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性復述教學設計

創造性復述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7-04 00:17:37

A. 好嘴楊巴的課文教案

1.標題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敘述、描寫皆為「好」字而設,故教學活動圍繞「好」字展開。
2.本文內容淺顯,學生閱讀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故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對「好」字深層意義的挖掘上。
3.由慢條斯理,發展到驟然緊張,最後是輕松詼諧——本文情節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語言,學生非常喜歡,所以是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訓練的好材料。
4.根據教學實際,可以和《泥人張》並行處理,也可單篇突破。因是略讀課文,所以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主。
5.也可把本文作為語言材料,用編演課本劇、說書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興趣盎然地學習。 ——引出「好」:
(板書:好嘴)憑你的理解,什麼樣的「嘴」才稱得上是「好嘴」?最好能舉個例子。(教師鼓勵學生談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絕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馬逢迎的、妙語連珠的、一語中的的……)但是,在馮驥才的一則故事裡,主人公楊巴只說了一句話,又怎麼能稱得上是「好嘴」呢?(板書:楊巴)
(說明:「一句話」與「好嘴」——課始教師就有意製造學生認知上的矛盾,利用張力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講述「好」:
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楊巴、楊七、李鴻章。請選擇一個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動,盡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語言風格,用第一人稱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1.學生自讀課文,分頭准備;
2.組內互講,取長補短;
3.班內復述,鼓勵模仿用天津話講述;
4.師生共同點評。
(說明:這種轉換人稱的創造性復述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語言「轉化」中促進學生對故事情節和對人物心理的把握。)
重點研讀 說楊巴是「好嘴」,其實作者就讓他說了一句話。研究這個「好」字,既可以從說話的難度看,從這句話本身看,也可以從說話的效果看,還可以從他人的角度看。請選擇一個角度,分組深入探究:楊巴的嘴到底「好」在何處?
全班討論:
1.從說話的難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亂飛」「潑了一地」,眾官員都「嚇懵了」,情勢緊急,千鈞一發,這需要「敢說」。二是左右為難:說是芝麻,這等於「罵中堂大人」;不說是芝麻,「等於承認給中堂大人吃臟東西」,自己要吃大虧,甚至會掉腦袋。這需要「巧說」。三是時間緊迫:必須趕在中堂說話之前說,需要「快說」。
2.從這句話本身看。有兩個關鍵詞: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說「猜到」,這兒卻說「不知道」;二是「不愛吃」,前文明明說中堂大人「不知道」,這兒卻說「不愛吃」。這樣說,有兩大妙處:一是明確告訴李中堂這是「壓碎的芝麻粒」,不是臟東西;二是給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沒說是芝麻,也沒說不是芝麻,一個「不知道」「不愛吃」,使緊張的情勢頓時化解。
3.從說話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轉危為安,而且使李中堂對楊巴「心生歡喜」「賞銀百兩」,從而使楊巴「威名大振」。
4.從他人的角度看。故事開端,並不寫楊巴,而是從誇贊楊七的高超技藝開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轉,就讓人明白了寫楊七是為了襯托楊巴。楊巴說話之前,眾官員「嚇懵了」,「一個比一個糊塗」,而楊巴「立時猜到」,「一轉兩轉三轉,主意就來了」;楊巴說話之後,李中堂覺得他「機敏過人」,「心生歡喜」,在場所有人「摸不著頭腦」,而楊巴「心裡頭卻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師小結:危難之間顯身手。話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適時。作者有意把楊巴放在千鈞一發的風頭浪尖上去表現,的確收到了以簡馭繁、以少勝多的效果。
(說明:這是文章的重點,力求使學生認識到要從多個角度深入地看問題。) ——評價「好」:
作者在文中說:「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楊七反倒漸漸埋沒,無人知曉。楊巴對此毫不內疚,因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張好嘴,李中堂並沒有喝茶湯呀!」你怎樣看待楊巴的這張「好嘴」?
(說明:圍繞這一話題,分小組展開討論或辯論。)
教師小結:這些小人物在封建時代的社會地位較為低下,在謀生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輕視、排斥、剝削和擠壓。這種生存壓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楊巴的回答又是多麼無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錯,卻要搶著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無錯,卻要搶著求恕罪。 ——想像「好」:
想像一段故事:楊七和楊巴的相識。模仿文章的「津味」語言風格講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領,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說明:這種補白式的閱讀,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節把握、語言運用的綜合訓練。可以先處理練習二中3、4兩道小題,讓學生體會一下「津味」的語言風格。)

B. 如何以課文復述為主線設計語文教案

復述課文一般分為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和創造性復述三種。它們有各自的特點和要求,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特點和訓練計劃,選擇合適的復述方式。我認為高年級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是比較適宜的。創造性復述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深化課文的基礎上,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想像,充實內容。這符合高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有利培養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想像能力。

那麼,教師該如何指導學生創造性復述呢?

