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茶製法的發明地
紅茶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紅茶在世界上有多受歡迎?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所以這樣的問題也就有著很多種答案,筆者的說法也不會一定對,但是就這題給大家說說筆者自己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一點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參考建議,如有不妥不周之處,希望批評指正哦。
⑵ 紅茶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紅茶早在明朝時期來就開源始出現了,大約至今十六個世紀之前的福建省武夷山桐木關地區就有所產生,那時不叫紅茶而稱為正山小種。經過歷史長河不斷的演變發展現金紅茶已經紅遍全世界每個角落,成為世界性的茶葉飲品,紅茶在每年茶葉銷售量中占據百分之七十。
紅茶也與綠茶及其他茶葉有所不同,雖然採摘的茶樹與品種歸根來說基本不同,但是其採摘及製作過程中的工藝技術的不同,繼而造就出今世的紅茶文化盛世。
⑶ 紅茶歷史起源
紅茶 紅茶,英文為Blacktea。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徵。為我國第二大茶類。
紅茶屬全發酵茶,是以適宜的茶樹新牙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一系列工藝過程精製而成的茶。萎凋是紅茶初制的重要工藝,紅茶在初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因其干茶沖泡後的茶湯和葉底色呈紅色而得名。下面就跟隨我來一起看看紅茶的歷史吧。
紅茶的歷史介紹:
紅茶的鼻祖在中國,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武夷山茶區的茶農發明,名為「正山小種」。武夷山市桐木村江氏家族是生產正山小種紅茶的茶葉世家,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
正山小種紅茶於1610年流入歐洲。1662年,當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皇查理二世時,她的嫁妝裡面有幾箱中國的正山小種紅茶。從此,紅茶被帶入英國宮廷,喝紅茶迅速成為英國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國倫敦茶葉市場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種紅茶,並且價格異常得昂貴,唯有豪門富室方能飲用,正山小種紅茶成為英國上流社會不可缺少的飲料。
英國人摯愛紅茶,漸漸地把飲用紅茶演變成一種高尚華美的紅茶文化,並把它推廣到了全世界。
1689年,英國更在中國的福建省廈門市設置基地,大量收購中國茶葉。英國喝紅茶比喝綠茶多,且又發展出其獨特的紅茶文化,均與上述歷史事件有關。因為在廈門所收購的茶葉都是屬於紅茶類的半發酵茶——''武夷茶'',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國,取代了原有的綠茶市場,且很快成為西歐茶的主流。武夷茶色黑,故被稱為''Blacktea''(直譯為黑茶)。後來茶學家根據茶的製作方法和茶的特點對其進行分類,武夷茶沖泡後紅湯紅葉,按其性質屬於''紅茶類''。但英國人的慣用稱呼''Blacktea''卻一直沿襲下來,用以指代''紅茶''。
紅茶的產區分布介紹:
主產地在中國、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肯亞。
國內
紅茶的品種介紹:
祁紅—產於安徽祁門、至德及江西浮梁等地;
滇紅—產於雲南佛海、順寧等地;
霍紅—產於安徽六安、霍山等地;
蘇紅—產於江蘇宜興;
越紅產於浙江紹興一代;
湖紅—產於湖南安化、新化、桃源等地;
川紅—產於四川馬邊、宜賓、高縣等地;
英紅—產於廣東英德等地;
昭平紅——產於廣西昭平縣;
其中尤以祁門紅茶最為著名。寧紅工夫產於江西修水一帶,是中國最早的工夫紅茶之一。
世界
世界上紅茶的品種很多,產地也很廣,除中國以外,印度、東非、印尼、斯里蘭卡也有類似的紅碎茶生產。
紅茶的栽培條件介紹:
適合茶樹栽培的地域需要滿足的條件:
(1)熱帶或亞熱帶;
(2)氣溫高的季節有足夠的降水;
(3)弱酸性土壤;
(4)土壤的排水性良好。
在收獲季節,在乾燥的日子一日內溫差較大能夠夠厚或具有芳香的優質茶葉。
中國紅茶品種主要有:日照紅茶、祁紅、昭平紅、霍紅、滇紅、越紅、泉城紅、泉城綠、蘇紅、川紅、英紅、東江楚雲仙紅茶等。
中文學名紅茶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綱雙子葉植物亞綱原始花被目山茶科山茶分布區域東非,中國,印度,斯里蘭卡,印尼起源中國福建武夷山,安徽、四川、雲南、福建、湖南等。朋友們了解了關於紅茶的知識了吧
⑷ 紅茶鼻祖是什麼
正山小種紅茶最初被稱為小種紅茶,是世界紅茶的鼻祖。所謂正山的含義,據《中國茶經》所載是「真正高山地區所產」之意。正山的范圍界定在以廟灣、江墩為中心,北到江西鉛山石隴,南到武夷山曹墩百葉坪,東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澤司前、干坑,西南到邵武觀音坑。只有產於福建崇安縣星村鄉,桐木關等正山產區的小種紅茶,才能稱為正山小種。而「外山小種」指的是政和、屏南、古田、沙縣及江西鉛山等地所仿製的小種紅茶,仿製的小種在品質上還是與正山略有不同,於是才有了正山和非正山的界定。
