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凌遲這種刑罰是誰發明的
凌遲也稱陵遲,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陵遲原來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用於死刑名稱,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
凌遲刑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正式定為刑名是在遼,此後,金、元、明、清都規定為法定刑,是最殘忍的一種死刑。
在明朝以及明以前,這種刑法主要用於處罰那些十惡不赦的犯罪,如謀反、大逆等。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刑。但後來為了鎮壓農民反抗,對於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凌遲刑,這在清朝中前期尤為突出。
凌遲刑的處刑方式很殘忍,一般記述是說將人身上的肉一塊塊割下來。而歷代行刑方法也有區別,一般是切八刀,先切頭面,然後是手足,再是胸腹,再是梟首,最後肢解。
明朝時期,凌遲一般比較精細,大多數凌遲都超過千刀,比較典型的是明朝作惡多端的太監劉瑾被割了三天,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據說第一天割完後,劉瑾還喝了一點粥,第二天繼續。
到了清朝之後,凌遲的刀數大不如前。大致有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和一百二十刀的幾類。其中,二十四刀是:一、二刀切雙眉,三、四刀切雙肩,五、六刀切雙乳,七、八刀切雙手和兩肘間,九、十刀切去兩肘和兩肩之間部分,十一、十二刀切去兩腿的肉,十三、十四刀切兩腿肚,十五刀刺心臟,十六刀切頭,十七、十八刀切雙手,十九、二十刀切兩腕,二十一、二十二刀切雙腳,二十三、二十四刀切兩腿。
公元1905年的光緒年間,凌遲刑被廢除。
凌遲
亞洲和中東的民族尤為偏好此刑。該刑的關鍵在於將人體零敲碎打,直至死去。
波斯帝國對於反叛者的凌遲是四等分四等分地切。古羅馬人處理女犯時先割去雙乳,對男犯則先去其生殖器。古希臘人在割肉時還要加上剔骨的程序,弄得犯人每個都像木屑填充的布娃娃。但比起中國人,其他民族都顯得粗糙。中國人將凌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使之堪稱絕技。行刑開始時,劊子手會巧妙地一刀剜去犯人的喉結,以免他喊叫。然後迅速地包紮出血傷口,最先動手的部位是背,每刀割下的肉必須只有指甲蓋大小。殺一個成年人必須要施3357刀,刀刀須見血掉肉,要用大白瓷盤將其貼在上面供觀眾鑒賞,並要得到贊賞,如果犯人在規定刀數前死去,劊子手將被觀眾嗤之以鼻,並有可能丟掉飯碗。
起源與神秘之名
「凌遲」二字最早出現在《遼史·刑法志》,指名為一種肉刑的名目。這個名詞非常神秘,無疑的是漢人文字和草原民族契丹語的結合。
我們可以在前幾個朝代找到幾乎相同的名詞,不過第一個字最常出現為阜字旁的「陵」;「陵」的意思為土丘;「遲」字則不能解讀為現代漢語的「遲到」,而是「逐漸鋪平」或「刮平」的動詞。具體而言,「陵遲」可以指為逐漸鋪平或刮平土丘,意即一座墳堆,宗族的集體冢。不過,有些朝代的史篇記載具有象徵意義:「陵」,斜坡或運河沿岸土堤,代表制度、律法,所有國體的劃定界限;「遲」,代表界限的下沉與崩塌。所以「凌遲」意味著衰落的起始,此時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以防制度的崩塌。因此,這個名詞和刑罰系統沒有直接關聯,一直到遼代才用來指稱一種肉刑。寫法上有些差異(人們發現有寫作「持」,而非「遲」),冰字旁的「凌」變得比阜字旁的「陵」常用。《宋史》中還同時採用兩種寫法,不過從元朝開始,只能找到第二種寫法,也就是冰字旁的「凌」,而且永遠只作為刑的解釋。古代的寫法只有在古籍出現,後來的人不再採用。從此「凌遲」只是肉刑的名字,少數博學多聞的人才會記起它從前的意義。
