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長江大橋是誰發明的
單位設計:鐵道部大橋工程局
結構工程: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
施工:鐵道部大橋工程局 人員
總工程師:梅暘春(1962年逝世於南京長江大橋第一線工地)
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李國豪
設計總工程師:胡兢銘
鋼梁總設計師:方秦漢
橋頭堡建築設計師:鍾訓正
❷ 橋梁的基本組成中五個小構件和五個大構件各是什麼
五大部件包括橋跨結構(或稱橋孔結構、上部結構)、橋梁支座系統、橋墩、橋台、承台和挖井或樁基。五小部件包括橋面鋪裝、防排水系統、欄桿、伸縮縫和燈光照明。大型橋梁附屬結構還有橋頭堡,引橋等設置。
上部結構又稱橋跨結構,是跨越障礙的主要結構;下部結構包括橋台、橋墩和基礎;支座為橋跨結構與橋墩或橋台的支承處所設置的傳力裝置;附屬構造物則包括橋頭搭板、錐形護坡、護岸、導流工程等。
(2)大橋小發明擴展閱讀
1)橋面鋪裝(或稱行車道鋪裝):鋪裝的平整性、耐磨性、不翹曲、不滲水是保證行車舒適的關鍵。特別是在鋼箱樑上鋪設瀝青路面時,其技術要求甚嚴。
2)排水防水系統:應能迅速排除橋面積水,並使滲水的可能性降至最小限度。城市橋梁排水系統應保證橋下無滴水和結構上無漏水現象。
3)欄桿(或防撞欄桿):既是保證安全的構造措施,又是有利於觀賞的最佳裝飾件。
4)伸縮縫:橋跨上部結構之間或橋跨上部結構與橋台端牆之間所設的縫隙,以保證結構在各種因素作用下的變位。為使行車順適、不顛簸,橋面上要設置伸縮縫構造。
5)燈光照明:現代城市中,大跨橋梁通常是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築,大多裝置了燈光照明系統,構成了城市夜景的重要組成部分。
❸ 橋的發展史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
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3)大橋小發明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❹ 誰發明的橋梁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❺ 茅以升建造錢塘江大橋的小故事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主持修建我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兼用的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他採用「射水法」、「沉箱法」、「浮遠法」等,解決了建橋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
錢塘江大橋開工於1934年。當時,浙贛鐵路正在興建,要與滬杭鐵路銜接,需在錢塘江上架設一座大橋。
錢塘江乃著名的險惡之江,水文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其水勢不僅受上游山洪暴發之影響,還受下游海潮漲落的約束,若遇台風襲擊,江面常逞洶涌翻騰之勢。錢塘江底的流沙厚達41米,變遷莫測,素有「錢塘江無底」之說。
因此,民間有「錢塘江上架橋——辦不到」的諺語,工程技術界也認為在錢塘江上架橋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茅以升先生少年立志於橋梁事業,他看到祖國江河上的鋼鐵大橋均為外國人所建,頗為痛心,決心為中國人爭氣,架設中國人自己的大橋。於是迎難而上,慨然受命,自任橋工處處長,請在康奈爾大學同學羅英任總工程師,寢饋於斯,志在必得。
建橋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打樁。為了使橋基穩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個橋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樁,木樁立於石層之上。茅以升採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沖出深洞再打樁的「射水法」,使原來一晝夜只打1根樁,提高到可以打30根樁,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
建橋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是水流湍急,難以施工。茅以升發明了「沉箱法」,將鋼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壓氣擠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業,使沉箱與木樁逐步結為一體。沉箱上再築橋墩。
第三個困難是架設鋼梁。茅以升採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運法」,潮漲時用船將鋼梁運至兩墩之間,潮落時鋼梁便落在兩墩之上,省工省時,進度大大加快。
錢塘江大橋是一座經受了抗日戰火洗禮的橋。建橋末期,淞滬抗戰正緊,日軍飛機常來轟炸。有一次,茅以升正在6號橋墩的沉箱里和工程師及監工員商量問題,忽然沉箱里電燈全滅。原來因日軍飛機轟炸,工地關閉了所有的電燈。錢塘江橋冒著敵人的轟炸,終於於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
(5)大橋小發明擴展閱讀
錢塘江大橋的建設意義和貢獻:
1、錢塘江大橋建成後,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傑出貢獻。建橋紀念碑的碑文記錄了這段悲壯的史實:時值抗日戰爭爆發,在敵機轟炸下晝夜趕工,鐵路公路相繼通車。支援淞滬抗戰、搶運撤退物資車輛無數,候渡過江,數以數十萬計。
