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網路媒介對藝術創造與藝術傳播的影響

網路媒介對藝術創造與藝術傳播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7-05 03:34:50

『壹』 現代傳播媒介對藝術的影響是怎麼樣!有哪些

@幫不了你呀

『貳』 現在媒體對傳統藝術有哪些影響

一、新媒體的定義
新媒體是各種依賴計算機呈現與傳播的新文化形式。這些例子包括:網站、虛擬世界、擬真實境、多媒體、計算機游戲、計算機動畫等等。各種依賴計算機呈現與傳播的文化形式,在本質上與傳統的文化形式有了相當大的差別;隨著計算機這個工具硬體、軟體的快速非線性演化,被呈現與被傳播的文化形式也經歷著快速變遷的劇烈變化。
二、新媒體時代的藝術
網路的出現,可以兼容印刷傳媒與廣播電視傳播之所長,既具備廣播電視的直觀、動感的聲園系統,可以毫不影響電視、電影語言的運用,又具備了印刷媒介運用文字傳達深刻的思想、進行准確的定性的優勢,可以同樣含蓄、婉約地營造意境。同時也彌補了兩大傳統傳播媒體的不足。
網路既存在著點對面的傳播,又存在著點對點的傳播,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極具個人化的藝術傳播方式。個人在網站上可以公初自己的作品,機會與其他任何人均等,從而使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傳播者出現,同時,作為傳播者個人又可以直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躍過其它對自己無用的信息,大大減少了選擇信息的時間。使網路傳播既可以成為「廣播」,一種大眾傳媒,又可以成為「窄播」,既可以以廣度取勝,又可以以深度取勝。
三、新媒體對藝術創作積極的影響
(一)藝術創作者因新媒體的傳播而大眾化
大量傳統媒體時代的受眾將逐漸分裂成具有不同興趣的團體,人們面對網路,自主性和選擇的范圍擴大了,受眾群體在分化,人際傳播在網路藝術傳播的過程中成為傳播的主流方式,個性化得到極大地體現。傳統藝術作品的發表要受到審查,並具備一定的實現接受的條件,如媒體的宣傳、適當的空間、時間等,有時接受的范圍還非常有限。與此不同的是,網路藝術作品的發表和接受都是無窮無盡和即時的,它基本上是面向全體大眾的一種開放式的藝術享受方式。網路的出現豐富丁藝術的傳播方式,擴展了藝術的接受群和接受方式,使藝術的傳播和接受的自由度增加了,擴大了傳統藝術的傳播渠道。
(二)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多樣豐富
在中國新媒體藝術運用最多的領域無疑是我們所接受和熟識現代電影中國特效的國產電影《秦頌》的正式登場是新媒體藝術的亮點,這是一部製作精良、面恢弘、明星薈萃的歷史大片,其中氣勢龐大的阿房宮就是由電腦製作完成的。
2002年,張建亞導演的《極地營救》,整個影片設計都是模擬好萊塢大片製作,此片製作過程,配備了國內第一台數字攝影機,聘請了國內電腦圖像圖形專家,運了計算機相關軟體、作了大量的數字特效力,主要三維軟體是Maya和3dmax,影視後期合成軟體Inferno、Flame、Shake等。而且創新地使用了國內數字特技製作從未使用過的先進技術,如三維人體掃描、動態捕捉、大型的粒子特效等。使該片的視覺效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掀起了中國電影的新革命。還有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中,大量的運用了新媒體藝術形式,那萬劍齊發、萬馬奔騰的壯觀畫面,其完美的、不尋常以及震撼人心的視覺及聽覺效果,帶給我們顛覆性的全新視聽感受。
在中國新媒體藝術不僅在電影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且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就是虛擬技術和動畫模擬。虛擬設計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虛擬生產」、「虛擬貿易」、「虛擬市場」、「虛擬網路」等等。將在建築設計、裝備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中發揮神奇的效用。
