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鹽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我國古代食鹽的品種除海鹽、池鹽、井鹽之外,還有土鹽、岩鹽、砂石鹽等品種,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生產過樹葉鹽,古代西北部少數民族發現過一種「水晶鹽」,據說,此鹽多產於山石上,無色透明,狀如水晶,不用煎熬便可食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這種鹽有「開盲明目」之功效。 鹽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必需品,具有調節人體內水分的均衡和分布、維持體液平衡的作用,適量攝取食鹽有益於健康。近年來,我國政府為預防碘缺乏病,強制實行了全民食鹽加碘。目前,鹽作為國家專營商品,加碘鹽也是由政府指定的鹽業公司生產的,以保證提供給人們質量合格的碘鹽。 關於鹽的功用,我國古籍多有記載。如說鹽有「引火下行,潤燥祛風」之功、有「擦牙固齒、清熱滲濕」之效,以及「專治腳氣」等等。到了現代,鹽的用途更加廣泛,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與鹽有關的產品達1.4萬種之多,食品、化工、冶煉、陶瓷、玻璃、醫葯等工業均離不開鹽。我國目前鉀肥產量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一,每年要花費大量外匯進口鉀肥,而青海柴達木盆地鉀鹽的探明儲量佔全國90%以上,成為西部大開發潛在的經濟增長點。作為全國最大的原鹽生產基地,山東省每年的原鹽生產能力為800萬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除了原鹽,山東的鹽化工和鹽業海產養殖在全國也名列前茅,主要產品有洗精鹽、各類溴系深加工品、純鹼以及對蝦、貝類和鹽田生物等60多個品種。 食鹽的製法:工業上用海水曬鹽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叫做粗鹽。粗鹽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可製得精鹽。 粗鹽是不能食用的,只有精鹽才能食用。
2. 人類曬制海鹽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
古時的人並不將天然鹽看作是鹽,而是稱之為鹵。古代人工最早採制的鹽,可能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宿沙氏其人,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用海水煮鹽,應當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出來的。也許宿沙氏將煮鹽的方法提升推廣,後人也就將採制海鹽的發明權歸到了他的頭上。
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鹽。歷史上古老的河東鹽池,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史稱「解鹽」、「潞鹽」或「河東鹽」。河東鹽池很早就出現在史籍的記載中,鹽池采鹽的歷史也許並不比海鹽晚。
現在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是說池鹽不需火煮,自然可得。河東鹽池地處黃河流域,可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應當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現在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現及食用孰先孰後,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曬,因蒸發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現並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
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以及露出地表的岩鹽,自然溢流外泄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現它。只是由於時代久遠,也就不易判定池鹽與海鹽發現的時序先後。
井鹽出現也許稍晚一些,依文獻記述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華陽國志》說是知天文地理、識水脈的李冰發明了鹽井開鑿技術。李冰在治水的同時,勘察地下鹽鹵分布狀況,鑿出了鹽井。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鹽井畫像磚,形象地再現了古代井鹽生產。
古代采鹽之法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鹵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風吹日曬,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煎鹽耗費大量柴草,費工費力。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曬法,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曬鹽。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曬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設備,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曬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鹵水,再將鹵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井礦鹽的生產分為采鹵和制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鹵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采鹵法、自噴采鹵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採用鑽井水溶開采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制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曬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干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曬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海陸取鹵,日曬火煎,煮海熬波,鹵水成鹽。讓人頗費思索的是,煎鹽那樣費力,歷史上卻一直在採用這個方法。在西南有的井鹽區因為煎鹽,將周圍的樹木砍伐光了,不僅造成了環境的破壞,最後也使得鹽井因缺乏燃料而停產。當然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西南井鹽產區光照少,鹽工們不可能想到讓太陽來曬鹽。不過東部海鹽產區並不缺少光照,但曬鹽開始的時間依然很晚,似乎不完全是技術問題。倒是池鹽的曬鹽技術出現很早,發展也很成熟。可是這進步的技術,為什麼沒有在更早的時候影響到海鹽生產呢?
