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了優選法

創造了優選法

發布時間:2021-07-05 05:27:34

① 什麼叫做優選法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優選法是華羅庚運用黃金分割法發明的一種可以盡可能減少做試驗次數、盡快地找到最優方案的方法。 舉個例子: 比如我們要試制一種新型材料,需要加入某一種原料增強其強度,這就有加入多少的問題,加多了不行,加少了也不行,只有完全合適才行。比如我們估出每噸加入量在1克至1000克之間,這樣我們就可以借用黃金分割規律來簡化試驗次數,而不必1克,2克……,1000克這樣逐一試驗,我們用一個有刻度的紙條來表示1至1000克。在紙條上找到618(1000*0.618)克的地點畫一條豎線,做一次試驗,然後把紙條對折起來,找到618的對稱點382(618*0.618),再做一次試驗,如果382克為最好,則把618以外的紙條裁掉。然後再對折,找到382的對稱點236(382*0.618)做試驗,這樣循環往復,就可以找到最佳的數值,這就是數學家華羅庚所推廣的優選法。

② 60年數學發展史

1.國際著名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
1931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34軍獲碩士學位.1934年去漢堡大學從Blaschke學習.1937年回國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學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為名譽教授,仍繼續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數學研究所所長,其後任名譽所長。陳省身的主要工作領域是微分幾何學及其相關分支.還在積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極小子流形,網幾何學,全曲率與各種浸入理論,外微分形式與偏微分方程等諸多領域有開拓性的貢獻.陳省身本有極多榮譽,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1)及國家科學獎章(1975),倫敦皇家學會國外會員(1985),法國科學院國外院士』(1989),中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等。榮獲1983/1984年度Wolf獎,及1983年度美國科學會Steele獎中的終身成就獎.
2.享有國際盛譽的大數學家,新中國數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奠基人,華羅庚
華羅庚是一位人生經歷傳奇的數學家,早年輟學,1930年因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慶來的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學習和工作,在楊武之指引下,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開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數理化學部委員和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席團委員等職。還擔任過多屆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此外,華羅庚還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羅庚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他的名字在美國施密斯松尼博物館與芝加哥科技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中,與少數經典數學家列在一起。他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榮譽博士。華羅庚在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廣泛數學領域中都作出卓越貢獻。由於華羅庚的重大貢獻,有許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運算元與方法。他共發表專著與學術論文近三百篇。華羅庚還根據中國實情與國際潮流,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研製。他身體力行,親自去二十七個省市普及應用數學方法長達二十年之久,為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3.僅次於哥德爾的邏輯數學大師,王浩
1943年於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畢業。1945年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哲學部畢業。194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聯邦工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學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國牛津大學作第二套洛克講座講演,又任邏輯及數理哲學高級教職。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7年後任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教授,主持邏輯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國北京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兼任中國清華大學名譽教授。50年代 初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後又被選為不列顛科學院外國院士,美籍華裔數學家、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哲學家。
4.著名數學家力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林家翹
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1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3 年起先後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學院教授、榮譽退休教授。 林家翹教授曾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Timoshenko獎,美國國家科學院應用數學和數值分析獎,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力學獎。他是美國國家文理學院院士(1951),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2),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從40年代開始,林家翹教授在流體力學的流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的工作帶動了整整一代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探索。從60年代開始,他進入天體物理的研究領域,開創了星系螺旋結構的密度波理論,並為國際所公認。1994年6月8日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士。
5.我國泛函分析領域研究先驅者,曾遠榮
1919年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部,一直讀到1927年7月。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耶魯大學學習並研究數學,1933年取得博士學位。1934年8月至1942年7月一直任教於清華大學(1938年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2月,受國立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孫光遠教授寫信聘請到南京大學任教直至退休,曾在南京大學建立國內最早的計算數學專業。長期從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國開展這一領域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在廣義逆等研究領域成就卓著。
6.我國最早提倡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學者,趙訪熊