事情的經過究竟如何?非常肯定地,它原本是契丹語的一種名詞,發音非常接近漢字的「凌遲」,它是契丹遼代政權下所使用的一種肉刑,可能是利用小刀切割被縛的犯人。幾經考量之後,這個名詞就固定用來指稱遼代統治中國所施行的此種肉刑。
對於研究刑罰系統改革的中國學者而言,這種刑罰具有蠻族的血性,它的名詞晦澀難懂,雖然不屬於為「五刑」系統,但非常明確的具有漢人的字詞。然而,將人縛在木樁上刮殺、切割,不僅是蠻族地區或異國朝代的處決,凌遲手段愈來愈頻繁、系統化、蕭規曹隨,宋朝傳至元朝,明朝承續後,又傳至清朝。這幾個朝代的中國,如同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一樣,繼續將之傳承下去。施行各類凌遲之翹首,首推對抗蒙古大汗、後來成為明太祖的朱元璋,他頒布《大誥》,已以「凌遲」之刑懲罰各式犯罪,特別是官吏的貪污,甚至無論財物數字如何微小。
極刑的持續擴張
漢朝以後,中國古代謹慎定義律法的刑罰規范。一個好的王朝必須盡力抑制死刑的數量,必須廢除最殘酷的肉刑。因此,隋朝為他們的權力制定了「五刑」:笞、杖、徒、流、死。唐朝也採行這項系統,後來的幾代亦相繼跟隨,唐朝的刑罰有明顯減輕。如果有司為了逼供而施以折磨,那麼絞刑或斬首的死刑,便不能理解為,使被告遭受痛楚——745年的唐朝甚至考慮廢除死刑!自安史之亂起,戰亂頻仍,因此經常施行極刑,當時進入一段難以解密的時期:理論上,隋朝與唐朝仍舊施行五刑的系統;實際上,從法典來看,則規定了許多更殘酷的做法。
宋朝「凌遲」刑的持續擴張,但同樣地王權拒絕更改刑律,因此《宋刑統》仍然不見「凌遲」的名目。首先,它是遵循人類宗教的犧牲教義,用以對抗流血叛亂的緊急措施。宋真宗詔令禁止大臣楊守珍支解叛亂者。宋仁宗時,王安石變法爆發黨派之爭,除了凌遲,腰斬也成為當時經常使用的刑罰。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指出,大臣用這些刑罰嚇阻想要謀取皇位的官吏。南宋時期,凌遲的刑罰愈來愈多,但也有官吏反對,例如陸游的陳情奏表,我在後文仍有描述。「凌遲」從來不曾編入宋朝的法典,因此想要了解實際的施行情況相當困難。我認為:用於懲治叛國罪中的叛變、共謀,仍屬有限,這是可能的情況。
元朝正式將「凌遲」明定為刑法的一種死刑。其次的重點是,他們將它視為蠻族對漢人宣揚威權的工具,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元朝法律和南宋末年一樣,將凌遲予以合法化。元朝初年,凌遲不再成為暴動鎮壓、危險宗派的一種極端手段,而成為特殊犯罪的常見刑罰。凌遲,從元朝編入法典一直到1905年清朝廢除為止,主要用來懲罰三大類的犯罪:
謀逆君主之罪:重大暴動、叛國、謀取皇位。
倫常之罪:子女謀害父母、弟幼謀害兄長,妻子謀害丈夫、奴僕謀害主人。
兇殘與不人道之罪:活生生斬斷他人四肢(施以巫術);殺害同一家族三人以上;組織幫派以製造恐怖。
第一類和第三類僅是將古代的肢解之刑予以合法化,附帶一提,相當接近歐洲的犯罪懲罰:在法國,謀害君主之罪,處以四馬分屍的極刑,幫派首領須遭受輪刑;在英國,他們採用裂體之刑,和中國一樣,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行刑、支解,一直實行到十八世紀為止。
中國人有加重刑罰的特質。
