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現在嚴重依賴石油未來有可能發明一種東西替代石油嗎現在世界在研究這個項目嗎
目前有許多新能源 能夠代替石油 比如核能就很好 但是有巨大安全隱患 不能民用 已經有許多項目了
『貳』 未來真正能代替石油的是什麼呢
人類能源的新希望
可燃冰的學名為「天然氣水合物」,是天然氣在0℃和30個大氣壓的作用下結晶而成的「冰塊」。「冰塊」里甲烷佔80% 99.9%,可直接點燃,燃燒後幾乎不產生任何殘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要小得多。西方學者稱其為「21世紀能源」或「未來能源」。
1立方米可燃冰可轉化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學家估計,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圍約4000萬平方公里,占海洋總面積的10%,海底可燃冰的儲量夠人類使用1000年。
隨著研究和勘測調查的深入,世界海洋中發現的可燃冰逐漸增加,1993年海底發現57處,2001年增加到88處。據探查估算,美國東南海岸外的布萊克海嶺,可燃冰資源量多達180億噸,可滿足美國105年的天然氣消耗;日本海及其周圍可燃冰資源可供日本使用100年以上。
據專家估計,全世界石油總儲量在2700億噸到6500億噸之間。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有50-60年,全世界的石油資源將消耗殆盡。可燃冰的發現,讓陷入能源危機的人類看到新希望。
重大戰略意義下的聯手勘測
2004年6月2日,26名中德科學家從香港登上德國科學考察船「太陽號」,開始了對南海42天的綜合地質考察。通過海底電視觀測和海底電視監測抓鬥取樣,首次發現了面積約430平方公里的巨型碳酸鹽岩。
中德科學家一致建議,將該自生碳酸鹽岩區中最典型的一個構造體命名為「九龍甲烷礁」。其中「龍」字代表了中國,「九」代表了多個研究團體的合作。同位素測年分析表明,「九龍甲烷礁」區域的碳酸鹽結殼最早形成於大約4.5萬年前,至今仍在釋放甲烷氣體。
中方首席科學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黃永樣對此極為興奮,他說,探測證據表明: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儲量,就已達到我國陸上石油總量的一半左右;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積5242平方公里,其資源估算達4.1萬億立方米。
我國從1993年起成為純石油進口國,預計到2010年,石油凈進口量將增至約1億噸,2020年將增至2億噸左右。因此,查清可燃冰家底及開發可燃冰資源,對我國的後續能源供應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意義重大。
黃永樣介紹,在未來十年,我國將投入8.1億元對這項新能源的資源量進行勘測,有望到2008年前後摸清可燃冰家底,2015年進行可燃冰試開采。
戰略性與危險性共同打造的「雙刃劍」
迄今,世界上至少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進行可燃冰的研究與調查勘探。
1960年,前蘇聯在西伯利亞發現了第一個可燃冰氣藏,並於1969年投入開發,采氣14年,總采氣50.17億立方米。
美國於1969年開始實施可燃冰調查。1998年,把可燃冰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能源列入國家級長遠計劃,計劃到2015年進行商業性試開采。
日本關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邊海域的可燃冰調查與評價,鑽探了7口探井,圈定了12塊礦集區,並成功取得可燃冰樣本。它的目標是在2010年進行商業性試開采。
但人類要開采埋藏於深海的可燃冰,尚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有學者認為,在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 20倍。而可燃冰礦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壞,都足以導致甲烷氣體的大量泄漏。另外,陸緣海邊的可燃冰開采起來十分困難,一旦出了井噴事故,就會造成海嘯、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災害。
由此可見,可燃冰在作為未來新能源的同時,也是一種危險的能源。可燃冰的開發利用就像一柄「雙刃劍」,需要小心對待。
『叄』 美國將用啥代替石油
頁岩氣是蘊藏於頁岩層中的天然氣。過去十年內,頁岩氣已成為美國一種日益重要的天然氣資源,同時也得到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的廣泛關注。2000年,美國頁岩氣產量僅占天然氣總量的1%;而到2010年,因為水力壓裂、水平鑽井等技術的發展,頁岩氣所佔的比重已超過20%。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預測,到2035年時,美國46%的天然氣供給將來自頁岩氣。
『肆』 到什麼時候美國將取代沙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等沙特的油井枯竭那
『伍』 美國研發新型太陽能電池,轉化率20%,會取代石油嗎
根據環球網7月15日的新聞,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一支科研團隊近期研發出了一套新型的太陽能轉化裝置,該裝置名為“太陽能液流電池”。該研究團隊表示,這套新型裝置無論是在成本還是轉化效率上,都要比如今市面上大部分太陽能轉化裝置出色一些。那麼這套裝置到底有什麼看點?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從上個世紀後期開始,人類就已經研究如何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如今幾十年過去了,這一領域仍然未有震驚世界的突破,太陽能轉化效率一直都很低。但中國有句古話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雖然現在我們在這方面走得慢了一些,但始終是在積累經驗和技術,終有一天量變會引發質變。
『陸』 假如現在研發出了可以替代石油的新能源,那些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會怎樣
不用研發,甲醇就可以完全替代!