192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當時清華學校是公費留美預備學校,競爭激烈,在江蘇只招3名學生,他在眾多考生中名列榜首。畢業後即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系學習。他1930年在電機系畢業,被哈佛大學數學系錄取為研究生,且於1931年獲碩士學位。1933年他受聘回國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教,1935年被聘為教授,從此一直在清華大學任教,參與創辦國內第一個計算數學專業。趙訪熊於1962年和1978年先後兩次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1980-1984年兼任新成立的應用數學系主任,並受聘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他擔任過中國數學會理事、名譽理事。1978年至1989年擔任第一、二屆計算數學學會理事長及第三屆名譽理事長和《計算數學學報》主編等一系列職務。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我國最早提倡和從事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教學與研究的學者之一。自編我國第一部工科《高等微積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應用數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
7.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吳大任
1930年與陳省身以最優等成績在南開大學畢業,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1933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勵下,吳大任參加了中英庚款第一屆公費留學考試,被錄取到英國學習。他本想到劍橋大學攻讀,因抵倫敦時間錯過了該校入學的時機,改入倫敦大學的大學學院,注冊為博士研究生。1937年9月初,吳大任到武漢大學任教,之後即隨武漢大學遷到四川樂山。後來長期擔任南開大學領導工作與教學工作,著、譯數學教材及名著多種。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研究領域涉及積分幾何、非歐幾何、微分幾何及其應用(齒輪理論)。1981年他任國家學位委員會第一屆數學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數學卷》編委兼幾何拓撲學科的副主編以及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一和第二屆委員。
8.著名數學家,北大教授,庄圻泰
1927年考入清華學校,193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1934年,熊慶來教授接受庄圻泰為自己的研究生,1936年於該校理科研究所畢業。1938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曾任雲南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庄圻泰留任北京大學。此後除繼續擔任復變函數課程的教學任務外,他還陸續講過保角變換,擬保角變換,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等專業課。九三學社社員。長期從事函數論研究,在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的值分布理論上取得重要成果。著有《亞純函數的奇異方向》,合編《AnalyticFunctionsOfOneCom·plexVariable》(在美國出版)
9.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四川大學校長,柯召
1931年,入清華大學算學系。1933年,柯召以優異成績畢業。1935年,他考上了中英庚款的公費留學生,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在導師L.J.莫德爾(Mordell)的指導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為線性型平方和的問題上,取得優異成績,回國後先後任教於重慶大學,四川大學。1953年,他調回四川大學任教至今。在這40餘年間,他以滿腔的熱情投入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數學人材,在科研上碩果累累。與此同時,他還先後擔任了四川大學教務長、副校長、校長、數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作為學術帶頭人和學校負責人,他卓有成效地抓了幾個重要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發展應用數學,培養一批高水平的人材。其研究領域涉及數論、組合數學與代數學。在二次型、不定方程領域獲眾多優秀成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0.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學部委員,許寶騄
1929年入清華大學數學系,1933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1936年許寶騄考取赴英留學,派往倫敦大學學院,在統計系學習數理統計,攻讀博士學位。1940年到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48年他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回國後不久就發現已患肺結核。他長期帶病工作,教學科研一直未斷,在矩陣論,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面發表了10餘篇論文。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在中國開創了概率論、數理統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內曼-皮爾遜理論、參數估計理論、多元分析、極限理論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統計分析學科的開拓者之一。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1.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數學系主任,段學復
1932年考入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時稱為「算學系」)。 1936年夏,段學復獲得理學士學位,畢業留校任助教。1941年8月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自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近40年。長期從事代數學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論特別是指標塊及其在有限單群和有限復線性群構造研究中的應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指導學生用表示論和有限單群分類定理徹底解決了著名的Brauer第39問題、第40問題。在代數李群研究方面與國外學者合作完成了早期奠基性成果。在有限P群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數學應用於國防科研和國防建設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2.我國拓撲學的奠基人 江澤涵
畢業於南開大學,1927年參加清華大學留美專科生的考試,考取了那年唯一的學數學的名額,後在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留學,1930年獲得博士學位。1930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做研究助教。1931年起,長期擔任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並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曾兼任理學院代理院長。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早年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為該系樹立了優良的教學風尚。致力於拓撲學,特別是不動點理論的研究,是我國拓撲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

