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梁漱溟有什麼成就
梁漱溟先生原籍廣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出生於北京。中學畢業之後,他突發奇想,決定不再升學,志在歸心佛法,一心要出家當和尚。於是他潛心研究佛學,24歲那年,寫出一部《究元決疑論》的著作,這是一部鼓吹人生唯一的出路在皈依佛法的出世主義哲學。他拿著自己的這部哲學論文,大膽去拜訪請教當時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蔡元培看過梁漱溟的哲學論著後,即與也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學文科學長陳獨秀商量,決定聘請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梁漱溟到本校哲學系做講師,專門講授印度哲學。只有中學學歷,既沒上過大學,又沒出洋留學的梁漱溟就這樣走上了著名高等學府北京大學哲學系的講台。在北大講授印度哲學一年之後,他把自己撰寫的講義整理成《印度哲學概論》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梁漱溟公開出版的第一本學術專著,出版後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
在講授印度哲學的同時,梁漱溟又開授了儒家哲學、孔子繹旨等課程,把注意力集中於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的研究。1921年暑假,他應山東省教育廳之邀,到濟南講授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一連講了40天。他根據這40天的講課內容,整理成一部《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論著,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部哲學論著,是我國最早用比較學的方法研究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的論著。梁漱溟在這部論著中通過中西文化的比較得出了「世界人類的未來,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這個令人振聾發聵的結論。《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出版後,再版了十幾次,影響很大,連當時名滿天下的大學者梁啟超也親自登門來向梁漱溟請教佛學和儒學的問題。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時,聽了梁漱溟講解儒學與佛學之後,也十分欽佩梁漱溟的學識。
在北京大學哲學系7年的講師生涯奠定了梁漱溟在中國哲學界的地位。然而梁漱溟認為,講學、做學問要與社會運動合而為一,不是單純課堂上講哲學,書齋里做研究,而是有言又有行,與社會改造融為一體,打成一片。但是,他這種認識在當時中國的任何一所高校都是無法實施的,為了實踐自己對教育問題的新認識,梁漱溟於1924年暑期,毅然辭去了他在北大哲學系當了7年之久的講師之職。同年秋,梁漱溟到山東省曹州主辦山東省立第六中學高中部。第二年春天,因為要急於整理編印父親的遺著《桂林梁先生遺書》,他將這所學校交給別人接辦,自己回到了北京。
梁漱溟在山東曹州辦高中部的時間雖然短,但影響很大,他一走,便有十多位高中生跑到北京來追隨他。梁漱溟與這些學生在什剎海租房共住共讀,互相敬勉,講求策勵。這種新形式的教育持續了一年多。接著梁漱溟到了廣東,在李濟深的支持下開辦了鄉治講習所,分10個題目講述,聽者千餘人,但只辦了一期,梁漱溟便到各地去考察參觀鄉村教育。他先後考察了陶行知在南京城外辦的曉庄師范,又到江蘇崑山縣考察黃炎培主持的中華置業教育社的鄉村教育,再到河北定縣考察晏陽初主持的平民教育會在華北的試驗區。1929年秋,梁漱溟到河南村治學院任教務主任,他親自製定《河南村治學院旨趣書》及組織大綱、學則課程等規章制度。第二年1月開學,他擔任講授鄉村自治組織等課。河南村治學院只辦了一年,梁漱溟又馬不停蹄地到山東鄒平縣去辦山東省鄉村建設研究院去了。這一辦就是7年,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才不得不停下來。
山東省建設研究院設在鄒平縣,開始時只有一個研究部,一個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一個鄒平實驗縣,一個農場,梁漱溟親任研究院院長和研究部主講。研究部招收大學、專科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的學員,學生學習鄉建理論後,再進修各種專題的研究工作。訓練部招收中學程度的學生,培養鄉村服務人員,擔任鄉村實際工作。訓練部的課程比較繁多,如鄉建理論、精神陶煉、鄉村自治、鄉村禮俗、鄉村教育、農村經濟、農村自衛、農業常識、土壤肥料、畜種改良、水利建設、農家副業、現行法令,等等。經過兩年的努力,研究院進一步擴大,增加了菏澤縣為實驗區,研究院的組織機構、幹部、教員、學員也增加了。1935年又以菏澤為中心,增劃濟寧等13個縣總共14個縣為實驗區,經過研究院各部及所屬鄉村師范、鄉村人員服務訓練處各部門培養、訓練的學生累計共3000多人。各實驗區還進行了廣泛的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為一體的鄉農學校的試驗,校長即鄉間有威望者,教員即鄉村服務人員,學生即全體鄉民,課程包括識字掃盲、歷史地理、音樂歌唱、精神講話、農業科技等,內容包括指導農、林、牧生產,組織生產合作社,改進技術,保健防疫,乃至節制生育,禁賭禁毒,等等。經過7年的鄉村建設實驗,效果明顯,試驗區鄉村的社會秩序、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民情風習等方面,都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出現了新的氣象。正當梁漱溟在山東醉心於實驗他的鄉村教育、鄉村建設理念之時,日寇大舉入侵山東,全省大部淪陷,研究院再也辦不下去了,梁漱溟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山東。