1、車燒甲醇要解決、甲醇與汽油替比率,保證汽車可以純燒汽油和純燒甲醇都可以使用,或汽油甲醇勾兌使用!
2、因為汽油閃點和甲醇閃電不同,原車電腦有燒甲醇從零下20度到20度的控制變化模式,燒甲醇還要有從20度到60度的控制變化模式,所以不是隨便加個控制器,遙控或檔位或隨便換檔就能滿足,智能控制雙油路智能控制變化就表現的非常優越。
3、低溫啟動性,甲醇閃點問題,低溫時用汽油熱車,達到溫度後用甲醇,智能轉換智能控制雙油路雙燃料控制,有保證,燃料用完可以加純汽油或純甲醇,甲醇純燒最省,改氣燒多少升油燒多少方氣,燒甲醇升數是汽油的1.5倍左右,汽油8元左右每升,車用氣接近5元每方,甲醇2.5元左右每升。所以純燒甲醇最省。
車燒甲醇不能改雙軌就是雙噴,改氣在進氣支管加噴氣閥,因為氣流動性好,無需霧化。改甲醇加裝噴射位置不能與原車噴射位置所能替代的,噴射後霧化不好,流到氣缸,也流經進氣門,說要會對進氣門損壞。
車燒甲醇,新車油箱油沉澱雜質少,只要燃油過濾器好不會堵噴油嘴,(前期需更換品質保證的新過濾器)後期按廠家要求更換。
車燒甲醇容易壞傳統燃油泵,因為傳統燃油泵屬直流碳刷導電(無論是進口車還是進口泵),甲醇導電性與汽油不同,需要更換鼠籠式變頻燃油泵。鼠籠式式結構,沒有碳刷導電和棵露導線在液體內導電氧化而腐蝕導線。變頻器獨立外置,保證功率需要並產生熱量少,避免被液體侵泡滲透液體損壞精明元器件,如無塔恆壓供水系統,鼠籠式電機水泵在井下,變頻器在地上機房。
所以車燒甲醇不是更換個所為的控制器,換個所為的進口泵(國外油泵包括高端車都是有刷泵,國外在汽車領域沒有鼠籠式變頻燃油泵的開發和應用)車燒甲醇油泵油泵要更換專用、低端車要換非接觸式液位器、智能汽車雙燃料控制、保證車全年純燒甲醇無憂。
GCM新能源~智能汽車雙燃料控制系統,可以智能也可以手動轉換油箱、也可以智能也可以手動控制!不改發動機、又有雙油路,保證車燒純甲醇嘴經濟性利益最大化,又確保車燒甲醇行車無憂(半路不是出現故障,雙油路保證)。
『柒』 求一部外國片片名。內容里壞人發明了一種液體 好像可以代替石油 一個場景是一個男人把這個液體倒進了汽
天使神差
100%正確,採納前請注意回答時間
漫畫家邁克編寫了一個圍繞一種神奇「能源」展開的冒險故事。畫家進入到自己的漫畫作品中,愛上了由他創造的女主角布蘭達,然而他必須和另一個自己創造的獨眼的英俊男主角爭奪布蘭達。一系列尋找神奇「能源」的驚險故事便隨之展開……
『捌』 美國現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水怎麼變成石油
這個目前還在美國海軍的實驗室中,現在已經取得突破,如果未來大規模實用,結果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能源革命。媒體把其翻譯成水變油,其實不準確,那是我們早些年的坊間騙術。准確地說美國海軍的這項技術是從海水中提取氫元素,比如電解水獲得氫氣,從海水中獲得碳元素,比如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然後合成碳氫化合物,從簡單的碳氫化合物整合成復雜的有機物,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燃料。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不開采任何礦產,而且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對於環境非常有利,而且來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水,這點對於美國海軍來說無異於可以隨時提取製造燃料給軍艦和飛機使用,一旦成熟,今後的美國海軍航母就不需要挾帶大量的航空燃料,直接用核動力系統合成航空燃料。
『玖』 高分!!!!!在美國已經發明一種在石油原油直接加入且提取石油的技術~`` 求其相關資料
聽說過這項技術,但是好像沒有成功。
http://www.zlptt.com/list.asp?id=112872
『拾』 美國好像發明了一種新技術,從岩石開採石油,誰能詳細介紹啊
不是採石油,是頁岩采天然氣。
中國和美國都是頁岩天然氣的高儲量國家。新技術好像是氣破頁岩采氣,中國的地形復雜,深,難度大,但美國已經開始開采。副作用好像是容易引起地殼變動,引起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