首先,第一個特質是君權與父權的同義化。尊親屬如同他們王國中的皇帝一般,是受到保護的,妻妾、子女、僕人是臣民,有共謀權位的傾向。在西方,弒親罪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但是還不到懲罰謀害君主之罪的程度。唯有中國人,將獨創的方法發揚光大,以平親屬之間的叛亂。
第二項特質是「凌遲」的宣判株連三族,亦即所有父系與母系的尊親屬!甚且,有更荒謬之處,叛亂大都個人所為,但宣判時卻視為家族之罪。盡管只有朱元璋有意推行這項法則,大力清除公職官員;但是不要忘了,他的兒子永樂曾屠殺忠於前任建文帝的方孝孺,以及株連他的家族超過八百人。後來,「三族」法不再是株連尊親屬的死罪,而改為放逐。清朝的時候,只有成年的兒子會被放逐,時間長短不定。清朝延續明朝的法律,不過刑罰有減輕,包括第一大類的謀逆君主之罪。因此,文字獄案件經常判處凌遲刑罰,不過任何罪犯都不至於如戴名世等人,真正地遭受枝解之刑,他們所犯之罪可以改為斬首或賜死。相反地,其他倫常之罪、兇殘與不人道之罪等兩大類犯罪,尤其是強盜罪,則會處以凌遲之刑,一直施行到清朝末年刑法改革廢除為止。
「是哪個皇帝或者大臣的主意,想出這種刑罰呢?」你以為他們是吃飽撐的沒事干啊,你看下文:
凌遲起始至廢除的文人反抗
凌遲,出現在920年的遼代,十三世紀末成為一種法定的刑罰,1905年廢除,大約比歐洲晚了一個世紀之久(1789年法國廢除輪刑,1810年英國廢除裂體之刑)。廢除凌遲,是朝向施行西方法典的第一個措施,監禁、罰款取代原來的肉刑,並節制絞刑。
有些人發覺到「凌遲」的不人道酷刑,即認定中國人崇拜歐洲的法律與觀念,這是一項嚴重的錯誤。從宋朝之後,就不斷出現限制或廢止凌遲之刑的聲音。當時可證明廢除凌遲的最好例證,就是偉大詩人和官吏陸游的《陳情書》,這篇文字在當時是出人意外之舉:他認為只需斬決取代凌遲,慷慨激昂地辯護廢除凌遲的好處。其實,陸游的論點可歸納如下:(一)殘酷死法、暴露器官,使國族不受尊重,妨礙實踐教化的使命;(二)打壓最惡劣的反對派,不應以牙還牙:支解罪犯並不合法理,即使他曾經支解過別人;(三)漢朝和唐朝兩代同時提供革新與有效的刑罰系統,放棄酷刑。因此,他認為應該限制並廢除凌遲與其他酷刑。
這篇文字經常被反對凌遲的文人引用,他們提出各種不同的論點。在此本人僅引述最重要的幾則:清朝初年的法學家王明德,1680年印行的《讀律佩》著作中提到,凌遲為五刑之外,因此為「正法之外」的刑罰,或者「非刑」。的確,盡管各朝皇帝採用,其實並不是合乎法理,有違中國刑罰的精神。擅長考證的大文人。所有的爭論在文人間流傳、搜集,清朝博學的法學家薛允升,他的兩本著述《唐明律合編》《讀例存疑》,對於清朝末年刑法的變革也有深遠的影響。他大量引述陸游、王明德的觀點,力陳恢復漢唐,不將凌遲納入刑法之中。他的門生沈家本,也採用相同的論述,1905年4月24日的《陳情奏表》,終於得以正式廢除凌遲。
當然,在帝王的統治之下,文人建請廢除凌遲、或減少死刑的聲音,實在太微弱,他們必須承受沈重的外在壓力。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太平天國以後,類似死刑在清朝末年非常頻繁,因此凌遲廢除數月前,法國使館士兵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拍攝到三個不同死刑犯的凌遲照片。這些照片不利於中國的過去,化為恐怖的證物。但是如果有一張照片,或者一位攝影者能拍攝到類似凌遲的英國或法國酷刑的畫面,會有什麼情況發生?「中國酷刑」,不僅是法律史上的客觀事實,我在此強調,它同時也影響歐洲人,在須臾之間留下對中國的某種觀感。這是歷史中常見的例子,但是它是新穎的,西方文明第一次擁有科技的方法,將視覺定格於紙上。在此,歷史學家們應該留給這位藝術家一些空間,他深知盡情展現蔑視權力暗藏,支配者操控的不凡觀點。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知道了嗎?