在北大7年,梁漱溟成為了中國著名的哲學家;在山東7年,梁漱溟成為了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中國鄉村建設的代表人物。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梁漱溟出任國民參政會駐會委員。他不顧個人安危,到敵後游擊區巡視,到香港辦報,宣傳抗日。抗戰勝利後,他作為民盟的代表人物,為爭取國內和平,積極奔走於國、共兩黨之間,成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新中國成立後直至「文革」結束,梁漱溟的命運已眾所周知。但在逆境中,他仍堅持學術研究。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於1975年7月完成了自己晚年的最後一部巨著——《人心與人生》。梁漱溟寫這部著作的著眼點在於補正他1921年28歲時出版的《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一書的錯誤與不足,闡述人類心理活動之規律。但書寫出來之後,卻找不到出版單位,直到1984年他91歲高齡時,才不得不「傾平日全部節余」自費出版,只印了2500冊。不料,《人心與人生》出版後,供不應求。1985年9月,三聯書店公開出版並發行國外,掀起了一股「梁漱溟熱」,引起美國、日本、新加坡和我國香港、台灣學者的關注。
梁漱溟晚年對他一生的學術思想作了精闢的回顧。他從人生態度這個角度研究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各自的特點,提出「人對自然」、「人對人」和「人對自己的生命」三個概念。
他認為「人對自然」是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近代西方文化之所長,一方面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進步,它的主要特色是物質文明的崛起和注重對大自然的認識、征服和利用,而另一方面,就是重視個人自由和彼此平等的觀念。
但是,近代西方文化所推重的物質文明之發展,就全人類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言,它又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啟發和影響的。
中國的「四大發明」就啟發了歐洲人,使得他們後來超過了中國。由此而追溯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它的「人對人」的特色,表現在以倫理為本位,重心在父慈子孝、社會和諧上。
所謂社會和諧,是指一個人的道德規范或行為准則,首先要考慮到他的家庭及社會之上下左右,並為之盡心盡責,而不是把個人權利放在主宰一切的地位。這一特色,顯然同近代西方文化以個人權利為本位,處處以個人為出發點迥異;同時它亦不同於出現在世界新文化潮流中之以集體主義為本位者。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人對人」這一點上是早熟的,而早熟就是不成熟,不成熟就會阻礙文化的發展,所以近現代中國的物質文明便落後了。
說到「人對自己的生命」,梁漱溟認為這是印度文化的特色,其依據是作為印度文化之主體的佛教文化對人的生命持否定的態度,所謂出世、做和尚、不問世事,便是集中表現。如果將這一特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儒家學說相比較,則恰恰相反,儒家是極力主張入世,重視家庭、倫理、社會和諧,並主張把家庭倫理擴展到全社會,使人人親切和美,相親相愛,從此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佛家看到人生是苦,苦海無邊;儒家看到人生是樂,其樂無窮。但是,如果與西方文化相比較,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共同的特點是:早熟。
面對中國改革開放發展之迅速,梁漱溟認為,我們首先要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之特徵,認識到它不但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而且直至今日仍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然後拿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作一認真而科學的比較研究,在這個基礎上,吸收、融取近世以來世界上崛起的新文化,來創造我們自己的新文化。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梁漱溟認為,「這個主張是很英明,很合中國文化傳統的」。
哲人逝去,思想長存!大師梁漱溟的思想,必將伴隨綿延不盡的中國傳統文化而存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⑵ 如何評價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思想及主要社會實踐活動
