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矛盾論誰提出來的
矛盾論的始作俑者是德國的哲學家黑格爾,但經過偉大的哲學家馬克思的吸收和改造後,形成了系統化理論化的矛盾論,也就是我們現在課本上所學習的矛盾論。
㈡ 毛澤東《矛盾論》全文!
全文: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列寧常稱這個法則 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
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 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 在矛盾中的地位。
蘇聯哲學界在最近數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學派的唯心論,這件事引起了我們的極大的興趣。德波林的唯心論在中國共產黨內發生了極壞的影響,我們黨內的教條主義思想不能說和這個學派的作風沒有關系。因此,我們現在的哲學研究工作,應當以掃除教條主義思想為主要的目標。
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辨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
列寧說:「對於發展 (進化)所持的兩種基本的觀點是: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復;認為發展是對立的統一(統一物分 成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而兩個對立又互相關聯著)。列寧說的就是這兩種不同的宇宙觀。
形而上學,亦稱玄學。這種思想,無論在中國,在歐洲,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間內,是屬於唯心論的宇宙觀,並在人們的思想中佔了統治的地位。在歐洲,資產階級 初期的唯物論,也是形而上學的。
由於歐洲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情況進到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階段,生產力、階級斗爭和科學均發展到了歷史上未有過的水平,工 業無產階級成為歷史發展的最偉大的動力,因而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
於是,在資產階級那裡,除了公開的極端露骨的反動的唯心論之外,還出 現了庸俗的進化論,出來對抗唯物辯證法。
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 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
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於外力的推動。形而上 學家認為,世界上各種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從它們一開始存在的時候就是如此。後來的變化,不過是數量上的擴大或縮小。
他們認為一種事物永遠只能反復地產 生為同樣的事物,而不能變化為另一種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學家看來,資本主義的剝削,資本主義的競爭,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主義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隸社 會里,甚至在原始社會里,都可以找得出來,而且會要永遠不變地存在下去。
說到社會發展的原因,他們就用社會外部的地理、氣候等條件去說明。他們簡單地從事 物外部去找發展的原因,否認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因此他們不能解釋事物的質的多樣性,不能解釋一種質變為他種質的現象。
這種思想,在歐洲,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是機械唯物論,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則有庸俗進化論。在中國,則有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曾 經長期地為腐朽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擁護。近百年來輸入了歐洲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則為資產階級所擁護。、
出處:出自毛澤東的哲學著作《矛盾論》。
(2)矛盾論的創造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矛盾論》是毛澤東繼《實踐論》後寫的一篇論述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辨證法關於矛盾規律的重要哲學著作,是《實踐論》的姊妹篇。同《實踐論》一樣,原先是毛澤東同志為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作哲學講演用的《辨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的一部分。
1937.8在延安油印發表,書名是《矛盾論統一法則》。解放後,重新發表時,才定名為《矛盾論》,並在內容上作了較大補充、修改和刪節。《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繼《實踐論》後為同一目的而寫的闡述唯物辨證法,特別是闡述它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規律的重要著作。
如果說《實踐論》是以實踐為基礎,從認識論上揭露了「左」、「右」傾機會主義的思想根源的話,那麼《矛盾論》則是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闡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關系,強調矛盾的特殊性。
從方法論上批判了「左」、「右傾」的錯誤思想,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全面說明和發揮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規律。所以,從理論上講,《矛盾論》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的極為系統和深刻的發揮。
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思想在中國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社會生活的辯證法和錯綜復雜的矛盾運動在理論上反映,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認識論和辯證法。
㈢ 矛盾論講的是什麼
矛盾論講的是什麼?
答:1、矛盾在本質上屬於事物的屬性關系。這種屬性關系是事物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關系
2、《矛盾論》闡述唯物辨證法,特別是闡述它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規律的重要著作
3、一把菜刀能幫助我做飯同時也能傷著我 是矛盾
㈣ 矛盾論是什麼時候寫的
《矛盾論》是毛澤東於1937年8月寫的。
《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系統地闡述對立統一規律的哲學專著,其論述緊密結合中國革命的實踐,因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哲學基礎,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㈤ 矛盾論 是 馬克思 毛澤東 還是 黑格爾 提出來的
《矛盾論》這篇哲學論文是毛澤東同志繼《實踐論》之後,為了同一的目的,即為了克服存在於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曾在延安的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演講。
㈥ 矛盾論的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㈦ 急求毛澤東《矛盾論》的摘要
題 目 : [矛盾論] 讀矛盾論
目 錄 : 1.毛澤東的這篇著作,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指導著我們的實踐。
2.辯證法的宇宙觀古已有之。如赫拉克立特的"一切皆流,一切皆變",老子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都是講的事物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的矛盾而互相轉化。
3.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4.同時,認識到矛盾的特殊性,也是唯物論的一個表現。
5.矛盾雙方又同一又斗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
原 文 :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大量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且在許多方面發揮發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復雜矛盾。
毛澤東的這篇著作,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指導著我們的實踐。他永恆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統的論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的法則,發揮了列寧關於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實質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實踐的正確的認識論。毛澤東同志寫作矛盾論時,是為了使黨和人民從思想上認識到教條主義的錯誤,從實踐中認識到辯證法在認識世界中的巨大威力。其中,重點論述了以下幾方面:
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其核心思想為: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矛盾雙方又同意又斗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相對和絕對的關系是矛盾問題的精髓。
關鍵詞 : 矛盾 毛澤東 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