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抄襲、二次創作、原創區別
抄襲、二次創作、原創區別如下:
二次創作並非抄襲現存作品,也不是剽竊別人的創意當成自己的作品,而是明顯地,甚至刻意地,以某一或某些作品為焦點,將它重新演繹出別的意義,瓦解原來的脈絡、系統,以創出新的抒發,甚至顛覆。
例如西西的《肥土鎮灰欄記》,以包公劇《灰欄記》為藍本作二次創作,卻帶出了超越原作的深層意義。它的目的不是把現存作品或創意,聲稱成自己的創作,而是明顯地以他作,來使作者的創意及意義有更佳的發揮,達致更好的創作效果。
如同人活動本身就涵蓋了明顯延伸,發售的刊物、專輯多半帶有模仿的跡象,也有跟原作挑戰、崇拜的意味存在,一切需求端看個人。
二次創作包括了仿作、改編、引用並加以發揮等創作模式。二次創作並不是把別人的作品剽竊回來,當成是自己的;相反,二次創作是明顯地以某作品為基調來改編、仿作或加以發展,它的引用及改變意味是很明顯的。
原創不屬於歪曲、篡改他人創作或者抄襲、剽竊他人創作而產生的作品,亦不屬於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他人已有創作而產生的作品。特指自己寫的、非抄襲或轉載的博文。
這個含義本不恰當,因網路上已普遍流行,根據「約定俗成」的規則,應予認可。但在這個意義上應該慎用或少用,避免造成誤解。
(1)抄襲與創造擴展閱讀:
原創是對既定參照物的懷疑與否定,是在刷新固有的經典界面之後呈現出破土而出的生命氣息,是在展現某種被忽視的體驗,並預設著新的可能性;原創是可經過、可停留、可發展的新的存在,是新的經典的原型,具有集體共識的社會價值。
原創不是對既定狀態的完善與提升,也不是對已有的存在的另類註解;註解可以發展原創,但不產生原創。原創也不是形式的突圍表演,不是先鋒理念的誇張與變異;反叛的行為具有對既定秩序與價值的否定,但不指向原創。
原創,是模仿與抄襲的反義;模仿與抄襲同樣具有上升性,但是連續性上升;原創是蛻變,具有非連續性特點。
② 「創新與抄襲」為題目的作文
近年來,人們對於話題作文的評說可謂多矣,贊頌者有之,批評者亦有之。在這里,我不想對話題作文本身再說什麼,只是想對由話題作文引發出來的抄襲、模仿與創新問題談一點拙見。
抄襲是話題作文主要「罪狀」之一,反對話題作文者認為是話題作文助長了抄襲之風。其實,抄襲問題自古有之,就拿作文命題形式來說,命題作文時猜題、抄襲有之,半命題作文時抄襲有之,材料作文時抄襲也有之,為何只反對話題作文呢?不可否認,學生作文中確有一些抄襲之作,但我們並不能因為有抄襲就否定了某種作文形式。應該說,這不是作文命題形式的問題,而是學生的寫作品質問題和對抄襲的認識及看法的問題。
抄襲是指把別人的作品抄過來當作自己的。可是,怎樣抄、抄了多少才算抄襲,這歷來似有爭議。 一般來說,學生作文的抄襲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一字不漏的全文照抄,如某作文雜志上發表的學生作文《地球就診記》,就是完全照抄了初中《自讀課本》上的一篇同名文章;二是將範文的主要情節內容拿來放在自己的作文中,稍作加工而成;三是按照範文的結構或表現手法來寫的作文;四是將範文中用得好的一些語句運用在自己的作文中。這四種情況中,第一種無疑是地地道道、徹頭徹尾的抄襲了;第二種將別人作品的主要內容照搬過來,沒有自己的生活積累和選材,雖稍有加工,但基本上還是屬於抄襲;第三種屬於模仿學習,它只是模仿範文的結構或表現手法來寫,應不屬於抄襲;第四種實際上是學生對語言的一種積累和運用,更不屬於抄襲之列了。所以,對於學生作文的抄襲,我們要仔細加以辨別,是真正抄襲的,要堅決反對;不是真正抄襲的,應加以區別對待。
