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老相聲發明

老相聲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05 06:17:47

❶ 相聲的創始人是誰

創始人是
張三祿。在他之後的「窮不怕」朱紹文正式把相聲作為藝術形式和生活的手段來進行演繹,所以也可以說是朱紹文,再往後就是「相聲八德」,包括相聲大師馬三立的父親馬德路等等

❷ 相聲誰發明

清同治年間,京劇丑角朱紹文(藝名「窮不怕」)淪落天橋,以唱小曲、說笑話為生,內其演出已具有相聲的雛容形。

在朱紹文之前,雖有張三祿,同代有阿彥濤、沈春和等,但朱紹文成就、聲望更為突出,被相聲界約定俗成地認為「開山祖」。「從朱紹文一代開始,行業上有說相聲這一行道了,有師徒關系和行業觀念了,從而有了相聲宗譜。」

相聲創始人朱紹文,藝名窮不怕。他以說單口相聲為主,也會唱,每天開說之前,必用白沙子在地上撒字。

❸ 相聲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我國的相聲藝術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最早是由「俳優」這種雜戲派生出來的。「俳優」多在宮廷里演出,用詼諧的話語,尖酸、譏諷的嘲弄,以達到惹人「大笑捧腹」的目的。這些笑料中藝人們往往寄託對統治者的嘲弄和鞭撻。

唐代相聲叫「弄參軍」,因為這種表演的演員常是軍營中的幕僚,故稱「弄參軍」。弄參軍是一種對口相聲,一個人穿著綠色衣服,手持簡策,扮作機靈滑稽的參軍;另一人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扮作愚蠢可笑的蒼頭,互相笑罵、嬉弄,甚至撲打。這種相聲演員的形象,我們可以從唐墓出土的戲弄俑上看到。

清朝同治年間,相聲藝術在北京得到長足發展,日漸成熟,並規定用北京方言表演,外地也偶有用地方方言表演相聲的。

據一些民間的老藝人說,在相聲中有兩段基本技巧練習的段子,一段叫「學四相」,即指學大姑娘、老太太、啞巴和聾子四種人的動作;另一段叫「學四聲」,也就是學山東、山西、北京城裡、北京城外四種地方話的聲音。「相聲」二字就是由「學四相」和「學四聲」的尾字合成而來的。如今,相聲已成為一種遍及全國各地,獨具風格,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❹ 簡單的問題:誰發明的相聲

雖然不是朱少文發明的相聲
之前有張三錄等老先生
但是是他最早把相版聲的各種手法,權技巧總結出來的
而他和張先生之間雖有請教,但不是拜師.
所以現在說相聲的都拜他為祖師爺
郭德綱當初引起人們關注的段子:論相聲50年現狀.就是在紀念窮不怕朱少文專場的時候演出的.

❺ 相聲起源於老北京 叫什麼名字

相聲(Cross talk)一種民間說唱曲藝。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多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著名流派有「侯(寶林)派」、「馬(三立)派」、「常(寶堃)派」、「蘇(文茂)派」、「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師有侯寶林、馬三立、常寶堃、蘇文茂、馬季等多人,後起之秀有郭德綱等人。
相聲一詞,古作像生,原指摹擬別人的言行,後發展成為象聲。象聲又稱隔壁象聲,明朝即已盛行。相聲起源於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在明朝即已盛行。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一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後來逐步發展為多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為一體,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而經過多年的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
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❻ 相聲和小品分別起源於何時何處,是誰創造

相聲的起源

所謂相聲,最初就是摹仿各種聲音,如摹仿人聲、鳥聲、獸聲、風聲、水聲及其他宇宙間各種聲音等。我認為戰國時孟嘗君的門客學雞叫以解其危,就是相聲的先行者。厥後歷代相傳,能者輩出,漸形成一種藝術。比及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上《口技》一文中所寫的表演者,已具有相聲之雛形。再後表演者大部摹仿人聲,又在其中摻上故事,於是相聲藝術,乃告成功。現在舞台上的相聲藝種,有單口、雙口之分;後者較易,前者較難。

相聲藝術,北京盛行較早,最初是設一步帳,一人坐於帳內,學獸叫、鳥叫以及各種單獨的聲音,聽眾在帳外圍聽。後來把它綜合起來,摻進一個故事,成為較有系統的聲音。這叫做「暗相聲」。像當時一般流行的《醉鬼還家》、《五子鬧學》等,就是最顯著的例子。《醉鬼還家》段子表演情況如下:忽聽見帳內好像有一人在走動,接著射門聲、開門聲、小兒哭聲、夫妻吵架聲、摔碗聲、鼾睡聲,依次而至。聽眾捧腹大笑。再後,把帳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長桌,一人立於桌後,學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業的叫賣聲。這就叫做「明相聲」。