1.我們必須走出鄉村教育與鄉村建設兩不相乾的農村教育誤區。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的不斷強化在使鄉村社會不斷被邊緣化、使鄉村與城市進一步疏離的同時,也使鄉村教育游離於中國教育之外。鄉村學校正在不斷喪失著它改造鄉村社會的功能,正在創造著它與鄉村建設之間的新的疏離。在高考指揮棒和升學率以及政策導向的作用下,城市教育迅速成為鄉村教育的樣板和被迫效法的榜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完全忽略了鄉村教育的本質和特徵,根本沒有考慮鄉村教育對鄉村社會的作用,根本沒有認真反省目前在全國范圍迅速推開的新課改是否適合於鄉村教育,根本沒有考慮是否應該把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區別對待以及如何區別對待。因此,我們必須直面中國鄉村教育,從根本入手,鄉村教育之路就是堅持鄉村教育和鄉村建設攜手共進,使鄉村教育與鄉村發展融為一體,將農村教育與解決「三農」問題一並考慮。
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必須完全承擔起鄉村基礎教育發展的經費投入,因為單靠本來就極端貧窮的農民集資,根本無法維持教育發展的需求,而依靠社會的慈善捐助來發展鄉村教育不僅是杯水車薪,而且只能是權宜之計;必須對城鄉的基礎教育區別對待,努力探索一條適應鄉村發展的基礎教育之路。應盡快研究探討鄉村教育的發展戰略,使鄉村的孩子即使就業無門,也能夠腳下有路,使廣大農民和他們的子女樹立起對教育的信心。
3.農村師資隊伍與教育發展需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目前農村師資隊伍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80 年代初的一批中師生,他們通過函授或自考取得大專文憑,現已人到中年,知識更新與當代教育改革和創新要求有落差;二是佔一定比例的「民轉公」教師和「代課教師」,他們的教齡不短,年齡偏大,有一定教學實踐經驗,但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正規師范教育,素質參差不齊;三是近年來畢業的一批具有本、專科學歷的新教師,教學經驗尚有待積累。
4.進一步提高師資水平。高水平的師資不足,導致農村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在農民對優質教育需求提高的形勢下,有些家長就把孩子送到師資強的縣城學校,造成農村學校生源不足,而一些縣城小學則出現大班化,班額普遍在70 人左右,最高班額竟達110 多人。現在教師流向基本上是往人才集中、物質條件好的地方匯集,這個狀況要扭轉,關鍵是加快發展地方經濟,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真正解決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總之,梁漱溟認識到中國的問題是農村問題,認為中國的教育應到農村去辦,身體力行的從城市來到農村,踐行知識階層與民眾結合的願望,精神可嘉,而且他也將當代科學思想和方法帶入了落後的農村,對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⑶ 用了心思就是創造是誰說的
梁漱溟:人生在創造。
用了心思便是創造成己、成物。我們是生在一個特殊的時代……我們生在今日誰脫不了這責任。你們年輕的同學,責任更多。你們眼前的求學重在成己,末後卻要重在成物。眼前不忙著有表現,卻必要立志為民族為世界解決大問題,開辟新文化。這樣方是合於宇宙大生命的創造精神,而實踐了人生的意義。
⑷ 為什麼說中國的二十世紀,假若沒有梁漱溟,該有多麼失色
中國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里,政治灰暗,人性扭曲。很多知識分子三緘其口,明哲保身。有的甚至喪失人格,賣身求榮。而梁漱溟先生的真誠無畏,確實起到了震爍於今的作用。失去他,是時代的不幸;有了他,是時代的榮幸。
⑸ 梁啟超的父親梁簌溟的生平介紹是什麼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男,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於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開封。
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 。
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鑒的經驗。一生著述頗豐,存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唯識述義》、《中國人》、《讀書與做人》與《人心與人生》等。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⑹ 如何看待梁簌溟人生分為三個階段,人生的關系,如何看待
意義·女性·師生——讀梁簌溟文章摘記
(2012-05-06 06:55:00)
轉載▼
標簽:
雜談
由來
標題三個詞在一起,是不倫不類的;因為三個詞擇自近日讀的三篇文章的標題。斷章取義尚且不可,何況是「斷標題取詞」呢?
神往作者已久,偶得其書,名《梁漱溟讀書與做人》,翻開目錄,擇文而讀。一早自然醒,再次翻閱,有了動鍵盤的沖動。
意義
先看中的是《人生的意義》,心中一念:當年讓領袖痛批的一介文人、被譽為「中國最後的儒家」會追求怎樣的人生意義呢?