抄襲不可取,而模仿正是學生學習寫作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模仿是指照著某種現成的樣子學著做。學生是學習寫作,不是作家進行創作,我們不能用作家的標准來要求學生,更不能用文學作品的標准來衡量學生的作文。學生既然是學習寫作,勢必就有學習的範例;學生讀了某篇好文章,寫作文時就模仿這篇文章立意的角度、剪材的方法、結構的安排、表現的手法等等,這樣的模仿學習,正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好辦法,應該大力提倡,而不應將模仿等同於抄襲加以反對。學生的作文正是從模仿範文開始,進而逐步走向獨立寫作的。其實,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如魯迅的《狂人日記》、曹禺的《雷雨》等,不也都有著模仿(或者說借鑒)的痕跡嗎?因此,我們不但不必反對學生的模仿,而且要鼓勵學生從模仿開始學習作文,模仿學習優秀文章怎樣立意、怎樣構思、怎樣表達,模仿學習優秀文章的語言、遣詞、造句,從模仿中掌握作文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在模仿中學會作文的基本規律及方法,進而由模仿走向成熟,走向創新。
當然,這里說的模仿絕不等同於抄襲,我們要劃清模仿與抄襲的界限。模仿主要指從寫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學習,它不是完全照搬套用,而是將寫作者自己的東西與所仿照的範文的形式融合起來,從而構成了自己的作文。模仿是學生學習作文的必由之路,是學生作文走向成熟的前提,是學生作文進行創新的基礎。
我們提倡創新,但創新不是空中樓閣,創新必須有堅實的基礎。沒有雄厚的寫作基礎,是寫不出新穎、獨特的創新作文來。所以,在學生經過模仿學習寫作、逐漸到達能夠熟練作文之後,就可以進行作文創新了。學生的作文創新主要表現在:一是選材新,即材料真實、不虛假、有新意,材料不是那些諸如撿錢包、讓車座、在逆境中刻苦努力等老得掉了牙的陳舊事例,而真正是自己親身體驗、有著真實情感的新材料。二是立意新,同樣的材料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觀察、去發現,從而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問題,提煉出自己新穎的見解,確立文章獨特的立意。三是手法新,就是能夠打破常規,運用新穎的寫作形式和表現手法,完成普通的文章題材。如用日記、戲劇、信函等形式和象徵、襯托、寓情於景等手法進行寫作。四是有文采,即作文的語言符合文體要求,別致優美,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方法,詞彙豐富,行文如流水,富有節奏感。這幾種創新形式,當然不是在每篇作文里都必須具有,一篇作文里只要能具備其中的一兩個方面也就足夠了,就是創新作文了。
抄襲不可取,模仿應存在,創新要提倡。學生作文非一日之功就能寫好。我們要正確認識作文的基本規律,讓學生拋棄抄襲,從模仿起步,從一點一滴開始,通過反復模仿、學習和訓練,寫出具有自己個性的創新作文來!