③ 華羅庚推廣普及的雙法是什麼

華羅庚推廣普及的雙法指的是優選法和統籌法,

從1960年起,華羅庚把數學方法創造性地應用於國民經濟領域,篩選出了以改進生產工藝和提高質量為內容的「優選法」和以處理生產組織與管理問題為內容的「統籌法」(簡稱「雙法」)。

為了推廣「雙法」,華羅庚的足跡遍及全國,「雙法」大量運用於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研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3)創造了優選法擴展閱讀

1965年起華老帶領「小分隊」深入廠礦一線推廣「雙法」,足跡遍及28個省市自治區。為了更好地向全社會普及項目管理,由基業長青項目管理俱樂部組織的《看經典影片,學項目管理》登門送教計劃正式啟動。

會上,京東方等10家企業當場預訂了這個講座。為配合送教上門,中科院研究生院還將組織開放課堂、校企合作等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宜賓日報-華羅庚到宜推廣「雙法」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人民日報:中科院專家學習華羅庚推廣「雙法」

④ 優選法是我國哪一位著名數學家生前在國內大力推廣的一個先進的辦法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生前曾在國內大力的科研領域大力推廣這個先進有效的方法。華羅庚曾經用「優選法」把高深的技術從研究院里走出來,送給平民老百姓,他這份文章寫得叫《優選法平話》平話就是普通老百姓說的話。然而,在全面質量管理領域卻少有聽說「優選法」的使用,「優選法」實際上是很有用的,也應當在這里大力推廣一下。
1、什麼是優選法
「優選法」是以較少的試驗次數,迅速地找到生產和科學實驗的最優方案的方法。優選法的核心:就是用最少的實驗次數,找到最佳的配比方案或者配方。
問題的提出,比如說蒸饅頭,放多少鹼蒸出來的饅頭又暄又好吃?車床鑽頭用多大的轉數和進刀量,鑽出來的孔光潔度又高、速度又快?車刀怎樣磨,切削效率最高……所有這些都涉及到配比的問題,尤其一些制葯廠反應釜和管道內的溫度、配方、時間壓力怎麼調配才能使生產出醫葯產品質量最高?怎麼樣才能將提取、萃取率提高?我們幾乎在所有生產單位都要遇到類似的問題,這時候就要用到優選法,它適用的范圍很廣。
2、優選法適用范圍
1.怎樣選取合適的配方,合適的製作過程,使產品質量最好?
2.怎樣在質量標准下,使產量最高成本最低,生產過程最快?
3.已有的儀器怎樣調試,使其性能最好?
4.不僅在合成配方、操作條件、儀器調試等方面,也不僅在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在交通運輸、基本建設、醫療衛生等方面也都得到廣泛運用。
3、0.618的奧妙和來歷
「優選法」里有一個奧妙的東西,就是叫0.618,優選法也叫0.618法,這個0.618是怎麼來的呢?這是上帝送給我們的。人們驚奇的發現,世界上有很多配比都恰巧是0.618的配比,在歐式的建築里,很多的窗戶都是用長寬比為1:0.618做出來的最好看;埃及的金字塔的底邊長和高度比正好是1比0.618,因此埃及的金字塔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最好的。如果從腳底到肚臍的高度和整個身長的高度是0.618比1,這樣的身材肯定是最美的。人的臉從下巴到眉毛這個高度,占整個頭長的0.618 ,從發際線到鼻子這個高度,占整個上面頭長的也是0.618 。雛菊小花的蝸形排列中,向右轉的有21條,向左轉的有34條,兩者比為21:34,松果球是5:8,菠蘿是8:13,它們的比值都接近於黃金分割比……無數事例證明了0。618這種配比是最美的。
4、單因素優選法
0.618是怎麼做的呢?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折紙法。
假如我們是煉鋼工人,大家知道鋼中的含碳量太多了是生鐵,如果沒有一點含碳量是熟鐵,介於中間的是鋼,鋼在什麼情況下強度最高呢?現在要做實驗,假設在一噸鋼材裡面 含炭量由1000克到2000克。那麼到底多少含量才能煉出最好的鋼來?從1001克開始,1002,1003地做下去,一直做到2000克為止,是不是要做1000次?那樣做不累死了?現在用不著這樣做,我們拿出一張紙條,假如左邊表示1000克,右邊表示2000克。第一步,在0.618的地方,從1000克到1618克的地方先做一下實驗,記下它的強度數字(比如鋼的各種性能 拉伸強度、抗壓強度等等) 然後把這張紙對折,對折完了這個刻度在這個地方有個相應的印記,在這地方做第二次試驗,做完了之後和第一次對比看哪一個好?假如是第二個比第一個好,那麼把1618克以後的都撕掉,不用再做了。然後再將剩下的對折,一對折又出來一個新的試驗點,再比較一下這兩個哪個好呢?再將不好的那部分撕掉。再對折,三下五除二,就能做出一個最好的方案。這種辦法是何等的快捷!
這種折紙法可以將幾千幾萬個實驗簡化成幾次或十幾次。

