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人最早發明的醫用口罩究竟長什麼樣子
現在社會新冠病毒橫掃全球,口罩成了搶手貨,我們現在的醫用口罩主要是醫護人員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為了免受病毒或者細菌的侵害而佩戴的,當然在一些流感時期時,醫用口罩也可以有效的隔絕病毒,因此這么看來的話,醫用口罩最初的設計並不是給我們普通人戴的,而是給那些醫護人員戴的。
當時治療黑死病的手段也是非常奇葩,主要靠手杖擊打病人,他們認為病人犯了罪才會得病,所以要受到懲罰,因此在當時來說,醫用口罩和手杖代表的是可怕的黑死病,而醫用口罩成了死亡的象徵。
Ⅱ 防輻射服的起源發展
隨著微波爐、冰箱、復印機和電腦等電器的普及,電磁輻射的覆蓋已經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充分享受電氣化時代方便與舒適的同時,也日漸感受到電磁輻射的危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防輻射服產業於20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起源於中國,經歷了十幾年發展涌現了一批優秀品牌,行業的發展日趨成熟。
防輻射面料有:鍍膜,多離子,不銹鋼金屬纖維,銀纖維等。防輻射服經歷了四代:第一代銅鎳等塗層面料,不透氣、顆粒易散落,對人體有害,不可洗,已經淘汰;第二代採用不銹鋼纖維面料,防護能力較好、透氣,可水洗,面料太厚、防護能力有限,纖維絲易斷,正逐漸被淘汰;第三代為銀纖維面料,防護能力強,面料輕薄,可水洗,以桑 蠶絲銀纖維為代表,天然蛋白與銀纖維混紡,既保持了超強電磁輻射防護力,又增加了健康親膚性能和柔軟透氣的服裝穿著性。第四代納米銀離子真空高能束流電鍍技術,采 用納米技術把傳統銀微粒從40nm變成0. 1nm,減少氣體中的活性分子和蒸發源材料間的化學反應(如氧化等),從而加強緻密度、純度、沉積速率與附著力。導電性能,防輻射效果,抗氧化性獲得質的飛躍,也致使其每平米含銀量比其他表面鍍銀面料高出許多,該技術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 銀纖維處理技術,也是防輻射效果最為理想的面料。
早期的防輻射服主要以金屬纖維混紡的為准,這種材質的防輻射服對10-3000Mhz電磁波的屏蔽率在15DB以上,好的在30DB以上,以金屬纖維含量在30%的為最佳比例。銀纖維防輻 射服出現於2002年前後, 銀纖維面料除具有較好的防輻射作用外,還對人體有一定的抑菌保養作用,銀纖維根據含量的不同又分半銀纖維和全銀纖維、彩銀纖維,銀離子超精密淬鍍纖維、納米銀離子真空高能束流電鍍技術纖維等。早期的金屬化面料,因為不透氣、不宜保養及屏蔽性能不夠穩定等原因未能廣泛應用,已被大多數企業淘汰。 防輻射服是利用服裝內金屬纖維構成的環路產生感生電流,由感生電流產生反向電磁場進行屏蔽。金屬良導體可以反射電磁波,即當金屬網孔徑小於電磁波波長(波長=光速/頻率)1/4時,則電磁波不能透過金屬網。
市面上所有的孕婦防輻射服均是採用這種原理製成,面料中含有導電金屬纖維或導電銀纖維,其中金屬纖維指的是不銹鋼金屬纖維,銀纖維指的是將納米銀離子滲透到錦綸纖維中形成的一種復合纖維,兩種纖維均具有良好的導電性,所以可以起到屏蔽電磁波的作用。 第一代防輻射服產品採用噴塗工藝,即將金屬漆噴塗在紡織布料上,形成片狀屏蔽層,優點是屏蔽效果好,可達60DB以上,這種防輻射服缺點是不透氣,不能彎曲,較笨重,如同一塊薄鐵皮一樣,只能當里子使用,這樣的這種防輻射服使用時間過長,容易造成皮膚過敏等副作用。
