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月字發明

月字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05 12:47:29

㈠ 字是誰發明

那隻是傳說. 目前能推測的文字只有商朝的甲骨文. 外國的.. 恩有 希臘的 拼音文字 兩河流域 的 契形文字 還有 埃及文明 的 象形文字 這些文字都無法推究是誰發明的. 只能推測或者神話傳說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台,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相傳 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佔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緻;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告別「結繩記事」的年代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㈡ 漢字是如何發明的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2)月字發明擴展閱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

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人自行簡化漢字並制定了日本新字體;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

㈢ 文字是誰發明的

一種觀點是:甲骨文。 中國文字的雛形 我們的祖先為了記事,曾經用結繩 作記號,後來又改為用堅硬的利器刻劃 符號,然後才產生文字。考古學家在陝 西省半坡村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陶片上有符號刻紋,這些距今大約六千年的 刻劃符號,很可能是文字的芻形。 在黃河下游,年代稍晚於半坡的一些陶器上,刻有一種象形符號:一個圓圈,下面一個月牙形,再下面是一個五峰的山形。一些研究者稱之為最早的「意符文字」或「圖畫文字」。這些「文字」距今已經五千多年了。 象形文字起初差異很大,後來逐漸 地穩定下來,統一起來。經過許多年,變得"規范"化、"抽象"化了,或橫或豎 或斜,或長或短,或連接或分離,都以直挺的線條所構成,於是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還有另一種觀點:不是甲骨文。 現代歷史中,我們現在所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這個是第一大錯誤,其實嚴格意義的第一代中國文字就在伏羲皇帝的八卦圖中。那就是『火水木金』四個字,很簡單,只要大家把伏羲皇帝八卦圖中的那四個『卦』豎起來看就明白了,(在這里請原諒我略去圖譜,不知道的朋友請去查看)。 首先我要聲明一點,數字和文字的區別在於其代表的含義而不在文字本身的形狀,而且中國第一代文字脫胎於數字,是先有數字然後才產生文字,第一代文字可以叫數字性文字,它是在數字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在遠古時期,人么為了記錄獵物的數目和其他必要的東西,首先就採用了在地上畫豎線的方式來記錄數字,而且一定是從左到右的自然習慣得順序,而這伏羲皇帝八卦的出現,他 為了記錄一些帶有含義的事物,所以就必須創作出和數字略有區別的符號來,而他當然會採用簡單的數字方式。雖然此時仍然是看上去是數字方式,但是其含義卻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因為它代表的不再是數,而是意。所以這已經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一代中國文字。 而後來的人又用象形的方式對伏羲皇帝所創作的這簡單的四個文字進行了象形加工,於是派生出一些其他的更先進更容易記憶的文字,這就是象形文字時代了,因為象形的方式便於識別其含義。 那北方的『水』---- 也就是三條豎線,經過象形就很容易認識是水的意思了,在這里我略去,其他的卦都可以推導出的,比如木卦,就是中間一條長線,兩邊是短線的那個卦,我想大家自己很容易知道的。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因為伏羲皇帝所創作出的八卦圖是有重大含義的,所以在這四個字變形的時候有好多字的源頭是同一個『卦』,比如,北方的水卦(三條豎線),它不僅僅派生出象形文字的水,還派生出了女人的女字,還有月亮的月字,當然我指的是象形文字的女和月字。因為伏羲皇帝口中大家知道那北方的水卦是陰,那麼凡屬於陰性的大多是從這個卦用各種各樣的象形方式派生出來的,其實還有一個土字,伏羲皇帝沒有把它畫上去,因為那居中的土字他沒辦法放到天地璇磯的中間去,所以大家沒有看到。 所以中國最早的文字不是甲骨文 木時 2007-08-20 08:17 檢舉 相關問題

㈣ 誰發明的文字

倉頡是中國古代傳說人物,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發明者。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關於倉頡造字,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說來湊巧,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 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並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台」,宋朝時還在這里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

㈤ 文字是如何發明的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准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後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為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特別是繁體的[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繁體的[門]更像)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形文字,稱為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國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種寫得較快並且較易使用的字體。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諱早期的那種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為拿破崙大軍入侵埃及時,隨軍的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的那次發現,極有可能至今考古學家們仍無法辯認這種文字。