那麼它的公式是什麼?
華羅庚很巧妙地用老百姓都能聽得懂的話總結說「大減小乘上0.618加小」
大的是2000克減去小的1000克,乘上0.618 再加上小的1000克那就是1618克的地方,做第一次實驗
以後的點那就是「大加小減去中間」
如:2000+1000-1618=1382再接下去就是1618+1000-1382=1236 如此等等。就這樣,實驗、分析、再實驗、再分析,一次比一次更加接近所需要的加入量,直到所能達到的精度。
優選法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能修正原來的試驗設定范圍。假如:煉鋼時候規定1000克到2000克,後來做著做著就發現不對,做到近2000克的這個地方還是最好,怎麼辦呢?要繼續往2000克方向做下去,比如在2000到2500克的范圍,這就超過原來規定的范圍。
例如:上海熱工儀表廠配製酸洗液,配500毫升酸洗液,問:水、硝酸和氫氟酸各放多少效果最佳,原先擬定硝酸加入量在 0~250 亳升,氫氟酸在 0~25 毫升。其餘加水,若硝酸按 5 毫升一等分,氫氟酸按 2 毫升一等分 ,需做 650 次試驗。(過去做了兩年都失敗,換作用「優選法」做了十四次試驗,不到一天時間就找到了一種新的配方。將合金材料放入,馬上反應,三分鍾後氧化皮自然脫落,材料表面光滑,毫無腐蝕痕跡,根據優選法得出結果,氫氟酸取值是33 毫升,超出試驗范圍之外,因此用過去方法就是再做 650 次試驗也找不到這樣好的配方。)
他們的試驗方法是第一步對折法,固定氫氟酸為 13 毫升,找硝酸配比,用五次找到最佳配比 165 毫升。第二步,固定硝酸 165 毫升,優選氫氟酸含量,發現在邊界 25 毫升處酸洗質量最好,證明原范圍不一定確當,決定在 25~50 毫升范圍優選,到第九次,找到氫氟酸最優點為 33 毫升,至此,共試驗十四次,已完全滿足需要,試驗結束。如有更高質量要求,還可以再固定氫氟酸 33 毫升,進一步優選硝酸含量。
這個例子說明,用「優選法」不僅能多快好省地找到最優方案,而且可糾正根據經驗初步確定的范圍不當的錯誤。
所以優選法在我們機械加工行業、化工領域,在很多行業都可以被廣闊的應用。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同志創造和推廣的優選法,曾在70年代以磅薄的氣勢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湖北、河南等地推廣普及。取得了成千上萬項成果。優選法曾以它的簡單易行,科學而又通俗的特點被廣泛採用。推行全面質量管理以來,由於大力推廣和應用新老七種工具及正交試驗等現代化管理方法,所以對「優選法」不常提。我們認為,在QC小組活動蓬勃開展的今天,「優選法」將在QC活動中,成為解決難題的得力工具,綻放光彩,故特此在這里介紹給讀者,以表對華羅庚教授深切敬意。