課文補白,擴展復述

我們的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有著可以讓學生思維自由馳騁的空白點,我就抓住了這些點做文章,讓學生進行課文補白,進行擴展復述。

人教版《金色的腳印》一文中就有幾處課文補白點,我就進行了如下的擴展復述:

補白1:通過老狐狸的努力,鎖住小狐狸的木樁被啃得很細了。復述補白:老狐狸是如何營救小狐狸的?

補白2:正太郎掉下懸崖,老狐狸救醒了他。復述補白:老狐狸是如何救助正太郎的?

補白3:狐狸一家告別正太郎,跑向樹林深處。復述補白:憧憬狐狸一家未來美好的生活。

學生在復述課文的時候加上了這些內容,無疑復述更生動豐富了。

改變結構,變敘復述

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順敘改為倒敘,或者將倒敘改為順敘進行復述。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採用的是倒敘寫法。復述課文時,可以要求學生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復述。又如《窮人》一文,可以嘗試讓學生先復述漁夫回家看到西蒙家的孩子睡在自己家裡,然後通過桑娜的回答把為什麼收養孤兒的前因後果交代清楚。

變化體裁,創造復述

通常常見的體裁改變有:詩歌體可改為記敘體,說明體可改為童話體等。

這種改變文體的復述最適合古詩教學。《春夜喜雨》一詩中,詩人敏銳地抓住了這場雨的特徵,從各個方面進行描摹。復述時,我要求學生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著眼雨的樣子,大地的變化以,及喜悅的心情等幾個方面進行敘述性的復述。又如,《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說明文。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用敘述的方式復述課文《地球的自述》。

課本演繹,表演復述

這種表演性的復述比較適合篇幅長,故事性強的課文。活動深受學生喜愛,學生在小舞

台上常常有大發揮。

《草船借箭》一課人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生動,很適合表演性復述。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組合成小組,每組三個主要角色:諸葛亮、周瑜、魯肅。我讓學生把握住人物特點,然後根據人物特點在表演中恰當演繹出動作、語言、神態。還可以適當地想像,表演課本內沒有提到的人物表現。可以想到,這種形式的表演學生是很樂意參與的,勁頭很高。

創造性復述課文就是在復述中尋找創新,它不同於其他復述形式。它要求學生更多的創新思維、想像思維的參與。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細讀文本,鑽研教材,調動學生積極性,合理展開復述,最終實現語言文字的有效積累。

C. 扁鵲見蔡桓公 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字詞

(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義

湯(同「燙」)熨 還(同「旋」)走 火齊(同「劑」)

2.了解結構基本相同句式的表達作用。

3.了解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蔡桓公病情的發展逐層深入進行記敘的特點以及簡潔、傳神的描寫。

(二)能力訓練點

繼續學習誦讀文言文的方法,能夠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熟讀文言文課文,理清文章層次,並在此基礎上復述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以察桓公為鑒,凡事要防微杜漸,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諱疾忌醫,以致不可救葯,使學生認識到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絕批評幫助。

(四)美育滲透點

本文敘事簡練、刻畫傳神,要引導學生體會本文敘事所蘊涵的立意美。

二.學法引導

1.這則故事是用文言寫的。可以先通過朗讀全文,培養自己的文言語感,了解放事的梗概,從整體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後對照注釋,查字典、詞典,弄懂生字、生詞的含義,特別是課文中出現的與現代漢語用法不同的詞語,如文中出現的「有間」「居」「復」「益」「應」「索」「是以」「請」「齊」「湯」「還」等詞,進而弄懂每句話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體了解文意的基礎上,再仔細閱讀全文,深入鑽研課文。想想故事的線索是什麼,按怎樣的順序記敘扁鵲和蔡桓公的幾次見面的,共分幾個層次,闡明了什麼哲理,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容,真正理解成語「諱疾忌醫」的含義。

