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火葯是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嗎

火葯是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嗎

發布時間:2021-07-05 15:26:45

『壹』 火葯是由古代什麼職業的人發明

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制葯的人發明的。

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據《范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范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

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葯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書中說「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蜜燒之」,會發生「焰起,燒手面及火盡屋舍」的現象。這里的「密」應該是蜂蜜的「蜜」。蜜加熱能變成炭。硫磺、硝石與炭混合,這就是火葯的配方。

(1)火葯是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嗎擴展閱讀:

中國人發明的火葯又稱為「黑火葯」,與西方人後來發明的「黃火葯」有區別。中國火葯的發明與煉丹關系十分密切,丹葯即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葯」。所謂「煉丹」通常是通過火燒法,在丹鼎(爐子)中生成,煉丹術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一大秘術。

成書於西漢末的道家早期煉丹秘笈《三十六水法》中記載的58種秘方,有33種用到了硝石。除了硝石,還提到制火葯的另一重要原料「硫黃」。就此,有學者認為西漢時中國煉丹家已掌握了著火會爆炸的「原始火葯」製造技術。

『貳』 什麼時候發明了火葯(最早)

火葯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煉丹術,後在隋朝被真正發明,在唐朝被用於軍事。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2)火葯是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嗎擴展閱讀

黑火葯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黑火葯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

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火葯最初主要用於醫葯,這從其命名的"葯"字即可見一斑,後來火葯傳至歐洲才用於軍事。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黑色火葯在晚唐(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於神仙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一個由30多位文物界、勘探界專家組成的「中國古代火葯原料科學考察探險隊」日前結束在四川綿陽江油市老君山的考察。專家們宣布,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火葯原料——硝的開采提煉基地,而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揭開中國火葯發明的千古之謎。

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葯過程中,發現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夠燃燒爆炸,由此誕生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其中的「伏火礬法」是世界上關於火葯的最早文字記載,中國學術界由此認為火葯的發明不遲於

11月底,由四川省川西北地質工程勘察院、北京華城九洲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綿陽市文物局等單位組成的「中國古代火葯原料科學考察探險隊」,對老君山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地考察。發現老君山地區有朝陽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幾個人工開鑿的山洞,其洞深在數百米至近十公里不等。

考察隊在朝陽洞等山洞中,發現了排列有序的用來生產的硝池,以及堆積如山的下腳料、廢棄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其中煙子洞寬約60米,高達50米,在長約1公里的山洞內,人為形成了4處數百平方米的工作面,每個工作 面均有幾個硝池和大大小小的灶台,洞內還散落著大量破碎的明朝以前的瓷器。

專家們通過對老君山周邊環境及文化的考察,發現重華鎮物產有限,交通不便,卻匯集了江西、廣東、福建、湖北、湖南、陝西、浙江等省的會館,有的會館至今保存完好。專家們一致認為,極有可能是經營硝的各省客商雲集在這里,並建起了各省的會館。在這些會館的旁邊,至今還有一條名為「火炮街」的古街,當地居民說這條街古代是經營火葯原料和爆竹的。

專家們還認為,四川是中國本土教道教的發祥地,兩漢前後道教煉丹盛行,火葯又是道教的發明,而老君山的深山密林中至今有宋代修建的4座道教教觀,這其中一定有必然的聯系。而作為火葯基本原料的硝、木炭、硫磺,在當地也都一應俱全,具備了火葯生產的基本條件。

徐向東稱,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在看了探險隊的文字考察報告和照片後,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發現,能找到火葯發明的物證的話,太令人振奮了」。國家文物局文研所所長榮大為同樣認為「這是重大發現,意義深遠,一定要做好保護工作」。如果經過進一步考察論證,老君山就是中國火葯的發明地,

並且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火葯原料開采地,那將是中國和全世界考古界的最為重大的發現之一。

在經過一段探索後,火 葯開始被實際應用。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

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火葯被引入醫學,成為葯物,用於治療瘡癬,以及殺蟲、 辟濕氣瘟疫。

