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龍的創造與意識的關系

龍的創造與意識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7-03 23:31:05

① 龍的意義是什麼龍的精神是什麼龍的傳人又代表什麼

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是近年最響亮的口號,可是龍的傳人確切含義什麼呢?從結構和詞義上看,龍的傳人有兩個含義:一是人傳龍,即中國人將龍圖案龍信仰龍風俗,一言以蔽之曰龍文化,承傳了下來,因而所謂龍的傳人,就是將龍傳下來的人;二是龍傳人,即中國人是龍種,是龍子龍孫,這個傳是傳宗接代的傳。

那麼哪個含義准確呢?就歷史事實講,是人傳龍,中國人將龍(圖案信仰風俗之類)傳承了下來。就歷代文獻記載而言,龍生了皇族系列,並沒有生普通的中國黎民。至於進化論說人是類人猿的後代,與龍沒有任何DNA的牽連,就更不用說了。這樣說來,龍的傳人一詞,穩妥的理解應是指將龍文化傳承下來的人。可是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即便是研究龍文化的專家學者也眾口一詞,說中國人是龍子龍孫,所謂龍的傳人就是龍傳下來的人。這種理解上的錯位,就跟把蘇綉的傳人或青銅工藝的傳人理解成蘇綉的子孫、青銅工藝的子孫一樣荒謬。

《辭源》里龍字有8個義項和263個以龍字開頭的詞條。這8個義項和263個詞條沒有一處顯示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或中國人是龍子龍孫這樣的意思。龍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不同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漢高祖劉邦以前,第二個時期是劉邦到清朝滅亡,第三個時期是清朝滅亡到改革開放,第四個時期是改革開放至今。第一個時期里龍非專有,也不神聖,沒有龍崇拜。第二個時期龍專有了,劉邦說他母親雨天外出遇龍在其上,於是生劉邦,此後龍只與皇家有脫氧核糖核酸的關系。第三個時期龍淪落風塵。第四個時期,就是當下,龍又神氣起來,成了民族的象徵,一下子還有十幾億龍子龍孫。

最後這個時期里,龍的死灰復燃起因於對歌曲《龍的傳人》中一句歌詞「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都是龍的傳人」的誤讀。工具書里,傳人這個詞一是指將特種技藝傳授給別人(動賓結構),二是指能繼承某種學術而使它流傳下來的人(偏正結構),決沒有子孫後代的意思。龍的傳人這個傳人,顯繫上述第二義,即繼承龍文化並將它流傳下來的人,就像蘇綉的傳人或青銅工藝的傳人就是把蘇綉或青銅工藝傳承下來的人。

傳人的第二義(偏正結構),構詞法很獨特,由此構詞法構成的詞很少,據我長期留心,迄今只收集到三個,其他兩個是解人和知人。解人不是解開人(動賓),而是能解人意的人(偏正),今尚有成語強作解人或自作解人。知人在一般工具書里已經找不到(與知人善任的知人結構不同),但是在河南地方話里還存在於「有飯舍給飢人,有話說給知人」這句諺語里,意思是有話說給通情達理的人聽,或者說是有話說給智慧(知者智也)之人聽。如果以英語構成法相類比,傳人還可以看成是英文動詞+er結構組成的詞,傳人即傳遞者,龍的傳人即龍文化的傳遞者。總之,無論怎麼解構這個詞,傳人的含義都與子孫後代搭不上界。

可是事實上已經是搭界成功了,原因何在?據我推測:一是沒有弄明白傳人一詞的意義——《龍的傳人》歌詞作者確知與否,僅憑歌詞還難以判斷;二,也許是想攀一門皇親吧——過去除了皇帝,誰說自己是龍子龍孫,那是活得不耐煩了,現在皇帝是落架的鳳凰,雞鴨不如,做久了的奴纔此時反倒是攀親的機會;三是野蠻開發歷史資源——不管歷史上本來如何,我想用以做號召粘連華人世界,就隨意解釋龍的傳人的含義,與環境資源上的亂砍濫伐野蠻開發一樣。
參考資料: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7/498/20001103/298767.html

② 什麼是龍的精神

包容精神。古代龍文化豐富多彩,與古代中國人的包容精神分不開。中國龍文化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曾受到來自印度的龍王信仰的沖擊,但中國人並沒有將其拒之門外,而是包容與改造,形成了中國化的龍王,豐富了中國龍文化的內涵。

