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歐體創造背景

歐體創造背景

發布時間:2021-07-05 07:28:03

A. 書法家歐陽詢的資料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其源出於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貼。楷書以《九成宮醴泉銘》等,行書以《夢奠帖》、《張翰帖》等為最著名。其他書體,也無一不佳,唐張懷瓘《書斷》中說:

「詢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猶龍蛇戰斗之象,雲霧輕寵之勢,風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朽出於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然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水,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雅之致。」

虞世南說他「不擇紙筆,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帖》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歐陽詢的書法早在隋朝就已聲名鵲起,遠揚海外。進入唐朝,更是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但歐陽詢自己卻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依然讀碑臨帖,精益求精。

有一次,歐陽詢外出遊覽,在道旁見到一塊西晉書法家-索靖所寫的章草石碑,看了幾眼,覺得寫得一般。但轉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書匠,那麼他的書法定會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個水落石出。於是佇立在碑前,反覆地觀看了幾遍,才發現了其中精深絕妙之處。歐陽詢坐卧於石碑旁摸索比劃竟達三天三夜之久。歐陽詢終於領悟到索靖書法用筆的精神所在,因而書法亦更臻完美觀止。

常見歐書碑刻有:

1、《九成宮醴泉銘》:楷書,是歐陽詢的代表作,學歐書多以此為範本,魏徵撰文,唐大宗貞觀六年。公元623年)立碑。書法嚴謹峭勁,不取姿嵋之態。

2、《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也稱《溫彥博碑》:楷書,書此碑文時,已80高齡。唐大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

3、《皇甫誕碑》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稱《皇甫君碑》:楷書,是歐陽詢年輕時的作品,無立碑年月,碑藏於陝西西安。

4、《化度寺塔銘》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

楷書,是歐陽詢得意的作品,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立。

所創「歐陽詢八訣」書法理論,具有獨到見解。對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黃自元結構92法的著述,均有啟示。其「八決」為:(點)如高峰墜石;(橫戈)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堅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

相關碑帖:

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碑

張翰思鱸帖

皇甫誕碑

夢奠帖

卜商帖

正草千字文

行書千字文

B. 歐陽詢的作品有哪些

1、《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徵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現存於陝西麟游縣博物館。

《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5、《仲尼夢奠帖》是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創作的紙本行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仲尼夢奠帖》釋文以「仲尼夢奠」開頭,共七十八字,文字敘孔子夢奠之事,有佛教無常、報應之意。無款印。

《仲尼夢奠帖》書法筆力蒼勁古樸,用墨淡而不濃,以禿筆疾書,轉折自如,無一筆不妥,無一筆凝滯,上下脈絡映帶清晰,結構穩重沉實,運筆從容,氣韻流暢,體方而筆圓,嫵媚而剛勁,為歐陽詢晚年所書,清勁絕塵,誠屬稀世之珍。

C. 歐陽詢的書法代表作品

歐陽詢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1、《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D. 歐陽詢寫歐體的背景

唐代歐陽詢,有一天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一塊古碑。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駐馬瀏 覽,看了很久後離開。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等到疲乏,又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

歐陽詢[1] (557一641年),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長沙)人,字信本,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公元557年出生於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市望城區書堂山),歐陽詢祖父歐陽頒(498~563年)曾為南梁直閣將軍,父歐陽紇曾任南陳廣州刺史和左衛將軍等職。因舉兵反陳失敗被殺,並株連家族。歐陽詢因年幼倖免於難,被父親好友收養。歐陽詢聰敏勤學,涉獵經史,博聞強識。隋朝時,歐陽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與李淵交好,在大唐盛世累遷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 也稱「歐陽率更」。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他的字有多人評論。
歐陽詢聰敏勤學,讀書數行同盡,少年時就博覽古今,精通《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三史,尤其篤好書法,幾乎達到痴迷的程度。據說有一次歐陽詢騎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他騎在馬上仔細觀看了一陣才離開,但剛走幾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馬觀賞,贊嘆多次,而不願離去,便乾脆鋪上氈子坐下反復揣摩,最後竟在碑旁一連坐卧了3天才離去。