3.教學本文過程中務必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領會句意,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指點背誦的方法,如按敘事的線索記住內容等,讓學生熟練背誦,正確默寫。

4.本文寫人敘事都是為了闡明道理,教學中要防止另生枝節,如分析扁鵲醫術高明之類。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學習誦讀文言文的方法,根據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理清文章層次作為學習重點。體會本文敘事簡潔、生動、准確的語言特點是學習難點。

針對重點、難點擬採用誦讀法來解決,做法如下:

(1)布置學生做好課前預習,並結合課文注釋大體理解文意。將疑問、生字作標記,查字典給生字注音。然後再朗讀全文一遍。

(2)確保朗讀時間。①簡化教學內容,凡與誦讀關系不密切的內容和文章出處,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數語帶過②注重領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實」「字字落實」。

(3)採用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淺易文言文的興趣。

(4)指導文言文的學法,在初一以指導正確劃分句中停頓為主。

(5)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進而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准備

1.課文朗讀錄音磁帶及錄音機。

2.學生製作重點文言實詞和成語「病人膏肓」「諱疾忌醫」的詞語卡片,課堂交流。

3.投影儀和作者作品介紹的膠片,以及補充資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課前作好預習,結合課文注釋大體理解文章,將疑問、生字作標記,查字典給生字注音,並朗讀課文。

2.課上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培養語感,領悟語言。

3.就課後練習一展開討論,進而分析兩個人物形象。

4.在理解的基礎上復述課文,提倡創造性復述,可想像蔡桓公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看誰復述得傳神。

5.進而練習背誦,爭取當堂背過。

6.學生體會並總結寫作特點(不求多,只要能說出一兩點心得體會就好)

七.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1.導語

同學們,當我們受到病毒的侵襲而害病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找醫生看病)這是個婦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韓非筆下的蔡桓公卻有病不承認,不醫治,最終怎麼樣了呢?(病死了)今天我們學習《扁鵲見蔡桓公》一文,就是寫蔡桓公諱疾忌醫,貽誤了治療時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的故事。

2.板書課題《扁鵲見察桓公》

3.解題

本課文書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是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重要的思想家。

「扁鵲」是什麼人?(秦越人)為什麼人們用上古名醫扁鵲來稱呼他?(醫術高明)蔡桓公是什麼人?(蔡國國君)「見」在這里是什麼意思?(「會見」「拜見」的意思)

(-)明確目標

用幻燈打出或小黑板出示(略)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請學生注意預習中劃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確。

2.出示幻燈片或小黑板,給知識目標點中的多音字注音組詞,給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並辨別字形。

3.學生結合注釋,默讀一遍課文。然後結合練習三概括主要內容,並用一兩句話概括課文闡明的哲理。

4.教師訂正並小結。

本文通過蔡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誦讀課文,了解課文所刻畫的兩個人物形象。

學生試讀課文,要求出聲讀,教師指導,讀文言文一定要正確劃分句中停頓,才能確切了解句意。教師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頓是否劃得正確,不正確的要改正過來。

君有疾/腠在理(√)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不病/以為功)

扁鵲望桓侯而旋走(×)(望桓侯/而旋走)

臣/是以無請也(√)

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四人小組結合練習一展開討論。

教師點撥,本文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扁鵲和蔡桓公兩個人物。「扁鵲」是個醫術高明的醫生,蔡桓公是個盲目自信、傲慢頑固、諱疾忌醫的國君,故事圍繞著「有疾」「無疾」這一尖銳的矛盾展開爭論。

學生討論

第1題 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說了哪些話勸他應及時治療?對扁鵲的忠告,桓公是怎樣評價的?