3. 食鹽是怎樣被發明的
很早以前,一些動物就會時不時地去鹽鹼地里舔舔地上的白粉末。後來,居住在海邊的人們發現,那些白色的晶體吃了會讓人精神煥發。於是,鹽就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了。
鹽的利用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周禮》中的鹽人就是當時掌管鹽務的官職。漢代就設置了鹽官管理鹽稅。歷代封建王朝都把鹽稅作為一種剝削和掠奪人民的方法,國外也是這樣。古代的不少民族,往往為了鹽而引起戰爭。公元98年,為了搶奪鹽的資源,日爾曼民族的哈脫和希連朋兩個部落之間發生戰爭,結果哈脫部落被滅絕了。
在鹽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很多次的演變,主要有以下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能吃就行。在這個時期,人們對於食鹽的組成基本上沒有標准,只要干凈,苦味低些,是鹹的就可以了。這種食鹽很多都是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沒有經過其他處理,質量很差,其中還含有一些有害物質。
鹽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我們都知道鹽是通過對含鹽的鹵水或海水進行結晶後加工提煉獲得的。但是,真正食鹽的提煉方法並不是如此簡單的。
例如: 在四川自貢市仍有一口至今仍延續著古法制鹽的古井。從那裡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井鹽得製作方法。
煉制井鹽的工序繁多。
首先需要配鹵,它的原料是鹵水,分為黃鹵和黑鹵兩種,黃鹵是種成褐色的溶液,其中含有大量的鋇離子,用它煮出的鹽味苦而且有毒;黑鹵則是一種黑色的溶液,它含有大量的硫酸根離子,也是種對人體不利的物質。那麼如何煉制出可以食用的井鹽的呢?
勞動人民發現要想把黃鹵中的鋇離子和黑鹵中的硫酸根離子去掉,只要把黃鹵和黑鹵按一定的比例調配在一塊,這樣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白色沉澱(現代化學檢驗硫酸根的方法,硫酸鋇白色沉澱),然後把沉澱物去除。
之後,使用反串「鹵水點豆腐」的方法,用豆漿來洗鹵水,這樣可以使鹵水渣凈水澄。由於鹵水中有大量的雜質存在,這些雜質包括一些高價離子雜質和固體雜質,它們影響了井鹽的質量和顏色,而豆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於這些高價離子反應產生能被過濾掉的沉澱,同時蛋白質的表面還有吸附作用,能吸附固體殘渣,所以加入豆漿不但能去除高價離子,還能去除殘渣,可謂一舉兩得。
之後是煮鹽,為了縮短煮鹽時間,往往還在熬制過程中加入一種叫「母子渣」的渣鹽,其實就是種已結晶的成鹽,它能誘導鹽鹵加速結晶。這樣就得到了潔白的結晶體--井鹽。
第二次:越白越好。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提煉鹽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對食用鹽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標準是顏色越白越好,顆粒越細越好,純度越高越好,雜質越少越好。
第三次:健康第一。最近幾十年來,有大量醫學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量容易引發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等疾病。不同生活習慣的人也逐步達成了共識,要避免對食鹽的過度攝入。專家建議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最好在5克以下,因此發明出低鈉鹽,在食鹽中添加鉀之類的替代物。當人們意識到通過在食鹽中添加各種微量元素,可以起到補充人體微量元素的作用時,就產生了健康平衡鹽。如今,各種各樣的保健鹽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請你參考
4. 鹽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古人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未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內確切說明。
最早使用和容制鹽的是中國人,在古代稱自然鹽為「鹵」,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岩鹽、鹽水的舐飲一樣,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記載都說明了這一點。 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最晚在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
