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宇宙發明工廠

宇宙發明工廠

發布時間:2021-07-04 08:42:26

『壹』 為什麼要建造宇宙工廠

因為地球上的工廠大都以煤、石油作為能源,排出的廢氣、廢料會嚴重污染環境,給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宇宙工廠所用的能源是太陽能,對環境沒有污染。太陽能又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廉價能源,所以在宇宙建造工廠有很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另一方面,宇宙空間具備無重力、高真空、超凈和極端的溫度等條件,這種特殊的空間環境是生產某些特殊物品所必需的,而地球不可能提供這么好的生產環境。例如,火箭中需要耐磨的鉛鋁合金,可是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在熔化這兩種金屬時,鉛總要沉到底部,冷卻後,得到的不是一種均勻的合金塊,而像一塊分層的蛋糕。如果在宇宙工廠里生產這種合金就方便多了。因為在那裡任何物體都失去重量,這樣,兩種金屬不會因比重不同而分層。根據統計,約有400種地面上無法製造的合金能在宇宙工廠中製造。

在宇宙工廠里還可以製造生物體和葯物。在太空中,有些細胞生長速度很快,分離也比較容易。1992年10月14日,我國利用一顆返回式衛星作搭載培育生物試驗,培制出防癌生物——石刁柏,證明了我國在太空制葯上的成就。

令人高興的是,在宇宙工廠加工所需要的原料並不完全依賴地球,因為月球和眾多的小行星幾乎擁有空間加工所需的一切原料。

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太空梭將頻繁地在太空中飛行,把宇宙工廠一中生產出來的「稀世珍寶」「靈丹妙葯」源源不斷地送入世界大家庭,造福於人類。

『貳』 宇宙是誰發明的是盤古嗎

目前學術界影響較大的「大爆炸宇宙論」是1927年由比利時數學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認為最初宇宙的物質集中在一個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無與倫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無數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宏觀宇宙是相對無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論」關於宇宙當初僅僅是一個點,而它周圍卻是一片空白,即將人類至今還不能確定范圍也無法計算質量的宇宙壓縮在一個極小空間內的假設只是一種臆測。

『叄』 宇宙是誰發明的

發明宇宙的人,你可真牛,如果沒有宇宙就沒有世界,沒有地球就沒有人類,沒有人類就沒有發明,就沒有發明就沒有作業,沒有作業沒有,自由

『肆』 宇宙是誰造出來的

宇宙是什麽?她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亘古是人類津津樂道而又無法解讀的問題。那麽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呢?經過科學家的研究,推理,想像及升華,最後比較同一的結論產生了:其實很簡單宇宙是由無數多星球搭架的,飄浮在空間的以《郭氏扭力》牽引的架構,只是一個架構而已!,並不是爆炸力產生宇宙,而爆炸力產生生物界也許是可能的!人類也不是由猿猴變化而來。那麽,《郭氏扭力》是甚莫?人類又是怎樣出現在地球的呢?我們都知道,在太空,在無垠的的無垠,物體是輕如鴻毛的,這一點人類已經證實,物體只有質量,重量微乎其微,說明什麽問題呢?只說明,物體間有引力,超過一定距離就幾乎無引力,別看這有與無,不正是說明宇宙的本性嗎?在宇宙這個架構中,除了星系之間的作用力,出了引力范圍,就無力可談!這不正是人類遨遊宇宙的便利條件嗎?宇航家知道:在無力間隙遊走是毫無費力的!,只有星系間的引力互相作用,而維系《郭氏扭力》架構的相互存在。
把宇宙定義為無限趨於平衡的非平衡體系是最恰當不過的了《郭氏扭力》,宇宙根本不是什莫大爆炸而產生的,宇宙不是什莫神奇力量的驅動,也不可能存在一個無窮的爆炸力量永無止境的推動宇宙,這種學說只是用來解釋不了宇宙運動的根源!所以假想的一個什莫「大爆炸」理論。現實主義認為:宇宙是一個有無數星球編織的人類暫時無法認知的無窮無盡的空域,以《郭氏扭力》(即是:星球質量引起的相互作用的引力,而相互的作用力在整個宇宙體系是不均衡的,而又無限趨於平衡的運動過程,而一旦趨於平衡又很快打破平衡點,進入非平衡狀態的永無止境的運動)。至於生命的進化論也是不堪一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生命,不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界,絕對不是一個物種是另一個物種的進化而成,從遺傳學就沒有相同的遺傳基因,我們只是從表面現象看見一個飛蛾從蛹變成飛蛾又變成昆蟲,其實這些只是飛蛾生命中的不同生長階段而已。