B. 中國是誰槍斃前因發明一項專利被免除死刑
一、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李紅濤,這個人可以說非常的有才華,當時是因為沒有資金騙取了很多錢,所以才入獄,但是他提供了無刷電機的設計圖,所以最終國家才赦免了他的罪行,讓他走出了監獄,可能歷史上也只有他這樣的人才,能夠在臨刑之前解除懲罰,還能夠被聘為高新工作人員。
四、李紅濤曾經在監獄當中也多次越獄後來,他想明白了自己做出了無刷電機,他向監獄的領導出示了這個東西,所以監獄的領導給了他一次機會,最終李洪濤憑借自己的努力,在最後的一刻成功的逆轉,可以說他在人生最後的7天裡面讓自己發生了奇跡。
所以在我看來一般有才華的人可能都需要經過一些磨難才能夠最終成功,但是能夠做到李紅濤這樣的人絕無僅有。
C. 西方死刑的起源
一、奴隸制時期的死刑 原始社會末期,由於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業從農業與手工業中分離出來,促進了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發展。此時的社會財富更加集中,奴隸人數增多,階級分化與對立日趨嚴重,促使氏族社會解體,產生了由奴隸主占居統治地位的國家。在古代奴隸制國家,國王和貴族們的權威至高無上,他們對犯罪行為的懲罰極其簡單,大約只有兩種:要麼是處死,要麼是奴役。(一)最初的死刑是為了祭祀神靈奴隸制時代動輒將罪人處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便產生了許多迷信觀念,人們普遍信奉神靈。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人們信奉各式各樣不同的神靈,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為了祈求豐收和祛病,人們經常會向神靈供獻各種祭品——牛、羊、豬以及各種有生命的活體。當奉獻了這些祭品卻仍然得不到豐收和未能祛病時,便認為是自己的內心還不夠虔誠,以為神靈們欲向人間的信徒索要大量的供奉,需要有活人作祭品。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麼人能比兇犯和竊賊更適合付出這種終極的代價呢?於是,犯了法的人便自然會成為犧牲品被處以死刑——當權者認為用這種方法最有希望獲得豐收和治癒疾病。古希臘作家兼地理學家斯特拉堡曾記述了一些當時祭祀殺生的方法:「(凱爾特人)經常用劍把准備用作祭品的人從背後砍倒,然後依據其垂死掙扎的狀況進行占卜活動,從死者的劇痛中獲取有關未來的暗示,最後檢查死者的腸子以驗明某種徵兆。」[2]凱爾特人還有其他的做法,比如用箭射死被用作祭品者,或在選定的神聖場所把他們釘死或燒死。許多罪人被裝進一個形狀像神怪的巨大柳條籠內,然後和籠子一起放火燒掉。經常會有幾十個年輕人被硬擠著塞進一個神像里,看著下面的柴堆被點燃[2]11.在黑暗的中世紀,竊賊和兇手通常會被處以死刑。那時的死刑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為了懲罰罪犯,一方面是為了平息神的怒火。犯人經常被當作祭祀的犧牲品被處死,其手段極其殘酷和野蠻。即使到了基督教義傳遍世界的時候,血腥的刑罰也沒有一點改觀的跡象。羅馬人和他們周圍的野蠻民族競相使用新式的更加令人痛苦的死刑方法,殉難者不計其數。難怪在那個年代,罪犯這一身份會被人們稱作「血污浸透的符號」。(二)古羅馬皇帝以殺人取樂古羅馬一向被視為奴隸制時期文化、哲學和藝術的中心,但帝國時代的羅馬也留下了縱欲過度和刑罰泛濫的惡名。公元14年,56歲的提比利烏斯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常常懷疑一些重要人物對自己不忠,動輒將他們處死。提比利烏斯最寵信的大臣叫賽亞努斯,由於他的挑撥和一連串的告發,使不少家族遭到滅頂之災。