1799年,這些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發掘出一塊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種文字寫成,分別是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後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國古代語學者吉恩·保羅·商博良研究了這些文字,並設法釋讀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釋諱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對石碑上的文字進行比較,先設法挑選出埃有最後一個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時期的象形字,隨後再想方法辯認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詞意。商博良於1822年將自己的發現公諸於眾。

羅塞塔石碑用3種文字記載了同樣的內容,因此成為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所在。法國名將拿破崙·波拿巴在埃及地行過一場重大的戰役。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崙派遣的歷史學家們又發掘了許多古代遺址。

值得一說的是 ,中國最初的文字就屬於象形文字。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徵,但由於漢字除了象形以外,還有其他構成文字的方式;而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

wenzi
文字
writing

語言的書寫符號,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的約定俗成的視覺信號系統。這些符號要能靈活地書寫由聲音構成的語言,使信息送到遠方,傳到後代。
文字的先驅 文字起源於圖畫。原始圖畫向兩方面發展,一方面成為圖畫藝術,另一方面成為文字。原始人用圖形來表達意思,通常稱為「圖形文字」。這種圖形雖然能交流信息,但是跟語言並無聯系。例如,畫一個箭頭表示「由此前進」,畫一個人高舉雙手錶示「歡迎」,大家都看得懂,可是如果用語言來說出圖畫中的意思, 那就各不相同。你可以說英語 ,他可以說法語。這樣的圖形可以說是文字的先驅,還沒有成為真正的文字。(圖1[文字的先驅,舉例:漁王率五舟,各乘若幹人,歷三日,][渡湖,安抵對岸])
表示意義的圖畫要發展到跟語言相結合,能夠完整地書寫語言,這才成為語言的有效記錄,即成熟的文字。許多民族都創造過原始文字,但是只有極少幾個民族的文字發展到成熟程度。有些文字,只能寫出實詞,不能寫出虛詞,閱讀時候要由讀者自行補充,這是不完備的文字。大多數民族都借入其他民族已經成熟了的符號系統,再加以修改補充,書寫自己的語言。
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 名副其實的文字有 3種主要類型: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音節文字和字母文字。這3種類型代表文字發展的3個階段。
如果每一個詞用一個符號來表示,那就需要許許多多的符號,而抽象詞仍舊難於寫出,這樣的文字是不切實用的。解決的辦法是,把一部分詞符改成只表音,不表意,夾在詞符中間,那就成為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這是最早達到成熟程度的文字類型。
用漢字書寫的中文,基本上屬於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類型。在古漢語中,表示實詞的漢字大都是詞符,表示虛詞以及擬聲和譯音的漢字是音節符號例如,原來表示簸箕的「其」字是詞符,後來借來表示虛詞的「其」,就成為音節符號了。又如,「丁當」、「可」都是音節符號。有些漢字只是多音節實詞中的音節符號而不是詞符,如「葡萄」是由兩音節構成的詞,要用兩個音節符號寫出。
[文字發展示意表]
漢字和假名混合體的日文是典型的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其中漢字大都是書寫詞根的詞符,假名是書寫詞尾助詞等的音節符假名是從漢字變化出來的(圖2[日文假名舉例])