此文是對學生的講演,分五節,要義似乎是:「人生不好說有目的」;但「未嘗不可說人生有意義」、「人生意義在創造」;「用了心思,便是創造」;「成物」、「成己」是創造的兩個方面;最後指出了「我們今日應當努力創造的方向」,「你們年輕的同學,責任更多。你們眼前的求學重在成己,末後卻要重在成物。眼前不忙著有表現,卻必要立志為民族為世界解決大問題,開辟新文化。這樣方是合於宇宙大生命的創造精神,而時間了人生的意義。」
女性
然後看的是《對於人類女性的認識》,文末注有「《梁漱溟先生講演錄》,1936年9月」。如果不是我誤讀了的話,要點就是:「『人類最大的特點,是生命從身體里解放出來』,……男子是最能超脫身體的限制……女子不能直接做人的事情,她是作創造人的事情。她的創造,是造人,創造『創造的根本』。」
師生
入眼動心的第三篇叫做《如何才能得到痛快合理的生活》,里頭作者說了「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師生之間切不要使之落於應付,應常常以坦白的心相示,而求其相同。……大概在先生一面,心裡要能夠平平靜靜的,不存在一個要責望同學以非如何不可的意思,也不因少數同學懶惰而有不平之氣。在同學一面……人生只有盡力,盡力才有坦白之可言。……發揮各自的生命力。每人都能如此,其情必順,其心必通,才不致落於形式的表面的應付上,才能夠大家齊心向前發展,創造!」
第二個和第三個說的是「人都是要求過一個痛快的生活」,「有的人每每看輕自己的工作,舉得粗淺而不足為,這是一個錯誤」。
結語
只是摘記,不寫感悟了,或者摘記就是感悟了——看著這些文字,心裡頭有了感覺,有了醒悟,大多是「深以為然」的感覺。
轉自:高級中學教師 毛方吉
⑺ 梁漱溟先生認為印度文化的精神特點是
梁漱溟認為印度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
⑻ 為什麼「20世紀,假若沒有梁漱溟,該有多麼失色!」
梁漱溟是中國一代大儒,曾被人認為與魯迅是20世紀中國最有創造力的思想家,著作中深刻的剖析了中國社會文化與其帶來的影響,開創了現代新儒家學派。梁漱溟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是構思宏大的社會改造試驗,嘗試將西方現代化的優點與中國文化的優點融合起來(盡管失敗了)。
你可以去看下他的《中國文化要義》,是政治學專業要求參閱的書目之一。
⑼ 梁漱溟的愛國思想 行為 以及他背後一些感人的故事 要能打動人心的東西 評論性的文章 散文也可以
李善友:讀梁漱溟先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1、 美國旅遊期間,斷斷續續終於看完了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此書寫於1921年,九十年過去了,感覺此書之論證和見解在今天似乎仍可成立,現在很多大師的見識恐怕還不及90年前的梁先生。由東西文化這一宏大課題具體而微者,現代企業管理和商業哲學也。老李誓曰: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2、梁先生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不外三方面:1、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學、藝術、科學、藝術等。2、社會生活方面,我們對於周圍的人之間,如社會組織、倫理習慣,政治制度以及經濟關系等。3、物質生活方面,如飲食起居等,人們對於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種。
3、人生有三路向:(一)本來的路向:向前要求,奮力取得所要求的東西,設法滿足要求;也就是奮斗的態度。(二)對自己的意思變換、調和、持中。遇到問題不去要求解決,改造局面,而是在這種境地上求自己的滿足。(三)轉身向後去要求。走這條路的人,遇到問題就想根本取消這種問題或要求。
4、文化是生活的樣法,生活的根本在意欲,所以文化的不同是由於意欲方向的不同。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根本精神的;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質而言之,西方人是走第一條路向;中國人是走第二條路向;印度人是走第三條路向。
5、西方化優於中國者有三:物質生活方面的征服自然,學術思想方面的科學方法,社會生活方面的民主。假使中國完全閉關,不同西方化接觸,就是再走三百年也不會有輪船、火車、科學方法和民主精神產生出來。因為這不是在同一路線上的快慢,而是中國人原本同西方人走的不是同一路線。現實和事實均如此。
6、印度人實在是極有勇氣的,他們的怕老病死和中國人的怕老病死很不同。從印度式的怕老病死產出了慈悲勇猛的佛教,從中國式的怕老病死產生了放浪淫樂的騷人達士和訪葯求仙的修煉家。印度人之怕死,非怕死,而痛無常也;彼非怕死,實怕活也。求的是斷除輪回,出世即求死,與中國之慮死戀生者適得其反。
7、梁先生在此書的結論:「那麼我們中國人現在(1921年)應持的態度是怎樣才對呢?對於這三種態度(西方、佛家、儒家)何取何舍呢?我可以說: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態度,絲毫不能容留;第二,對於西方文化是全盤承受,而根本改過,就是態度要改一改;第三,批評的把中國原來態度重新拿出來。」
8、梁先生所謂的中國態度是什麼呢?「我要提出的態度便是孔子之所謂『剛』,剛之一義可以統括孔子全部哲學,它代表了孔子的陽剛乾動的態度。此動作要發於直接的情感,而非出自慾望的計慮。提倡一種奮往向前的風氣,同時排斥那向外逐物的頹流。可以彌補中國人夙來缺短,又避免了西洋的弊害。」
梁先生還有很多非常好的見解,實在來不及整理,簡單抄錄總結如下:
9、因為我對於生活如此認真,所以我的生活與思想見解是成一整個的,思想見解到哪裡就做到哪裡。如我在當初見得佛家生活是對的,我即刻不吃肉不娶妻要做他那樣生活,八九年來如一日。而今所見不同,生活亦改。因此別的很隨便度他生活的人可以沒有思想見解;而我若是沒有確實心安的主見,就不能生活的!