有時在行刑時,孩子們被逼著先殺死自己的父母,接著自己也被殺死。提比利烏斯的統治很殘酷,但後繼王朝的情況更糟。繼位的卡里古拉更是一位迫害狂。傳說有一天卡里古拉在進餐時,突然一陣大笑。周圍的人問他:「有什麼有趣的事情?」他答道:「我突然想起,只要我一聲令下,你們的腦袋就都會被砍掉。」卡里古拉殺人並不需要什麼理由,他把最殘忍的刑罰當成一種娛樂,有時他宣布處死最親近的顧問和弄臣,從他們被拖走時的驚恐神色中取樂。他曾說:「羅馬城裡住著的就是一群等待我砍頭的人。」卡里古拉喜歡把刑場當成熱鬧的劇場,劊子手們得到指示,要把各類死刑作為觀賞節目來執行,行刑的過程拖得越長越好——先要把人的胳膊和腿逐一劈掉,或把舌頭割掉,然後才殺死。甚至他的情人們也不能因嬌弱而倖免。他時常嘀咕著:「什麼時候我一發話,就把這顆美麗的頭砍下來。」羅馬帝國為處死基督教徒,發明了種種殘忍的行刑方式,例如:火刑。殘暴的統治者常常利用火的威力來製造痛苦,讓犯人在臨死前飽受火燒的折磨。火刑的實施辦法雖略有不同,但目的都是讓受刑人不得好死。有的是先逼迫犯人將握著香的手伸進炭火里,有的則是逼迫犯人從燃燒的煤塊上走過去,隨後又被拋入燃燒的火坑裡,或者被架到燒紅的炭火上,伸展的四肢還要用釘子釘住,直至最後被活活燒死。在人們的記憶中,尼祿是一位「在羅馬燃燒時彈琴的皇帝」。這個暴君曾一邊彈琴一邊眺望火海中的羅馬。那場大火肆虐了六天之久,毀掉了大片城區。按照某種荒謬的邏輯,他把火災歸罪於基督教徒(盡管有人懷疑他才是真正的縱火者),並展開報復。大批基督教徒被丟入餓狗群中。最令人發指是,他竟然給基督教徒身上潑上沸騰的瀝青,然後把包著瀝青的人體當火炬給他的宮室照明。下油鍋。有的人葬身在滾燙的油鍋里或盛有鉛水的大鍋里。有些人則是被活著放進酒桶里,在他們身上綁上浸過油的繩子,一經點燃就可以燒進肉里。還曾造出很大的煎人鍋,把犯人放入鍋內,下面架上炭火,如同煎肉一般把犯人慢慢烤死。鐵床刑。把犯人綁在鐵床上,床下點著火,讓犯人活著忍受灼燒。有時施刑者用一件鐵衣固定住殉難者,然後像給馬匹上蹄鐵一樣,給他們穿上燒紅的鐵鞋,腳上的肉會立即被燙得剝落下來。(三)腓尼基人發明了十字架刑腓尼基帝國是古代地中海東岸北部地區一系列小城邦的總稱,其歷史可以一直追朔至公元前30世紀。腓尼基人曾是地中海沿岸最著名的商人、主要從事航海和貿易活動,其對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了字母文字。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後來該國陸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和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公元前64年並入羅馬的敘利亞行省。腓尼基人的一大發明,就是把人釘在十字架上處死。其後,這種辦法由腓尼基人傳給了希臘人、亞述人、埃及人、波斯人和羅馬人。當羅馬人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這種死亡方式被視為是最屈辱的。羅馬人認為:只有奴隸和最壞的罪犯才可以被這樣處死,對一般的罪人則採用別的方法處死,而不必承受這種侮辱下的痛苦。這種殘酷的刑罰起源於一根木樁。起初是把犯人綁在木樁上,令他因飢渴而死,既簡單又殘忍。後來木架被引入,有十字架、T形架和X形架。X形架又被稱為「聖徒安德魯之架」,因為這位聖徒就是死在X形架上。盡管各地行刑的細節略有不同,但大致情形都一樣:犯人先被鞭笞,然後被迫背著木架走到刑場。有時木架很重,一個人很難搬得動。行刑前,犯人被剝去衣服,只剩下一塊纏腰布。犯人的手掌和腳下面有一塊楔形木,防止身體因重力而滑落。然後把十字架插進地上預備好的固定口內。為了加速死亡,有時犯人的四肢會被打斷。犯人的耐受力越強,受折磨的時間就越久。無情的烈日炙烤著他們裸露的皮膚,蒼蠅叮在他們身上吸食汗液,空氣中的沙塵令他們窒息。