2、錢塘江大橋建成於抗日烽火之中,再生於和平建設之世。他不僅在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斗爭中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一頁,而且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使滬杭與浙贛兩條鐵路相連接,使錢塘江兩岸由天塹變通途。
3、錢塘江大橋既是我國橋梁建築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我國橋梁工程師的搖籃。茅以升把工地辦成學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參加工程實踐,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橋梁工程人才。我國一些重要橋梁工程,如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的一些負責人都曾經歷過錢塘江大橋建設的洗禮。
❻ 跨海大橋發明者是誰
美國金門大橋。
金門橋(Golden Gate Bridge)是世界著名的橋梁之一,也是近代橋梁工程的一項奇跡。大橋雄峙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1900多米的金門海峽之上,歷時4年,利用10萬多噸鋼材,耗資達3550萬美元建成,由橋梁工程師約瑟夫·施特勞斯(Joseph .Struss, 1870—1938年)設計。
設計者:約瑟夫·施特勞斯 Joseph .Struss
藝術造型和顏色:艾爾文·莫羅
數學推算的工程師:查爾斯·埃里斯
橋梁設計師:里昂·莫伊塞弗。
歷史:
1579年英國探險家FrancisDrake發現了連結太平洋和舊金山的一個海峽,這就是後來的金門。盡管這個名字在1849年的淘金潮以前早就使用,但淘金潮使得金門(進入北California的入口)成了加利福尼亞神秘魅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1872年就討論過要在金門海峽修建一座大橋的想法,但是直到1937年才在海峽上修了一座懸索橋。金門大橋橫跨南北,將舊金山市與Marin縣連結起來。花費四年多時間修建的這座橋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結構之一。它已不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但它卻是最著名的。金門大橋的巨大橋塔高227米,每根鋼索重6412公噸,由27000根鋼絲絞成。1933年1月始建,1937年5月首次建成通車。
金門大橋的最初的構想來源於橋梁工程師約瑟夫·斯特勞斯。斯特勞斯在此前設計了400多座內陸的小型橋梁。他花了10多年時間游說北加州的居民。這座橋的其他主要設計者包括決定其藝術造型和顏色的艾爾文·莫羅、合作進行復雜的數學推算的工程師查爾斯·埃里斯、橋梁設計師里昂·莫伊塞弗。
大橋於1933年1月5日開始施工,1937年4月完工,同年5月27日對外開放予行人。斯特勞斯在南橋墩澆築混凝土之前放入了一塊取自他的母校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的磚頭。翌日,隨著羅斯福總統在華盛頓按下一個電鈕,該大橋正式對外開放予汽車使用。
舊金山地區的選民們以自己的住宅、農場和公司為抵押,發行了最初的3500萬美元的工程債券。1977年,最後一筆債券被付清,其中3500萬美元的本金和3900萬美元的利息全來自過橋費的收入。
❼ 是誰發明了戶口和大橋
戶口,歷史原因古代的統治者為了將老百姓縛束在固定的土地上進行耕種,這樣有利於穩定。慢慢衍生出了現在戶籍制度。 大橋,我就不知道了
❽ 橋方面的知識,急!!(高分懸賞)
有關橋的格言
修橋補路:修建橋梁,補好道路。舊喻熱心公益,解囊行善。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我賈仁也會齋僧布施,蓋寺建塔,修橋補路,惜孤念寡,敬老憐貧。」
成算在心:心中早已經算計好了如何應付的辦法。出處:宋·孔平仲《續世說·巧藝》:「李存進欲造浮橋,軍吏曰:『河橋須竹索……今無竹石,竊慮難成。』存進曰:『吾成算在心,必有所立。』」
河梁攜手:河梁:橋。指送別。出處:漢·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
濠梁之上:濠梁:濠水上的橋。指別有會心,自得其樂的境地。出處:《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河梁之誼:河梁:橋,指送別之地。指送別時依依不捨的情誼。出處:漢·李陵《與蘇武》:「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
架海金梁:梁:橋梁。架在海上的金橋。比喻能夠身肩重任的棟梁之才。出處: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一折:「想周瑜破了百萬曹兵,他正是擎天玉柱,架海金梁。」
《戲作絕句, 以唐人句終之》「雨細穿梅塢,風和上柳橋。山居無歷日,今日是何朝?」
《柳橋秋夕》:「柳疏橋盡見,水落路全通。衣杵家家月,漁舟浦浦風。眼明無俗物,步蹇有枯筇。野逸誰能那,悠然西復東?」
《秋日雜詠》:「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東西。忽然來到柳橋下,露濕蓼花紅一溪。」《柳橋秋夜》:「青帝萬里月輪孤,掃盡浮雲一點無。正是吾廬秋好夜,上橋渾不要人扶。」《即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墮時有聲。柳橋東岸倚筇立,聊借水風吹宿醒。」
《柳橋》:「村路初晴雪作泥,經旬不到小橋西。出門頓覺春來早,柳染輕黃已蘸溪。」
《獨行,過柳橋而歸》:「忽覺意稍佳,呼童扶下堂。寒雲覆江干,慘慘雪欲作。籬根犬迎吠,碓下雞俯啄。徐行過傍舍,醉笑盛酬酢。」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毛澤東)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詩經.大雅.大明》)