中國最早發現並利用的自然鹽有池鹽。其產地在晉、陝、甘等廣大西北地區,最著名的是山西運城的鹽池(即解池、河東鹽池)歷史悠久,在《史記》中有記載,黃帝曾戰炎帝於阪泉,敗蚩尢於涿鹿,後又「邑於涿鹿之阿」。據專家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鹿」。而「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
5. 最早的制鹽法是誰發現的
我國人民很早就懂得制鹽和用鹽調味。相傳在夏朝(前2140~前1711),我們的祖先就會用海水煮鹽。20世紀6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中發現有古代熬鹽器皿,據考證是殷商時期的遺物,可見福建沿海居民在3700年前就已經會利用海水來煮鹽了。周朝(前1066~前256)制鹽規模更大,並設有專職的鹽官叫作「鹽人」的來管理制鹽事業。這時已能用鹽湖的鹹水來煮鹽,開創了湖鹽的生產。這種湖鹽當時用作向統治階層繳稅的實物。
春秋時(前722~前481),齊國宰相管仲大力發展鹽業,鹽稅成為國家一筆巨大收入。在這段時期,勞動人民不但利用鹽池(如山西運城的解池)的鹹水,借著太陽的熱來曬鹽,而且也能開鑿鹽井(如四川的鹽井)把地下的成鹵水汲取上來煎熬成鹽。
漢朝制鹽事業更加發達,從事鹽業的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知識和經驗。他們趁著天晴乾燥時日,把含有鹽質的土堆積起來,用水淋出較濃的咸鹵水來煎熬成鹽。制鹽在漢朝初期已成為國家的三大工藝(冶鐵、制鹽、鑄錢)之一。著名的《鹽鐵論》就反映鹽在國家經濟中所佔的重要地位。唐朝的制鹽方法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人們已能把土地開辟成「畦」(音其,即在大面積的土地上開辟成一塊塊的小區),並開溝引進咸鹵水,讓太陽來曬成鹽。宋、元以來,制鹽技術更有提高,也更成熟。
關於古代制鹽工藝的記載,以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作咸篇》所敘述的最為詳細。宋應星所述的制鹽工藝過程,雖然是從宋元或更早以前傳留下來的方法,但至今基本上仍在沿用。
6. 古代制鹽的過程全解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鹵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者風吹日曬,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1、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2、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曬法。但是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曬鹽。
3、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曬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設備,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4、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曬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鹵水,再將鹵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5、井礦鹽的生產分為采鹵和制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鹵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采鹵法、自噴采鹵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採用鑽井水溶開采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制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6、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曬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干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曬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7. 誰發明了鹽,被後人尊稱為鹽人
鹽的發明人夙沙氏,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版夙沙氏是權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7)制細鹽發明擴展閱讀:
掌鹽政之官叫「鹽人」
初期鹽的製作,直接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於是,從鹽一誕生起,王室就立有鹽法。在周朝時,掌鹽政之官叫「鹽人」。《周禮·天官·鹽人》記述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