⑤ 求華羅庚一本小冊子,論述優選法和統籌法,是多年下到工廠推廣數學方法的一個小結。名字忘記了。

這個問題我也遇到過,推薦你用路明軟體工作室開發的軟體,很好用!

⑥ 什麼叫0.168的優選權

這是由於黃金分割.什麼是黃金分割呢?它的創始人乃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這位古人,在當時十分有限的科學條件下,竟然大膽地斷言:一條線段的某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之比,如果正好等於另一部分同整個線段的比即0.618,那麼,這樣比例會給人一種美感。使琴弦發出准確而清純的音響。這種"分割"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黃金分割"一直統治著建築領域。
在古希臘的大小建築中,門窗的寬、長之比乃至整幢建築的高、寬之比,幾乎都是那個亘古不變的0.618。大上海許多陳屋舊房中,至今還剩有"黃金分割"的痕跡。 0.618不僅在建築中吃香,而且多少年來一直被引為人體最佳比例美。我們所熟悉的米洛斯的"維納斯"、"雅典娜"女神及"海姑娘"阿曼達等一些名垂千古的雕像中都可以找到"黃金比值"--0.618,因而作品達到了美的奇境,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拉斐爾筆下溫和俊秀的聖母像,都有意無意地用上了這個比值。那些倩女俊男似乎也格守著這個"黃金分割"。以人的肚臍為分界點,上身與下身之比,或者說下身與全身之比,若是0.618即大約是5:8或3:5,這樣的身體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勻稱,充滿著美感。在數學上,0.618更是廣顯神通。華羅庚推廣的著名的優選法中就涉及了"0.618"。
令人詫異的是,0.618的奇妙之處,還在別的領域顯靈。比如,在股票交易的走勢曲線上,一波上沖行情的正常回檔和一輪下跌行情的正常反抽,均處在0.618上下處。又比如人的正常體溫是37℃,對多數人而言,最感快意的溫度是22-23℃,也就是同人的體溫之比大約也是在0.618左右,"黃金分割"竟然在氣溫領域中發揮效應,這大概畢達哥拉斯當年不敢奢想的。0.618奇妙的數字!它創造了無數的美,統一著人們的審美觀。愛開玩笑的0.618,又製造了大量的"巧合"。在整個世界上,無處不閃耀著0.618那黃金一樣熠熠的光輝!

⑦ 華羅庚的優選法與統籌法相關內容

1972年,有外商提出,希望能銷售五糧液低度酒。那時在國外低度酒還佔主導地位。所以很多外國人對五糧液的高度數望而生畏。但國內不少人認為,五糧液好就好在高度,低度就要變味,就不是五糧液。

五糧液的度數為什麼就不能降低呢?當時五糧液負責科研技術工作的劉沛龍琢磨起了這個問題。頂著各方壓力,劉沛龍整整搞了六年試驗,但依然沒有成功。低度酒不是多摻點水就行,這是一個對酒質的全新要求,尤其對於五糧液這樣的名優白酒來說,要求就更為嚴格。但劉沛龍不甘放棄,不分白晝地鑽進了自己擺的酒陣。