(學生答後歸納)扁鵲,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教師小結,「立有間」,「立」動詞,站立,「有間」,時間副詞,有一會兒。「立有間」,說明扁鵲站著仔細地作了觀察(中醫稱為「望診」)之後,才下斷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的診斷是准確的,而並非信口開河,也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為是、諱疾忌醫、病情惡化、扁鵲拒醫作了鋪墊。而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則形象地刻畫了諱疾忌醫的無知和偏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現代漢語中「疾病」是一個詞,而在古代漢語中「疾病』是兩個詞,其含義不同,小病為「疾」,大病為「病」。「以為功」是「以之為功」的省略。

第2題 扁鵲說了哪些話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嚴重?這些話用現代漢語該怎麼說?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學生口譯。

訂正學生口譯,指出這是扁鵲第二、三次見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經歷了十天。「復見」——再一次見。「益深」——更加嚴重,更加厲害。「不應」——不理睬。這兩次會見,在短短20天內,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膚」到「腸胃」。

第3題 「還走」該怎樣解釋?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為什麼「還走」?(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還(xuán)走」,還,同「旋」,回轉,掉轉,走,古代漢語為「跑」義,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走」。「扁鵲」望桓而「還走」,「望」是從遠處看的意思,扁鵲從遠處看了桓侯一眼,並不說話就趕緊轉身跑了。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為什麼「還走」?這是情節中的一個轉折點,在情節的發展上給讀者造成了「懸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問扁鵲,以及點出「還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扁鵲對蔡桓公的病已無力無法挽救了。扁鵲的「還走」,既給上文作了補充,又給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鵲的逃,埋下伏筆。

2.劃分層次及綜合概括層意,復述課文訓練。

根據以上討論以及以下提示,默讀一遍課文,將文章劃分為三個層次,並概括層意。

提示

①桓公不聽扁鵲的忠告。

②扁鵲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葯。

③桓公病死。

學生回答

第一層,開頭……桓侯又不悅

第二層,居十日,扁鵲望桓候而還走……臣是以無請也

第三層,居五日……結尾

本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敘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時間順序)

學生根據「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復述課文。注意,湯(同燙)、齊(同劑),復述提倡創造性,而不僅僅將古漢語翻譯為現代漢語。可以加上扁鵲、蔡桓公兩人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

3.復述後評論文章結尾,也是復述的升華。

教師提問,自「居五日」到結尾是文章的第三層次。前面四次見蔡桓公,扁鵲都是「居十日」,為什麼這里卻用「居五日」,日期驟然縮短意味著什麼?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與扁鵲什麼樣的心清?

鼓勵學生七嘴八舌評論、教師小結。日期驟然縮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劇惡化,扁鵲「望診」判斷准確,說明上文扁鵲而「還走」,實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極簡練准確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鵲無奈恐懼的心情,最後的「桓侯遂死」,是故事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桓公諱疾忌醫的必然惡果。

4.學生試背課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誦,在於調動學生認真讀課文的興趣,並將以上分析融入練習背誦中,指導背誦課文。

(四)總結、擴展

在學生以濃厚的興趣背誦課文後,過渡到主題思想的分析。

教師提問,蔡桓公的病開始並不重,為什麼短短30餘天就出現無法醫治,以至「遂死」的結果?用一個成語概括應是哪個成語?

學生回答成語「諱疾忌醫」後,結合教學目標,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寫作方法,本文按什麼順序,以什麼線索,層層深入地記敘?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本文在語言運用上有什麼特點?

教師訂正學生回答並總結。按時間的順序,以蔡桓公病情的發展為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寫扁鵲四次拜見桓公,沒有一個具體日期,作者動用了三個「居十日」,又用了一個「居五日」,簡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發展過程,層層相連,逐層深入,條理十分清楚,同時使故事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更加密切,增強了說服力。敘事簡練、生動、准確,是本文語言運用方面的特點。本文主要寫了扁鵲和桓公兩個人物,寫扁鵲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膚」「君有病在腸胃」「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等一些結構基本相同的句式,來說明他對桓公病情的精確判斷和高明醫術。同時,也寫了扁鵲的動作,如「立有間」,說明他觀察快而准,「望桓侯而還走」、「說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無法挽救。寫桓公的態度,用語也非常簡練准確,開始用「寡人無疾」「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來說明他盲目自信和對醫生的偏見;接著又以「不應」「不悅」的神情,進一步表現他的頑固不化。而扁鵲答桓公使者問,幾句話言簡意賅,哲理雋永,深刻地總結了醫治疾病必須「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的道理。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四。