音節文字 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如果丟掉了詞符,全用音節符,那就成為「音節文字」。在任何語言中,詞的數量是很大的,而且不斷增加。音節的數目少得多,而且是相對穩定的。音節文字只要用數目有限的符號,就可以完備地書寫語言。
日本有「假名文字運動」,主張不用漢字,全用假名。這個主張如果實現,日文就成為音節文字了。
衣索比亞文字(近代體稱為阿姆哈拉文字)是一種現行的音節文字。它用大致相同的符號代表相同的輔音,附帶微小的筆畫變化表示母音,成為音節符號。(圖3[阿姆哈拉音節字母舉例])
比較一下日文的假名和阿姆哈拉音節符號,可以看出其間的主要區別是,假名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輔音,阿姆哈拉文字用基本上相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輔音(比較圖2和圖3)。
有些音節文字,不管母音如何不同,輔音相同的音節都用相同的符號來表示。好比 ka、ki、ku 都寫成 k。這樣就產生了所謂「輔音字母」。這樣的字母雖然叫做輔音字母,可是帶有不寫出來的母音,仍然具有音節符號的性質,它是從音節符號向音素(音位)符號演變的中間形態。
公元前11世紀的比布魯斯字母(阿希拉姆碑銘文字,發現於比布魯斯,在今黎巴嫩,現名朱拜勒)是現存最早的已經解讀的輔音字母,可以說是字母的老祖宗。(圖4[比布魯斯字母])
從字母的老祖宗間接傳下來的阿拉伯字母是今天應用比較廣泛的輔音字母。阿拉伯文字把同樣的幾個字母寫在一起,要求讀者根據上下文的不同而讀成不同的詞。這很象用字母來縮寫語言。打個比方:d、p兩個字母連寫在一起,成為 dp,但在一個地方要念成dipu「地鋪」,在另一個地方要念成dapo「打破」。這樣,雖然書寫省事,可是閱讀太不方便了。所以後來又在輔音字母上加幾個點子表示母音。(圖5[阿拉伯字母舉例])
字母文字 字母表示母音的方法有 3種:①用獨立的符號表示母音,例如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②用不連接的分音符號表示母音,例如阿拉米字母、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等。③把分音符號連接在字母上表示母音,例如印度字母、阿姆哈拉字母等。第 3種被認為是音節符號字母。第 2種如果以不加母音符號為正體,也是音節字母。
嚴格意義的「字母文字」,既有輔音字母,又有母音字母。創造母音字母是希臘人的貢獻。他們在公元前8 世紀傳入輔音字母,把其中幾個改為專門表示母音,其餘仍舊表示輔音,但是不再附帶母音。這好比原來k可以表示ka、ki、ku的音,現在用k、a、i、u幾個字母分別寫成 k—a、k—i、k—u。這樣就產生了「音素(音位)字母」。音素字母文字,在書寫時候要把音節分析成為輔音和母音,在閱讀時候要把輔音和母音拼合成為音節。這是完備的拼音制度。(圖6[希臘古典字母])
完備的拼音制度的產生,使文字歷史進入新的階段。一切語言的聲音,如果分析成為音素(音位),一共只有幾十個基本的輔音和母音,只要用幾十個字母就可以寫出。跟音節字母相比,音素字母不但符號數目少得多,而且表音更加靈活。但是文字記錄語音總有遺漏。例如重音、句調、節奏等等,字母文字還是不作表示的。
文字的表達方法 從單個符號來看,文字有 3種基本的表達方法:表形(象形)、表意(會意、指事)和表音(假借、諧聲)。具體的文字,往往混合應用幾種表達方法,而以一種或兩種方法為主。
原始圖形文字主要用表形方法,可是也夾用表意方法,例如用點子或短線表示數目, 所以又稱「形意文字」(圖 1)。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兼用表意和表音兩種方法,所以又稱「意音文字」。意音文字中間一般還有既不表意、又不表音、只有區別功能的所謂「定符」。從廣義來看,區別功能也是一種表意功能。
除新設計的文字以外,音節文字和音素字母文字都在表音之中夾用表意。例如英文或法文中間,有些詞的讀音相同而拼法不同,有些詞附帶不讀音的字母,這些由於歷史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特點,今天成為具有區別詞義的拼法。阿拉伯數字是表意符號,但經常夾用在表音的字母文字中間,這也是表達方法的混合應用。
從語言的內容來看, 文字元號所書寫的「語言單位」是可小可大的。從小到大,可以分為 5等:①音素或音位,用音素或音位字母。②音節,用音節符號。③詞兒,用詞符。④片語,用片語符號。⑤語段,用語段符號。今天各國的文字元號,極大多數代表音素或音位,少數幾種代表音節。漢字有的是音節符號,有的是詞符。代表片語和語段的文字現在沒有。但是,文字中間夾進阿拉伯數字和科技符號,也可以表詞、片語或語段。
