他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外國人對中國文明所可能的作用已有所認識。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講:「廿世紀是對抗、戰爭世紀,廿一世紀為合作世紀、和諧世紀,中華文化應對世界作出更大貢獻」。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世界終久走向統一,在這一點上,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備的是幾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美國 基辛格講:「俄國人有俄帝國主義傳統的殘余,觀念上多少仍保留沙皇的統治歐州的願望,而中國和俄國不同,中國目前強域幾乎維持了近二千年,從漢朝至今,版圖變化很少,說明中國並無擴張意圖」。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上結論之一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孔子那裡去尋找智慧」。日本外交評論家 井上茂信 指出:」歐美國家的人們普遍認為,文明的含義就是人類通過科學技術改造和支配自然。隨著全球變暖的趨勢進一步加劇,構成20世紀文明的重要特徵的工業化社會,正由於環境惡化和資源不足,而陷入仃滯。建立在物質至上和科學萬能基礎之上的西方文明,其缺陷日益暴露。而中華文明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追求天人合一的東方文明,將重新煥發活力,成為全人類的思想基礎」。日本學者野澤講:「我們要感謝孔子,世世代代要感謝他,中國為何要打倒孔子,不可理解」。(人民日報海外版1992.8.18)
(六)民族精神驅動下—心繫祖國
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大量中華兒女遠去海外謀生或求學,但一直心懷故土夢念家園,許多留洋學子最終總回歸祖國。五十年代大批留美學者紛紛回國,構成今天中國科學的骨幹。許多老年華人最後總是牽掛故土葉落歸根。數學家陳省身——前美國數學研究所所長,當時己70歲,仍回祖國建南開數學所,他希望中國強大,又為祖國貢獻了20多年,93歲病故於天津。菲列賓首富陳永裁、福建人,資產百億美元,他喜愛中華文化,鼓勵華裔學生參加中華文化夏令營,他在中國投資數十億元不帶走一分贏利。陳嘉庚為祖國抗戰出資出力建大學。英籍華人趙泰來,從祖母處獲得財寶:包括中國古瓷器、青銅器、名畫…等,價值達八億元,他經十年整理,最後全部無償獻給祖國,自己也回歸祖國。在法國的畫家常書鴻,一次偶然看到悠久燦爛的敦煌壁畫冊,才知道祖國文化的偉大,祖國文化藝術瑰寶,將他召回祖國,來到艱苦的洞窟中生活了50年。他一生是敦煌藝術的守護神,相伴半個世紀(1943-1994年)去世為止,並讓其後代繼續守護 。
(七)中西方文明對比
西方文化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近百年來,西方在反對神權和封建王權的專制主義斗爭中,倡導爭取人權和個性介放,打破封建枷鎖,把人從禁慾主義和奴役中解放,從而很大激發了人的主動和創造性,推動社會進步。西方在承襲了古希臘求認知的傳統,發展了實證科學及求認知的哲學,推動科技發展,創造巨大生產力,科學實證成為人們思維主要模式。
現實的文明給人類帶來進步的同時,也會帶來許多災難。「文明利器」如:炸葯、鋼鐵、網路及克隆技術等,如被惡人所利用,將產生難於挽回的嚴重後果。科學的重要,有時逐漸轉變成科學萬能,演變為科學主義。人們專注於外界事物研究,忽略了對人自身思想慾望的控制及道德情操的修養,惡性發展下為害社會。二次大戰提示了深刻教訓(共有5500萬-6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科技革命也需要科技倫理的指引和制約,反對科學主義對人類思想生活的侵蝕和統治,成為非常必要。在人權和個性方面,西方近年來逐步向消極發展,片面誇大個人中心,宣傳物質第一,感官至上等唯我主義、享樂主義,引出許多社會問題和病害,如」性解放」(2008.3.11報導:×國衛生預防中心發布報告:×國有超過1/4的未成年少女感染性病) ,高離婚率、家庭解體、老人無依、人際關系冷漠、青少年犯罪率猛增、暴力恐怖時有發生,物質生產豐富了,但人們的精神空虛或墮落。最近有些西方學者轉向東方古老文化,尋求良方,希望用儒家思想倡導的積極群體意識,來化解社會問題,推動社會前進。
(八)中華文明延續的原因
為什麼世界幾十個古文明中,唯有中華古文明延綿至今,唯有孔子家延續二千多年,唯有漢字延續幾千年?