虛擬設計利用3D、CAD建立一個非常完整的模型,加上渲染和動畫功能,使模型變成一個形態逼真且具有動畫功能的模擬物體,並具有了真實、交互、構想的特點。
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各種行為活動,實現人與所設計對象的操作與交流。以不斷改進設計模型,強調三維圖形的立體顯示,使設計對象與人、環境更具現實感和客觀性。
四、新媒體對藝術創作消極的影響
(一)新媒體的大信息量使藝術創作成為機械復制藝術
「媒體在使我們的感官急劇延伸的同時,也令我們的感官變得麻木。顯然,「當代審美經驗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低界契合』審美時尚消解了具有相對穩定及深刻理性內容的審美理想」。總體而言,新媒體在傳達給我們大量信息、轉變了我們的審美思維方式的同時還占據了我們的思考。
新媒體對藝術家的創作傾向和受眾的審美取向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也許在本意上它並不影響美術家創作,但是它能確定哪一種美術作品應該和值得給觀眾看。在美術市場方面,它們充當著市場品位和趣味的引導者。為了體現自己的一種藝術主張,它們往往會策劃或引導一種趣味,以誘導大眾的消費慾望。
新媒體藝術使得技術手段運用後的機械復制藝術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僅此而言,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
(二)創作媒介的過於自由陷入的創作尷尬
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數字藝術工具幾乎無所不能,藝術家可以隨心所欲的設想作品的潛在形式,甚至可以強勢控製作品的各個表觀細節。但這種自由卻絕非美事。媒介的無限擴展提高了表現技法的熟練門檻,也導致了藝術創作的情感低落與訴求無力。正如詩歌和詞牌需要格律,藝術創作也需要外在條件的限制。面對一個瀚如浩海的創作空間,藝術家會感到茫然和虛無。我們不難看到一些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明顯缺陷,或停留於新式媒介的雜耍式展示,或思想單薄,或言之無物。
這誠然與創作者的藝術修養有關,但更多卻是源於技術思路的桎梏。一味追求媒介以及表現手法的新穎最大化,作品不幸蛻變為炫耀技術的空殼。在這個意義上,思想性和社會性的缺席導致了藝術性的削弱,過度的媒介自由成為新媒體藝術的創作瓶頸。從操作的層面看,信息媒介的萬能表象卻只是理想中的美麗肥皂泡。脫離了直觀真實的油彩和畫筆,新媒體藝術作品大多演化為顯示器背後的抽象代碼和復雜計算。對於普通藝術家而言,繁雜的技術勞作和冗長的程序編寫實屬難以掌握的高難技術――這直接造成了新媒體藝術的最大門檻――藝術的最終自由實際上建立在創作過程的不自由之上。創作中的藝術家必須和復雜的程序代碼談判妥協,和苛刻的編程語法交涉讓步,在藝術和程序的夾縫中進行藝術構思和不斷修正,其過程充滿了痛苦的跳躍和未知的歷險。
這一特殊的創作方式使得藝術思維不得不在理性和感性之間來回往復,因而思路中斷,方向迷失等問題屢見不鮮。如此一來,新媒體藝術作品更像是某個規劃嚴謹的項目,而非傳統意義上隨興而發的藝術揮灑。如不是配合默契有序的團隊,最後的作品往往可能流於集體意圖的妥協,既非個人情緒的表達,亦非集體智慧的凝聚――集體創作的困境再次成為囚禁藝術自由之魂的高牆。
五、結語
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完成了人的個體性解放。當人類的藝術之樹發展到分化的節點,當我們路過歷史的這個當下,新媒體藝術正面臨著一次次的分化和嬗變。這個瞬間既有茫然和未知,也充滿機遇和挑戰。當然,人類歷史上的各門藝術都如羅馬城般非一朝一夕所能建成,藝術的萌芽期必然充滿了阻力、未知、挑戰和歷險。新媒體藝術在歷史的陣痛中蠢蠢欲動,呼之欲出。相信不久的將來,當科技進一步發展,信息工具進一步普及之後,新媒體藝術的創作最終會走向它應到達的頂峰。