第二代防輻射服採用鍍膜塗層工藝,使金屬顆粒附著在紡織原料的經緯交叉點之間,形成點狀屏蔽層,這種防輻射服屏蔽值可達50DB以上,具有一定的透氣性,但這種防輻射服金屬顆粒易剝落,不能洗滌防輻射服和揉搓,使用時間久了屏蔽值會下降,這種防輻射服也不適合直接與人體接觸。
第三代防輻射服採用金屬纖維與純棉纖維混紡工藝,也就是把金屬抽成細絲,在面料內部形成網狀結構,這種防輻射服的優點是透氣性好、可洗滌,屏蔽效果 不會降低,這種防輻射服屏蔽值在30DB以上,但金屬纖維防輻射服由於是金屬絲織成,纖維中不可避免的會有細小的毛刺,貼身穿著的話,會引起不適,部分人群甚至會引發濕疹、瘙癢等症狀,另外,紡線中的金屬絲會因洗滌護理不當,容易折斷,影響使用效果。
第四代防輻射服產品是銀纖維離子織物,這種防輻射服採用吸收轉化原理,將有害電磁波進行吸收並轉化為熱能散發掉,避免了二次污染,是國際上最先進的電磁屏蔽技術,同時由於織物中富含大量金屬陽離子,可起到殺菌除臭的作用,有助人體表皮微循環,這種防輻射服還具有防靜電、防X射線及紫外線等功能。而且這種防輻射服面料柔軟舒適,耐洗耐磨, 是最適合民用的防護材料。
第五代防輻射服是深海沉澱技術的應用,深海沉澱科技是歐洲軍工和機械大量應用的技術,將金屬塊通過特殊裝置置入大海深處浸泡,在適合的深海海水流速,超低溫度和強靜壓力,和多汰化合物使金屬塊內部產生物理變化,使金屬韌性、抗壓強度和抗氧化性方面大大提升,以此金屬製作出的機械和軍工產品已風靡全球,固歐洲進口機械耐用性很強,此技術應用於防輻射服領域。經測試,經現代工藝生產後,有效屏蔽輻射可以達到60DB,是最好的防護技術。 第六代防輻射服是桑蠶絲與銀纖維混紡工藝,將素有「纖維皇後」美譽的桑蠶絲與銀纖維完美混紡,桑蠶絲銀纖維防輻 射服手感較普通防輻射服更柔軟輕盈。
第七代防輻射服 是經過納米銀離子真空高能束流電鍍技術加工後的銀纖維與純棉纖維混紡工藝。這種防輻射面料無論從導電性能,防輻射效果,還是抗氧化性都獲得質的飛躍,也致使其每平米含銀量比其他表面鍍銀面料高出許多,面料柔軟舒適,透氣性好、可洗滌,綠色環保,對人體無任何副作用,是防輻射效果最為理想的面料。
第八代防輻射服是彩銀纖維混紡工藝,是採用電解的方法。將彩銀渡到織物纖維的表面,使纖維象用銀絲的織物。這種防輻射服具較高的防輻射能力。區別與其他產品的不能貼身穿,不能洗滌的特性,其特殊的加工工藝,經測試,抗氧化程度和耐洗滌遠遠高於銀纖維織物,有效屏蔽輻射可以達到70DB。 長期工作生活在較強輻射源較近距離區域的人群,應考慮穿電磁輻射防護服。以降低接受到的輻射劑量,主要包括以下所列人群:
1、大、中、小型計算機的運算和操作人員;2、計算機軟體設計、編程、錄入人員;3、職業微機使用者包括:金融、會計、儲蓄、證券營業員、商業收銀員、微機圖象設計人員,如廣告設計、建築、機械、美工、動畫設計等以及文 秘(打字復印);4、廣播電視、通信、導航、雷達等發射機房近場工作人員;5、冶金、電子、化工、造紙、木材、糧食和食品加工等行業採用高頻和微波設備進行冶煉、焊接、加熱、排氣、濺射、乾燥、殺蟲、消毒等工序的操作人員;6、長期操作使用射頻和微波等醫療儀器的人員;7、專以微波爐加熱快餐的銷售服務員;8、電子設 備儀器生產中調試人員;9、發電和高壓輸變電站工作人員;10、軍事電子站設備實驗區的工作人員;11、經常長時間上網者;12、防靜電、防爆場所工作人員;13、有心腎功能缺陷的手機使用者;14、在廣播、電視、通訊台站附近居住免疫力低下的人群;15、孕婦。 1.首先判斷是否需要超強防護的防輻射服
一般建議選超強防護的是在機房工作或者工作環境中有超過20台電腦的孕婦穿。超強防輻射服一般指的含量在50%以上的銀纖維防輻射服,以全銀纖維針織面料的防輻射服效果最佳。一般防輻射服的普通的防護效果大概有25%的金屬纖維,防護 程度高的防輻射服金屬纖維一般在30%以上。
