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巴基斯坦作為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有種姓制度嗎
巴基斯坦沒有種姓制度,這點可以確定。
眾所周知,之所以印巴分治,是因為印度以印度教徒為主體,而巴基斯坦以伊斯蘭教徒為主體。
吊詭的是,古代印度的根基其實全在今天的巴基斯坦,所謂的印度河,是巴基斯坦的母親河,但更是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
「凡是本教教徒地位皆平等「,這樣的教義宣傳,與受盡歧視的印度教教義相比,自然就吸引了大批低種姓的印度教徒改信伊斯蘭教,而且伊斯蘭教的教徒互助理論使得印度的伊斯蘭教徒急劇增加。
兩種不同的宗教文化導致兩者之間的沖突反復不斷,釀成了無數流血沖突。現印度總理穆迪還曾經因為支持旁遮普邦的印度教徒對伊斯蘭教徒的攻擊而受到美國制裁,直到穆迪上台,這種制裁才取消,否則穆迪都去不了聯合國大會!
所以,巴基斯坦這個古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國度之所以從印度教文化變成伊斯蘭教大國,其變化的根源本就是要對抗印度教的種姓文化,巴基斯坦又怎麼會有種姓制度呢?
不過種姓制度畢竟延綿了數千年,很多東西在巴基斯坦還是留下了痕跡。不過總體還是好多了。
② 為什麼 巴基斯坦人以前 被中國人 稱為,白帽阿三, 回教阿三
因為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國家,全國百分之95以上的國民信封伊斯蘭教,在1947年以前巴基斯坦印度是一個國家,歷史上的巴基斯坦地區是古印度河文明的發源地,但在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帝國攻佔了印度次大陸以西的地區,使得該地區文化信仰開始伊斯蘭化,二戰結束後印度恢復了獨立地位,擺脫了英國殖民地的身份,但在英國人離開印度前夕,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在1947年決定實施《蒙巴頓方案》,印巴分治由此開始,同年8月巴基斯坦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蒙巴頓方案》提出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所以當時印度被分為三個部分,即西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以及印度,1971年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成立孟加拉共和國,自此,南亞當前的政治格局基本定型,至於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沖突實際上也是當年蒙巴頓方案留給兩國人民的共同難題,為此印巴經歷過三次大規模武裝沖突,即三次印巴戰爭,這里就不細說了。
③ 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怎麼區分
印度人大部分都是信仰印度教,他們的臉是圓的,臉比較小,眼睛很大很圓,看著比較憨厚。而巴基斯坦的人信仰伊斯蘭教,相對來說臉是長的,眼睛比較尖,大致可以這樣區別。
印度巴基斯坦原來屬於一個國家的,原來叫印度斯坦,英國放棄印度的時候故意按照宗教信仰分成兩個國家,且埋下了克什米爾問題,所以兩個國家一直處在戰與和的邊緣。兩個民族都屬與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並混有蒙古人種血統,外表無明顯差別。只是信仰不同,巴基斯坦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 巴基斯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旁遮普族佔63%,信德族佔18%,帕坦族佔11%,俾路支族佔4%等。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國教),少數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錫克教等。烏爾都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和俾路支語等。 印度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佔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英語和印地語同為官方語言。約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12%)、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④ 來看看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的區別
印度人大部分都是信仰印度教,他們的臉是圓的,臉比較小,眼睛很大很圓,看著比較憨厚。而巴基斯坦的人信仰伊斯蘭教,相對來說臉是長的,眼睛比較尖,大致可以這樣區別。
印度巴基斯坦原來屬於一個國家的,原來叫印度斯坦,英國放棄印度的時候故意按照宗教信仰分成兩個國家,且埋下了克什米爾問題,所以兩個國家一直處在戰與和的邊緣。兩個民族都屬與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並混有蒙古人種血統,外表無明顯差別。只是信仰不同,巴基斯坦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 巴基斯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旁遮普族佔63%,信德族佔18%,帕坦族佔11%,俾路支族佔4%等。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國教),少數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錫克教等。烏爾都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和俾路支語等。 印度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佔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英語和印地語同為官方語言。約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12%)、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巴基斯坦人多是混血的.按地域和歷史傳統劃分,巴基斯坦是多民族國家,主要有旁遮普族、信德族 、普什圖族和俾路支族。旁遮普人是巴人口最多的民族,屬雅利安人種拉其普特人,為淺棕色皮膚,也有白色皮膚的,高鼻子,黑眼睛,黑頭發。典型的旁遮普人一般身材魁梧,膚色比印度人稍白,略帶褐色.信德族屬雅利安人種,有阿拉伯人血統,俾路支人屬伊朗族系
印度素有「人種博物館」之稱。既有高大的白種人;也有頭發捲曲的黑種人;還有黃種人和混血兒。如果單從外貌和體型看,很難辨認哪一個是印度人,哪一個不是。印度北部的居民是中亞雅利安人的後裔,從人種學上說屬於白種人,南部的原始居民的後裔屬於黑色人種. 後來又有蒙古人種的人進入印度,於是出現不同種族的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種。因此,有的人臉型像歐洲人,但膚色較黑,其中當然也受到自然氣候影響,如南印度的雅利安人要比北印度的雅利安人黑。
教科書的正規考試答案是白色人種,但皮膚黝黑.