『叄』 請問下誰知道:大眾傳播和藝術傳播的相互關系

藝術傳播即指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以往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欣賞,大多採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是由於生產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後,未能對藝術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展對於藝術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電子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重大進展。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它藝術樣式,視像技術的優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藝術傳播在當代藝術活動領域,已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於藝術品的傳播形式、規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對於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賞情趣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藝術的接受,包括藝術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藝術接受者的鑒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於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家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藝術接受還可以對藝術家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於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系統中,並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
是門類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傳播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向及變化。美術傳播的理論與歷史研究方向更著眼於美術領域中的大眾傳播,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美術作為傳播信息和傳播載體的種種問題。

主要研究的學問:藝術概論、三大構成、中外藝術學、大眾傳播、等涉及的內容很廣的

『肆』 轉媒體藝術對於目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有何意義

上海戲劇學院楊青青教授認為,轉媒體藝術對於把中國傳統藝術在情境、時空、維度跨越的研究,也是對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與文化廣度的實踐性探索。

『伍』 現代傳播媒介對藝術的影響是怎麼樣!有哪些

其實簡單回答就是傳播媒介與藝術二者並存 有了傳播媒介才會有更多的人了解藝術 有了藝術需要媒體的傳播 現在不管是什麼都需要媒體的傳播 而我們生活中是缺少不了藝術的存在的

其餘的上面講的很詳細了 我就不多說了 希望通過~!

『陸』 媒介在藝術作品傳播中的作用

這就太重要了。現在的所有的藝術品都是通過電視、網路、報紙、街邊路牌廣告等等各路媒體的宣傳,所被大家之道的。像我們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博物館的公眾賬號發給大家定期的展覽預告,策展宣傳,藝術家的介紹,藝術作品的介紹都是通過現在的全媒體。也就是你能夠想得到的溝通方式就是——媒介。附贈一張比較新的網路媒介圖譜。你好好研究,便於你將來做推廣。

『柒』 媒介融合對文化傳播的影響

網路化的思想及信息操作的清晰度會對社會干擾產生令人憂慮的負面作用,這種對主體價值理性的削弱甚至拋棄所造成的文化生活對網路的服從,勢必演繹成一種文化的病態。總之,現代技術對文化的滲透作用不僅不·會停止,反而會愈演愈烈。對此採取視而不見或堅決抵制的做法,對文化的生產、消費和傳播均有害。人們當然應該頭腦清醒,趨利避害,在文化傳播活動中保持二者必要的張力和動態平衡。
文化傳播的前期大多是群體對群體的傳播,因為個人對個人的文化傳播處於較低層面,缺少現代的信息工具和傳播方式,而網路傳播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正好填補了人類的這個空缺。從整個社會角度看,網路傳播就如同社會運行的神經一樣,對人類的交流、交往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網路在技術上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十分理想的文化交往和溝通的平台,它像一個巨大的信息超市,成為人類大眾聚會的廣場,使人類的精神家園有了一個新的棲息之地。但與此同時,網路也使人們對傳播的內容失去了必要的控制。網路是工具理性的勝利,是技術的勝利。它強調的是形式,忽略的是內容,它用形式顛覆了內容。對此,人們必須引起高度瞥惕。
總之.當代傳播媒介是一種社會輻射力很強的文化裝置,不僅影響到文化傳播的范圍、內容及速度,成為文化傳播的強大動力,而且當代傳播媒介的諸多特點已進入當代文化的深層結構,使當代文化呈現出媒介化的特徵。文化的媒介化是「文化與傳播同質同構」在當代的突出表現。