2.選款式
准備懷孕時可以先穿肚兜,但是一旦懷孕後就必須穿前後都能防的款式,一方面是因為保證電磁波不從背後侵入危害寶寶,另一方面也應對脊柱予以保護。
防輻射服款式有肚兜、吊 帶、圍裙、馬甲、孕婦裙、孕婦套裝。怎樣挑選防輻射服,春夏可以選擇孕婦裙或者肚兜,秋季套裝或者圍裙或者吊帶都可以,冬天可以套裝或者馬甲。另外,要看孕媽咪的工作性質及周圍的輻射環境。這樣對自己及腹中的胎兒有最強的保護;如果其周圍輻射很弱(如沒有接觸電腦同時很少接觸其它電器),可以選擇防輻射肚兜。孕媽咪即使在其周圍輻射源很弱的情況下,懷孕三個月以上也建議選擇防輻射馬夾,這樣可更好保護胎兒的健康。將時尚、健康防輻射服、人性關懷進行到底,讓准媽媽們告別舊式花色單一、舒適度不夠的防輻射服,真正享受時尚、舒適、健康的孕期時光。
3.選面料
金屬塗層或者銀纖維塗層的面料一般手感硬,透氣不好。不可水洗。而半銀纖維混紡或者全銀纖維針織的面料則採用銀離子滲固技術,均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並且可直接水洗。再有就是金屬纖維混紡的面料也是不錯的選擇。
1.第一代離子銀面料,這 種防輻射孕婦裝有較好的手感和透氣性,可以輕柔水洗。缺點:金屬絲易折斷,影響屏蔽效果。因為是金屬絲,多數都是採用不銹鋼,對於孕媽咪敏感的肚子來說是不適合的。
2.第二代塗層面料,其屏 蔽效果好(手機基本上是包得住),但是手感硬,透氣不好,不能水洗,最大缺點是鍍在表面的金屬物容易脫落面變成粉末狀,若被孕婦不慎吸入,則會影響胎兒的健康。3.第三代是纖維鍍銀的防輻射服裝,其屏蔽值效高,同時具備殺菌、透氣功能。缺點是容易氧化,易變色。4.第四代採用的是金屬纖維面料,柔軟、透氣、輕薄,具有抗菌、抑污的功效,效 果持久,並且可以水洗,即使長期穿著也不會氧化、變色,是一種安全無毒綠色產品布料,不會對人體有副作用。經國家權威檢測中心測試,在10HZ-3000HZ超寬頻對電磁輻射的屏蔽效果可達以上80%。金屬纖維面料是市面上防輻射服的主要材料。
4.看尺寸
尺寸大了小了都不好,合身才是最佳。各大防輻射服品牌皆有經過調查實驗,推出盡量多的符合各種體型的防輻射服。
5.看價格
為了准媽媽和寶寶,我們不能選擇價格過低的防輻射孕婦裝,有的防輻射孕婦裝價格非常便宜,但是有句話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適當的便宜一些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便宜太多自然是產品品質的差異,要先對比品質再對比價格。
Ⅲ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醫療防護服,是什麼樣子的呢
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疫情依然在世界范圍內肆虐,人類社會飽受影響,但是隨著各國開展的各種防疫措施,疫情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得到了控制,尤其是我國。疫情雖然可怕,但是團結起來的人類,依然可以戰勝它。
說起防疫,在人類史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防疫過程中,各種防疫措施和醫療手段的發明,使得人類衛生事業和醫療水平得以顯著提升。醫療防護服是現代防疫手段的基本裝備,既保護了醫生和護士,也有效防止病患被進一步地感染。
由於是為了使醫生可以不直接接觸病患才被發明出來,所以"鳥嘴醫生"可視為現代醫療防護服的開先河之作,也讓人聯想起那時候黑死病肆虐歐洲的悲慘過往!