有關橋的詩歌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毛澤東)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詩經.大雅.大明》)
「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華鎮)
橋西暮雨黑,籬外春江碧。
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
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
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
有關橋的詩歌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毛澤東)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詩經 . 大雅 . 大明》)
「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華鎮)
橋西暮雨黑,籬外春江碧。
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
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對聯
縮千里為咫尺
聯兩地成一家
水光遙接漢
虹氣上凌虛
上下影搖波底月
往來人渡鏡中梯
橋的諺語:
橋頭上跑馬——走投無路
橋是橋,路是路——一清二楚
橋孔里插扁擔——擔當不起
橋的俗語
船到橋頭自然直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橋歸橋,路歸路。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過河拆橋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結一個仇人拆一座橋。
雙橋好走,獨木難行
與橋有關成語
逢山開道,遇水造橋
遇水疊橋:〖解釋〗遇水阻攔,就架橋通過。形容不怕阻力,奮勇前進。
橋是橋,路是路:〖解釋〗比喻互不相乾的事應該嚴格區分開來。同「橋歸橋,路歸路」。
船到橋門自會直:【解釋】橋:橋梁。比喻事先不必多慮,問題自會得到解決【示例】我不相信~
遇水架橋:見「遇水迭橋」。
遇水迭橋:遇水阻攔,就架橋通過。形容不怕阻力,奮勇前進。
舌橋不下:形容驚訝的神態。
過橋拆橋:見「過河拆橋」。
修橋補路:修建橋梁,補好道路。舊喻熱心公益,解囊行善。
橋歸橋,路歸路:比喻互不相乾的事應該嚴格區分開來。
過河拆橋: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過橋抽板:比喻目的達到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橋有關的故事
1 橋與山水山水本來就是美麗的,橋在這樣的天然圖畫中,真是相得益彰。杜甫詩「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等,就描寫了山光水色與橋共同構成的美景。
2 、橋與園林園林里有山有水必有橋,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互相映襯,缺一不可。歐陽修的「波光柳色碧溟,曲渚斜橋畫舸通」這兩句詩,就是對此的寫照。
3 橋與文藝橋在水上山間,凌空越阻,千姿百態,普度眾生,歷來是文學和藝術中的絕好題材。著名的如蘇州的楓橋,在詩歌中,除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外,還有杜牧的「長洲茂苑草蕭蕭,暮煙秋雨過楓橋」等。繪畫中,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里的「虹橋」,結構非常巧妙。戲劇里,光京劇里演出「橋戲」的就不少。最著名的是《長坂坡》,還有《斷橋》《草橋驚夢》等。神話傳說里「鵲橋」的故事源遠流長,張果老倒騎驢過橋的故事也是婦孺皆知。
4 橋的歷史故事建於 1937 年的錢塘江大橋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這一點你也許知道;不過你可知道,這座大橋 1937 年 9 月 26 日通車, 12 月 23 日就被我方自行炸毀,為的是不讓它為侵華日軍服務 !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 (595 ~ 605 年 ) 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 (816 年 ) 始建。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 (1102 年 ) 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 (1435 年 ) 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
俗語
船到橋頭自然直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橋歸橋,路歸路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結一個仇人拆一座橋。
古詩: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❾ 橋的演變過程(簡潔)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
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9)大橋小發明擴展閱讀:
獨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
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
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
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