仲尼夢奠帖
歐陽詢練習書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後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氣勁峭,法度嚴整,被後代書家奉為圭臬,以「歐體」之稱傳世。唐代書法品評著作《書斷》稱:「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擾龍蛇戰斗之象,雲霧輕籠之勢,幾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書,出於太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永,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之致。」宋《宣和書譜》譽其正楷為「翰墨之冠」。據史書記載,歐陽詢的形貌很醜陋,但他的書法卻譽滿天下,人們都爭著想得到他親筆書寫的尺犢文字,一旦得到就視作圭寶,作為自己習字的範本。唐武德(618-624)年間,高麗(位於今朝鮮半島朝鮮境內)特地派使者來長安求取歐陽詢的書法。唐高祖李淵感嘆地說:「沒想到歐陽詢的名聲竟大到連遠方的夷狄都知道。他們看到歐陽詢的筆跡,一定以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歐陽詢以80多歲的高齡於貞觀(626-649)年間逝世,身後傳世的墨跡有《卜商帖》、《張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等,都堪稱書法藝術的瑰寶[2] 。後人將他與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稱為「初唐四大書家」。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而且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練書習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墜石、 如長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陣雲、如萬歲之枯藤、如勁松倒折、如落掛之石崖、如萬鈞之弩發、如利劍斷犀角、如一波之過筆」。歐陽詢所撰《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學書的經驗總結,比較具體地總結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是我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

E. 能否簡介一下顏體,柳體,歐體的淵源區別

首先是"顏真卿"而不是"顏真清"

顏體寬博宏偉、沉雄朴茂;歐體法度森嚴,寓動於靜,寓險於平;柳體瘦硬堅挺,骨力洞達;趙體華貴典雅,俊秀婉麗。四家各有所長,但是作為初學模板也存在許多難點。顏體多筋,棉里藏針,柔中寓剛。歐體書風含蓄,法度嚴謹。歐、顏二家比較難學,入門階段不容易把握要領。柳體程序化傾向明顯,入帖容易出帖難。趙體流暢秀美是其長,也存在缺乏遲重的弱點,學不好容易走向流俗油滑,雖有益於應用,從向藝術方面發展的角度看還是後學為好。

柳公權
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終年88歲。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初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雲:「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公為之改容,如其筆諫也。宋朱長文《墨池編》中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他初學王羲之筆法,以後遍閱近代書法,於是極力變右軍法,學習顏真卿,又溶匯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橫細豎粗的態勢,而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後世學書者不少以柳字為楷模。
他二十九歲進士及第,在地方擔任一個低級官吏,後來偶然被唐穆宗看見他的筆跡,一時機為書法聖品,就被朝廷召到長安,那時,柳公權已四十多歲。他的為人既有骨氣有一絲不苟,同樣地,他的字也顯露了他這部分的特質。也因為如此,提高了他在長安的聲望與地位,一般王公貴族都不惜鉅金爭相請他。
晚唐書法經歷盛中唐之後,盛極而衰,柳公權雖號一時中興,但與顏書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書法隆盛一時,至此已見式微。柳公權的楷書參有歐陽詢的筆法,往往將部分筆畫緊密穿插,使寬綽處特別開闊,筆畫細勁,稜角峻厲,雖用筆出自顏真卿,而與顏真卿的渾厚寬博不同,特別顯得英氣逼人。
柳公權享年八十歲,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後以太子少師死於任上。
他的傳世書跡很多,影響較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軍碑》、《金剛經》等。
1、《神策軍碑》:楷書,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柳公權的代表作之一,較後世熟知的《玄秘塔》書體風格更有特色,結體布局平穩勻整,左緊右舒,也是較好的臨寫範本。
2、《柳書金剛經》:楷書,唐長慶剛年(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毀於宋代。有甘肅敦煌石室唐拓孤本傳世,一字未損,今在法國巴黎博物院。評論家認為楷書金剛經,具備了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東之)各體之長,有很高藝術價值。
3、《玄秘塔碑》:楷書。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現存陝西西安碑林。此碑在傳世的書跡中,最為著名。是歷來影響最大的楷書範本之一。