三、媒介文化化
傳播媒介文化就其實質而言,是媒介的文化價值。媒介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它在文化社會系統中形成了一個亞文化系統,即媒介文化。研究媒介文化,實際上就是研究傳播媒介與文化及其變遷之間的關系。媒介文化離不開媒介的存在與發展。威爾泊。施拉姆認為:「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並延伸信息傳遞的工具。」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傳播媒介文化經歷了口語文化、書面文化和印刷文化及電子媒介文化幾個階段。
口語文化是一種民主性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傳播基於人先天具備的能力,從而使每個人都可享用信息傳播所帶來的利益。但口語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易受時間的侵蝕而湮滅,而且它的影響往往局限於某一地域。書面文化使傳播成為一種破解和使用符號的技術,這種變化的意義是深遠的。「書面語出現是語言脫離了口語傳統向世俗權利轉變,結果對空間關系的強調超過了時間關系」。書面文化擺脫了方言所造成的文化隔離,擴大了文化交往的范圍。電子媒介是書面文化發展的高峰,也是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在電子傳播方式中的融合。電子媒介使文化重新通過聲音和圖像的形式得以傳播,從而清除了書面文化的文字元號對大眾的限制。不論教育程度的高低,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電子媒介的聲音與圖像和文化接觸。如同口語文化一樣,電子媒介從傳播方式來看,對使用者沒有任何非自然的要求,因而具有真正的平等性和民主性。
傳播媒介文化的發展固然與某種特殊的傳播技術有關,但歸根結底是由社會文化的發展所推動的。文化與媒介文化的關系表現為
1.人類創造了文化,同時也就學會了進行丈化傳播
烽火、擊鼓是文化傳播;駐寄梅花、魚傳尺素,也是文化傳播。人類文化並非得自遺傳,而是後天學習所得。人類文化的這種後天獲得性,乃是文化變遷與發展的基礎。文化變遷與發展受到傳播的巨大影響。而傳播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在世界范圍內,變遷是文化的縱向發展,傳播是文化的橫向發展,兩者相結合則是世界傳播文化的進步。
2.文化較多依技於傳播,沒有傳播,它將隨文化持有者的死亡而消失
沒有傳播,便沒有文化的增值、同化和重構。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戈登限澤認為,在每一個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很大的成份是由傳播而來的,而這一比例可高達90%。這就是說,對於大多數民族或國家的文化而言,獨立創造的文化只有10%。人類正是通過使用、控制傳播媒介,才使得文化得以傳承、共享、發展、延續下去,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變遷和發展。
3.傳播嫌介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傳播是文化跨時空,沖垮各式各樣的社會籬笆,不僅影響著文化的形成,而且影響著文化的變化和發展,從而形成了文化的融合、增值和變遷。
文化融合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文化經過接觸交往後,彼此借鑒、吸收、交融而形成一種新文化的過程。文化融合是傳播的結果。這種結果可能是各種文化體系中原有文化要素有的被保存下來,有的被拋棄,有的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一種不同於原有文化體系的新文化體系。傳播不但是文化融合的前提,也是促進文化融合的重要機制。文化同化是文化融合的主要表現。文化的融合於同化為原有的文化圈補充了新鮮的養分,形成了文化的更新,使得新文化的適應、整合功能進一步增強。
文化增值是文化的放大現象。當一種文化原有的價值或意義在傳播過程中產生出價值或意義,或者一種文化的傳播面增加從而使受傳體文化相對於傳體文化有了某種增值放大,這就是文化的增值現象。
文化變遷,泛指文化諸方面發生的任何變化。從文化內部因素看,引起文化變遷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接觸、傳播、新的發明和發展等。文化傳播是文化變遷的重要動力,文化變遷是社會發展的標志。
總之,當代文化傳播滲透於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之中。當代文化傳播的發展離不開媒介文化的發展

『捌』 現代媒介與傳統藝術的關系

現代媒介主要是通過電腦連接數位板來創作畫畫,傳統藝術是手繪,利用不同的顏料和工具來創作!!!我是一個電腦繪畫者,個人覺得,只是創作的工具不一樣……電腦沒有辦法可以達到紙上的感覺,但是,離不開的,都是藝術的原理……萬變不離其中

『玖』 藝術與網路的關系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迅速流行後,一種使網頁產生復雜的交互性和特殊視覺效果的網路動畫技術應時而生,並且越來越成熟。阿貴))、 土豆))、 咱們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等網路動畫在中國、韓國風行,成為動畫新寵。

網路動畫是動畫藝術與網路傳媒融合的產物。網路傳媒催生了動畫藝術的新形式,而網路動畫則實現了科學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並使藝術升華。網路傳媒對動畫藝術的製作手段,傳播模式、運作方式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此相應,動畫藝術的價值觀念,藝術追求、文化屬性隨之發生了不可小覷的變化。