進取精神。從古代中國人描述的龍形象來看,龍具有很強的進取精神。龍的活動空間十分廣闊,能上九天,能潛深淵。各種藝術中的龍形象,大多是飛龍、騰龍或奔龍,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威武不屈。神話傳說中的龍,大多是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無所畏懼的。這些都是古代龍開拓進取精神的表現。

獨立精神。中國龍的藝術形象是獨一無二的,與龍有關的種種文化現象也自成一體、獨具一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文化雖與儒教、道教和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始終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不附屬於任何一種宗教。

(2)龍的創造與意識的關系擴展閱讀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③ 龍的寓意,象徵分別是什麼

龍,象徵著一種精神,是一個民族的圖騰。意義非凡,可以說是個民族的統稱,地域的統稱,擁有經久不息的傳承意識夾雜其中。

④ 關於中國龍的創造

中國古代認來為有龍這種動物自,而進行崇拜,就是因為古代的人們發現了巨大的恐龍化石,恐龍的巨大骨骼化石和恐龍蛋化石讓人不得不認為確實曾經存在這樣一種巨大無比的動物。根據骨骼的結果,人們也能夠推斷出來,恐龍可能有水生,陸生,甚至發現翼龍化石,這樣龍就可以上天、入地、下海。而且,古代人根據見到的恐龍骨骼化石,復制出龍的形象,應該是有長蛇的身子,驢馬似的頭,有爪子,雖然和現在科學家復制出的恐龍有一定差距,但已經很難得。另外,海岸上擱淺的鯨魚骨骼也可能讓人產生龍的遐想,但是畢竟還是被認為是一種魚,不應該作為龍的骨骼。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⑤ 龍的精神是什麼

1、包容精神。古代龍文化豐富多彩,與古代中國人的包容精神分不開。中國龍文化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曾受到來自印度的龍王信仰的沖擊,但中國人並沒有將其拒之門外,而是包容與改造,形成了中國化的龍王,豐富了中國龍文化的內涵。

2、進取精神。從古代中國人描述的龍形象來看,龍具有很強的進取精神。龍的活動空間十分廣闊,能上九天,能潛深淵。各種藝術中的龍形象,大多是飛龍、騰龍或奔龍,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威武不屈。神話傳說中的龍,大多是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無所畏懼的。這些都是古代龍開拓進取精神的表現。

3、獨立精神。中國龍的藝術形象是獨一無二的,與龍有關的種種文化現象也自成一體、獨具一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文化雖與儒教、道教和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始終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不附屬於任何一種宗教。

4、龍的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自然也是既有精華也有糟粕。研究龍的文化也應採取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貫徹古為今用的原則。諸如,對浸透其中的虛無主義的宗教意識,封建的迷信色彩,都應加以唯物主義的批判,樹立起科學進步的精神。但當濾去了這些非科學的東西之後,認真思考一下,這些文化現象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一些文化現象至今還在傳承。

5、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不寄託於此,便寄託於彼,全世界所有的民族都不例外。而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創造了龍與龍的文化,正是為了表達自己某種善良願望,寄託自己某種精神的,使其在本民族中產生一種凝聚力,向心力,這就是龍的文化能傳承久遠的合理性。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來分析一下龍的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哪些值得代代繼承和發揚的精神。

⑥ 龍反應了意識有創造性

①錯誤,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
②正確,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龍」這種動物,人們卻常看到龍的形象,並以「龍的傳人」而自豪.這一情形表明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意識通過對現實材料的加工,可以創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概念;
③正確,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意識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能夠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說明能動地反映外部世界是意識的重要特點;
④不符合題意,題意主旨強調的是意識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未涉及改造世界的內容;
故答案為A