歐陽修
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貧,他的母親以荻畫地,教他寫字。多誦古人篇章,為詩文,「下筆出人意表」。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任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言事,得罪宰相被貶,歐陽修寫信斥責司諫高若訥不主持正義,被降知夷陵縣。康定元年(1040)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慶歷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誥。五年,杜衍、范促淹、韓琦、富弼等名臣相繼被排擠出朝,歐陽修上疏為他們分辯,因被貶知滁州,後又改知揚州、潁州。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和宋祁等一同編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晚年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太子少師。神宗熙寧五年(1072)卒於家,謚文忠。
歐陽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對當時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的嚴重危機,有較清醒的認識。主張除積弊、行寬簡、務農節用,與范促淹等共謀革新。晚年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思想漸趨保守,對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譏評;但比較實事求是,和司馬光等人的態度是不盡相同的。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論和創作實績,對當時以及後代都有很大影響。宋初,在暫時承平的社會環境里,貴族文人集團提倡的西昆體詩賦充斥文壇,浮華纂組,並無社會意義,卻曾風靡一時。為了矯正西昆體的流弊,歐陽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愛讀韓俞文集,出仕後親自校訂韓文,刊行天下。他在文學觀點上師承韓愈,主張明道致用。他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以「道」為內容,為本質,以「文」為形式,為工具。特別重視道統的修養,提出要使「文」有光輝,「學者當師經」,師經才能用「道」來充實自己。但他又假正了韓愈的某些偏頗。在對「道」的解釋上,他把現實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體內容,反對「棄百事不關於心」,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在對待「道」與「文」的關繫上,主張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認為「文」固然要服從於「道」,但並非「有德者必有言」。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於世。」所謂「事信言文」,就是內容要真實,語言要有文采,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這是歐陽修對創作的基本論點。他的主張得到了尹洙、梅堯臣、蘇舜欽等人的熱烈贊同。後來,知貢舉(主管考試進士)時,又鼓勵考生寫作質朴曉暢的古文,凡內容空洞,華而不實,或以奇詭取勝之作,概在摒黜之列。與此同時,他又提拔、培養了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一代新進作家。這樣,他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歐陽修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以散文為最高。蘇軾評其文說:「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紀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但歐陽修雖素慕韓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並不亦步亦趨。他的散文深入汪出,既精煉又流暢,敘事說理,娓娓動聽,抒情寫景,引人入勝,寓奇於平,一新文壇面目。他的許多政論作品,如《本論》、《原弊》、《上高司諫書》、《朋黨論》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張,緊密聯系當時政治斗爭,指摘時弊,思想尖銳,語言明快,表現了一種匡時救世的懷抱。他還寫了不少抒情、敘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搖曳多姿。他的《釋秘演詩集序》、《祭石曼卿文》、《蘇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懷往事,情深意摯,極為動人;他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諸作,徐徐寫來,委婉曲折,言辭優美,風格清新。總之,不論是諷世刺政、悼亡憶舊、登臨游覽之作,無不充分體現出他那種從容寬厚、真率自然的藝術個性。
歐陽修在詩歌創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以文為詩」。通俗流暢。古體詩有的顯得詩味不濃,但部分近體詩卻比興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雋永。在內容上,他的詩有一部分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的痛苦。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例如,在《答楊子靜祈雨長句》中,描寫了「軍國賦斂急星火」,「然而民室常虛空」的社會現實;在《食糟民》中,揭露了官吏「日飲官酒誠可樂」。而百姓「釜無糜粥度冬春」的不合理現象。不過,他寫這些詩的目的是很明白的:「因吟君贈廣其說,為我持之告采詩。」為的是規勸統治階級修明政治,維護封建秩序。另外一些詩,多是抒發詩人的生活感受,如《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寫出了對大自然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嚮往之情
歐陽修不僅善於作詩,且時有新見,後人集錄成書,稱為《六一詩話》。今人郭紹虞說:「詩話之稱,固始於歐陽修,即詩話之體,亦可謂創自歐陽氏矣。」(《宋詩話考》)歐陽修的詩話,改變了以前的論詩這作或重在呂評、或重要格例、或重在作法、或重在本事的做法,而是兼收並蓄,細加抽繹。他在評論詩的時候,雖然不廢雕琢,但主張歸於自然。他特別稱許梅堯臣「意新語工」之說,正是為宋詩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歐陽修還在宋初的詞壇上佔了一席重要的位置。他創作了很多詞,內容大都與「花間」相近,寫的多是男女愛戀、離情別緒一類的題材。但格調較高,技巧嫻熟,不乏藝術珍品。例如為人們所稱道的《踏莎行》,末尾兩句:「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從思婦眼中寫徵人,情意深遠,含蓄蘊藉,給人以新穎別致的感覺。又如《朝中措》開頭兩句:「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由於作者對事物體察入微,看似隨意寫出,卻是無限傳神,沒有爐火純青的工夫,是不能達到這種藝術境界的。
此外,歐陽修還打破了賦體的嚴格的格律形式,寫了一些文賦,他的著名的《秋聲賦》,與蘇軾的《赤壁賦》先後媲美,千載傳誦。
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有獨到見解,金石學有開辟之功,史學成就尤偉。他的獨生子歐陽發等曾作了一個統計,所著將近二十種,僅《四庫全書》收錄或存目就有十三種。以現行《歐陽文忠公文集》和收入《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的《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為較全。