8. 鹽是什麼年代發明的
很早以前,一些動物就會時不時地去鹽鹼地里舔舔地上的白粉末。後來,居住在海邊的人們發現,那些白色的晶體吃了會讓人精神煥發。於是,鹽就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了。 鹽的利用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周禮》中的鹽人就是當時掌管鹽務的官職。漢代就設置了鹽官管理鹽稅。歷代封建王朝都把鹽稅作為一種剝削和掠奪人民的方法,國外也是這樣。古代的不少民族,往往為了鹽而引起戰爭。公元98年,為了搶奪鹽的資源,日爾曼民族的哈脫和希連朋兩個部落之間發生戰爭,結果哈脫部落被滅絕了。 在鹽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很多次的演變,主要有以下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能吃就行。在這個時期,人們對於食鹽的組成基本上沒有標准,只要干凈,苦味低些,是鹹的就可以了。這種食鹽很多都是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沒有經過其他處理,質量很差,其中還含有一些有害物質。 鹽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我們都知道鹽是通過對含鹽的鹵水或海水進行結晶後加工提煉獲得的。但是,真正食鹽的提煉方法並不是如此簡單的。 例如: 在四川自貢市仍有一口至今仍延續著古法制鹽的古井。從那裡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井鹽得製作方法。 煉制井鹽的工序繁多。 首先需要配鹵,它的原料是鹵水,分為黃鹵和黑鹵兩種,黃鹵是種成褐色的溶液,其中含有大量的鋇離子,用它煮出的鹽味苦而且有毒;黑鹵則是一種黑色的溶液,它含有大量的硫酸根離子,也是種對人體不利的物質。那麼如何煉制出可以食用的井鹽的呢? 勞動人民發現要想把黃鹵中的鋇離子和黑鹵中的硫酸根離子去掉,只要把黃鹵和黑鹵按一定的比例調配在一塊,這樣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白色沉澱(現代化學檢驗硫酸根的方法,硫酸鋇白色沉澱),然後把沉澱物去除。 之後,使用反串「鹵水點豆腐」的方法,用豆漿來洗鹵水,這樣可以使鹵水渣凈水澄。由於鹵水中有大量的雜質存在,這些雜質包括一些高價離子雜質和固體雜質,它們影響了井鹽的質量和顏色,而豆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於這些高價離子反應產生能被過濾掉的沉澱,同時蛋白質的表面還有吸附作用,能吸附固體殘渣,所以加入豆漿不但能去除高價離子,還能去除殘渣,可謂一舉兩得。 之後是煮鹽,為了縮短煮鹽時間,往往還在熬制過程中加入一種叫「母子渣」的渣鹽,其實就是種已結晶的成鹽,它能誘導鹽鹵加速結晶。這樣就得到了潔白的結晶體--井鹽。 第二次:越白越好。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提煉鹽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對食用鹽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標準是顏色越白越好,顆粒越細越好,純度越高越好,雜質越少越好。 第三次:健康第一。最近幾十年來,有大量醫學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量容易引發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等疾病。不同生活習慣的人也逐步達成了共識,要避免對食鹽的過度攝入。專家建議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最好在5克以下,因此發明出低鈉鹽,在食鹽中添加鉀之類的替代物。當人們意識到通過在食鹽中添加各種微量元素,可以起到補充人體微量元素的作用時,就產生了健康平衡鹽。如今,各種各樣的保健鹽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9. 細鹽是哪個朝代有的
古代我國沿海居民利用海水制食鹽,把海水引入鹽田,利用日光和風力蒸發濃縮海水,使其達到飽和,進一步使食鹽結晶出來。這種方法在化學上成為蒸發結晶。
公元1320年至公元1378年時,在我國碣石山北境鬲津河沿岸建有海豐、海潤、海盈三處鹽場。明初,海潤、海盈有煎有曬,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海豐場率先易煎為曬,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的傳統制鹽舊工藝,被無棣人發明的新工藝所代替,使制鹽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無棣人對鹽業生產的貢獻功不可沒。
海水曬鹽的加強蒸發方法與液體蒸發技術有關。以往的海水蒸發曬鹽,均採用平面蒸發的方法,鹽水與流動著的水汽未飽和的空氣的接觸面積限於鹽田的平面面積,而加強蒸發法以鹽水在一定高度上灑下,或鹽水在一定壓力下且在一定高度上噴灑,立體式地擴大了鹽水溶液與流動的水汽未飽和的空氣的接觸面積,加大了蒸發面積,加強蒸發,縮短蒸發周期從而提高鹽水的蒸發效率。