十字架刑通常是成批執行,所以在一個地點常會同時立起若干個十字架。犯人被處死後要繼續掛在十字架上示眾,示眾之後,按慣例要將十字架和罪犯一起埋掉。十字架刑後來又經歷了一些改良,比如把犯人頭朝下固定在木架上,這樣能使犯人很快失去知覺,實際上減輕了犯人的痛苦。羅馬皇帝康斯坦丁在公元4世紀廢止了十字架刑。但在法國,十字架刑仍被沿用,直至1127年「正直的查爾斯」被殺的案例中,兇手伯特霍德還是被十字架刑處死的。在法國用十字架處死的犯人中,以猶太人和異教徒為多。後來,十字架刑又傳入了日本。日本人為了增加被處死者的痛苦,在釘死犯人時,劊子手帶著很多輕巧的矛,不慌不忙地把它們一根一根扎進犯人身體里。只有重金賄賂,才可能讓劊子手快速將矛扎入心臟,否則他們會在下矛時精確地避開所有重要器官,讓犯人不能馬上死去。通常,日本的劊子手均以此技巧為榮。(四)五花八門的死刑執行方式除了火燒、油炸和十字架刑外,古代的西方人還發明了許多殘忍的行刑方式。例如:力量刑。有些基督教徒會被弔死。有時是頭朝下,單腳或雙腳上系著繩子懸掛起來;再就是單臂或雙臂懸掛,腳踝上系著重物。其中最不幸的一些人在吊著的時候還要遭受火烤。石刑。石刑是一種古老的行刑方式。其法是直接用棍棒或石頭把人打死。有時是選擇很重的石頭把犯人壓爛,也有的是用特製重物將犯人整死。斷肢。這也是可供選用的一種行刑方式,有的劊子手甚至把把人切成兩半。用尖樁、箭、斧和矛都可以致犯人斃命。沉崖。有的殉道者被扔下懸崖或大海,其中有些事先被綁在一個木輪的外沿上,再推下去,或者把他裝進一個鉛盒子里沉入河中,有些則被扔進石灰窯里。有一種慣例曾一直沿用到中世紀,即把判了死刑的人和毒蛇、野狗或猴子一同封在口袋裡,然後把袋子沉入深水中。西方的史書記載了不少關於基督教徒被當作飼料去喂猛獸(包括野狗、獅子和公牛)的事例,有時行刑前還用獸皮裹住他們,以便更能激起猛獸的野性。摔死。犯人被反綁雙手,捏著手腕吊到空中,然後將其扔下,跌落到一張釘板床上摔死。有的犯人被捆綁後,又在其身上塗上蜜以招引成群的蜜蜂,最後被活活叮蜇而死。這種方法比其他刑罰更能顯示虐待狂的本色。撕裂。如果附近能找到兩棵基本長成的小樹,劊子手會把兩棵樹向相對的方向拉成水平,把犯人綁在兩樹中間,再把掛彎的樹松開,樹就會像彈簧般猛地各自彈回,把人撕裂。所有這些慘無人道的死刑執行方式,在16世紀的教廷文獻中都有記載。
D. 歷史上槍決當天發明一項技術,直接免除死刑的人是誰
提起近代的傳奇人物,李紅濤絕對是名氣最大的一個。當時還在浙江大學念書的他,當然不會想到,自己的人生竟會因為一樁錯誤的感情,而發生了巨大波折。甚至中國的電機領域,都因為他的一個突發奇想,而改變了正常的歷史進程——
因為這項發明專利的問世,不僅改變了中國電機領域的格局,更將他從死路上拉了回來,從死刑到緩期兩年執行。在之後的幾年裡,李紅濤又陸續有幾項發明問世,獲得多次減刑。在2009年的時候,他出來後就被高薪聘走。自此,沒人再知道他的蹤跡。
E. 古代的斬頭刑罰是誰發明的/
古代的斬頭刑罰是三國時吳帝孫皓發明的。
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專似乎與凌屬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 ,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然而,鋸死活人不僅在傳說的地獄中存在,在人間也 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據《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三國時,吳帝孫皓的愛 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易的中郎將陳聲原是孫皓的寵臣 ,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陳聲,命 里武士而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投到四望台下。