大約在10世紀初的唐代末年,火葯開始在戰 爭中使用。火葯被引入軍事,成為具有具大威力的新型武器,並引起了戰略 、戰術、軍事科技的重大變革。初期的火葯武器,爆炸性能不佳,主要是用來縱火。隨著工藝的改 進,火葯的爆炸性能加強,新型的火器亦不斷出現。抗戰中,中共軍隊還使用過黑火葯武器打仗

宋時,火葯在軍事上更得到了廣泛使用,北宋為了抵抗遼 西夏和金的野蠻進攻,很重視火葯和火葯武器的試驗和生產,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和1002年(咸平五年),神衛水軍隊長唐福和冀州團練使石普,曾先後分別在皇宮里作了火箭,火球等新式火葯武器,受到真宗的嘉獎。

從此,火葯成為宋軍必備裝備,後來北宋政府在首都汴梁建立了火葯作坊,是專門製造火葯和火器的官營手工業作坊(也就是「廣備攻城作」)其「日出弩火葯箭七千支 ,弓火葯箭一萬支 ,蒺藜炮(內裝有帶刺鐵片的火葯包)三千支 皮火炮二萬支」。

1044年,曾公亮著有《武經總要》, 裡面記錄了 三種火葯配方及多種火葯武器 並配有插圖 這是世上最早的熱兵器製作工藝流程記載至南宋時 ,火葯武器技術愈發先進, 陳規守德安(湖北安陸)曾經使用火槍沖鋒。

至南宋中晚期又出現了突火槍 技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發明了有深遠影響的管形火器 竹筒改為鐵管或銅管 則子窠用鐵塊等物質製成(類似子彈) 然後火葯利用爆破的張力把推子窠出去 ,這是後來步槍和子彈的雛形. 當然有槍必然有炮, 爆破原理是一樣的 ,宋滅南唐 ,奪金陵時就使用了火炮 ,也使用中國象棋中有了炮這一棋子(參見) 這使得宋成為史上最早使用"熱兵器"的國家。

『叄』 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者是誰

火葯不是歷史上個別人物的發明,它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從認識硝、硫性質,發現起火現象,到應用於軍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火葯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它並不感興趣。火葯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

(3)火葯是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嗎擴展閱讀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肆』 炸葯是誰發明的

炸葯源於我國,具體發明者已無證可考,現代意義上的炸葯是瑞典化學獎諾貝爾發明的。具體發展歷程如下:

1、至遲在唐代,我國已發明火葯(黑色炸葯),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葯。

2、宋代,黑色炸葯已被用於戰爭,它需要明火點燃,爆炸效力也不大。

3、1831年,英國人比克福德發明了安全導火索,為炸葯的應用創造了方便。威力較大的黃色炸葯源於瑞典,由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發明。

4、1846年,義大利人索布雷羅合成硝化甘油,這是一種爆炸力很強的液體炸葯,但使用極不安全。

5、1859年後,諾貝爾父子對硝化甘油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用「溫熱法」降服了硝化甘油,於1862年建廠生產。一次,他偶然發現,硝化甘油可被乾燥的硅藻土所吸附;這種混合物可安全運輸。

6、1865年,諾貝爾發明雷汞雷管,與安全導火索合用,成為硝化甘油炸葯等高級炸葯的可靠引爆手段。經過不懈地努力,他終於研製成功運輸安全,性能可靠的黃色炸葯,硅藻土炸葯。隨後,又研製成功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類型的炸葯爆炸膠。

7、約10年後,諾貝爾又研製出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葯彈道炸葯。此後,各國的科學家們對更高級的炸葯的研製從未間斷,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4)火葯是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嗎擴展閱讀

諾貝爾關於炸葯的科研成就如下:

1863年10月,諾貝爾獲得炸葯發爆劑的發明專利權。這項發明人們稱之為「諾貝爾引燃器」。

1864年,取得硝化甘油炸葯發明的專利權。

1865年,他多次實驗,反復鑽研,研製成了固體韌性燃料,並先後在瑞典、英國和美國取得炸葯的專利。

1866年,製造出能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並且像粘土一樣軟硬適中的「矽藻土炸葯」,這一產品成為以後諾貝爾國際性工業集團的基石。

1867年,發明安全雷管引爆裝置。

1888年,發明了用來製造軍用炮彈、手雷和彈葯的無煙炸葯,亦稱諾貝爾爆破炸葯。

1896年,取得開有細孔的玻璃制壓榨噴嘴的專利,發明對紡織工業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除了炸葯,諾貝爾對於使用硝化甘油的導火線、無聲槍炮、金屬的硬化處理、焊接、熔接,以及子彈的安定、使用瓦斯的海底裝備極其安全性、救助海難用火箭等,都獲有理論與實際的成就;他在人造橡膠、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纖維素為基礎製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寶石等方面的實驗研究都有創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炸葯、

網路—諾貝爾

『伍』 誰知道指南針,火葯的發明者是誰

古代,我國人民發現有一種石頭能吸鐵,就把它叫做磁石或吸鐵石。後來,又發現磁石能指南,就把磁石磨成一個勺,把勺放在一個光滑的標有方向的銅盤上。這個磁石磨成的勺在銅盤上會旋轉,停下來後,勺柄正好指著南方。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指南儀器,人們把它叫做「司南」。(板書「司南」)

後來,人們學會了人工製作磁鐵,就製成了磁針,把磁針放在一個盛有水的、邊上標有方向的盤子里;磁針浮在水上,能自由旋轉,靜止時兩端分別指向南北方向。這種指南儀器比司南進了一步,比較好製作,也更靈敏。人們把這種指南儀器叫做羅盤。

到了宋代,我國古代科學家沈括,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指南儀器進行了改進,製作出各種樣式的指南針。

火葯是我國化學史上偉大發明之一。在《諸家神品丹法》卷五里,載有唐初醫葯家兼煉丹家孫思邈的《丹經內伏硫黃法》,從這一記載看出,當時已經掌握了硝石、硫黃、木炭混合點火會發生劇烈反應的特點,因而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率,防止爆炸。中唐以後的一種煉丹書《真元妙道要略》里曾有火葯燃燒造成事故的記載:「有以硫黃、雄黃合消石並蜜燒之,焰起,燒手面及燼屋舍者。」這說明我國在約1200年前已發明了硝酸鉀、硫黃和炭(蜜的主要成分是糖,加熱後即分解生成炭)混合劑的火葯。

『陸』 哪位科學家發明了火葯

中國古代的煉丹道士們發明的,然後傳入阿拉伯國家,由他們把火葯,從鞭炮改為武器用。

『柒』 哪位科學家發明了火葯

中國火葯最早的配方是唐朝道士葛宏煉丹時意外發現的,並不是科學家發現的。

『捌』 火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火葯是9世紀初或更早時間,由中國練丹師們發明的。10世紀,中國古代首先將火葯用於軍事。後來火葯由蒙古人和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直至19世紀,黑色炸葯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的爆炸材料。18世紀以後,化學作為一門科學有了迅速的發展。為炸葯原料的來源和合成及制備提供了條件,許多化學家致力於研製性能更好,威力更大的爆炸材料,使各種新型炸葯接涌現。

火葯的起源:火葯不是歷史上個別人物的發明,它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在火葯發明的過程中,煉丹家的作用特別重要。中國古代火葯的主要成分硝石和硫黃,以及硫黃的砷化物,都是煉丹術中常用的葯物。西漢末東漢初的煉丹書《三十六水法》中,有名為「硫黃水」、「雄黃水」、「雌黃水」的丹方,用硝石與硫黃、雄黃和雌黃在竹筒中以水法共煉。