北大教授季羨林先生從內因及外因兩個方面,提出下面說法。內因:中華文明的根基是綜合思唯模式,是整體概念、普遍連系。而西方文明的根基是分析的思維模式,通俗講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華文化的具體特點是 求實用,不尚虛玄,貌似淺顯實亦邃密,整體思考,枝葉兼及,允執厥中,不務偏激,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大海能納百川才成其為大,故有容乃大,是中華文化重要特點。中華民族,特別漢族,宗教信仰較淡薄,有時甚至三教(儒、釋、道)都信,而且又是什麼教都信得不深,且不陷入其中。中國歷史上沒有宗教戰爭,其好處很大:它不阻礙外來文化的輸入。外來文化往往隨宗教而入,宗教與文化是孿生兄弟。外因:生物進化中不斷引入新基因、新血液輸入,使後代才能健康發展,否則會退化、萎縮淘汰、消亡。外來文化的進入我國有時如涓涓細流,是量的變化,也有時規模巨大時間較長。中國歷史上有過二次外來文化進入的巨流:一次為佛教伴隨印度文化的進入,另一次為天主教耶穌教的進入。尼泊爾及印度佛教輸入中國,影響深遠: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語言、音樂、繪畫、建築、雕塑、鳳俗習慣,甚至天文、地理、科學技術…等等,今日中國人信仰中還雜有印度佛教的成分。而第二次的文化大輸血,就是西方文化跟隨天主教傳入中國,從公元前二世紀至十七世紀。歐洲文化傳入中華,而中華文化傳入歐洲,彼此引入新鮮血液,雙方文化得以昌明。西方文化發展到今天,為人類造就巨大福利,但也顯露出嚴重弊端,西方文化本身要克服它是做不到的,必需濟之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方文化,人類才能順利生存下去,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將重現輝煌,這一點季老是深信不疑的。
香港中文大學陳耀華教授認為:中國的人本文化,把上級(君)和下屬(臣)、上一代(父)和下一代(子)、男女、長幼、朋友,五類相對的人給於五種關系:有義、有親、有別、有序、有信的五倫關系,構成中國社會高度凝聚力,這種力量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及和諧力,使中華民族和文化,在五千年的內憂外患沖擊下沒有中斷,且能生存並發展,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來自人本的家族文化,而不是如西方的物本的經濟、軍事、和宗教文化。
美國人 Samuel P Huntington(1996年)認為最大的先進文明,將擁有世界上的主要權力,世界和平將取決於文明國家領導人的作用,有時會造成文明國之間的沖突,引起戰爭。中華文明倡導的和諧及對話,不會引發沖突,有利世界和平秩序的建立。
5. 人類創造出了最偉大的精神文明是什麼
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精神文明就是由全體人類智能匯集產生的人類社會文化和現代世界文明。
6. 你還知道哪些人類早期文明創造出的燦爛文化
人類早期文明創造出的燦爛文化,其中就有四大文明古國。比如瑪雅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金字塔文化等等。
7. 為何人類會創造出文明
這主要原因是因為人類是高智商的動物。因為這樣高智商的動物,他們有極強的創造力,所以才會創造出自己的文明。
8. 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有哪些
物質:神舟嫦娥飛船,高鐵,金融中心
精神:世博會奧運會的文明召開。運動和知識普及活動的開展。
9. 為何只有人類誕生了文明為什麼只有人類創造了文明
因為你是個人
文字,語言,這些所有一切亂七八糟的東西人類發明的,人類是地球主宰回者,同時也用人答類的標准衡量和說明一切。但是你怎麼知道人類眼中的文明,不是其他動物眼中的野蠻!
比如人類修造房屋大廈和科學發展,但同時大量消耗地球資源,破壞環境,為了奢侈衣著美食捕殺動物,訓練動物表演。。。對人類來說是一種發展和進步,但是想對於那些動物而言是什麼?
10. 人類的文明分別有什麼作用
文明是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也指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 一、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指人類社會進步狀態.文明的實質就是人類社會平等程度.生存競爭的殘酷造成動物之間只有野蠻,弱肉強食,而沒有平等.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就是從不平等逐步向平等,從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歷史. 野蠻與文明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相對概念.人類從動物分離出來後,一直在從野蠻向文明進化,人類發展史就是從動物到文明人的進化史. 從野蠻到文明是人類不斷提高自己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消除愚昧,提高技能,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從不平等到平等的人類持續發展的狀態.從動物向文明人的進化是無止盡的. 就文明的手段來說,文明始於文字的使用,「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個最准確的標志,……沒有文字記載,就沒有歷史,也沒有文明.」 就文明的內容來說,文明精神開始於權利與義務的區別和對立;文明,就是使權利與義務相區別、相對立的一系列權利界定和義務規定.權利與義務的分離,這是文明的結果,剝削的出現又說明了文明程度不充分,消滅剝削有待於文明程度的進一步提高. 就文明的標准來說,文明的實質就是人與人在各方面都平等;包括物質分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精神狀態平等,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平等. (二)文明社會與文明人 任何動物形成一定規模的種群、群落才能生存.同樣,單個人是不能生存的.人的種群就是社會.社會是人與人的結合.人類不同的發展時期、同一時期不同的地理區域人類種群存在發展的差異,這就產生了相對概念:文明社會. 各時期,各社會,人與人之間也都存在差異,這就產生了從動物到人進化歷程中的相對概念:文明人. 二、文明社會 (一)文明社會 文明社會是指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在社會生產力、生活資料滿足人民需求的程度、分配的均勻程度、各種權利的平等程度、道德風尚,人類的生存環境等各方面均處於先進水平的平等社會,是代表人類社會進步方向的理想的社會.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是目前對文明社會的最簡明的概括.文明社會建立在物質資料能滿足全體人類需求的基礎之上,人與人日臻平等的社會. (二)社會文明的內涵 社會文明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個系統.文明是人類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長期艱苦的勞動實踐的產物,是人類實踐活動創造的成果.文明的產生與發展都根植於人們現實的物質實踐活動之中.實踐活動是人類文明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石.社會實踐的形式最重要的有以下幾種:物質生產實踐、精神生產實踐、社會改革實踐以及在物質生產實踐基礎上進行的生態保護實踐.當代人類的實踐活動就是由上述四種基本形式的實踐活動所構成的系統,在此四種實踐基礎上便產生了人類活動的四大基本領域,即經濟、政治、文化與生態領域.社會的文明也就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 1、物質文明 物質文明是指各種生活資料滿足人類需要的程度.