顏真卿
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終年77歲,琅邪臨沂(山東臨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時期的書法創新代表人物,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彩飛動。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了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幅,稱為「顫體」。宋歐陽修評論說:「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宋朱長文《續書斷》中列其書法為神品。」並評說:「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魯公是書史上居承先啟後地位的偉大人物,他的正書,向以博厚雄強著稱,「鋒絕劍摧,驚飛逸勢」,以顏世家廟碑為代表;至於摩崖大家,氣勢磅礴,以大唐中興頌最著;至最高境界,表現沖和淡遠之韻致者,則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勁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為第一。
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書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後輝映的,就是顏真卿了。他的書法,以楷書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書所寫之碑,端正勁美,氣勢雄厚。他生於楷書流行之際,與王羲之之典型相對,導開書法新風氣。
顏真卿是進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時始聞名於世。安祿山起兵范陽時,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顏真卿固守平原城,為義軍盟主,為唐朝盡力。最後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將李希烈處勸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更是提高其於書法界的地位。顏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終均用正鋒,因此所謂顏法的定型化筆法其藝術價值較少,但此筆法卻能充分發揮男性的沉著,剛毅。
中唐以後,由於藩鎮割據,兵連禍結,舊有的制度已經呈現瓦解之勢。顏真卿起而建立楷書新典範,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種心經呈理反映。但是,規矩森嚴的楷書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畢竟是有距離的,因此唐末以後,書法藝術的發展便集中表現在行草書方面,古典的典範終於讓位給個人主義的抒情作風了。
顏真卿的書法,號稱顏體,有他獨特的風格和筆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後世的書法家認為從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圓筆」的痕跡,和其他書法家的「方筆」不同。
顏真卿被使用圓筆的書法家奉為開創者。他和使用方筆的王羲之,都對後世產生既深且遠的影響。
顏真卿現存的書法作品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詩另一位以楷書成名的書法家柳公權,被人合稱為「顏柳」。
他的書跡作品眾多,據說流傳下來的有130多種。為後人重視的楷書有楷書《多寶塔》、《東方畫贊碑》、《麻姑仙壇記》、《郭家廟碑》,《顏勤禮碑》等,這些碑刻楷書,有個性,有特點,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險的氣勢,但筆畫橫細豎粗及捺腳空腹過大之處,在學習時應求其神韻,不應單純追求形似。他的行書《祭侄季明文稿》是懷著悲憤的心情創作出來的佳作,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還有《爭座位帖》、《裴將軍帖》等。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楷書,岑勛撰文,徐浩題額。字體勻稱,豐腴。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25年)四月立。碑存陝西西安碑林。