直到1978年,華羅庚先生率領一個小分隊來川推廣優選法和統籌法,劉沛龍有幸參加了小分隊在宜賓的活動,並聽了多次講學。當時的五糧液酒廠也十分重視這項工作,成立了 雙選辦公室。劉沛龍如魚得水,立即學以致用,以優選法來指導實驗。

所謂優選法選法,是華羅庚運用黃金分割法發明的一種可以盡可能減少做試驗次數、盡快地找到最優方案的方法。比如要試制一種新型材料,需要加入某種原料增強其強度,這就有加入多少的問題,加多了不行,加少了也不行,只有完全合適才可以。比如我們估出每噸加入量在1克至1000克之間,這樣我們就可以借用黃金分割規律來簡化試驗次數,而不必從1克到1000克做1000次實驗,我們用一個有刻度的紙條來表示1至1000克。在紙條上找到618(1000*0.618)克的地點畫一條豎線,做一次試驗,然後把紙條對折起來,找到618的對稱點382(618*0.618),再做一次試驗,如果382克為最好,則把618以外的紙條裁掉。然後再對折,找到382的對稱點236(382*0.618)做試驗,這樣循環往復,就可以找到最佳的數值。

劉沛龍利用優選法,終於解開了酒陣之謎。在一個星期的時間里,用優選法選出了38度和35度這兩個最佳度數,然後將兩種酒放進冰箱,靜觀其變。

成功了!他原來擔心的致濁程度和析出物狀態已達到預期效果。經過過濾處理後,手中的酒晶瑩、碧透,像高度酒那麼無色透明,口感很好,五糧液固有的風格特點並沒有走樣。盡管成功只用了六天功夫,但曾經摸爬滾打的六年卻為他奠定了通向成功的基石。喜慶之餘,劉沛龍裝了兩瓶38度和35度低度酒,送給華羅庚先生,並在酒瓶上用題了兩句表示感謝的話:「六年未成功,雙法出成果。」華羅庚先生聞知此事也非常高興,欣然題詩回贈:「名酒五糧液,優選味更醇;省糧五百擔,產量增五成。豪飲李太白,雅酌陶淵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