文字的體式變化 體式是文字的外形。任何文字的體式都是不斷變化的,可是成熟了的文字就變化很慢現存資料開始於5500年前的古埃及文字,早期大都是圖形符號,主要用於碑銘,稱為「聖書體」。這些圖形符號大部分已經失去表形性質,成為表意或表音符號。中期由於用軟筆在紙莎草上書寫,體式變為草書筆畫,丟掉了圖形的外表,主要用於書寫經文,稱為「僧侶體」。晚期筆畫大為簡化,主要用於寫信和記帳,稱為「大眾體」。3種體式很不相同,但是基本結構相同。(圖7[古埃及字演變舉例])
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 即兩河流域,在今伊拉克)的蘇美爾文字,可能更古於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早期也是以圖形符號為主,後來由於在軟泥板上用硬筆壓刻成字,符號變成一頭粗、一頭細的短線條,類似楔子,稱為楔形字(又稱釘頭字)。楔形字的筆畫漸漸變得越來越簡。這種以泥板為紙張、用壓刻方法書寫的奇特文字,以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為中心,傳播到四周的民族,寫成各種文字。其中最重要的是阿卡德文字,也就是巴比倫和亞述的文字,在歷史上曾經是西亞的國際通用文字。(圖8[楔形字演變舉例])
以上兩種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都在一兩千年前被廢棄了。同類型的中國漢字,從殷商甲骨文算起,有3300年以上的歷史,也經過多次體式變化,甲骨文、金文變為大篆、小篆,再變為隸書、楷書,同時又有行書、草書,但是基本結構未變。它屹立數千年,應用到今天。
文字的主要發源地,除北非、西亞和東亞以外,還有美洲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那裡的瑪雅文字有別致的圖形符號,但是也已經失去表形功能,成為以音節符號為主,兼用意符、音符和定符。最早的遺物是公元328 年的刻碑。瑪雅文字到16世紀被廢棄。(圖9[瑪雅文字舉例])
字母的傳播 文字從原來創造的民族傳播到另一民族,由於語言特點不同和應用要求不同,發生了矛盾。結果是,接受外來文字的民族,為了自己的需要,對傳入的文字進行調整、補充或改革。漢字傳到日本產生假名,就是由傳播而改變的一個例子。
產生比布魯斯字母的黎巴嫩,在地中海東岸,那裡是古代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大文化往來交流的走廊地帶。當地的居民,後來被稱為腓尼基人,意思是「商人」,因為他們主要經營商業他們需要簡便的文字來記帳,但是埃及文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都太繁難。他們從埃及文字中的輔音符號得到啟發,創造出一套輔音字母。 這套字母的產生, 比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晚2000年。這說明字母的產生是經過極長時期的醞釀才瓜熟蒂落(另一說認為比布魯斯字母源出愛琴海音節文字)。
文字隨著文化——尤其是宗教——傳播四方。同一種文字可以傳播到語言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字的類型跟語言的類型沒有必然的關系。例如,日語跟漢語在語言類型上很不相同,可是日本採用了漢字。日語的特點只促進了假名的產生,沒有妨礙漢字的採用。
字母在比布魯斯形成以後,由於簡便好用,不脛而走,無遠勿及。在向東傳播的路線上,形成阿拉米字母系統今天的阿拉伯字母是這一系統的一種晚期變體自成系統的印度各種字母,流傳於印度各邦、東南亞各民族和中國的西藏。印度字母系統可能也是從阿拉米系統分化演變而來。在向西傳播的路線上,形成腓尼基字母系統,它變成希臘字母,又變成基里爾字母(又稱斯拉夫字母)、羅馬字母(又稱拉丁字母)以及其他字母。東正教國家用基里爾字母,天主教國家用羅馬字母。在過去的 300年中,隨著西歐國家的大擴張,羅馬字母傳播到非洲、美洲和亞洲許多國家,成為今天世界上流通最廣的字母(見彩圖[蘇美爾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碑銘體]、[古埃及文字-碑銘體]、[古埃及文字-僧侶體]、[古埃及文字-大眾體]、[用三種文字書寫的埃及羅塞塔石碑(上)碑銘體(中)大眾體(下)希臘文]、[瑪雅文石碑][瑪雅文抄本][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字母])