⑦ 龍的象徵意義!!!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里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系。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全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龍與皇權掛鉤的歷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 了。
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采首山的同,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嗤尤的輝煌勝利。過了一段日子,鼎終於鑄完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 成。應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只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眾人嘖嘖稱羨,上前細看,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游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正當眾人眾神懷著崇敬的心情欣賞巨鼎和上面的圖案時,忽然天空中濃雲密布,擋住了陽光,天色很快陰暗下來,大家都以為要下雨了,認知一道金光穿透濃雲,一條披著金甲的神龍破雲而來,它的尾巴和下半身托在雲中,腦袋靠在寶鼎上,長長的龍須順著鼎足垂到地面。黃帝明白這是自己完成了人間的使命,上天派神龍來接他上天了,他縱身一躍,跨上龍背,飛回天庭。人間百姓捨不得放黃帝這樣賢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夥兒扯著龍須不讓走,結果扯落了好多龍須,黃帝和神龍還是走了。據說這龍須落在地上,便生出許多細小修長的小草,人們以後就把這草叫做"龍須草"了。
傳說時代的著名君主,大都與龍有著說不清、道貌岸然不明的淵源關系。堯在位的時候,世界上出現了大洪荒,到處是洪水泛濫,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鯀去治水。鯀偷了天帝的息壤,采有"堵"的辦法治水,勞而無功,被憤怒的天帝殺死在羽山,而燭龍剛好是這里的守護神。羽山這地主陽光照不到,常年靠燭龍嘴裡含著的一支蠟燭照明,因而鯀的遺體三年不腐。天帝惟恐鯀會復生找自己報復扯皮,真實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人個名叫"吳刀"的神,大概就天上的"刀斧手"吧,拿著寶刀下界啐鯀之屍,當吳刀剖開鯀的肚腹時,突然從里邊咎出一條虯龍,長著一對尖而鋒利的角,在附近的山坡上翻騰跳躍了幾下,頓時成了一條大龍,它就是鯀的兒子--禹。說也奇怪,禹出生之後,鯀的身子就滾下羽淵,化成了一條蛟龍時時"揚須振鱗,橫修波之上"。
禹繼承父志,終於降服了洪水,獲得了萬民的敬仰,後來,年邁的舜順乎民意,把王位禪讓給了禹,禹就成了夏朝的開國君主,這可能也是"皇帝是真龍天子"的歷史依據之一。
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徵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稱為"龍"。當年諸葛亮葛孔明在南陽躬耕隴畝尚未出茅廬時,自比管仲樂毅,號卧龍先生,意思是空有鴻鵠之三志而懷才不遇。
在漢語中,龍、蟲是相對的,蟲者何物,蛇也。蛇又稱長蟲,隨處可見,種類繁多,稀鬆平常,不足為奇,不足為貴。"龍蛇混雜"即是說好東西和壞東西混在一起,很難辨別。這是從生物學上解釋不通的現象--龍的原型,或者說龍的基本生理牲是蛇,龍和蛇不說是兄弟,起碼也是同宗族(蛇的美稱也是"龍"),但龍一旦與蛇分家,則對蛇不悄一顧,甚至為了表示自己與蛇不可同日而語,還要對蛇"斬殺"一番。最典型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故事,說劉邦的母親劉媼夢與龍交合,懷孕生下了劉邦,他少有大志,一次野行路上,遇一條大蟒擋路,當即揮劍斬蛇,破腹取膽,傳為美談,時人以為不俗。正逢秦末天下大亂,劉邦乘機沛縣舉兵,削平群雄,建立了大漢帝國,成就了400年兩漢劉氏的江山基業。
龍不還象徵著出人頭地、不同凡響,古代把那些賢人高士也稱為"龍"。相傳孔子去見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聃,回去後三天不開口講一句話,弟子們很奇怪,問他:"先生見了李聃,是怎樣教他的呢?"孔子說:"我見到的是一條順著陰陽變化無窮的龍,我張口結舌,哪裡還能教導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話都是多餘的,老聃是人中這龍,難得一見的大賢。
此外,諸葛孔明未出道時被稱為"卧龍先生",東漢大夫蔡邕飲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識,或者精工書文,或者為官清廉、或者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可以比做"龍"。
俗話說"望子成龍",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頭上長有、據上長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將來能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近幾年流行的新兒歌中,有一首是〈〈100分是條龍〉〉,也是這個意思。另外,我們常常聽到電台、電視台、報刊雜志上有什麼"歌壇龍虎榜"之類的消息,什麼是"龍虎榜"?〈〈新唐書·歐陽詹傳〉〉中說歐陽詹中進士時,與韓愈、李觀、王涯、崔群等天下名士同登一榜,時稱"龍虎榜",意思是名流名家、巨星同聚於此,這里的"龍"反映的是成功者。
