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創新為什麼能崛起
科學探索、創新夢想,就像一顆種子,有水、土、陽光,有光合作用,種子就能發芽。
5年來,人才、資金和促進科技創新、轉化的政策,匯聚起促進科技成果「井噴」的磅礴中國力量。中央黨校副教育長韓慶祥說,把發展方式「切換」到創新驅動模式上來,中國正在「由大變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動真格」,向數十年難除的積弊「下刀」。
科研報銷還為找發票發愁?還要絞盡腦汁編寫經費預算和方案?眼看年底錢花不完了,還要突擊花?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從經費比重、開支范圍、科目設置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松綁」措施。
科研人員如何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在成果轉化中獲得的獎勵比例由過去的「不低於20%」提高到「不低於50%」,通過實施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科研人員有了更多「獲得感」。
在西安交通大學,「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成果知識產權及相關技術作價1.5億元人民幣轉讓,其中所得收益的7成都用於對科研團隊的股權激勵。
「松綁」+「激勵」成為中國科技改革的關鍵詞,越來越多的「千里馬」正在創新沃土上競相奔騰。
Ⅱ 中國的創新怎樣
增強國家的來自主創新能力源12大措施 :
1.政府加大科學投入,特別是基礎科學以及航天、生物、新能源等高科技領域的投入。
2. 政府應大力扶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能力、全球知名品牌的重點企業。
3. 政府采購時,要首先考慮采購擁有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4.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5. 大力改善科技人員的待遇,用高薪吸引優秀人才。
6.對自主創新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
7. 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
8. 企業設立專項科研開發資金,按一定的產值比例,投入資金進行科技創9.新。
9.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資金變為技術、技術變為資金、資金變為更高層次技術的良性循環。
10. 建立高科技創業資金,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寬裕的發展環境。
11. 引進國外高科技人才。
12. 改變目前應試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
Ⅲ 為什麼要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原因為:中國制復造的產品版權不制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技術能力是骨骼,製造能力是肌肉,創新設計就是給軀體注入靈魂,一個產品或品牌,才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中國製造」真的到了需扭轉發力方向的時候,應該「給自己穿上行頭了」。中國製造從拼數量、拼規模,到拼質量、拼價格,終於在世界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現在老路走不下去了,要拼技術、拼設計了,這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3)中國的創新創造擴展閱讀:
以蘋果公司為例,我國的富士康是蘋果公司的代工廠,富士康一類的公司以及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從那部時尚而尖端的手機里,只能分享3.6%的價值,按零售價計算不足2%! 蘋果手機的利潤分配就說明了一切,中國人製造了蘋果手機,但沒有創造蘋果手機,大量的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接觸有毒物質,但最後我們分配利潤最少。
Ⅳ 20世紀中國的六項重大發明創造
1,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
2,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3,1965年,完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它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由於蛋白質和核酸兩類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現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個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便突破了一般有機化合物領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漫長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後,合成胰島素工作的簡報發表於1965年《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
胰島素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結構與功能研究、晶體結構測定等結構生物學亦從此開始。多肽激素與類似物的合成,在闡明作用機理方面提供了嶄新的有效途徑,並為我國多肽合成制葯工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4,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5,1943年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創立侯氏制鹼法,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原料是食鹽水、氨氣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製取氫氣時的廢氣。此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純鹼工業的創始人。他發明的「侯氏制鹼法」使合成氨和制鹼兩大生產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學術界也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
6,1975年5月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由王選教授等主持工作,綜合運用精深的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歷經15個寒暑,研製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4)中國的創新創造擴展閱讀:
侯氏制鹼法的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從歐洲進口純鹼的道路被阻斷,而當時壟斷中國純鹼市場的英國卜內門洋鹼公司卻囤積居奇,鹼價暴漲。看到這種情況,范旭東先生於1917年在實驗室成功制出了鹼。1920年成立「永利制鹼公司」,1922年請來侯德榜先生作為技術指導,他全身心的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
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廠。
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於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才能成為原料,這樣食鹽成本就高了。另外,索爾維制鹼法的致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索爾維制鹼法,而另闢新路。
他首先分析了索爾維制鹼法的缺點,發現主要在於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鹼。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產物都沒有利用上。
後來他終於想到,能否把索爾維制鹼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制鹼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銨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澱出來。這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可以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於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鹼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Ⅳ 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的區別
總概: 中國製造的本質是廉價勞動力,在市場競爭中只能以低價格戰來維持生計,而中國內創造本質是擁有領先的核心技術,在國內外的市場都得到認可。
中國製造:中容國製造是一個全方位的商品,它不僅包括物質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內涵。中國製造在進行物質產品出口的同時,也將人文文化和國內的商業文明連帶出口到國外。中國製造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同時也成為各國和地區貿易保護主義攻擊的對象。
中國創造:中國創造就是版權持有者是中國,由中國創新,發明。
區別:
製造的核心就是加工,而創造的核心是設計。
中國製造的產品版權不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
Ⅵ 新中國重大發明創新有哪些
漢字激光照排技術:
中國20世紀80年代初在語文學界出現了「電子計算機是方塊漢字的內掘墓人,也是拼容音文字的助產士」;「漢字行將就木」等議論。
但是,古老的漢字並沒有因此而衰亡,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發明創造了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中文電子出版系統。
繼開創世界印刷術之先河的畢升,再創了印刷術的輝煌。尤其是多種漢字輸入法的發明和應用,使漢字輸入電腦速度超過了拼音文字。
Ⅶ 中國的創新與建設有那些
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切實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要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激發創新活力,增強創新動力,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努力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Ⅷ 中國創造有哪些
中國創造就是版權持有者是中國,由中國創新,發明。而中國製造的產內品版權不屬於中國,中容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
早在2007年經合組織(OECD)稱,在研發支出方面,中國去年取代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增長了1倍以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最新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的全球專利、商標和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量再創新高。其中,由中國受理的專利申請量超過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專利局的總和,名列世界第一,中國專利申請增量佔全球總增量的98%。
Ⅸ 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有什麼區別
製造,是加工,是簡單的產品生產。創造,是研發,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核心技術,是別國沒有的
Ⅹ 中國創新的例子有哪些
1、北斗全面覆蓋:中國人的全球夢
7月31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作為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北斗系統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運控、星間鏈路、應用驗證七大系統組成。從北斗一號工程立項開始,26年的發展歷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2000年建成北斗一號試驗系統,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2012年建成北斗二號區域系統,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建成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實現了中國人的「全球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