Ⅳ 防護服的發展前景
新冠疫情期間消費量突破一億件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爆發使得我國大量醫護人員奔赴前線,為保證醫護人員、公共衛生工作者、患者、因醫院探視等進入感染區域人員安全,故需要大量的醫用防護服。
而新型冠狀病毒由於其具有易傳染的特性,且能夠通過接觸傳播,普通的重復使用型防護服並不能起到良好的隔絕病毒傳播的作用,所以感染區域使用的醫用防護服基本都是一次性防護服,消耗頻率較快。
我國2020年初醫療防護服產能不足萬件/日,而在前線的醫護人員就已遠超萬人。這導致在疫情初期,我國醫療防護服產能遠遠不足,需求缺口巨大。
隨後,由於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市場需求的刺激,我國醫療防護服產能迅速擴張,供給大幅增長,逐漸滿足國內防疫需要。
如今,國內疫情趨穩,國內防護服需求量開始逐漸下降,我國一部分醫療防護服的產能開始供給海外市場的訂單,對國內防護服的供給量也隨著需求的下降而逐漸下降。
——以上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用防護服行業市場需求前景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Ⅳ 最早的口罩出現在什麼時候口罩又是如果發展到今天的
任誰也不會想到,在平日里壓根沒多大存在感的口罩,竟然在今年以“C位出道”的方式,第一次受到了那麼多人的關注。
可你不會想到的是,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就首次出現了和口罩防護作用類似的“口罩”,但在那個時候的類口罩物可不是用在醫學防護上的。
今天就來簡單談談口罩,作為人類重要防護用品的發展歷程。
1,高貴的“口罩”公元前六世紀時,波斯的拜火教的教義里規定著世俗的氣息是混濁不潔的,因此在舉辦重大的宗教以及祭祀活動時,教士往往需要用布塊包著面部才能參加。
這也應該是人類史上最早出現的“口罩”。
不過這個時代的“口罩”,和後世的防護作用是八桿子都打不著,更多的還是一種代表著身份高低的象徵,往往只有貴族、教士才有資格使用。
而除此外,在中國元朝時也有類似的“口罩”出現過。
在元朝皇帝進餐的時候,所有需要接觸到菜餚的侍應以及大廚都需要在口鼻處蒙上一種黃金線和蠶絲織成的絲巾,這是為了避免侍應呼出來的氣息污染到菜餚,這應該也是在中國最早出現的口罩雛形。
不過不管怎麼樣,這個時代的所謂“口罩”雖然也有著防護的作用,不過並非是用於醫學用途,更多的還是一種權貴階級的身份象徵,代表著和普通人身份差異的象徵。
2,鳥嘴醫生的面具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盛行時期,許多直接和病人有過接觸的醫生,被感染上鼠疫的概率極其大,這也就導致了和鼠疫作戰的醫生不斷減少,敢前往疫區行醫的醫生,早已被判了死刑。
再這樣下去可不行啊,畢竟中世紀懂點醫學知識的人可沒有多少,而這個時候鳥嘴面具就這樣誕生了。
1619年,法國皇帝路易十三的御醫Charles de Lorme為了減少醫生感染的概率,發明了一套防傳染的醫生服裝。
這套“鳥嘴套裝”的作用其實很多:口鼻處用皮做成尖尖的鳥嘴形狀,裡面塞滿了各種香料和葯材乃至香水,當時醫生認為這能有效的阻隔帶有病毒的空氣;而眼睛處往往配有紅色的玻璃,這能避免患者的體液觸碰到眼球部分;而高大的禮帽則能避免和鼠疫患者接觸過近,長袍和披肩往往是用皮革製成,具有一定的封閉性,並且醫生往往不會用手直接接觸病人,而是用手上的長棍進行檢查。
就算到了現代,仍然有部分地區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採用了這種“伍氏口罩”,伍連德醫生絕對是中國現代醫生的一個偉人,他直接推動了中國現代醫學的建立。
從公元前六世紀的紗巾發展至今,現代口罩已經有了更加嚴格的標准,如美國的KN標准以及歐洲的EN標准,但不管是哪種標準的口罩,都算得上是人類史上最重大的發明之一。
Ⅵ 作為切斷病原飛沫傳播神器的口罩是如何來的
上圖_ 1952年倫敦霧霾事件,街上戴口罩的行人
佩戴口罩對於防護個人健康的作用,得到社會主流的認可。據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統計,2018年中國各類口罩的需求量達40億只。
如今,新型冠狀病毒卷土重來。按照傳染病防控的要求,每個人都要戴好N95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切斷病源飛沫傳播,從佩戴口罩開始。口罩回歸阻斷飛沫的初心,繼續履行守護健康的使命。