⑸ 紅茶的發展歷史 。
紅茶的鼻祖在中國,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武夷山茶區的茶農發明,名為「正山小種」。武夷山市桐木村江氏家族是生產正山小種紅茶的茶葉世家,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
正山小種紅茶於1610年流入歐洲。1662年,當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皇查理二世時,她的嫁妝裡面有幾箱中國的正山小種紅茶。從此,紅茶被帶入英國宮廷,喝紅茶迅速成為英國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689年,英國更在中國的福建省廈門市設置基地,大量收購中國茶葉。英國喝紅茶比喝綠茶多,且又發展出其獨特的紅茶文化,均與上述歷史事件有關。
(5)紅茶發明在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因為在廈門所收購的茶葉都是屬於紅茶類的半發酵茶——「武夷茶」,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國,取代了原有的綠茶市場,且很快成為西歐茶的主流。武夷茶色黑,故被稱為''Black tea''(直譯為黑茶)。
後來茶學家根據茶的製作方法和茶的特點對其進行分類,武夷茶沖泡後紅湯紅葉,按其性質屬於''紅茶類''。但英國人的慣用稱呼''Black tea''卻一直沿襲下來,用以指代''紅茶''。
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促進食慾,可利尿、消除水腫,並強壯心臟功能。紅茶中「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
⑹ 創制時間最晚的紅茶是什麼
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在他青年時曾游覽武夷山,並在他的書中記載了「蘭膏紅茶」、「酥簽紅茶」的製法,與劉伯溫同游武夷山的朱升在《茗理》一詩中寫道把茶樹原葉按壓在一起,堆實,會使原葉發熱,變柔軟,讓草氣漸漸消除,轉化成花香陣陣,這其實就是最早的發酵茶。
很多人並不知道,紅茶和綠茶的茶樹是一樣的,區別在於紅茶是採用全發酵工藝制茶,因其發酵後茶湯是紅色,而被稱為紅茶,相比綠茶,紅茶沒有綠茶的澀感,喝起來口感更加溫潤,卻也沒有綠茶的清香。
紅茶製法雖然在元末明初時就已被劉伯溫和朱升記載,卻一直聲名不顯,直到15世紀前福建武夷山產茶區發明「正山小種」紅茶,這是歷史上最早的一種紅茶,也是現今所有紅茶的鼻祖。
正山小種發祥於福建崇安縣村,功夫紅茶則在小種紅茶之後,由武夷山推廣傳播到東南產茶區,簡化了製法,到16世紀發展為功夫紅茶,到了19世紀時,工夫紅茶從福建傳到安徽,原來盛產綠茶的祁門產茶區開始「綠改紅」,世界三大紅茶之一的祁門紅茶由此誕生了。
紅茶由於其滋味濃醇,湯色紅亮的特性,一經面世受到了巨大歡迎,同時也得到了歐洲人士的青睞,成為清代出口的第一大茶類。
紅茶始祖正山小種是紅茶中最早銷往海外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1610年荷蘭人將福建生產的正山小種運往歐洲,此時的中國紅茶對於歐洲人來說還是奢侈品。
到了18世紀時,紅茶開始在英國流行,與紅茶相關的衍生作品也逐漸在英國各領域流傳開來,由此產生了英國紅茶文化。
由於紅茶出口量劇增,紅茶出口產地從福建武夷山擴張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在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朝被迫開放了廈門、寧波、福州、上海、廣州五口通商,紅茶出口量達到鼎盛。
在1870年前後,英國開始在殖民地使用機械化生產來嘗試製作工夫紅茶,到20世紀時,印度、斯里蘭卡產茶區已經可以滿足歐洲的需要了,逐漸將中國紅茶擠出國際市場。
⑺ 紅茶的發明地
紅茶的發明地是武夷山桐木關,桐木村是紅茶的發源地,桐木村的代表茶葉便是正山小種,正山小種的製作工藝為採摘、萎凋、揉捻、發酵、復揉、熏焙、復火、毛茶,製成的干茶條索肥壯重實,色澤烏潤,松煙香氣高長,滋味醇厚帶桂圓味,湯色紅濃,葉底厚實,呈古銅色。
武夷山是名勝景區,亦是重要茶區的誕生地,正山小種出產自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關一帶,桐木關位於福建省的最北端,地勢是一個武夷山脈斷裂埡口,桐木關斷裂帶,為我國著名斷裂帶之一,為武夷山八大雄關之一。武夷山桐木關紅茶是世界紅茶的發源地,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曾是英國皇室的御用紅茶。武夷山桐木關紅茶主要有正山小種紅茶(小赤甘、大赤甘)及最近幾年熱門的桐木關紅茶金駿眉、銀駿眉,是武夷紅茶的傑出品種,與半發酵烏龍茶類的武夷岩茶是武夷山茶葉的兩大支柱茶葉品種.正山小種與桐木關
「正山小種」又稱桐木關小種.「正山」指的是桐木關及與桐木關周邊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一種傳統工藝製作,品質相同.獨具桂圓湯味的統稱「正山小種」,「正山」既指正確正宗的意義,而「小種」是指其茶樹品種為小葉種,且產地地域及產量受地域的小氣候所限之意.