F. 歐陽遜的寫作背景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貞觀六年(632)四月刻,碑文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額陽文篆「九成宮醴泉銘」六字。在陝西麟游。傳世宋拓尚多,以明駙馬李琪藏北宋拓本為最早,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所寫書法,渾厚沉勁,意態飽滿,寫撇、捺常用圓筆,顯得圓融流暢,寫彎鉤用轉法,曲圓較長,適成全字有力的支撐,這些表現了溶隸於楷的特點。《九成宮醴泉銘》被譽為」天下第一銘」。銘文與碑文分別出自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和以直言諫君而聞名的宰相魏徵之手,加之當朝皇帝李世民是中國封建社會數以百計帝王中一位較英明的君主,特別是」貞觀之治」被公認為是封建社會的極盛時期,撰文銘記,因此《九成宮醴泉銘》碑也被譽為」三絕」碑。其碑布白疏朗,結體化長為方,點畫比較淳厚,用筆穩健含蓄。原碑立於陝西省麟游縣博物館。
唐貞觀五年,太宗皇帝命令修復隋文帝之仁壽宮,改名九成宮。第二年,太宗帝避暑來到九成宮,在游覽宮中台觀時,偶然發現有一清泉。太宗帝萬分欣喜,便令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而立一石碑。這便是」九成宮醴泉銘」 。碑載:貞觀七年四月唐太宗到此,」歷覽台觀,閑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說明了醴泉的由來。銘末曰:「黃屋非貴,天下為憂。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頌中有勸,是魏徵對太宗的諫語。
現存書法的宋拓本以故宮博物院李褀藏本與藏於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的拓本最為知名。兩件拓本,前者筆墨豐厚,後者風姿瘦勁,可謂同曲異調,各具神彩。歐陽洵書法高華渾穆,豐厚挺拔,既有晉人鳳韻,又開唐人新風,是千餘年來楷書登峰造極之作。歷經陳、隋、唐三朝。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歐陽詢書寫此銘,時年七十六歲,此銘是其代表之作。自古以來,此銘一直被譽為」楷書之極則」。
《九成宮醴泉銘》高華渾補,體方筆圓,此漢之分隸、魏晉之楷合並醞釀而成者。《九成宮醴泉銘》平直中又有精細變化,撇捺用圓筆,鉤多用隸法,直鉤出鋒較短,彎鉤曲圓,結體窄長,寫得工整剛勁,法度森嚴,結體上

G. 有誰知道歐陽詢的作品

歐陽詢書法作品http://www.38tt.com/info/39114699.htm
歐陽詢作品欣賞http://www.f81.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04
歐陽詢的作品(人物簡介和兩幅作品)http://www.bijifenxi.com/bbs/archiver/?tid-117.html

H. 九成宮醴泉銘唐歐陽的時代背景生活背景

1、這是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在晚年的時候的成熟的一篇碑帖,很具有代表性,被譽為三絕之一。
2、詳解如下:
《九成宮醴泉銘》,貞觀六年(632)四月刻,碑文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額陽文篆「九成宮醴泉銘」六字。在陝西麟游。傳世宋拓尚多,以明駙馬李琪藏北宋拓本為最早,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所寫書法,渾厚沉勁,意態飽滿,寫撇、捺常用圓筆,顯得圓融流暢,寫彎鉤用轉法,曲圓較長,適成全字有力的支撐,這些表現了溶隸於楷的特點。《九成宮醴泉銘》被譽為」天下第一銘」。銘文與碑文分別出自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和以直言諫君而聞名的宰相魏徵之手,加之當朝皇帝李世民是中國封建社會數以百計帝王中一位較英明的君主,特別是」貞觀之治」被公認為是封建社會的極盛時期,撰文銘記,因此《九成宮醴泉銘》碑也被譽為」三絕」碑。其碑布白疏朗,結體化長為方,點畫比較淳厚,用筆穩健含蓄。原碑立於陝西省麟游縣博物館。
唐貞觀五年,太宗皇帝命令修復隋文帝之仁壽宮,改名九成宮。第二年,太宗帝避暑來到九成宮,在游覽宮中台觀時,偶然發現有一清泉。太宗帝萬分欣喜,便令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而立一石碑。這便是」九成宮醴泉銘」 。碑載:貞觀七年四月唐太宗到此,」歷覽台觀,閑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說明了醴泉的由來。銘末曰:「黃屋非貴,天下為憂。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頌中有勸,是魏徵對太宗的諫語。
現存書法的宋拓本以故宮博物院李褀藏本與藏於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的拓本最為知名。兩件拓本,前者筆墨豐厚,後者風姿瘦勁,可謂同曲異調,各具神彩。歐陽洵書法高華渾穆,豐厚挺拔,既有晉人鳳韻,又開唐人新風,是千餘年來楷書登峰造極之作。歷經陳、隋、唐三朝。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歐陽詢書寫此銘,時年七十六歲,此銘是其代表之作。自古以來,此銘一直被譽為」楷書之極則」。
《九成宮醴泉銘》高華渾補,體方筆圓,此漢之分隸、魏晉之楷合並醞釀而成者。《九成宮醴泉銘》平直中又有精細變化,撇捺用圓筆,鉤多用隸法,直鉤出鋒較短,彎鉤曲圓,結體窄長,寫得工整剛勁,法度森嚴,結體上

閱讀全文

與歐體創造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