海水的化學資源利用是將海水先蒸發結晶,把苦鹵水(含有鎂離子、溴離子、碘離子等)和粗鹽(含鈉離子、氯離子、鎂離子、硫酸根離子等)析出。然後,依次加入氯化鋇、氫氧化鈉、碳酸鈉。去除雜質,過濾後可得到沉澱和濾液,加入稀鹽酸溶液之後,再蒸發結晶,這樣就可以得到純凈鹽。
海水蘊藏的碘極為豐富,總數估計達800億噸。碘是國防、工業、農業、醫葯等部門和行業所依賴的重要原料,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從海水中提取碘。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提出「離子共價」的概念,成功研究出JA-2型吸著劑,可直接從海水中提碘和溴;此後發展了液-固分配等富集方法,亦可直接從海水中提取碘。
曬鹽後的鹵水也可製取碘,其中,活性炭吸附法比較簡單。某些海藻具有吸附碘的能力,如干海帶中碘的含量一般為0.3%-0.5%,比海水中碘的濃度高10萬倍。因此,利用浸泡液浸泡海帶亦可製取碘。
我國海鹽生產發展很快,現在沿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鹽田,鹽田面積比建國初期大幅度增加。所生產的海鹽質量也不斷提高,品種也越來越多。除原鹽外,已投入批量生產的有洗滌鹽、粉碎洗滌鹽、精製鹽、加碘鹽、餐桌鹽、腸衣鹽、蛋黃鹽和灘曬細鹽,並在試制調味鹽、飼畜用鹽磚等。
10. 鹽怎麼提煉成細鹽
鹽的利用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周禮》中的鹽人就是當時掌管鹽務的官職。漢代就設置了鹽官管理鹽稅。歷代封建王朝都把鹽稅作為一種剝削和掠奪人民的方法,國外也是這樣。古代的不少民族,往往為了鹽而引起戰爭。公元98年,為了搶奪鹽的資源,日爾曼民族的哈脫和希連朋兩個部落之間發生戰爭,結果哈脫部落被滅絕了。
在鹽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很多次的演變,主要有以下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能吃就行。在這個時期,人們對於食鹽的組成基本上沒有標准,只要干凈,苦味低些,是鹹的就可以了。這種食鹽很多都是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沒有經過其他處理,質量很差,其中還含有一些有害物質。
鹽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我們都知道鹽是通過對含鹽的鹵水或海水進行結晶後加工提煉獲得的。但是,真正食鹽的提煉方法並不是如此簡單的。
例如: 在四川自貢市仍有一口至今仍延續著古法制鹽的古井。從那裡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井鹽得製作方法。
?
煉制井鹽的工序繁多。
首先需要配鹵,它的原料是鹵水,分為黃鹵和黑鹵兩種,黃鹵是種成褐色的溶液,其中含有大量的鋇離子,用它煮出的鹽味苦而且有毒;黑鹵則是一種黑色的溶液,它含有大量的硫酸根離子,也是種對人體不利的物質。那麼如何煉制出可以食用的井鹽的呢?
勞動人民發現要想把黃鹵中的鋇離子和黑鹵中的硫酸根離子去掉,只要把黃鹵和黑鹵按一定的比例調配在一塊,這樣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白色沉澱(現代化學檢驗硫酸根的方法,硫酸鋇白色沉澱),然後把沉澱物去除。
之後,使用反串「鹵水點豆腐」的方法,用豆漿來洗鹵水,這樣可以使鹵水渣凈水澄。由於鹵水中有大量的雜質存在,這些雜質包括一些高價離子雜質和固體雜質,它們影響了井鹽的質量和顏色,而豆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於這些高價離子反應產生能被過濾掉的沉澱,同時蛋白質的表面還有吸附作用,能吸附固體殘渣,所以加入豆漿不但能去除高價離子,還能去除殘渣,可謂一舉兩得。
之後是煮鹽,為了縮短煮鹽時間,往往還在熬制過程中加入一種叫「母子渣」的渣鹽,其實就是種已結晶的成鹽,它能誘導鹽鹵加速結晶。這樣就得到了潔白的結晶體--井鹽。
第二次:越白越好。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提煉鹽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對食用鹽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標準是顏色越白越好,顆粒越細越好,純度越高越好,雜質越少越好。
第三次:健康第一。最近幾十年來,有大量醫學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量容易引發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等疾病。不同生活習慣的人也逐步達成了共識,要避免對食鹽的過度攝入。專家建議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最好在5克以下,因此發明出低鈉鹽,在食鹽中添加鉀之類的替代物。當人們意識到通過在食鹽中添加各種微量元素,可以起到補充人體微量元素的作用時,就產生了健康平衡鹽。如今,各種各樣的保健鹽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