後來劉沛龍又將38度改成39度,口感更醇凈甘爽,在國際市場引起了不小震動,訂貨量猛增了3倍。國外對酒的稅收額是隨酒度數增減來收的,度數高稅收就越高,度數低稅收也更低。因此這一項出口就為國家節約了大額酒稅,創造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1970年4月,國務院根據周總理的指示,邀請7個工業部負責人聽華羅庚講優選法、統籌法,當時正值「文革」中。之後,華羅庚憑他個人的聲望,到各地借調得力人員組建「推廣優選法統籌法小分隊」,親自帶領小分隊去全國各地推廣「雙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從1972年開始,全國各地推廣「雙法」的群眾運動持續了十餘年。華羅庚先後到過23個省、市、自治區工作。各地「雙法」推廣工作是在地方黨委的領導下,組織一支「五湖四海」的小分隊,發動群眾,開展科學試驗。例如,1975年在陝西時,小分隊隊員有來自19個省、市、自治區及9個部的160多位同志。各地來的同志一方面把已經取得的經驗帶來,另一方面又把新經驗、新成果帶回去。小分隊是以工人、幹部、技術人員三結合的隊伍。華羅庚在各地作優選法、統籌法的報告,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參加。由於他的報告通俗易懂,形象、幽默,如用折紙條和香煙燒洞的方法講解0.618法,普通工人都能聽得懂,用得上,自己會操作。他告誡小分隊隊員要當「小徒工」,給工人師傅「遞工具」,讓工人師傅自己進行試驗。由於強調運用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抓住單因素黃金分割法,優選法在實際生產中顯示了巨大的威力,取得增產、降耗、優質的效果。許多單位在基本不增加投資、人力、物力、財力的情況下,應用「雙法」選擇合理的設計參數、工藝參數,統籌安排,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果。如江蘇省在1980年取得成果5000多項,半年時間實際增加產值9500多萬元,節約2800多萬元,節電2038萬度,節煤85000噸,節石油9000多噸。四川省推廣「雙法」,5個月增產節約價值2億多元。「雙法」廣泛應用於化工、電子、郵電、冶金、煤炭、石油、電力、輕工、機械製造、交通運輸、糧油加工、建工建材、醫葯衛生、環境保護、農業等行業。 粉碎四人幫、結束十年動亂後,1977年10月在中國科學院正式成立了「應用數學研究推廣辦公室」,由華羅庚領導,又陸續去內蒙、四川、江蘇、安徽等地開展推廣「雙法」的工作。 在1978年舉行的全國科學大會上,華羅庚領導的推廣「雙法」工作被評為「全國重大科技成果獎」。 1980年8月,華羅庚應邀出席在美國伯克利舉行的第四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ICME),並作大會報告,題目是「Some Personak Experiences in Popukarizing Mathematicak Methods in the Peopke』s Repubkic of China」(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普及數學方法的若干個人體會),優選法和統籌法都是其中的內容。 1981年3月正式成立了「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中國科協下的全國性學會),華羅庚任第一屆理事長。 「雙法」學會成立以後,華羅庚適時地將自己的工作由推廣「雙法」轉移向國民經濟的咨詢工作。他領導了「兩淮煤炭開發規劃方案論證」、「准格爾露天礦和內蒙西部糖業發展規劃」、「大慶油田七五規劃和地面工程方案的優選研究」等項目的咨詢,受到高度評價。 參考文獻:王元、楊德庄,華羅庚的數學生涯,科學出版社,2000。 撰稿人:那吉生 點評: 作為著名的數學大師,華羅庚先生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主要致力於優選法和統籌法的推廣、應用和普及,並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推廣應用數學方法時,他特別強調群眾性、實踐性和理論性,這個思路正體現了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精神。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基礎理論研究工作者,一旦發現其理論研究成果有實際應用時,應該毫不猶豫地投身到實踐中去,將理論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⑧ 華羅庚的貢獻

華羅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城市貧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從金壇縣立中學初中畢業,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因家庭貧困,一年後離開了學校,在父親經營的小雜貨鋪當學徒。在此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學數學。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壇中學任庶務會計,開始在上海《科學》雜志發表論文。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重視。經熊教授推薦,他一九三一年到清華大學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時間,從管理員、助教、講師進而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聯大教授。在極為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白天教學,晚上在菜油燈下孜孜不倦地從事研究工作,寫下了名著《堆壘素論》。但在國民黨統治下,這一名著無法出版,只好送到國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後才以中文版在我國正式發行。一九四六年秋,迫於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國,先後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195O年,華羅庚同志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從美國回到北京,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會長等職。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

華羅庚同志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螢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他的著名學術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數函數論》,由於應用了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在數學領域內做了開拓性的工作,於一九五七年榮獲我國科學一等獎。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王(元)方法」。華羅庚同志一生為我們留下了二百篇學術論文,十部專著,其中八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十餘部科普作品。由於他在科學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後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載人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華羅庚同志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十億中國人民的驕傲。

華羅庚同志也是我國最早把數學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從五十年代末期開始,他就走出書齋和課堂,來到廣闊的工農業生產實踐之中。他把數學方法創造性地應用於國民經濟領域,篩選出了以改進生產工藝和提高質量為內容的「優選法」和處理生產組織與管理問題為內容的「統籌法」(簡稱「雙法」),並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寫出了《優選法乎話及其補充》和《統籌法平話及補充》兩本科普讀物。二十多年來,華羅庚同志為推廣「雙法」,足跡遍及全國二十六個省、市、自治區。他組織和領導了廣大工人、農民、戰士和工程技術人員參加推廣「雙法」,使「雙法」得到大面積普及和推廣,以至運用到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研究,不僅為節約能源,增加產量,降低消耗,縮短工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培養了一支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科技隊伍。毛澤東同志對華羅庚同志在科學上的這一創新曾給予高度評價,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兩次寫信給華羅庚同志,」祝賀和勉勵他「壯志凌雲,可喜可賀」,「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十年動亂期間,當華羅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時,周恩來同志以大無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護華羅庚同志,支持他繼續從事「雙法」的研究和推廣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給華羅庚同志寫信,充分肯定他把數學理論應用於生產實踐,號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術、新工藝攻關的行列中去,從而把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共同建造中國的「通天塔」。