"龍鳳配"圖案在唐代以後,廣為流傳。它不但象徵帝王和帝後的權威,也可象徵人類所有夫妻間的美滿結合,而且還可象徵一切世間的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可以說,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是美妙的藝術形象。
甲骨文的龍鳳,雖無定形,何以於看出龍是因時屈伸的靈蟲,鳳是華美長尾的靈禽。 在上古的青銅器上,龍的形象表現出猙獰、神秘和端莊的總體效果。至漢代,它以奪取重的大面,奔放有力的弧線、精巧的點,構成大結構、大動勢的主調,突破了神秘離奇氣氛的束縛。唐時,賦予它平和溫馴的人化性格,形成 富麗雍容、生楊勃勃的風貌。宋元至明清時期,講究靡麗之風,由精工細巧轉向繁瑣堆砌,介與間的龍鳳圖案卻始終保持著質朴、明朗、簡練、生動的風格,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
在實際應用中,龍歷來代表一種權威或勢力,神性日增。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天安門前石華表的雲龍、山東曲阜孔子廟的盤雲龍石柱、故宮龍床等都是歷史上皇權的標記。而鳳鳥卻更多世俗的人情味,較少神性。古話稱"有鳳來儀"、"鳳凰於飛",這種理想的靈禽歷來被當作吉祥幸福的化身,並且還象徵著美滿的愛情。"龍鳳呈祥"的主題在宮廷藝術中比較滸,龍則表示皇帝,鳳則作為女性後妃的象徵。今天,龍鳳的圖案已和千萬人民藝術創造熱情重新結合,在建築、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等領域獲得了無限的藝術生命。
繪制龍紋圖案的突出表現是天子的"龍袍"。其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綉,綉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龍袍為至尊之服,製作精細,做工考察。如清代龍袍製作,由當時的清宮如意館第一流工師精密設計,作出圖樣,經過皇帝親自審定認可後,才派志差送南京或蘇杭精工督造。有時一件袍料即費工190天。其特種袍服,還要用孔雀尾毛捻線,滿地平鋪,另用細線橫界,上面再用米料大珍珠串綴,綉成龍鳳或團花圖案。其費工之大,用料之奢,都駭人聽聞。
古代還有繪制龍的圖案的龍旗。龍旗從周代就開始有了,到宋代龍旗已有12種之多,如黃龍旗、青龍旗等。龍旗的種類雖然比較多,但所有龍旗的圖案大致相似,皆為青質黃闌,赤火焰間彩腳步,再繪上各種不同形態的龍的圖象。如蟠龍戲珠旗就是龍旗的一種,上面畫有黃龍背負河圖的圖案,所以又稱"黃龍負圖旗"。
隋趄隋煬帝為了自己奢靡浮華游樂的需要,還建造了"龍舟"和"龍舟船隊"。其"龍舟"建造和陳設極其豪華考察。以"龍"命名的"龍尾硯",是歙硯中的珍品,因以婺源的龍尾石製成,故名。其硯石質剛而柔,潤瑩潔,撫之若膚,摩之無響,色碧似玉,紋理爛漫,為硯工因材施藝提供了廣闊的餘地。硯工根據石料形狀、顏色、花紋的殊異,精心設計,刻意雕琢,製成圖飾勻稱、刀法挺拔、剔透玲瓏的方硯、圓硯。
服飾上使用龍的圖案加以裝飾由來已久,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是皇親國戚的專用產品,而且多半為皇帝,龍子,龍孫所壟斷。相傳黃帝認為龍的變化無窮,神通廣大,十分喜歡龍的樣子,就讓他的大臣史皇在他的衣服上畫上龍的圖像,塗以五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件"龍袍"。因為皇帝自稱或被認為是"真龍天子",所以在他的家族中,龍是必不可缺的標識:皇帝頭戴龍冠--以雙龍圖案鑲邊的帽子;身穿龍袍--前後胸各有一條猛龍盤成一團,雜以雲朵;腰系龍帶--以龍為主要圖案的腰帶,佩以龍、鳳玉佩……這些我們在博物館、在皇陵、在民間藝術中都曾親眼見過。至於皇帝用的東西,也多與龍有關:龍案、龍椅、龍床、龍舟、龍輦等等,皇帝不舒服叫"龍體欠安",皇帝生氣了叫"龍顏大怒",連皇帝直的步子也獨具一傷口,叫"龍行虎步"。
既然是皇族專利,其他人自然就不能輕易染指了。明朝英宗在位時贈送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至使後來有了龍袍、蟒袍之分。正德年間,安南國王到北京朝貢,明英宗見分心誠可嘉,一高興就說要賜一件龍袍給他,龍袍象徵江山,豈能輕易送人?但君地無戲言,說出的話,潑出的水,又不能收順回支,怎麼辦呢?大臣們商量了很久時間性,才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變通辦法--將龍袍上的龍減去一爪,變成四爪,三爪向前,一爪缶後,表面上稈起來和龍袍幾無二致辭,其實已不是龍,五爪為龍,四爪 為蟒。安南領了一個"冒牌貨",樂不可支地回國去了。
以後皇帝又反蟒袍賜難最親近、最得力的大臣以示獎賞,穿上蟒袍的重臣無不引以為自豪;再往後,連皇宮的奴才,衛士們也穿上了蟒袍,蟒袍已被人看不起了,所以觀眾把戲台上打雜、耍旗、吆喝的人俗稱為"跑龍套",意思是沒有什麼真功夫,只是充個烤而已。
有趣的是,一般的老百姓在反對皇權的同時,也十分注意剝奪龍的皇家專利權,據史書記載,至到唐末及五代時期,民眾的起義就打出了經旗,穿上了自製的龍袍;到了宋朝,與兩宋分庭抗禮的遼、夏、金和後來的蒙元,吸收了中原的漢文化,其首領的服飾也多以龍點綴;更有意思的是在《水滸傳》中有個綠林英雄名字叫史進,渾號"九紋龍",相傳他的身上用墨線紋了九條龍。讎身的人大都有露出這一部分炫耀的潛意識,所以"紋龍"也是"衣"的一部分。
在中國古代神話會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都是"龍子"。炎黃子孫自然也就是"龍的傳人"。少數民族神話傳說中,同樣也有不少祖先是龍的內容,最典型的是漢代以後就盛傳的哀牢人的祖先故事:
從前,在哀牢山下住著一個名叫沙壹的少女,一次到河邊洗衣服,看見一條魚游來游去,他一時玩心大起,淌進河水去抓它,不小心被子上游漂下來的一根木頭撞了一下,回去後不久就懷孕了,後來一胎生下10個兒子。孩子們漸漸在她撫養下長大了,這天好帶孩子們到河邊戲水,忽見一條龍跳出水面問她:"你為我生的孩子就是他們嗎?"沙壹點點頭,叫孩子們過來,見見父親。孩子們被龍的怪樣嚇得一鬨而散,只有最小的孩子不但不怕它,還好奇地摸摸它的角,扯扯它的須,最後一屁股坐到龍背上,龍很喜歡他,伸出舌頭去舔。沙壹誤以為龍要吃他,急得大叫龍背上的孩子,哀牢話背音近九,坐音近隆,龍以為這是孩子的名字,就叫他九隆。後來,九隆十兄弟娶了後山的十姐妹為妻,繁衍生息,自成一族,共推九隆做了族長。
龍這種爬行動物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到中生代時期,因此人們的想像力也必須回到七千萬年前才能創造出龍的形象。龍在遠東地區一般都具有比較美好的象徵含義,而在西方卻是惡的代表,因此龍的象徵含義比較復雜。在神話傳說中,龍和蛇一般是同義的,比如在中國。希臘傳說中的巨蛇叫做drakonates,意為目光銳利的。龍常常與警戒相聯系(藝術作品中龍可擔任警戒任務),在許多傳說故事中龍常作看守,並與陰間世界和神靈世界密切相關。在龍的象徵含義逐步下降為人類敵人和邪惡的過程中,基督教起了很大的作用。中世紀時期的龍集空氣、火、水和大地的象徵含義於一身。人們一般都認為龍能吐火,頭上長角,生著一對蝙蝠的翅膀,長著鷹的利爪,身上有鱗,尾巴似蛇,生有倒勾。此外,龍還會 海蛇的形式出現,多見於有關蘇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的油畫中,這一形象可以追溯到蘇美爾人和閃米特人關於混沌女神提阿瑪特的傳說,希臘神話中的英雄珀爾修斯為救安德洛墨達公主,也曾同水怪進行過生死之戰。作為恐怖的形象代表,龍在許多地方是勇士的象徵,頻繁出現在帕提亞和羅馬的旗幟上,被刻在北歐海盜的船頭上。在凱爾特民族中,龍是皇族力量的象徵;在盎格魯-薩克遜人統治時期的英格蘭,龍常常出現在旗幟上;在威爾士,直到如今,紅色的龍仍是該民族的象徵。
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龍是自然界構成成分運行規律的象徵,尤指能行雲降雨的雷電,常用龍口中或喉中所含的一顆珍珠來表示。因此中國農歷春節後的二月二那天,人們一般都要扎些紙龍,伴著爆竹聲舞龍燈以求來年風調雨順。青綠色的五爪龍在漢代非常流行,是陽氣旺盛的象徵,同時也可以表示東方、初升的太陽、生殖繁衍、幸福快樂、精神財富和長生不老。三爪龍在日本是天皇的象徵,同樣也是雨水的主要標志。東南亞的許多國家都持這種觀點。中國的四爪龍是世俗權力的象徵。在印度傳統中,龍也有類似的權力象徵作用。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是怎麼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有從鱷、從蛇、從蜥蜴、從馬、從豬、從閃電、從虹霓等等說法。筆者的觀點是「模糊集合說」,其思路是這樣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維又是以直觀表面性、整體關聯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象性為待征的「模糊思維」。這樣的思維足以導致我們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升華成若干個「神物」,然後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難以捉摸的,模糊思維的直觀性和表面性,使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將雲、雷電、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運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將魚、鱷、蛇、蜥蜴,以及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們看來,雲、雷電、虹等在天上彎轉,都和雨相關,差不多是一類;魚、鱷、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親近,大體上也是一類;豬喜歡水,馬、牛等也都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麼,和雨相關的在天上彎轉的雲、雷電、虹等,就和與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魚、鱷、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適度,牧草豐茂,穀物有成;雨水乏缺,葉草乾枯,百穀旱絕;雨水過量,人畜受淹,農田泡湯。生產和生活不能不依賴雨水,雨水卻常常讓人們依賴不上。再看這些與雨水相關的物象:雲團滾滾翻卷,變化萬方;雷電叱吒長空,霹靂千鈞;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還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長短參差,陰森怪異的魚、鱷、蛇、蜥蜴等等:這一切是多麼神秘,多麼雄奇,多麼可怖可畏啊棗令人驚懼不已!
於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個「神物」,主管這一切,總領這一切,支配這一切,排演這一切。這個「神物」,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膚色是多樣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還應當是有頭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會游的,彎轉曲折的,快速行進的;總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於變化的,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種種「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著特別特別密切關系的。