㈥ 字是怎麼發明的

倉頡造字傳說 有一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雙方打得難分難解,勝負未分。黃帝准備改變戰術,叫倉頡把作戰圖拿來,倉頡一摸,身上帶的作戰地圖早已丟失,黃帝又氣又急,只好暫且收兵回營。 黃帝對倉頡說:「你是我身邊最聰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關頭把作戰地圖丟失?這是多麼大的過錯啊!」倉頡回答說:「黃帝,如今人多事雜,又要經常打仗,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傳令辦法實在難以應付。照這樣下去以後還會出更大的亂子。」黃帝問:「那該怎麼辦?」倉頡說:「只有一種圖,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用這種圖把你要說的話畫出來,人們都會照你的意思去做。」黃帝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便說:「好吧,今後邊你就不要隨軍打仗了,專門留下來給咱們畫圖造字吧!」 這下可把倉頡難住了。圖和字怎麼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過去了,眼看已到冬天,倉頡還沒有想出造字的辦法來,一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雪,倉頡一早起來到山上去打獵,只見滿山遍野白雪皚皚,山川樹木全被大雪覆蓋。倉頡轉了一座山,也未見到一個獵物。正准備下山回去突然從樹林里竄出來兩只山雞,在雪地上覓食。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爪印。接著,又有兩只小鹿也竄出樹林,發現人後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樣。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里,倉頡心花怒放,回去後就把他的這個想法向黃帝報告。黃帝聽後笑看說:「我說過,你是個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飛禽走獸,都按照象形造出字來,我再頒布天下。」從這以後,倉頡每日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馬、雞、犬這些字都造出來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裡寫呢?寫在石尖上拿不動,寫在木板上太笨重,寫在獸皮上也不合適,這又把倉頡難住了。一天,有個人在河邊捉住一隻大龜,前來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把龜細看了一遍,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個「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時,爬進河裡去了。三年以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字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還長大了,字跡也更明顯… 從此以後,倉頡就命人捉到龜把龜殼都取下來,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子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看了很高興,命人好好收藏,並給倉頡記了一大功。傳說從這時起,我們中華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倉頡造字傳說 有一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雙方打得難分難解,勝負未分。黃帝准備改變戰術,叫倉頡把作戰圖拿來,倉頡一摸,身上帶的作戰地圖早已丟失,黃帝又氣又急,只好暫且收兵回營。 黃帝對倉頡說:「你是我身邊最聰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關頭把作戰地圖丟失?這是多麼大的過錯啊!」倉頡回答說:「黃帝,如今人多事雜,又要經常打仗,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傳令辦法實在難以應付。照這樣下去以後還會出更大的亂子。」黃帝問:「那該怎麼辦?」倉頡說:「只有一種圖,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用這種圖把你要說的話畫出來,人們都會照你的意思去做。」黃帝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便說:「好吧,今後邊你就不要隨軍打仗了,專門留下來給咱們畫圖造字吧!」 這下可把倉頡難住了。圖和字怎麼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過去了,眼看已到冬天,倉頡還沒有想出造字的辦法來,一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雪,倉頡一早起來到山上去打獵,只見滿山遍野白雪皚皚,山川樹木全被大雪覆蓋。倉頡轉了一座山,也未見到一個獵物。正准備下山回去突然從樹林里竄出來兩只山雞,在雪地上覓食。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爪印。接著,又有兩只小鹿也竄出樹林,發現人後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樣。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里,倉頡心花怒放,回去後就把他的這個想法向黃帝報告。黃帝聽後笑看說:「我說過,你是個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飛禽走獸,都按照象形造出字來,我再頒布天下。」從這以後,倉頡每日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馬、雞、犬這些字都造出來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裡寫呢?寫在石尖上拿不動,寫在木板上太笨重,寫在獸皮上也不合適,這又把倉頡難住了。一天,有個人在河邊捉住一隻大龜,前來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把龜細看了一遍,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個「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時,爬進河裡去了。三年以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字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還長大了,字跡也更明顯… 從此以後,倉頡就命人捉到龜把龜殼都取下來,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子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看了很高興,命人好好收藏,並給倉頡記了一大功。傳說從這時起,我們中華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㈦ 象形文字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純粹抄利用圖形來作襲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特別是繁體的[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繁體的[門]更像)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形文字,稱為象形文字。這種字

㈧ 月字是由古代哪個朝代發明的

是最早出現在商朝的甲骨文的
月本意是指地球的天然衛星,後來古人根據月亮的盈虧規律創造了月這個計時單位,沿用至今!

閱讀全文

與月字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