D.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聯系課文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恍然大悟」、「固執」等詞語的意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教學准備】
1. 學生課前預習,藉助字詞典學習生字詞,熟讀小故事。
2. 教師製作PPT教學課件。
【課前游戲】
同學們已經知道了老師的姓和動物有關,那麼,我來考考大家:你們都知道哪些含有動物的成語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和動物有關系(板書:螳螂捕蟬),請同學們讀課題。
螳螂捕蟬也是一個成語,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通常還會在後面加上幾個字——
(生:黃雀在後)
2.完整地說。
(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二、初讀感知,把握大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課件出示默讀問題)
2.好,哪位同學結合投影上的提示來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課件出示提示)
隨機抽取學生回答。
3. 誰講的故事?講給誰聽?目的是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少年、吳王)
三、角色體驗,讀文明理
(一)自由讀文,小組討論
1. 哪位同學能快速地把課文中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找出來,讀給我們聽一聽。
2. 這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看看有沒有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從中發現了什麼,然後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出示課件)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體驗,加深理解
1. 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發現:其實它們三位把頭往回一調,完全可以看到身後的危險,這災難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們為什麼不調頭呢?我來找三位同學替它們回答。
(1)蟬啊,蟬!你為什麼沒把頭往後調一下,看看身後的危險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吶!)
(2)螳螂,你為什麼沒調頭看看身後的危險呀?
(好吃嗎?還沒吃到就……慘嘍!)
(3)黃雀,你為什麼沒把頭轉一轉哪?
(吃到螳螂了嗎?現在後悔了嗎?來不及了!)
2. 從這三位的回答我們明白了,蟬一心貪戀露水卻不知道(身後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蟬卻不知道(身後的黃雀),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依次板書)
3. 誰能同時面對它們三位用一句話告別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話最合適?誰來讀這句話,真的讓它們聽到,你是在告誡它們。先自己練習一下。
(三)領悟寓意,創新復述
1. 少年對吳王所講的這番話,吳王聽懂了嗎? 從哪兒看出來?請齊讀。(出示課件)
2. 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呀?還有哪些詞語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學生自由回答。
3. 老師這里也准備了幾個,同學們讀一讀,積累積累。它們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過來的詞語。
4. 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麼呀?他做了一個什麼決定?
奇怪了!少年這番話並沒有提到攻打楚國的事呀,為什麼吳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這兩件事兒有什麼聯系呢?
原來吳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蟬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吳王攻楚,諸侯在後。(板書:攻楚,諸侯)
5. 少年說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現在看來它不但有意思,而且還特別的有……
誰能把少年所講的這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繪聲繪聲地講好它呢?我剛才說的是什麼好?講好!自己練習一下,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
6. 哪位同學當一下少年,給我們這些好奇的吳王講講這個故事呢?(課件出示插圖)
四、推敲字詞,體味妙勸
(一)聯系生活,理解詞義
1. 吳王所悟出來的結論和當初大臣們所勸阻吳王的理由一樣嗎?(課件切換)
2. 大臣們是怎麼認為的?讀來聽聽。吳王悟出來的和當初大臣們所勸說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當初大臣們勸說得到的結果是?
3. 固執是什麼意思?你身邊有沒有固執的人?給我們講講他是怎麼固執的?能舉個例子嗎?
4. 你們勸他了嗎?有用嗎?他明知自己錯了還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管你怎麼勸說他還是要堅持到底。
(二)推敲字義,品味巧勸
1. 可是見過像吳王這么固執的嗎?他是怎麼說的?生讀。
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 這兩句話裡面的「死」意思一樣嗎?說說看,你會哪一個就說哪一個?(課件出示兩個「死」句)
3. 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對字詞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4. 從這兩個死你領悟到了什麼?(吳王攻打楚國的決心很堅定,吳王很固執)
5. 下面我們就分角色來讀讀這兩句,第一句男同學,第二句女同學。男生注意了,你們現在是固執的吳王啊。
6. 大臣們苦苦相勸,那就是個死呀!可是,少年卻用一番話就打消了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不但沒死,反而得到了吳王的誇獎。這是什麼世道嘛?誰來評評理?究竟是為什麼?
(巧勸、智勸、拐彎抹角地勸、旁敲側擊地勸)
五、拓展延伸
1. 從中我們能看出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哪裡看出來?(出示課件)
2. 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像少年這樣善於巧(智)勸的故事呢?請同學們課後去搜集一下,下次課我們再來分享。
六、板書設計

閱讀全文

與創造性復述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