該怎麼稱呼這個「神物」呢?人們發現,雨水降臨時,烏雲洶涌,電光閃閃,相伴隨的,是「隆隆」的雷聲;海潮漲落,龍卷風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發出「隆隆」的聲響;而鱷、牛、蟒蛇等動物的吼叫,也和「隆隆」聲接近;而「隆隆」聲本身具備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予人的感覺是恐怖、壯烈、崇高和神秘。於是,人們就取其聲,將這個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以「隆」這個音呼之了。

「神物」的發音是擬聲,「神物」的形象該是個什麼樣子呢?一些人說像魚,一些人說像鱷,一些人說像蛇,還有一些人說像雲,像閃電,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這個,明天看像那個,後天看又像別一個;還可能覺得既是這個又是那個,升到天上就是雲是閃電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魚是鱷是蛇,來到陸地就是豬是馬是牛。模糊思維是不講邏輯、意識不到矛盾的,這種思維容許同一個物體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容許部分和整體、單數和復數的同一。

造字的時代到了,需要給這個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個符號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像形為之。那麼,讓這個神物像什麼形好呢?有人說像鱷,就造了幾個像鱷的「龍」字;有人說像蛇,就造了幾個像蛇的「龍」字;還有人說像閃電,就再造幾個像閃電的「龍」字;另有人說身子像鱷像蛇還像閃電,頭卻像馬像牛還像豬,那麼就造幾個像這像那像……的「龍」字好了。於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樣的「龍」字。後來,逐漸演化,直到最後簡化成現在這個「龍」。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龍是中國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先民們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將自己的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像、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到龍的模糊集合中了。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龍無疑是古人的一種藝術創造。它是從魚、鱷、蛇和雲、電、虹等一個個具體物象而來,經過由眾多人參與的模糊集合,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又涵蘊著各個具體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過程,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間滲透著、灌注著古人的神話猜想、宗教體味、審美快感和藝術情趣。
圖騰(Totem),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詞彙,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志、象徵和保護神。世界各國不少學者,都對圖騰崇拜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現象做過考察和研究,普遍認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其殘余在近現代一些民族中還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龍圖騰說的是聞氏一多。聞先生在他的一篇專門談論龍鳳的文章中這樣說道:「就最早的意義說,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為在『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鳥(即鳳),降而生商』兩個神話中,人們依稀看出,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我說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為歷史上夏殷兩個朝代,已經離開圖騰文化時期很遠,而所謂圖騰者,乃是遠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種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那麼,龍圖騰是如何形成的呢?聞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說:龍這種圖騰,「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里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系。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全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龍與皇權掛鉤的歷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 了。
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采首山的同,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嗤尤的輝煌勝利。過了一段日子,鼎終於鑄完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 成。應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只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眾人嘖嘖稱羨,上前細看,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游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正當眾人眾神懷著崇敬的心情欣賞巨鼎和上面的圖案時,忽然天空中濃雲密布,擋住了陽光,天色很快陰暗下來,大家都以為要下雨了,認知一道金光穿透濃雲,一條披著金甲的神龍破雲而來,它的尾巴和下半身托在雲中,腦袋靠在寶鼎上,長長的龍須順著鼎足垂到地面。黃帝明白這是自己完成了人間的使命,上天派神龍來接他上天了,他縱身一躍,跨上龍背,飛回天庭。人間百姓捨不得放黃帝這樣賢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夥兒扯著龍須不讓走,結果扯落了好多龍須,黃帝和神龍還是走了。據說這龍須落在地上,便生出許多細小修長的小草,人們以後就把這草叫做"龍須草"了。