F. 電椅死刑是什麼時候什麼人發明的
電椅是用來實施電刑的椅子式用具。顧名思義,電椅是以電流使犯人因觸電而死亡的工具。電椅是美國於20世紀經常使用的一項死刑執行工具。 電椅的發明者為夏努·P·布朗,他曾受雇於愛迪生。實際上,愛迪生本人亦有參與電椅的發明計劃。愛迪生參與發明電椅原本是為了打擊對手的交流電公司——為了證明交流電的危害性,但最後,他的直流電公司還是倒閉了。美國的紐約州政府於1889年正式採用電椅作為處決工具。
由於以電椅處決犯人常遺下燒焦的屍體及一陣惡臭,容易令主事者不安,美國於1980年代開始便以毒針注射等方式取代電椅。另一原因是電椅處刑極為昂貴,平均每人需要三百萬到六百萬美元,而注射只需要幾百美元。 直至2004年為止,美國僅有六個州容許以電椅作為執行死刑的方法。
G. 廢除死刑首先是誰首先提出的
貝卡利亞(Cesare Bonesana Beccaria, 1738--1794)
義大利刑法學家,近代資產階級刑法學鼻祖,於1738年出生於米蘭的沒落貴族家庭。
從小在帕爾馬的教會學校讀書,青年時代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正如他在1766年寫給他的著作的法文譯者莫雷萊(Moree-llet)的信中所講: 「我把一切都歸功於法國人所寫的書。這些書喚起了我心靈中8年來一直遭受溺信教育扼制的人道情感。僅僅 5年的功夫,我就完全轉而相信這些哲理,並且成為(孟德斯鳩)《波斯人信札》的信徒。促使我完成頭腦中革命的第二本書是愛爾維修的著作。是他猛然把我推向追求真理的道路,他第一次喚起我對人類的迷惘和災難的注意。」(轉引自《貝卡利亞及其刑法思想》,黃風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23頁)23歲加入「拳頭社」, 於1763年3月到1764年1月寫出了《論犯罪與刑罰》。1768年被授予米蘭宮廷學校的政治經濟學教授,1771年被任命為最高經濟委員會顧問,幾年後又擔任了財政法官,接著又接受了朱塞培二世的任命,領導國務委員會第三廳的工作。雖然在此期間寫了幾部美學和經濟學的著作及一些有關刑法改革方面的咨詢意見,但再也沒有寫出像《論犯罪與刑罰》那樣的傳世之作。《論犯罪與刑罰》在世界許多地區版本和譯本很多。
貝卡利亞最著名的行為,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系統地提出廢除死刑的理念。1767年,他寫了論文《論犯罪與刑罰(On Crimes and Punishment)》,提出刑罰制度的限度,是達到安全有秩序的適當目標,超過限度就是暴政。他認為,刑事審判的效力來自刑罰的確定性,而不是殘酷性。他認為由國家來奪去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公正的。這篇論文逐漸傳到北美,給了革命前的知識分子包括美國建國先賢們很大的影響,甚至有人說,貝卡利亞開辟了人類法律史一個全新的時代。
H. 凌遲處死是誰發明的
凌遲也稱陵遲,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陵遲原來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用於死刑名稱,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
凌遲刑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正式定為刑名是在遼代,此後,金、元、明、清都規定為法定刑,是最殘忍的一種死刑。