一、動畫藝術的創新發展

1.製作手段

網路催生了新的、簡易可行的動畫製作軟體以及諸多能將各種傳統動畫影像格式轉換成適合網路播放格式的軟體。這些軟體使用方便簡單,與傳統動畫製作技術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初的網路動畫製作軟體,只是裝飾網頁的小特效,還不可能進行生動的故事敘事和原創的視聽。隨著網路技術、計算機軟體研發產業及流媒體傳輸技術的進展,尤其是網路帶寬的增加為網路動畫傳播品質和速率提供了保證。多種設計軟體的研發成功,推動了網路動畫的飛速發展。其中以Flash MX 的表現最為突出,它的特點在於具有使用矢量圖形和流式播放技術功能。在Flash動畫中人們經常可看到被轉換了格式的傳統三維動畫、粘土動畫等。閃客(Flash因其製作的閃爍畫面被稱為閃客)的製作優勢還體現在其與3D、傳統動畫互動打造出的既經濟又精彩的動畫產品。

2.傳播模式

網路為動畫藝術帶來了全新的傳播模式。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網路是一個雙向交流媒介,網路動畫設計軟體也具有這樣的交互性,人們不僅是被動地觀看作品,還可以用相關軟體對其進行修改,提供了網路集體創作動畫的可能,排除了地域、國別不同而可能造成的操作障礙。

網路使動畫藝術實現了跨媒體運作及多媒體融合。2001年,一種新型網際網路CG青春偶像電影「Virtual Angel Fan」在日本由Konami推出。這部由網路動畫改編的電影根據觀眾的投票結果來展開故事情節。2002年l2月14日,卡通電影《阿貴槌你喔》上映。一些電視台專門開辟了播放網路動畫的欄目。還有一些網路動畫被搬演成真人電影,如台灣地區熱門網路動畫將作家吳若權的作品《摘星》搬上屏幕,虛擬偶像被真實化。在音樂領域,許多流行歌手以Flash製作的MTV可以同時在網路與{電視台播出,提供了既保證質量又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在手機領域,日本已成功開發出了可以在手機上播放和運行Flash動畫的播放器引擎。英國已開始提供以第三代手機服務為基礎的動畫。手機被用來做數據機,在掌上電腦及筆記本電腦上進行動畫的播放。如今手機播放動畫已經成為可能。

5.運作方式

在網路信息高速公路上,網路動畫運作方式由個體、分散運作向「密集型」產業化操作轉軌。網路傳播的速度、規模迫使網路動畫交互的雙方必須合拍,傳達者必須不斷增加作品量,形成有計劃、有步驟、有時效、有規模的運作流程。那些層出不窮的閃客們因此而在專業公司的產業化運作中出手不凡,製造出批量的網路動畫作品。網路媒體平台為動畫帶來了居高不下的人氣、可觀的點擊率、巨大的經濟效益,擴大了動畫商業化運作的經營范疇。網路動畫是典型的由新媒體技術帶來的全新的藝術形式,它的藝術震撼力為網路帶動了不可估量的眼球經濟。國內最出名的Flash動畫專業網站——閃客帝國,其高居點擊率榜首的Flash動畫影院,平均每天100萬次的點擊量,高峰時可達150萬次。綜合性網站網易的動畫頻道每天可達700萬次。超旺的人氣開辟了互聯網經濟的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

多元化跨媒體運營(電視台播放廣告收費模式、網路動畫跟片廣告收費模式、原創動畫下載的收費模式)是其他動畫藝術形態不具備的。網路動畫的盈利和傳統動畫片相比更注重卡通形象的衍生產品市場。

網路動畫可以從幾個方面發展特色經營:(1)動畫產品授權、下載收費;(2)網路動畫收費游戲;(3)網路動畫的卡通衍生產品推廣;(4)網路貼片廣告;(5)網路動畫製作的影視片頭;(6)網路動畫電子圖書等。