10、 中國形而上學與西洋的根本不同,可分兩點去說:(一)問題不同。中國人不討論靜的問題,如宇宙本體等。他們只講變化的、抽樣的道理,不過問具體的問題。(二)方法不同。講變化時所用的名詞是抽象的、虛的。我們要認識這種抽樣的意味或傾向,完全要用直覺去體會玩味,才能得到所謂陰陽乾坤等。
11、 中國形而上學的大意是「調和」。認為宇宙間沒有絕對的、單的、極端的、一偏的、不調和的事物。凡是現出來的東西都是相對、雙、中庸、平衡、調和。所謂變化就是由調和到不調和,或由不調和到調和。陰陽表示相對待的意味。相對待既是相反又是相成,一切事物都成立於此相反相成之調和的關系之上。
12、 我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代表佛教道理的是「無生」。「生」字是最重要的觀念,如宇宙之生、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等。知道這個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話。孔家就是要順著自然道理,頂活潑頂流暢的去生發。他以為宇宙總是向前生發的,不加造作必能與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滿了生意春氣。
13、 所謂宗教,可以說就是思想之具有一種特別態度的,即超越現實世界的信仰。所有宗教的一個共同點:都是以超絕於知識的事物,來謀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的。所以宗教有兩個條件:(一)宗教必以對於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為他的事務;(二)宗教必以對於人的知識之超外背反,立他的根據。
14、 宗教的兩個特質:(一)超絕。所以使他情志不寧的是現有的世界,在現有的世界沒有法子想,只有求之於現有世界之外了。從知識方面看是超絕,從情志方面看是出世。(二)神秘,超出理智之外的觀念或經驗。所以使他情志不寧的是理智清楚明了的觀察,所以只有調換一副非理性的心理,才能拯救他出於苦惱。
15、 人們之所以有時覺得人生空虛無意義,是因為一個錯誤:處處向外向前追求,事事要有意義,而且要求太強,計較太盛,結果將一個人生活的重心,全挪在外邊。一旦這誤以為實有的找不著了,便驟然失其重心,情志大動起來,一切生活都做不下去了。其實根本的人生問題是不應計算價值意義的,其本身就是目的。
16、 大家都有一個錯誤,以為人類文化差不多,在這邊看見一句話,在那邊看見一句話,覺得兩下很相像,就說他們道理可以相通了。其實思想是完整的東西,那一句話於其整的上面有其意思,離開整系統則失其意味;即使各個零碎觀點沒有不同的,如果不是合成整的,則各人面目從何而來?所以部分的相似是不算數的。
http://tech.ifeng.com/column/detail_2011_07/11/7611046_0.shtml
梁漱溟:人心與人生
《人心與人生》主要講述了人心實際是資借於社會交往而發展起來的,同時人的社會亦即建築於人心之上,並且隨著社會形態構造的歷史發展而人心也自會有它的發展史。
「講到人,離不開人心。要必從人心來講,乃見出從類之首出庶物。」
「講到心,同樣地離不開人心。」
「心非一物也,固不可以形求。所謂人心,離開人的語嘿動靜一切生活則無以見之矣。是故講到人心必於人生求之。而講到人生又不可有見於個體、無見於群體。人體謂始從血緣、地緣等關系而形成之大小集團,可統稱曰社會。人類生命蓋有其個體生命與社會生命之兩面。看似群體不外乎個體集合以成,其實個體乃從社會(種族)而來。社會為本,個體則其支屬。人類生命寧重在社會生命之一面,此不可不知。即人生以求人心,若只留意在個體生活上而忽於其社會生活間,則失之矣。(於體則曰生命,於用則曰生活;究其實則一,而體用可以分說。)」 (第一章 緒論)
「說人心,應當是總括著人類生命之全部活動能力而說。然一般說到人心卻多著眼在人之對外活動的一面。實則人類生命之全部活動能力,應當從其機體內外兩面來看它。」(第二章 略說人心)
「心與生命同義;又不妨說:一切含生莫不有心。」