這種刑法主要用於處罰那些十惡中的一些犯罪,如謀反、大逆等。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刑。但後來為了鎮壓農民反抗,對於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凌遲刑,這在明太祖時期尤為突出。
凌遲刑的處刑方式很殘忍,一般記述是說將人身上的肉一塊塊割下來。而歷代行刑方法也有區別,一般是切八刀,先切頭面,然後是手足,再是胸腹,最後梟首。但實際上比八刀要多,清朝就有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和一百二十刀的幾類。二十四刀是:一、二刀切雙眉,三、四刀切雙肩,五、六刀切雙乳,七、八刀切雙手和兩肘間,九、十刀切去兩肘和兩肩之間部分,十一、十二刀切去兩腿的肉,十三、十四刀切兩腿肚,十五刀刺心臟,十六刀切頭,十七、十八刀切雙手,十九、二十刀切兩腕,二十一、二十二刀切雙腳,二十三、二十四刀切兩腿。
實際執行時,還有更多的,最多的是明朝作惡多端的太監劉瑾被割了三天,共四千七百刀。凌遲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經沈家本奏請,頒布《大清現行律例》後才下令將凌遲、梟首、戮屍等法「永遠刪除,具改斬決」。凌遲等酷刑被廢除,死刑仍分絞、斬兩種,而且各種名目的酷刑並沒有禁絕。
I. 凌遲處死是誰發明的 到什麼時候禁用的
「凌遲」一詞見於《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是指逐漸緩慢升高的山坡,把「凌遲」一詞借用來作一種刑罰的名稱,是「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凌遲刑在史籍中有支解、磔等多種名稱,雖然說法不同,但施刑的手段差不多。這一刑法始於五代。「凌遲」是死刑的一種。這種刑罰被正式列入刑法法典始見於《遼史·刑法志》:「死刑有絞、斬、凌遲之屬。」沈家本先生說「凌遲之刑始見於此,古無有也。」(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遼代以後,宋、元、明、清的史書中均有關於凌遲刑的記載。《宋史·刑法志》介紹:「凌遲者先斷其肢體,乃抉其吭,當時之極法也。」《大明律》、《大清律》中都有明文規定:「謀反大逆: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絞斬以外有凌遲,以處大逆不道諸罪者。」市井罵人「小挨刀的」「干刀萬剮」的說法是有所據的。官修的史書不便把這種酷刑的手段說得太詳細。明人王明德就說得比較清楚了:「凌遲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體無余臠,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支分節解,菹其骨而後已。」寸磔,就是一寸一寸地割。「相傳有八刀之說,先頭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梟首。皆劊子手師徒口授,他人不知也,京師與保定亦微有不同,似此重法,而國家未明定製度,未詳其故。」(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八刀凌遲不能算作寸磔,凌遲究竟割多少刀,正如沈家本先生所說法無明文,全憑劊子手具體操作。據記載明正德五年(1510)大太監劉瑾伏誅,以凌遲處死,「例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先十刀一歇一喝。頭一日該剮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片,在胸膛左右起初開刀……凌遲三天刑畢。」
J. 十字架死刑是誰發明的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