『伍』 誰發明了宇宙

關於宇宙有2種理論一是穩態理論一是大爆炸理論20年代後期 愛德溫·哈勃發現了紅移現象 說明宇宙正在膨脹60年代中期 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這兩個發現給大爆炸理論以有力的支持 現在 大爆炸理論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大爆炸理論認為 宇宙起源於一個單獨的無維度的點 即一個在空間和時間上都無尺度但卻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質的奇點 至少是在120~150億年以前 宇宙及空間本身由這個點爆炸形成關於太陽大約在五十億年前 一個稱為 "原始太陽星雲"的星際塵雲 開始重力潰縮 體積越縮越小 核心的溫度也越來越高 密度也越來越大 當體積縮小百萬倍後 成為一顆原始恆星 核心區域溫度也升高而趨近於攝氏一千萬度左右 當這個原始恆星或胎星的核心區域溫度高逹一千萬度時 觸發了氫融合反應時 也就是氫彈爆炸的反應 此時 一顆叫太陽的恆星便誕生了經過一連串的核反應 會消耗掉四個氫核 形成一個氦核 而損失了一點點的質量 依據愛因斯坦質量和能量互換的方程式E=MC^2,損失的質量轉化為光和熱輻射出去 經過一路的碰撞 吸收再發射的過程 最後光和熱傳到太陽表面 再輻射到太空中一去不返 這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太陽輻射 當太陽中心區域氫融合反應產生的能量傳到表面時 大部份以可見光的形式輻射到太空

『陸』 太空工廠如何建造

人們早已意識到,太空將逐步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巨大的資源寶庫。目前,科學研究已經發現,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存在著大量鐵、硅等資源,而且人類進入地球軌道和外層空間後發現,資源不僅僅是人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礦藏,特殊的環境和條件也是人類可以利用的重要資源。太空的高遠位置、空間微重力環境、強宇宙粒子射線輻射和高真空環境都是極其寶貴的資源,這些不同於地球的資源,將在未來的十年中促使人類的高科技發生一次大的革命。

太空的微重力狀態有助於人類進行更廣泛領域的新材料加工。由於地面和空間環境有別,所以加工材料可利用的外界條件不同,空間實際上是人類所需要探索研究的新領域。利用特殊的空間資源,可以生產在地面上難以生產或生產效率很低的材料。微重力和超真空提供了製造純度極高的大塊半導體晶體的可能性。

單晶硅和砷化鎵之類的半導體晶體是電子工業的基礎。但地面上形成的半導體塊很小,且由於對流的影響,晶體的純度和均勻度都較差,使最後製成的集成電路塊的某些電路失效。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因未受對流的干擾,形成的半導體晶體不僅塊大,而且均勻度極好,幾乎是無瑕的。電子與計算機工業的迅速發展,對高性能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需求日益增加,科學家們已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夠代表下一代器件材料的砷化鎵上。這種材料具有開關速度高、功耗低、溫度性能好、抗輻射性強並且具有能夠發出相干光的優點。大量生產高質量的砷化鎵看來只有在太空環境中才能實現。光學纖維作為信號載體已獲得了日益廣泛的應用。地面制的光纖存在著內應力的缺陷,雜質含量較大,從而對通信信號造成很大衰減。在地面上生產光學玻璃和陶瓷超導材料同樣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加工生產,通過改變材料成分和微結構,可以使其性能大為提高。微重力環境對防止晶化、消除雜質和損傷,以及在高溫下加工和表面處理具有深遠的意義。這些材料對於激光技術和激光器件、光學探測技術、紅外發射器技術、光纖通信技術、超導技術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聚苯乙烯微球在校準電子顯微鏡和濾光板、醫學診斷上有廣泛用途。在地面上進行聚合反應時,由於存在沉積作用和形成乳狀液現象,很難形成均勻的微球。而在太空環境中,直徑小於2微米和大於40微米的聚苯乙烯微球很容易製造。

在太空中另一類重要的生產加工領域是合金和特種材料與產品。在微重力條件下利用混溶隙和汽相合金加工的方法,會形成新的合金結構和特性。在空間出現的凝固現象甚至還會改進合金系統的許多特性。在太空中還可以製造出性能優異的鑄件、超薄薄膜、高純材料、耐酸腐蝕材料、多性能材料(如可鍛鎢)等。太空工業化有可能使重要的高科技領域──材料科學發生革命性變化。