「然而說主動,所以別於被動;說被動所以明其未得而主動也。非生物既無主動之可言矣,則亦無所謂被動。真正的主動,真正的被動,皆就有生命者而且富有生命者言之。風也水也固不足以語此;即微生物、植物、一切弱劣生命,要不過乍見出主動性的一點朕兆,亦無多可說的。」(第三章 主動性)
「《論持久戰》中講靈活性說:靈活性就是具體地實現主動性於作戰中的東西。又說: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靈活性。當然,指揮作戰不能靈活運用,即無從得以實現主動性;主動性是有賴於靈活性的,我們藉此引入談靈活性之在人心。」
「靈活性就是生命不受制於物而恆制乎物的表現。此從生物界過去的進化不已,充分可見。」
「獨中國儒家之學旨在『踐形盡性』,其言曰『形色,天性也;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見《孟子》)此非謂人果能充分發揮人類身心所有作用,便是聖人乎?」(第四章 靈活性)
「科學與科學之間互相啟導而其理益明。在時時化具體為抽象,不斷又概括之下,一偉大的知識網路遂以組成;宇宙之大,萬有之繁,一若不出吾了了之一心。」
「心對物的宰制能力,源於其計劃性來。然任何一計劃必資借於其相關之知識。計劃性是天生的,知識卻不是天生的。」
「生命本性要通不要隔,事實上本來亦一切渾然為一體而非二。吾人生命直與宇宙同體,空間時間俱都無限。古人"天地萬物一體"之觀念,蓋本於其親切體認及此而來。此必從張目四望之散亂意識收斂、潛默,凝合到生命本身,亦即從有所對待轉入無所對待方得。」(第五章 計劃性)
「在中國古代,儒墨兩大學派是相反的。墨家是實利主義者,只從意識計算眼前利害得失出發,而於如何培養人的性情一面缺乏認識。儒家則於人的性情有深切體認,既不忽視現實生活問題,卻更照顧到生命深處。我當初正是從儒墨兩家思想的對勘上來認識儒家的;同時,亦即在其認識人類心理之深或淺上來分別東方(古代)與西方(近代)。」
「所謂社會本能,蓋某些學者指互相合群的種種行動之著見於某些動物與原人者。小之徵見於雌雄牝牲之間、親與子之間,大則見於同族類之間。此其必由生物傳種問題而來,無可疑也。兩大問題,種族繁衍更重於個體生存;是故親之護惜其子,往往過於自愛其生命;抗禦外敵,份子不難舍己以為其群。」
「本能是工具,是為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工具。正以其為工具也,必當從屬於理性而涵於理性之中。本能突出而理性若失者,則近於禽獸矣。」(第六章 我對人類心理的認識前後轉變不同)
「馬克思並不認為『人的本性』一開始就是永遠規定好,現成的和不變的;它是發展的產物。此非即吾人今所欲言者乎?」
「自然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可分從兩方面言之:人類的生存依賴於自然,不可一息或離,人涵育在自然中,渾一不分;此一方面也。其又有一面,則人之生也時時勞動而改造著自然,同時恰亦就發展了人類自己;凡現在之人類和現在之自然,要同為其相關不離遞衍下來的歷史成果,猶然為一事而非二。」
「宇宙間固無任何處空虛無物者,不論『以太』彌漫充布之說果否為物理學定論,要之此見為空虛者恰不空,且為吾人實際生活密切資賴之所在,同乎其他見為不空虛之飲食衣被,無二致也。宇宙萬有相聯相通,人生息於自然界中,渾乎其不可分。馬克思嘗謂:『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機的軀體』,其意義當即在此。」(第七章 自然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語言的發展與意識的發展全然分不開,作為人類特徵的大腦高級神經(生理一面)即於是特殊發達起來,自覺意識(心理一面)奇妙地開朗起來。前說『人之所以為人,獨在此心』,當知不同乎蜂蟻社會的構成在其身也,人的社會則建基於人心;同時社會活動又轉而不斷地促進了心思發達,如是往復不已,心知一面社會一面就相關地各在演進中。所有今天的局面,應知非自始就是這樣,而是多少萬年發展來的。」(第八章 人資於其社會生活而得發展成人如今日者)
「夫所謂心者,不外乎是生命活動的表現耳。從生物進化史看去,總是心隨身而發展,身先而心後,有其身而後有其心。正為生物界各有機體的組織構造千態萬變其不同,其生命活動的表現乃從而種種不同。頭腦發達的動物即是在其機體構造上有此一部分集中地翹然發達起來,形成全身活動的總樞紐,為其種種活動所自發;渾括地說,心以身為其物質基礎;重點突出地說,心的物質基礎又特寄乎頭腦。心與腦的關系密切所以被人強調者,正為此也。