華羅庚同志是一位經歷過新舊兩個不同時代,從愛國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戰士的我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早年,他曾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愛國運動,是李公朴、聞一多烈士的摯友。一九四六年春,他應邀赴蘇聯訪問,寫下了《訪蘇三月記》,表達了他對社會主義的嚮往。新中國的誕生,更加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他看到「祖國已黎明」,放棄在美國終身教授的優厚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橫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學:「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他愛國不怕險,純真赤子心,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一切愛國知識分子的稱頌。華羅庚同志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特別是在把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強烈要求加人中國共產黨,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十年動亂期間,他雖然身處逆境,但也未動搖對黨的信念。撥亂反正以來,他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心情舒暢,精神振奮。一九七九年,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宿願。他在答鄧穎超同志的祝賀中興奮地寫道:「滄海不捐一滴水,洪爐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橫刀哪顧頭顱白,躍馬緊傍青壯人,不負黨員名」;充分表現了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堅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黨作為自己前進道路的新起點,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顧年老體弱多病,以驚人的毅力,經過三年的拼搏,終於把十年浩劫中被盜走的手稿重新追憶出來,寫成了《計劃經濟大范圍最優化的數學理論》不僅完整地記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發展。

華羅庚同志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是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他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為經濟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他積極參加民盟的活動,為民盟工作的開展,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和實現祖國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他多次出國訪問,廣交朋友,在華裔知識分子中從事大統一、大團結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鄰」的詩句,來激勵海外華人為祖國四化建設和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出力,並為加強我國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華羅庚同志是推動我國科學事業前進的偉大數學家,是中華民族一代人自學成才的典範。華羅庚同志的一生是光榮的、戰斗的、為人民服務的一生。為了振興中華和人類進步,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人民的科學事業。他走過的道路,一是本世紀我國知識分子前進的光明大道。華羅庚同志給我國和世界科學文化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他是我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學習的榜樣。華羅庚同志自學成才,勤奮求實,勇於開拓,永遠向前。他一共上過九年學,只有一張初中畢業文憑,最後能成為蠻聲中外的傑出科學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學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學術界的聲望和地位已經很高,仍然手不釋卷,頑強地讀和寫。他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願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幹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就是華羅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訣。

華羅庚同志熱愛祖國,熱愛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常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他企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熱愛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只要是黨的需要他願赴湯圖火。他把「一心為人民」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為、追求、理想,溶於祖國、黨、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產黨人。華羅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輕一代茁壯成長。他十分注意發現和推薦脫穎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國在中學生中開展數學競賽的創始人和組織者,引導青少年從小熱愛科學,進人數學研究領域,扶持他們成為我國新一代的數學家。華羅庚同志頑強拼搏,為四化奮斗到最後一息。十年前,華羅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後曾留下這樣的詩句:「壯士臨陣決死,哪管些許傷痕。向千年老魔攻戰,為百代新風斗爭,慷慨擲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寫作,勞累過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進了醫院。他在病床上諄諄要求助手們堅持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方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推動應用數學的發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帶領一批中年業務骨幹赴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數學界作學術報告的講壇上,當他講金最後一句話時,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我們敬愛的華羅庚同志,為祖國的四化建設,為加強中日兩國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實現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壯麗誓言。華羅庚同志與我們永別了,華羅庚精神將永存。

閱讀全文

與創造了優選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