據我所知,咸豐年間,北京有一朱紹文先生(別號「窮不怕」),是最早說相聲的人。他八十多歲時,我才十來歲,猶及得見。他原來是學京戲的,唱小花臉。後來因為照清朝規矩,不是天天能唱戲的,如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後、太後之忌日),都必須停止動響器,當然更不能唱了。這些日子總算起來,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戲園就得一律停演。若趕上所謂「國孝」(即皇帝、皇後、太後死了),便要規定二十七個月不準唱戲。我本人趕上過光緒、西太後的國孝,雖說是縮減了,但還須百日不準動響器。百日後,不準化裝唱戲,馬鞭子只許用青、藍、白三色,不準用紅的。這么一來唱戲的就失業了。朱先生想出一個辦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觀眾。等到大家聚攏之後,他就在甬路旁邊,手拿竹板(不禁止)兩塊作響器,唱幾段小花臉數板,再說幾段小故事,要錢。他還研究好了幾個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鳥名」、「百獸名」、「百蟲名」、「青菜名」、「京戲名」等。另外,又自己編了五訴功——「胡不剌訴功」、「堆子兵訴功」、「棒子麵訴功」、「夏布褂訴功」、「廚子訴功」;兩本小書——《千字文》、《百家姓》等。這樣他就繪聲繪影地說起來了,很受群眾歡迎。以後他又把京戲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鍋》等戲的內容,改編成小故事,在街頭演唱,生意更加好了。於是每遇見辰、齋等日,他就以相聲補缺,到咸豐國孝時,即正式以說相聲為生了。國孝後,戲班再邀他去唱戲,均行謝絕。以後又帶徒弟,即創出了這一行。

小品的起源

小品,最初原本是戲劇學院的學生進行表演訓練的戲劇小段,後來被獨立出來,成為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多以喜劇為主。20多年來,小品逐漸成為了各種晚會的常客和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樣式。經過20多年,中國小品已逐漸經歷了由最初的摸索到後來的不斷發展,再到今天的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諸如陳佩斯、朱時茂、趙麗蓉、趙本山、黃宏等一大批優秀的小品演員。

❼ 是誰第一個發明了相聲

相聲早在宋代就有,原來的名字叫"象生"或"像聲",是仿學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紅樓回夢》第三十答五回里曾提到,薛寶釵見她哥哥薛蟠給她作揖賠情,就笑著說:"你不用做這些象生了!"說明這種民間曲藝是源遠流長的。但是,從帷幕里表演的"暗象生"發展成面對觀眾表演的"明相聲",卻是近一百二十多年的事。見於記載,首先在北京地場上說單口相聲的是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的張三祿,接著是京劇丑角演員朱紹文(1829-1904),為生活所迫,改行說了相聲。朱為了肚子不顧面子,整日在露天地演出。他在手裡敲打的兩塊竹板上刻著兩句詩"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發泄他的滿腔憤怒。觀眾們隨之都親呢地管他叫窮不怕先生。就這樣,"窮不怕"成了他的藝名。

❽ 相聲有多少年的歷史

我國的相聲藝術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最早形式是由「俳優」這種雜戲派生出來的。
「俳優」多在宮廷里演出,用詼諧的說話,尖酸、譏諷的嘲弄,以達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娛人的目的。在這些笑料中,藝人們往往寄託了對統治者的嘲弄和鞭撻。
據一些民間的老藝人說,在相聲中有兩段基本技巧練習的段子,一段叫「學四相」,即指學大姑娘、老太太、啞巴和聾子四種人的動作;另一段叫「學四聲」,也就是學山東、山西、北京城裡、城外四種地方話的聲音。「相聲」二字就是由「學四相」和「學四聲」的尾字合成的。
如今,相聲已成為一種遍及全國各地,獨具風格、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 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
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❾ 有一段相聲內容是講創造發明的,中間提了一下癢癢撓。請問這個相聲的名字叫什麼

這是相聲演員馬三立說的相聲《祖傳秘方》。

❿ 相聲的的發展史和簡介

相聲,一種民間說唱曲藝,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一般認為相聲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

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相聲由一個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相聲由兩個演員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頭沉」和「子母哏」兩類;群口相聲又叫「群活」,由三個以上演員表演。

傳統曲目以諷刺舊社會各種丑惡現象和通過詼諧的敘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解放後除繼續發揚諷刺傳統外,也有歌頌新人新事的作品。

(10)老相聲發明擴展閱讀

2006年12月21日,經過3個多月的公示調查,北京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對外公布。第一批市級「非遺」名單,相聲位列其中。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正式對外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聲」。

閱讀全文

與老相聲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