同樣利用太空的微重力狀態可以進行細胞、蛋白質晶體的生長與培養;宇宙空間充滿的各種強烈輻射使種子、微生物以及各種細胞的遺傳密碼在排列上發生變化,從而產生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新物質。外太空環境的奇特性不光在集成電路、農業育種等領域得到廣泛利用,它同時也為生物材料加工提供了更高更快的分離純度和速度,由此人們可以生產出大量新的高純度的珍貴葯物,癌症、艾滋病等現代醫學尚未攻克的疾病或許有望不再成為絕症。

利用外太空進行商業化活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未來十年內,人類或許將登上月球以外的其他小行星。美國航天界曾預言,在不久的將來,將有在地球與近地軌道之間航行的新型航天貨運客機問世,把在太空中生產的新材料運回地面。在未來30年或者更久一些,人類將陸續建成太空港,在月球、火星以及其他一些小行星上居住,建立太空工廠、開礦、發展農業經濟,等等。

太空工廠是人類將上述夢想化為現實的一個新的舉措。太空工廠指利用外層空間特殊的環境和條件,如高真空、強輻射和航天器產生的零重力,加工生產某些性能優異的新材料、新產品的大型航天器。

未來的太空工廠生產任務分兩種類型。(1)利用零重力、高真空的空間環境,生產地球上急需的優質大型單晶體、火箭和航天用器的高強度復合材料、光學儀器用高級玻璃、原子反應堆用的耐高溫金屬材料及高純度葯品等。(2)開發月球或其他行星上的原材料,生產空間用的大型結構,如光學與射電天文觀測儀器、遠空間研究實驗室、太陽能發電站和永久性空間住宅等。

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天空實驗室」上的試驗表明,天上生產的單晶體可比地面上的大10倍。在零重力條件下,晶體的晶格排列整齊,晶體生長均勻,大大提高晶體的完善性。採用無容器的懸浮生長,避免容器污染,可獲得高純度晶體。用這種大型、高質量的單晶體,可在單片晶體上實現一個子系統(如存儲系統),或製作成單片晶體的計算機,有利於提高計算機的可靠性、存儲容量和運算速度。大型高質量單晶體用於固體激光器中,可大大提高功率。

『柒』 銀河帝國有哪些發明

繁星若塵》(The Stars, Like Dust),是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出版於1951年的長篇科幻小說,是「銀河帝國三部曲」中年代最早的一部。

在這部小說里,人類還處於星際戰國時代,銀河帝國及其前身「川陀王國」皆尚未出現。 年輕的拜倫.法瑞爾王子,天霧星未來的牧主,在地球學習期間,險遭核輻射的傷害。

而其父受人尊敬的維迪莫斯牧主落入兇狠的太暴人手中,身陷險境。 拜倫被迫踏入浩大宇宙的征途,尋找失落了的,足以毀滅整個世界的神秘文件。

另一方面,被強權統治下的各星際人民,受到了反叛軍的煽動,團結起來准備推翻太暴星人。在分秒必爭的時間,拜倫急需找到神秘文件,並阻止反叛軍挑起全世界的戰斗。

『捌』 宇宙是誰發明出來的地球又是誰弄出來的

那人們想像的佛祖與上帝能回答你!可惜我誰不都不是!我就是我。我的回答是,宇宙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現在的認知只限於它是由於大爆炸產生的。至於爆炸前是什麼或者為什麼爆炸還有待考證!

『玖』 世界還需要發明什麼東西

科學是無止境的,發明也是在隨著科學的發展,不斷的創新。也是無止境的。世界需要發明。更高端科技含量更高。人們需求的。更好的東西。

『拾』 宇宙空間站是誰發明的那個國家發明的幾幾年發明的幾月幾日發明的

最早由牛頓提出理論依據(牛頓大炮),提出只要速度夠高就可脫離地球引力。凡爾納專在科幻小說中描述了太空屬旅行。之後火箭技術由德國人在二戰時的1942年發明出來,最早進入太空的飛船是1957年「衛星號」運載火箭,衛星2號為了給載人航天預作試驗搭載了一隻名叫「萊依卡」的狗,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發射的「東方號」宇宙飛船,是世界上第一艘繞地球軌道飛行的載人飛船。

閱讀全文

與宇宙發明工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