③ 抄襲創意是什麼概念,怎樣界定是不是抄襲了我的創意呢
抄襲的三個境界
初級境界:抄同行 對於剛剛步入設計領域的人來說,同行的作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抄襲」對象。笨的人是照葫蘆畫瓢,可以等同於「拷貝」,既沒技術含量也沒思想含量。
聰明的人是分解組合,把幾個作品的一部份分解出來,要不加上自己的一點創新,要不就是幾個作品的組合。但不論如何,他是加入了一點自己的思考進去,創造出了一個還算是新的東西。
我相信,很多做設計的人,在起步之初都經歷過這一階段。對此也不必報有原罪的負疚感,因為不可能人人都是天才,我們只是設計的愛好者,順便混口飯吃而已。
中級境界:抄相近行業 當您混到一定年限,或者當上總監、設計師之類的時候,如果再去「抄襲」同行的作品,會被人所鄙視滴。這時您就要把「抄襲」的眼光放遠一些,不要老叮著同行,試試其它別的設計行業,這樣會讓您的「抄襲」水平達到另一個境界。
④ 請問在小說創作上抄襲和借鑒的區別是什麼
借鑒是格局別人的參考一下,抄襲是直接拿來用,這是不一樣的。最好是借鑒的范圍廣一些,這樣就變成你自己的了,而且注意一定要流順別太生硬了要加入自己的元素和想法進去。
⑤ 抄襲與創造哪個更加重要
其實很多文豪,詩人,乃至明星在初期都會有模仿的痕跡,但他們都是靠自己的特色才闖出一片天空,但早期的模仿痕跡細心的人是一定會發現的,所以說有很大一部分的創新都是由早期的一些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的
不針對任何任何事,特作此注
⑥ 抄襲與借鑒有什麼不同
區別:
1、抄襲是把別人的文章、作品私自照抄作為自己的去發表;借鑒是與別的人或事相對照,以便取長補短或吸取教訓。區別在於前者是「照樣抄錄」,後者是「參考仿照」。
2、抄襲行為在文學界,是一種嚴重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同時也是在著作權審判實踐中較難認定的行為。
借鑒是指批判繼承優秀文化。毛澤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結論》:「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作品時候的借鑒。」
3、從法律來看,抄襲侵權與其他侵權行為一樣,需具備四個要件:第一,行為具有違法性;第二,有損害的客觀事實存在;第三,和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第四,行為人有過錯。而借鑒不滿足以上條件。
(6)抄襲與創造擴展閱讀:
1、抄襲行為,包括抄襲他人作品的全部或者部分,帶有一定的隱蔽性。抄襲他人作品,屬於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一般來說,對於實物財產被竊取,權利人比較容易發現,能夠及時進行維權,而對於著作權這種無形財產被竊取則較難發現。
2、在實踐中,盡管對於抄襲行為的認定存在一定的難度,但並非無法可依。
原創作品屬於智力勞動成果,應受法律保護。在抄襲侵權的案件中,權利人需要證明3個事實:自己是原作品的權利人;作品被抄襲者接觸過;原作品與抄襲作品的相同或相似性。
權利人須舉證證明被侵權作品是自己原創的,原創性越高,受著作權法保護的程度越高,判賠的數額也越高。原創性及藝術、科技價值是衡量侵權賠償額的一個重要標准。
⑦ 什麼是抄襲,什麼是借鑒么
1、模式上區別。模仿借鑒是一種學習的必經之路,比如學習繪畫或書法,「臨摹」 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茅盾先生說:「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而抄襲則走的是Ctrl+C的克隆「捷徑」;結果更不相同:
2、意義上的區別。模仿借鑒的結果是創新,抄襲的結果則是不勞而獲,剽竊他人的成果。
3、法律上的區別。抄襲是指侵犯對方著作權的行為,判斷一個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需要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可以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構成抄襲,一般是有兩個條件:第一是接觸原則,第二個是是實質性相似。而借鑒是不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情況。
(7)抄襲與創造擴展閱讀:
在確認抄襲行為中,往往需要與形式上相類似的行為進行區別:
1).抄襲與利用著作權作品的思想、意念和觀點。一般的說,作者自由利用另一部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題、題材、觀點、思想、等再進行新的創作,在法律上是允許的,不能認為是抄襲。
2).抄襲與利用他人作品的歷史背景、客觀事實、統計數字等。各國著作權法對作品所表達的歷史背景、客觀事實統計數字等本身並不予以保護,任何人均可以自由利用。但完全照搬他人描述客觀事實、歷史背景的文字,有可能被認定為抄襲。
3).抄襲與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作者利用他人作品的法律上的依據,一般由各國著作權法自行規定其范圍。凡超出合理使用范圍的,一般構成侵權,但並不一定是抄襲。
4).抄襲與巧合。著作權保護的是獨創作品,而非首創作品。類似作品如果是作者完全獨立創作的,不能認為是抄襲。
有的學者認為,判斷抄襲與其它行為的區別,可以從下面5個方面去分析:
1).看被告對原作品的更改程度
2).看原作品與被告作品的特點
3).看作品的性質
4).看作品中所體現的創作技巧和作品的價值
5).看被告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