身腦原為一體,腦不過是身的一部分,同為生命活動所資借的物質條件。生命非有形之一物,渾然不可區劃;可區劃的是生物有機體。從生物進化而來的人身,正是偉大生命的創造物,頭腦的特見發達不過此創造中的一突出點,當然不會失其渾整統一。相反地,正為了人身內外活動進於高度的渾整統一,乃有此人腦的創造。把腦和身區劃為二來說,只為說話一時方便。」(第九章 身心之間的關系)
「人的自覺能動性——人所區別於物的特點——是怎麼來的?那仍不外來自一切生物之所以生活的共同源泉而已。作為一切生物所共同的生命本原,在各不同種別的生物皆有所顯示或透露,而其透露最大者要莫如人心。簡捷地一句話:人心正是宇宙生命本原的最大透露而已。」
「人身——人腦只是給人心(生命)開豁出路道來,容得它更方便地發揮透露其生命本性耳。論其措置是消極性的,而所收效果則將是積極的,偉大無比的。」
「人進飲食所以蓄積能量於機體以供給其活動之所消耗。於是便有新陳代謝的變化。從衡量其吸收氧的數量和產碳酸氣的數量,基本上可以測知其代謝變化之劇大或輕微。最奇怪的是頭腦理智活動大異乎體力勞動似若無所消耗者。如其有之,它所消耗的能量亦極微,微到非現代技術所能探察得出。然而腦中思考一念之轉,卻竟可發出宇宙最強大的力量使世界改觀。一切人事或自然界驚天動地的大改變,莫非頭腦思維之力也。」(第十章 人的自覺能動性)
「言向外者,謂從生命單位——人生——以向外也。從內蘊自覺的人心向外發揮運用,便是意識作用於物——生命向外所對者莫非物也——其活動總是有對性的反抗——即利用中有反抗在,即反抗中有利用在——是已。由此而發揮去,累積經驗,蔚成知識,掌握了知識遂漸次以宰制乎一切事物,原為自然界之一物的人類到後來竟若為大自然界的主宰,此其前途大勢於今不既瞻之在望乎?全世界人類文明的發生、發展言其概略從古以來就是這般一條道路。但路向明確,前進猛利,成績顯赫,為其最嘉代表者端在近代以來的西洋學術界。以其向外用力也,從而其成功亦特著見於自然科學和人對物——自然界——的控制利用上。」(第十一章 東西學術分途)
「中國學者遠自孟荀以來,好為性善性惡之論辯,其為說多不勝數,而可取者蓋少。此一問題不有近頃科學知識暨思想方法為資助,只出以忖度臆想,未有不陷於迷離惝恍莫可為准者。吾書進行至此,大意可見,不須要更多的說話,只表出結論如下:
「人性之雲,意謂人情趨向。趨向如何非必然如何,而是較多或較大地可能如何。事實上,人之有惡也,莫非起於自為局限,有所隔閡不通。通者言其情同一體,局者謂其情分內外。肯定了惡起於局,善本乎通,而人類所代表的宇宙生命本性恰是一直向著靈通而發展前進,昭昭其可睹,則人性善之說復何疑乎?」(第十二章 人的性情、氣質、習慣、社會的禮俗、制度)
「任何禮俗制度之形成,必應於人生需要而來,沒有需要不會發生,盡有其需要而無其可能,仍然不會發生和存在下去。」
「說人生需要,首先是身體存活的(衣、食、住、行等)那些物質資料的需要。這些需要有待社會生產力來供給,所以社會發展史首先就是社會生產發展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社會一切文物制度的發展變化,其理在此。身體需要形著為種種之慾望,而慾望在人從來不會滿足,同時人口不會不繁殖,這種來從宇宙大生命而發乎個人人身匯集以成的偉大自然勢力,就是社會發展史所稱為"自發性發展"的根本。論一切禮俗制度所由形成,此實為其原始動力。」
「宇宙大生命的活動不外基於宇宙內在矛盾爭持而來。其爭持也,似在力反乎閉塞隔閡不通而向著開通暢達靈活自由而前進。生物演進終於出現了人類者在此,人類社會發展前途將必進達共產主義世界大同無不在此。明乎此,社會生活規制只有符順於此方向的才算對(好),否則,不對(不好)。不對者一時所難免或不可免,是其負面,不是正面。一切禮俗制度都應准此予以評價。不是沒有標准,而是有其明確不易之標准;不是有許多標准而是只有此唯一的標准。」(第十三章 生活制度)
「這里最根本重要的是自我更新之自我,生命之為生命在此。吾書開首便講自動性、能動性,其動是有主體地動,不同於風之動、水之動。佛家以人生為迷妄;其所以為迷妄者,即在『我執』上。我執於何見?如佛家說,本來清靜圓滿,無所不足者(宇宙本體),乃妄爾向外取足;即在此向外取足見出了外與內,亦即『物』與『我』相對的兩方面,而於內執我,向外取物,活動不已焉。從原生物一直發展到人類出現,要無非從『我』這里發展去的。——就發展出萬象紛紜偌大世界來。」