二、網路使藝術內涵發生動搖

1、 公共價值觀

網路對於動畫藝術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在多元化的價值觀上建立公共性?公共性也叫「公共領域」。哈貝馬斯認為「公共性本身就表現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即公共領域,它與死人領域是相對的」。公共領域是某種具有開放性、供大眾共同使用的場所。在這個場所內,人們具有相對的自由,可以不受政治、權利等主流話語的干涉。網路即是這樣一個支持公共傳播的場所。網路新媒體的公共性特徵使動畫創作者不得不考慮創作過程中如何在多元價值觀上建立公共性。因每個傳達或者接受者需求各異,每個個體的價值觀都不一樣,那麼傳達者為了與這種多元化價值觀互動,以獲得最佳的傳播效果,就必須在創作時考慮公共價值觀。

同時,當動畫藝術置身於網路這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時,動畫藝術的個體敘事也由密集型產業化操作模式轉向集體敘事,這也帶來了多元化價值觀上的公共性問題。創作的集體是由個體組成的,而個體的價值觀自然具有相異性,當他們結為一個創作集體時就必須先統一各種相異的價值觀,建立某種公共性價值觀。

由於上述兩方面的制約,某種將多元化價值觀合理統一的公共性原則就誕生了——網路動畫在共時性空間的傳播中以娛樂、消費為主,強調消費型社會的公共性原則。由於節奏緊張的現實生活帶來的壓力,瀏覽網路動畫的個體大都是為了追求輕松的娛樂、快感的體驗、愉悅的感受;而動畫藝術家通過網路動畫把某種快樂的圖文信息傳播到盡可能多的人群中去,引起共鳴。如「閃客文化」,就是以它的靈機、敏銳、幽默、前衛、通俗而不庸俗的特性給人們的精神最愜意的按摩。這樣,被聯系起來的,互相產生影響的快樂經驗,又帶來一系列新的公共價值觀——虛擬世界的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

2、 藝術追求

網路新媒體這一傳播介質使網路動畫的藝術追求進一步趨向大眾化。動畫藝術融合了繪畫藝術、漫畫藝術、卡通藝術的風格,融合了前衛精神與通俗文化的特性,因而具有了大眾化性質。

在規定網路動畫藝術的評判准則時,網路也將自身的審美維度、評判標准不露聲色地滲透進去。網路營造了具有公共性的傳播空間,建立了一個區別於現實生活並可突破主流話語壟斷的公共領域。在這個公共領域里的人員,是因為有共同的愛好而聚合的。為了迎合彼此,動畫的藝術追求日益向集體的公共性訴求靠攏。同時,動畫的集體創作,必然越來越傾向於集體敘事而日漸減少個人化敘事,那麼它的藝術理念也必定摻雜「眾」的創意。

動畫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正逐漸打破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成人文化與兒童文化的界限,這進一步決定了它藝術追求的大眾化趨向。網路動畫藝術產業的商業性特性,也決定了它追求消費受眾的最大化。而且,網路動畫創作需要的靈動、快速,也淡化了其藝術追求的信念。相比較來看,傳統動畫藝術創作更追求完美精確的藝術表現力,藝術家們可以在不太多的商業環境里,細致入微的思考、履行創作理念。

3、 文化屬性

網路對於動畫藝術文化屬性的影響表現在:對藝術進行的再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削平、模糊了動畫藝術作品的本意。網路動畫在傳統動畫藝術特徵的基礎上還具備「虛擬現實、賽博空間、交互性能、多媒體表現及傳達」等特徵。這導致其話語指稱游離藝術的本真,而去追尋膚淺的快感,將時空壓縮、扁平化處理。

由於網路動畫傳播語言的能指和所指,是建立在間接的語言——動態圖文和網路傳播之上的,原有的視覺符號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也會被快速的播出效果及製作的失誤造成中斷和遮蔽,是受眾產生誤讀。這就帶來了動畫藝術的一個負面效應——網路動畫的快餐文化屬性:媚俗型、去個性和淺層閱讀。

閱讀全文

與網路媒介對藝術創造與藝術傳播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