隋末唐初醫學家、煉丹家孫思邈(581~682),史稱葯王。選錄入《諸家神品丹法》的《孫真人丹經》,相傳是孫思邈所撰,記載有多種「伏火」之法。這類伏火之法,雖然煉丹家的原意,是為了使硫黃改性,避免燃燒爆炸,以達到煉丹的目的;但同時使他們認識到,上述丹方中含有硝石、硫黃和「燒令存性」(即炭化)的皂角子或馬兜鈴粉,三者混合具有燃燒爆炸的性能,從而發明了原始火葯。故在煉丹時,有必要採取安全措施,將葯罐放在坑內,與地平,四面並以土填實,甚至用濕紙蓋,方磚捺,以土冢之。煉丹家正是通過他們的長期實踐,才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等混合物的爆炸性能,因此,至遲在808年以前,含硝、硫、炭三組分的火葯已經在中國誕生。

火葯的早期軍事應用:到10世紀,關於試制和試驗火葯兵器的記載已經屢見於文獻。北宋初官修的《武經總要》,記載有火炮、蒺藜火毬和毒葯煙毬的火葯配方。這3個配方是世界歷史上最早冠以火葯名稱,並直接應用於3種實戰武器的火葯。但應指出,這些配方中硝含量低,還含有大量其他組分,通常只能速燃,用以縱火、發煙或散毒,還是一種低級火葯,是近代火葯的雛形。

火葯技術的發展:10~14世紀,由於戰爭頻繁,火葯兵器得到發展,火葯性能不斷提高,火葯技術不斷改進。在文獻中有不少對於當時各種火葯兵器威力的描述。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宋都汴京,「夜發霹靂炮以擊賊,軍皆驚呼」(李綱《靖康傳信錄》卷二)。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軍渡江攻宋,「舟中忽放一霹靂炮,蓋以紙為之,……自空而下,……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散為煙霧,眯其人馬之目,人物不相見。……逐大敗之」(楊萬里《誠齋集》卷四十四)。金天興元年(1232),赤盞合喜守汴京時,「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鐵礶盛葯,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金史》卷一百十三)。元至元十四年(1277),元兵攻靜江(今廣西桂林),靜江破,守將「婁鈐轄猶以二百五十人守月城不下」。元軍圍之十餘日,「婁乃令所部入擁一火炮燃之,聲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煙氣漲天外,兵多驚死者,火熄入視之,灰燼無遺矣」(《宋史》卷四百五十一)。元至元十七年(1280),「維揚炮庫之變為尤酷。……碾硫之際,光焰倏起,即而延燎,火搶奮起,迅如驚蛇。……未幾透入炮房,諸炮並發,大聲如山崩海嘯,傾城駭恐,……遠至百里外,屋瓦皆震……。事定按視,則守兵百人皆糜碎無余,楹棟悉寸裂,或為炮風扇至十餘里外。平地皆成坑谷,至深丈余。四比居民二百餘家,悉罹奇禍,此亦非常之變也」(周密撰《癸辛雜識·炮禍》)。

據上述文獻描述的各種火器威力,很明顯地可以看出,火葯性能在10~14世紀中是逐步提高的。12世紀的霹靂炮,已能用火葯噴火的反推力,把它推上空中,反映出其火葯性能比10、11世紀用以縱火的火葯有了提高。13世紀,用於裝填鐵火炮(震天雷)的火葯,能將生鐵外殼炸成碎片,打穿鐵甲。一枚鐵火炮爆炸後,使城土皆崩,城內250人死亡,士兵多有驚死者。而在炮房爆炸中,能形成丈余彈坑,甚至楹棟有被炮風扇出數里者。這些事實充分說明當時火葯的威力之大。