⑻ 紅茶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問問從最早的記載看沒有確切的年代
畢竟這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大概時間就在明末清初的樣子
⑼ 紅茶的起源地在哪裡
寧紅茶」 歷史悠久,是中國紅茶的起源。
寧紅茶原稱「寧州紅茶」,產自江西修水,江西修水歷史上稱「寧州」、「分寧」、「義寧」,因而所產紅茶稱為「寧州紅茶」, 後簡稱寧紅茶。
寧紅茶以「寧紅工夫茶」著稱,最早可追溯到後唐。
後唐清泰二年(935年),毛文錫所著《茶譜》載:「洪城雙井白芽,製作極精「(洪城即江西南昌,雙井即江西省寧紅集團公司茶葉基地之一漫江基地所在地)。黃庭堅以雙井茶送蘇東坡:「我家江南摘雲英,落展霏霞雪不如。」《義寧州志》:「寧茶名益著,種蒔殆遍鄉村,製法有青茶、紅茶、馬龍白毫,茶磚等各種。」歐陽修《歸日錄》譽「草茶第一」。
宋史食貨志記載: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隆興府惟分寧產茶,他縣無茶」。當年產茶二百餘萬斤。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寧紅暢銷歐美,成為中國名茶。美國茶葉專家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專著中評述;「寧紅外形美麗、緊結、色黑、水色鮮紅引人,在茶中極有價值」,稱贊「寧紅色、香、味俱屬上乘」。
光緒四年(1878年)寧紅貢品茶在南洋勸業賽會上獲取最高等文憑。
光緒十七年,俄國太子題贈寧紅太子茶「茶蓋中華、價高天下」匾額。
1904年寧紅生產朝廷貢品茶。光緒年間寧紅茶商羅坤化在漢口以每市斤2兩白銀的價格賣給俄國商人。
1914年寧紅極品白字型大小太子茶參加上海賽會,每磅售價48兩白銀,被英、美、法、俄、波五國商人譽為「寧紅不到庄,茶葉不開箱」。
清宣統二年,寧紅貢茶在南洋勸業賽會上奪魁,榮獲最優超等獎項。
光緒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寧紅茶在國際茶葉市場上步入鼎盛時期,每年輸出30萬箱(每箱25公斤)。光緒三十年,寧紅輸出達30萬擔。全縣出口茶葉佔全國總數十分之一強。
1913年,俄國駐漢總領事貝勒成潤聞向修水每年輸出紅茶20餘萬擔,來縣考察。
1934年。吳覺農先生到英國倫敦考察,當時倫敦市場茶葉小包裝,外面寫的是寧州紅茶,但裡面裝的是我國祁門等地紅茶。
⑽ 紅茶的起源
紅茶(Black tea),紅茶因其干茶沖泡後的茶湯和葉底色呈紅色而得名,屬於全發酵茶類,是以專茶樹的芽葉為原料,屬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經過發酵後紅茶中的茶多酚產生的化學反應減少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並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 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武夷山茶區的茶農發明,名為「正山小種」。正山小種紅茶於1610年流入歐洲,1689年,英國在中國的福建省廈門市設置基地,因在廈門所收購的茶葉為「武夷茶」,故被稱為''Black tea''(直譯為黑茶)。後來茶學家根據茶的製作方法和茶的特點對其進行分類,武夷茶沖泡後紅湯紅葉,按其性質屬於''紅茶類''。但英國人的慣用稱呼''Black tea''卻一直沿襲下來,用以指代''紅茶''。 紅茶為中國第二大茶類。紅茶品種主要有:日照紅茶、祁紅、昭平紅、霍紅、滇紅、越紅、泉城紅、泉城綠、蘇紅、川紅、英紅、東江楚雲仙紅茶等,其中尤以祁門紅茶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