⑧ 龍有哪些精神和特點,中國人為什麼自稱為龍的傳人

作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和見證物,中國龍的精神也就是團結凝聚的精神;同時,龍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龍的天職,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類的精神;進入現代社會後,龍逐漸由神物演變為吉祥物,作為吉祥物,龍有騰飛、振奮、開拓、變化等寓意,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奮發開拓的精神。
喜水、好飛、通天、善變、征瑞、兆禍、示威,是龍的基本神性特點。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口旁有須冉,頜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進入階級社會後,龍的身上又增加了象徵帝王皇權的神性。時代的變遷,文明的嬗遞,現代化的沖擊,已使龍身上象徵帝王皇權的神性及兆禍、示威的神性呈現弱化的趨勢,相應的,其他的與吉祥物身份相關的神性,卻有強化和發揚光大之勢。
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而且牢牢地銘刻在中國人的頭腦之中,我們常以龍的傳人引以自豪。世界上原本沒有龍,而古代的圖騰為什麼是龍呢?在遠古圖騰時代最早的傳說是女媧氏和伏羲氏為人類祖先,而他們都是人頭蛇身。歷史的發展,部落的聯合,特別是炎、黃二帝在保定以北聯合後,各部落紛紛加入到這個大家族中。當馬圖騰部落加入進來,就在蛇頭上加馬頭,鹿圖騰部落合並進來,就在馬頭上添鹿角,魚部落進來,就在蛇身上增魚鱗。於是,龍身上綜合體現了多種動物的特徵:如獸足,鳥尾,山羊鬍子。龍的形成體現了民族平等和民主,部落不分大小合並進來就親如一家,這是優秀民族文化的創舉,直到今天,各族人民大團結仍體現了這一光榮傳統。 龍的形成過程就是民族團結統一的過程,這種民族大融合到唐堯時基本完成,確定了龍這一 形象。根據《竹書紀年》(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 , 到東晉時 , 在魏安厘王的墳墓中發掘出來的竹簡)記載,堯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西南 40 公里的順平縣境),堯母慶都為陳鋒氏部族,生於斗維之野,今保定市西南唐縣、望都一帶。唐縣有慶都山,在縣城東七公里,傳為堯母居住之地。望都縣城內有堯母墳,北關有堯帝廟。 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其上 , 及成年常有龍 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於丹陵 ( 即伊祈山 )。今伊祈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於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系,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中華民族有著極強的凝聚力與團結統一的優良傳統。在歷史的長河中,世界上有不少民族消亡了,其中不乏有為人類作過傑出貢獻的民族。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雖然經歷了和自然及敵人的嚴酷斗爭而不解體,並日益繁榮,就是因為她有一個光輝的整體形象,有一個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龍起著維系和向心的作用。龍文化已成為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希望我們每個中國人成為一條中國龍:「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中華大地上,到處可以看見「龍」,從劃龍舟,舞龍燈,到龍的繪畫,龍的雕刻,龍的旗幟等。龍,深深紮根於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龍的傳說歷史悠久,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結構完備的「龍」字,龍的圖案和傳說更可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文化。一般認為,傳說中各種各樣的龍其實都是遠古時代中華名族的族微圖騰。人們推測,以蛇為圖騰的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部落,逐漸形成了華夏大民族,他的圖騰也兼取被蛇合部落圖騰的特點,以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最後拼合成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龍體現了中華各部落的大聯合,大團結,它在人們心目中所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正是中華民族無可估量的創造的象徵。 以龍為圖騰,稱為「龍的子民」更為准確,中國人是「龍的子民,炎黃子孫」。