明朝對火葯技術有大量文字記載,至今尚存的明代《火龍神器陣法》是繼《武經總要》之後的另一部重要文獻,它反映了14~15世紀及其前後火葯技術的進展,其中載有多種三組分火葯配方。在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中,對火葯配方和製造工藝均有詳細記述。鳥銃葯配方含硝酸鉀75.8%,硫10.6%,炭13.6%,與現代標准軍用黑火葯基本相同。當時已製作粒狀火葯,所載工藝翔實可行。還記載了檢驗火葯性能的方法:「只將人手心擎葯二錢,燃之,而手心不熱,即可入銃。但燃過有黑星白點,與手心中燒熱者,即不佳。」說明對火葯燃速和反應的完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火葯理論的探索:明朝對火葯配方和性能已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論探索,有關記載最早見於唐順之的《武編》(1549年輯),後來茅元儀收入《武備志》(1621年刊印),名之曰「火葯賦」。這是一篇關於火葯的學術文章,對硝、硫、炭三種組分的作用和相互關系作了定性的說明,特別是明確了硝石在火葯中的重要作用,是符合科學原理的。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在其名著《天工開物》(1637年初刊)中對火葯性能作了理論探索,他說:「凡火葯,硫為純陽,硝為純陰,兩精逼合,成聲成變,此乾坤幻出神物也。」又說:「消性至陰,硫性至陽。陰陽兩神物相遇於無隙可容之中。」他借用中國古代傳統的陰陽對立轉化之說,形象地描述硝硫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他和茅元儀一樣認為硝性豎而硫性橫,但又進一步明確提出了與現代「發射」和「爆炸」大致相當的「直擊」和「爆擊」兩個概念。將硝硫比例與性能聯系起來,對實踐經驗作了總結。

概觀中國對火葯的探索、發明和發展,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古代化學家(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朝已經掌握了的金石葯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已經發明了火葯,並在五代末北宋初(10世紀)用以製造出縱火用的火葯兵器。在宋、元兩代不斷創造新火器的實踐中,火葯性能也不斷提高,炸彈用火葯和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用的發射葯等均已製造出來,並在明朝達到了成熟的程度。到明朝後期,科學家們還繼續在理論上作了一些探索。

『玖』 火葯是誰發明的

唐高宗,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中國發明了火葯首先運用於製造煙火,不久後就將其運用與軍事,並發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槍在宋代中國火葯的軍事運用已經相當成熟,使得中國的科技遙遙領先於世界。

(9)火葯是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嗎擴展閱讀

火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對這個三種物質就有了一定認識。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在燒制陶器時就認識了木炭,把它當做燃料。

商周時期,人們在冶金中廣泛使用木炭。木炭灰分比木柴少,強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硫磺天然存在,很早人們就開采它。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接觸到硫磺,如溫泉會釋放出硫磺的氣味,冶煉金屬時,逸出的二氧化硫刺鼻難聞,這些都會給人留下印象。

古人掌握最早的硝,可能是牆角和屋根下的土硝,硝石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能與很多物質發生反應,它的顏色和其他一些鹽類區別不大,在使用中容易搞錯,在實踐中人們掌握了一些識別硝石的方法

『拾』 火葯的發明者是誰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琉璜伏火法,用琉璜、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琉璜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10)火葯是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嗎擴展閱讀

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葯過程中,發現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夠燃燒爆炸,由此誕生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其中的「伏火礬法」是世界上關於火葯的最早文字記載,中國學術界由此認為火葯的發明不遲於

11月底,由四川省川西北地質工程勘察院、北京華城九洲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綿陽市文物局等單位組成的「中國古代火葯原料科學考察探險隊」,對老君山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地考察。發現老君山地區有朝陽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幾個人工開鑿的山洞,其洞深在數百米至近十公里不等。考察隊在朝陽洞等山洞中,發現了排列有序的用來生產的硝池,以及堆積如山的下腳料、廢棄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

其中煙子洞寬約60米,高達50米,在長約1公里的山洞內,人為形成了4處數百平方米的工作面,每個工作 面均有幾個硝池和大大小小的灶台,洞內還散落著大量破碎的明朝以前的瓷器。

閱讀全文

與火葯是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