物質文明是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客觀世界,從事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它體現為科學技術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文明與人類肉體生存直接相關.物質文明的實質是生活資料極其豐富的基礎上,人類在生活資料的分配方面實現平等,首先是實現分配數量的平等,進而實現滿足各人需要程度的平等. 2、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指思想、文藝、道德、風尚的狀態.精神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的進步狀態,是人們改造主觀世界形成的有益成果,主要包括宗教、道德倫理、文學、藝術、哲學等.精神文明與人類精神生活直接相關.精神文明的實質是人與人在思想、精神、意識形態方面的平等. 3、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過程中創造和積累的政治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它一般表現為民主、自由、法治、正義、平等、人權等的實現程度.其實質就是指平等的 程度.人權平等包括分配生活資料的平等以及其它各種權利的平等.政治文明還可分為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為文明三個層次.政治文明與人類的政治生活直接相關.政治文明的實質是人與人在政治權利方面的真正平等. 4、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和諧狀態,是對人認識自然、掌握和尊重生態規律水平的一種評價,是人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態度和行為方式發生變革的結果.生態文明建立在物質文明基礎之上,反映了社會的發展水平,與社會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我們所面臨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是發展中的問題,需要我們在發展的進程中加以解決!建設生態文明,就要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建立起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習慣.生態文明要求發揮公眾的作用,採取有利於自然的生活態度、生產方式和消費習慣,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不僅要提高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還要將節約落實到日常行為中,形成良好的環境文化、社會氛圍和消費習慣,才能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生態文明的實質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平等. (三)社會文明的內部關系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 1、物質文明是基礎. 物質文明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物質文明的發展程度,制約著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程度.人類一切生態不文明的行為,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人類對自然認識過程中一定階段的表現. 2、精神文明是靈魂. 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對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具有重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能促進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精神文明能有效提高生態文明的程度. 3、政治文明是保證. 政治文明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政治動力和政治保障;是聯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橋梁.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確保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沿著為最廣大人民利益服務的方向發展,確保最廣大人民享受社會文明成果. 4、生態文明是保障. 生態文明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水平的持續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實現廣大人民生和子孫後代生活質量的穩定提高,進而實現長治久安,是政治文明程度的體現,也為政治文明提供保障. 文明:文化進程里恩怨游戲的終結就是文明.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證據,這是文明進程.理性是真理的靈魂,真理是文明的胚胎,文明是科學的豐碑.《博弈聖經》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經濟文化的地區.它的含義有時與文化相同(但在考古學和人類學里,文明和文化有截然不同的含義).文明經常與城市有很密切的聯系.文明一詞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義. 漢語「文明」一詞,最早出自《易經》,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在現代漢語中,文明指一種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一詞相對立.文明與文化這兩個詞彙有含義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種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著某種文明,但是沒有文化並不意味「野蠻」.漢語的文明對行為和舉止的要求更高,對知識與技術次之.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質含義為人民生活於城市和社會集團中的能力.引申後意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其涉及的領域廣泛,包括民族意識、技術水準、禮儀規范、宗教思想、風俗習慣以及科學知識的發展等等.19世紀之前西方對文明的定義比較狹隘,認為生產方式先進,知識豐富就代表文明,而生產能力低下,禮儀不合西方的定義就是野蠻,所以當對非洲和美洲進行侵略的時候總是定義為文明戰勝了野蠻,但是卻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其實是真正的野蠻.到了現代西方才逐漸認識到這種對文明的定義是錯誤的. 人類審美觀念和文化現象的傳承、發展、糅合和分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總稱.是人類開始群居並出現社會分工專業化,人類社會雛形基本形成後開始出現的一種現象.是較為豐富的物質基礎上的產物,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屬性.文明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觀念以及不斷進化的人類本性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