「生命從最低級升達最高級如人類生命者,其我執乃最活躍,最頑強。活躍者,其顯露於第六意識上的分別我執也;頑強者其隱伏恆轉無已之俱生我執則在第七識緣第八識上,人雖沉睡若死,或大腦震傷悶絕,而其體內生理活動不停息者,為此俱生我執在也。如佛家所說,由我執有"煩惱障",由法(物)執有"所知障"。二障原於二執,於是而有變生萬象的能取,所取那二取。破二執,除二障,斷二取,便從生死無休中超脫出來。」(第十四章 宗教與人生)
「道德一詞在較開化的人類社會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可以斷言者是少不了的。但它在各時各不免各有其涵義,所指不會相同,卻大致又相類近耳。這就為人們在社會中總要有能以彼此相安共處的一種路道,而後乃得成社會共同生活。此通行路道取得公認和共信便成為當時當地的禮俗。凡行事合於禮俗,就為其社會所崇獎而稱之為道德;反之,則認為不道德而受排斥。禮俗總是隨其社會所切需者漸以形成出現,而各時代各地方的社會固多不同,那麼,其禮俗便多不相同,其所指目為道德者亦就會不同了。然而不同之中總有些相同之點,國為人總是人,總都必過著社會生活。」(第十五章 道德——人生的實踐)
「屬於心雲者,即指說那些意境甚高的文藝作品,感召高尚深微的心情,徹達乎人類生命深處,提高了人們的精神品德。比如陶淵明的詩,倪雲林的畫,恬淡悠閑,超曠出塵;又如雲岡石窟,龍門造像,靜穆柔和,耐人尋味;或如歐洲中世建築仿古羅馬式哥特式大教堂,外高聳而內閎深,氣象庄嚴,使人氣斂神肅,起恭想敬,引向神秘出世之思。如此其例多不勝舉,總皆由人心廣大深遠通乎宇宙本體。」(第十六章 略談文學藝術之屬)
「禮樂是各大宗教群集生活所少不得的。宗教全藉此藝術化的人生活動而起著其偉大影響作用,超過語言文字。」
「宗教在過去人類歷史上是大有助於社會人生之慰安行進的,而種種藝術——禮樂——則是其起到作用的精華所在。今後很長時間宗教落於殘存,而將別有禮樂興起,以穩度新社會生活。」
「禮樂是什麼?禮樂原不過是人類生活中每到情感振發流暢時那種種的活動表現,而為各方各族人群一向所固有者而已。」
「『以道德代宗教』創見於中國往古之世,其風流衍數千年,宗教是社會的產物,一切無非出於人的製作。人們在世俗得失禍福上有求於外的心理,則俗常宗教崇信所由起,亦即宗教最大弊害所在。此弊害以學術文化之進步稍的掃除,但唯禮樂大興乃得盡掃。即唯恃乎此,而人得超脫其有求於外的鄙俗心理,進於清明安和之度也。要之,根本地予人的高尚品質以涵養和扶持,其具體措施唯在禮樂。」(第十七章 未來社會人生的藝術化)
「吾書第一章即揭出人心實資藉於社會交往以發展起來,同時,人的社會亦即建築於人心之上,並且隨著社會形態構造的歷史發展而人心亦將自有其發展史。」
「人與自然界相互間的影響關系,申論人的身心在發展,同時,自然界亦為之而改變,便有了整個宇宙從古至今的演化史。」
「從低級生物之進於人類,一切生命現象原是隨身(生物機體)的發展而後見出心來的。」
「人類原不過以自然界之一物而出現於地上,顧其後以文化文明之發達進步乃逐漸轉而宰制乎自然界浸至騰游天際攀登星月,儼若為自然界之主人如今日者,此人類能力之日進無窮,豈非就是人類心理發展史乎。」
「就人類心理涵有理智、理性而分別言之:科學技術之發明創造,人得以制勝乎物而利用之者在理智;社會人情漸以宏通開朗而社會組織單位益見拓大以至"天下一家"者則要在理性。此其兩面相資有不待言;合而言之,便是人類心理逐漸發展史。」
「道德唯在人類乃有可言,為其唯一能代表向上奮進之宇宙本性以貫徹乎爭取主動、爭取自由靈活也。比至社會主義世界革命、達成全人類大解放,社會上自覺自律成風,呈現了真道德,卻總不出乎世間法。」(第十八章 談人類心理發展史)
http://tieba..com/f?kz=776860037
http://wenku..com/view/7639ffd326fff705cc170a18.html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做是他的愛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