⑤ 一般認為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創造者是什麼人
「印度河文明」最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前2300年~前1750年,其文明並不是本土居民產生的文明,而是外來者創造的文明。
哈拉巴文化之後,外來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歐羅巴人種)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在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到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此之後古波斯人、古希臘人(孔雀王朝)等相繼進入印度,並建立國家,創造了各時代的文明。
⑥ 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由哪些民族構成
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
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
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
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
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所以說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種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著少量黑種人。
可見,認識人種,既要看外表特徵,更要看內在特徵及原居地。不然我們將會簡單地從外表膚色說印度人是黑種人。
多數學者認為,印度有以下五類人種:
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種.
(一)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徵是身材矮小,皮膚為深褐色,頭發烏黑,鼻寬唇厚,肩窄腿短,胡須和體毛不多,臂長.據有關學者認為,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今天的安達曼人,印度沿海地區的卡達爾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爾邦山區的一些土著人均為他們的後代.
(二)原始澳大利亞人:
由於身體特徵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們大都長頭型,身材矮小,頭發烏黑而捲曲,鼻寬唇厚,膚色為褐色,中印度大多數土著部落民屬於這類,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爾人,傑糾人,蒙達人,奧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蘭卡的維達人為典型代表,所以又稱維達類型人.有學者認為,這種人早於達羅毗荼人,所以也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
(三)達羅毗荼人:
又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這一種人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據有關人類學家研究,它分幾支,早於雅利安人,從不同時期進入印度.這種人的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操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象形文字,是這一種人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四)印度雅利安人:
他們原與歐洲的雅利安人屬同種,為與歐洲的雅利安人相區別,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在公元前 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種移動的風潮,分東西兩個方向移動,一支由中亞進入歐洲,成為今天的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則由中亞向南,越過興都庫什和喀喇昆侖兩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和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開始占據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後來,漸次向東發展,直至恆河上游地區.他們發現此處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因此遷入者日益增多,構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種.雅利安人原為白人,其長相明顯具有歐洲人特徵:身材高大,長頭型,胡須多,鼻樑細高,頭額寬及皮膚白皙等.今天不少印度人屬於他們的後裔,或成為他們的混血種,血統較純正的人現在亦可見到,例如拉其普物夫,查特人等,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賈斯坦等地.也有人說,現在印度教中的僧侶可能是血統較純的雅利安人.印度古籍<吠陀>和<史詩>中都提到過一種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
(五)蒙古人種:
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亞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時期,從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南亞次大陸,蒙古人其膚色為黃色或褐色,臉扁平,突鄂骨,鼻小,唇厚,肩寬,胡須和體毛少.蒙古人分長頭型和寬頭型兩種.長頭型的分布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中,寬頭型分布在傑德崗等地.
⑦ 請問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印度巴基斯坦原來屬於一個國家的,原來叫印度斯坦,英國放棄印度的時候故意按照宗教信仰分成兩個國家,且埋下了克什米爾問題,所以兩個國家一直處在戰與和的邊緣。兩個民族都屬與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並混有蒙古人種血統,外表無明顯差別。只是信仰不同,巴基斯坦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 巴基斯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旁遮普族佔63%,信德族佔18%,帕坦族佔11%,俾路支族佔4%等。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國教),少數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錫克教等。烏爾都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和俾路支語等。 印度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佔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英語和印地語同為官方語言。約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12%)、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⑧ 今天印度的賤民是古印度文明創造者的後代嗎
印度的賤民主要是由印度的種姓制度決定的。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內度人被分為四個容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首陀羅又分為可接觸和不可接觸兩類,其中,不可接觸者就是賤民。
在公元前1000多年時,雅利安人開始進入印度,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征服後,他們給予一部分種姓的人高的權力,形成了波羅門和剎帝利的權威,種姓制度就是在那段時間里建立起來,因此,可以說,今天印度的賤民,也是當初古印度文明創造者的後代。
⑨ 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及孟加拉人如何區別
巴基斯坦人多是混血的.按地域和歷史傳統劃分,巴基斯坦是多民族國家,主要有旁遮普族、信德族 、普什圖族和俾路支族。旁遮普人是巴人口最多的民族,屬雅利安人種拉其普特人,為淺棕色皮膚,也有白色皮膚的,高鼻子,黑眼睛,黑頭發。典型的旁遮普人一般身材魁梧,膚色比印度人稍白,略帶褐色.信德族屬雅利安人種,有阿拉伯人血統,俾路支人屬伊朗族系 印度素有「人種博物館」之稱。既有高大的白種人;也有頭發捲曲的黑種人;還有黃種人和混血兒。如果單從外貌和體型看,很難辨認哪一個是印度人,哪一個不是。印度北部的居民是中亞雅利安人的後裔,從人種學上說屬於白種人,南部的原始居民的後裔屬於黑色人種. 後來又有蒙古人種的人進入印度,於是出現不同種族的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種。因此,有的人臉型像歐洲人,但膚色較黑,其中當然也受到自然氣候影響,如南印度的雅利安人要比北印度的雅利安人黑。 教科書的正規考試答案是白色人種,但皮膚黝黑. 孟加拉人是南亞次大陸古老民族,孟加拉全國82%為孟加拉族.孟加拉地區的最早居民是亞澳人。後有蒙古人從東北部進來,再後又有混血的雅利安人遷入。這幾部分人經過長期融合,逐漸形成今天的孟加拉人,與印度人沒有太大區別,只不過信仰伊斯蘭教,多為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