⑨ 龍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龍,象徵著一種精神,是一個民族的圖騰。龍,在中國和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系。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志。

龍在中國,是人人皆知的吉祥物。幾千年來,華夏兒女在它身上寄託了無數美好的願望。在古代,龍代表著吉祥、正義、興旺和力量。

龍,對中國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神秘。大家對龍的感性認識,主要來自民間傳說和隨處可見的龍的形象。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

(9)龍的創造與意識的關系擴展閱讀:

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稱為"龍"。

當年諸葛亮葛孔明在南陽躬耕隴畝尚未出茅廬時,自比管仲樂毅,號卧龍先生,意思是空有鴻鵠之三志而懷才不遇。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和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系。

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常常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

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⑩ 龍的含義(急急)!!!

龍文化的本質

中國原龍最早曾一度起源於原始圖騰文化,但本質與主流卻不能簡單歸結為原始圖騰文化。從「時代背景——具體內容——文化涵義——社會功能」這四個方面來看,中國的龍都與原始圖騰有重大差異,因而表現出以下本質特徵:

源於圖騰,超越圖騰

中國的龍文化在現代中國絕非僅僅存在個別遺跡,而是依然保持強大生機,揚棄掉封建主義、神秘主義、專制主義的消極因素,中國龍文化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中雖不能起到歷史上的那種主導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對中華民族有強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不是實物崇拜,而是文化創造

圖騰文化本質上是原始社會的氏族文化,而中國的龍,最初形態的原龍,即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前後,這是中國原始社會的解體期,中華文明時代的起源期,後來是中華文明中國的龍,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種原型,但本質上並不是自然界中的現有實物,而是基於民族文化觀念的文化創造、文化符號。時代的形成期。
中國龍的本質特徵,卻在於根本超越了氏族文化的血緣關系,升華為以地緣關系為根基的民族文化內涵。

龍——這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五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徵,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龍文化的內涵

從三個層次揭示中國龍文化的多重內涵:

第一層,龍的觀念 從中國龍的形象中蘊涵著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四大觀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

第二層,龍的理念 在中國龍的形象、龍的觀念後面,包含著中國人處理四大主體關系時的理想目標、價值觀念,追求天人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陰陽矛盾關系的和諧,多元文化關系的和諧。

第三層,龍的精神 多元一體、綜合創新的中國文化基本精神,這是中國龍形象、龍文化的最深層文化底蘊。王東認為,發掘中國龍文化的深層內涵,有助於解決當代世界的一些文明沖突。

中國的龍卻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復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涵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四具基本觀念:

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二是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三是陰陽交合的發展觀(或叫變易觀);四是兼容並包的文化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世界觀,堪稱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龍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再加上神秘主義的形式,蘊涵著天人合一的觀念。

閱讀全文

與龍的創造與意識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