Ⅶ 航天服之父是誰
太空行走至今不過40年,但航天服已經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了。20世紀20年代,英國 生理學 家霍爾丹發表文章,認為使用相似於 深海潛水 員穿的 潛水服 可以防護飛行員完成 高空飛行 。後來一個名叫 李吉 的美國氣球 飛行家 與其合作,研製這種低壓 防護服 ,以便讓他能駕駛氣球飛到 同溫層 。1933年,他們將試制出的服裝在低壓艙中試驗,成功達到25.6千米的高度。不過李吉並沒有用這套服裝實現他的高空飛行夢想。1936年,英國皇家空軍斯萬少校,在李吉服裝的基礎上研製成第二套低壓防護服,並用它飛到15.23千米的高度,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不過當他著陸時因為窒息已處於昏迷狀態,是別人用小刀撬開他的頭盔才救了他一命。 30年代一個名叫古德理奇的人也研製成功一套全壓服。這套服裝是用兩層塗橡膠的降落傘纖維製作而成,與服裝配套使用的還有橡膠短統靴和鋁制的頭盔。服裝用 液氧 源供氧,手臂和下肢設有關節,容 許飛 行員比較方便地操作飛機和上下飛機。飛行員 波斯特 穿著這套服裝飛到15千米的高度。1934年~1935年,他穿著這套服裝先後進行過10次同溫層飛行。 對於這段歷史 俄國人 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第一個發明航天服的應該是俄國人。因為早在1931年,一名俄國人利用氧氣面罩和潛水服技術已經成功研製出全壓服。這才是今天航天服的前身。 50年代末,蘇聯和美國分別在空軍 戰斗機飛行員 穿的高空加壓服的基礎上研製成功艙內航天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和美國水星號航天員穿用了這種早期研製的航天服。後來在艙內航天服的基礎上,工程技術人員又研製成功艙外航天服,從而保證航天員安全地進行太空行走。
Ⅷ 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面料對身體有害嗎
項目名稱 醫衛防護材料關鍵加工技術及產業化
項目簡介 功能性醫衛防護產品如醫療防護口罩、手術防護服等面大量廣,是我國市場急需、同時也是應對疫情、災害重要的戰略物資。功能性醫衛防護產品對基礎非織造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性能和指標要求,但國內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偏低,功能性、專用化產品匱乏,高品質產品仍依賴國外進口。該項目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醫衛防護材料關鍵加工技術及產業化」(編號:2011BAE10B01)支持下,發明了一系列醫衛防護材料關鍵加工技術,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0項,形成了復合結構非織造醫衛防護材料成型、固結與功能性整理技術體系,顯著提升了我國醫衛防護材料行業的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客觀評價 該項目驗收意見:「技術成熟,開發了一系列新型功能性醫衛材料,實現了產業化應用,取得了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科技查新結論:「課題具有新穎性」; 咨詢報告結論:「項目取得的研究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推廣應用情況 該項目實現了紡熔、熱風穿透粘合、水刺等基礎非織造材料,以及防護口罩、手術服、婦嬰用品等製品產業化,產品已擴大應用並出口,經濟效益顯著。
主要知識產權證明目錄 知識產權類別 知識產權具體名稱 國家
(地區) 授權號 授權日期 證書編號 權利人 發明人 發明專利有效狀態
發明專利 一種多層復合功能性醫用敷料的制備方法 中國 ZL201310179919.7 2015年4月22日 1639437 東華大學、山東頤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王慶生、靳向煜、顧其勝、吳傑、王婭、吳海波、殷保璞、王榮武、王洪、張初陽 有效
發明專利 一種十二烷基磺酸鈉為模板合成有序層狀納米氧化鋅的方法 中國 ZL201410352447.5 2016年8月24日 2192982 天津工業大學 紀秀傑、付冉冉、程博聞、劉超、陳璐揚 有效
發明專利 一種導向吸濕性外科血管手術醫用水刺非織造材料 中國 ZL201010607652.3 2013年7月24日 1239883 紹興縣和中合纖有限公司 洪桂煥、徐壽明、韓旭 有效
發明專利 一種非織造布在線駐極接收裝置 中國 ZL201410575800.6 2016年8月17日 2178120 江蘇六鑫潔凈新材料有限公司 郁楊 有效
發明專利 攜帶型抗拉伸救災戰地急救手術檯布的生產工藝 中國 ZL201110441038.9 2014年5月7日 1397622 紹興縣和中合纖有限公司 洪桂煥、徐壽明、韓旭 有效
發明專利 一種蠶絲/ES半開孔結構非織造材料的制備方法 中國 ZL201310480254.3 2016年6月8日 2107668 東華大學 靳向煜、王婭、吳海波、殷保璞、王洪、黃晨、黃健華、陳晶晶 有效
發明專利 一種濕巾材料的製造方法 中國 ZL200910053210.6 2011年4月27日 768609 東華大學 靳向煜、姜雯、郭莎莎、梁藝樂 有效
發明專利 珍珠纖維水刺無紡布的生產工藝 中國 ZL201110441030.2 2014年6月25日 1426129 浙江和中非織造股份有限公司 洪桂煥、徐壽明、韓旭 有效
發明專利 蠶絲纖維水刺無紡布的生產工藝 中國 ZL201110441037.4 2014年6月25日 1425157 浙江和中非織造股份有限公司 洪桂煥、徐壽明、韓旭 有效
發明專利 利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檢測熔噴超細纖維主體直徑方法 中國 ZL201110165831.0 2013年4月3日 1169493 東華大學 王榮武、吳海波、張賢淼、陳澤芸、張思雲、殷保璞、靳向煜 有效
主要完成人情況 靳向煜(東華大學),程博聞(天津工業大學),吳海波(東華大學),徐壽明(浙江和中非織造股份有限公司),郁楊(江蘇六鑫潔凈新材料有限公司),胡修元(紹興振德醫用敷料有限公司)
完成人合作關系說明 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紹興振德醫用敷料有限公司等2011年至2013年共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醫衛防護材料關鍵加工技術及產業化」(編號:2011BAE10B01),2014年6月通過課題驗收。東華大學與浙江和中非織造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紹興縣和中合纖有限公司)自2003年起開始產學研合作,共同開發水刺非織造工藝技術及產品,合作項目「高效節能減排水刺關鍵技術及纖維素纖維功能性產品應用」獲2008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天津工業大學與江蘇六鑫潔凈新材料有限公司自2014年開始產學研合作,共同開發雙駐極高效低阻熔噴非織造材料工藝及裝備技術。
Ⅸ 兒童安全防護用品發展如何
選他們那的絕對可以放心,而且他們那有優勢哦,只需要支付兩只安全門欄、兩只防護床欄的費用,會根據危險源特徵免費配裝防撞條、安全鎖、燃氣保護罩、安全門卡等十幾種安全防護產品,全程提供免費的安全評估、運輸配送、防護施工等全方位服務的呢。
Ⅹ 能檢測空氣中新冠病毒的口罩或將面世,你如何看待這項發明
它是一款安全便捷的惠民發明。
每一次的成功都需要無數先驅者前仆後繼嘔心瀝血才得以完成的科技新領域的發明不單單只是為了那對於普通人來說遙不可及的遠大夢想,更多的是惠民。無論是新交通工具的迅疾啟航,還是攻克各種艱難治癒疾患的手段或者葯物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莫大的驕傲與欣慰,而檢測口罩的即將問世將會給各個角落的人民,特別是醫護人員帶來莫大的安全感與便捷感。
這項技術原本是用作鑲嵌在衣服或者飾品中的,無細胞合成不僅避免了最後的結果因為細胞的變異而產生誤差,也防止其對皮膚造成傷害,凍干技術更有利於將其放置或編織進軟性布料里以隨身攜帶。
鑒於現下是病毒持續期,口罩成了日常出門必備裝備,也是最便宜有效的防毒神器,因此如果把這項技術擱置在口罩中不僅更直觀,也不怕更換衣物帶來的檢驗遺漏,特別是對於每天都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的一線人員來說更是無法利用自身衣物中的生物成分去等待檢驗結果,而將生物技術放置到防護服中面積過大又會造成浪費,口罩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