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勞動的客觀因素作用的結果僅是一種理論推測,就現實而言,勞動客觀條件的任何變化都不可避免地引起勞動的主觀條件的變化,如採用新的或更先進的機器設備後,直接使用機器的工人的勞動強度和勞動復雜程度可能降低也可能提高,但是,這時工人的概念可能不是一個單體,而是一個總體,就「總體工人」的勞動而言,其勞動的強度和復雜化都有提高的趨勢。如果認為勞動客觀條件變化可以引起勞動生產率變化,而主觀條件變化不能引起勞動生產率變化,這與現實並不吻合。在現實經濟社會中,勞動的客觀條件單方面變動的情況只是一種可能性,更多的情況是兩者的同步(可能是不同比例)變動。
而且,就一般意義而言,引起勞動生產率變化的重要因素是科技的進步,馬克思認為科技是生產力,而科技進步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滲透到勞動的主觀和客觀條件之中而對勞動生產率起作用,這其中勞動的主觀因素——勞動者是決定因素,沒有勞動者就沒有人類勞動,也就不能創造出任何使用價值和價值。所以,勞動的主觀和客觀條件的變化在許多場合是不可割裂的。馬克思一方面承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重要因素,科技進步是通過對勞動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改善而作用於勞動生產率之上,這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又沒有分析勞動的主觀條件變化,即勞動的復雜程度、熟練程度和強度提高對勞動生產率的推動作用。這是導致馬克思「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運動規律」出現邏輯上的悖論的重要原因。
B. 勞動生產率與價值量的關系
這個問題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里的東西,在現在的大學課中學的啊 具體的課程名字叫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下面我就按照資本論里的給你說吧,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
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或效率。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主要因素
勞動生產率的狀況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具體說,決定勞動生產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①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不僅指勞動實際操作技術,而且也包括勞動者接受新的生產技術手段,適應新的工藝流程的能力。
②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科學 技術越是發展,而且越是被廣泛地運用於生產過程,勞動生產率也就越高。
③生產過程的組織和管理。主要包括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分工、協作和勞動組合,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工藝規程和經濟管理方式。
④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主要指勞動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對原材料和動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⑤自然條件。主要包括與社 會生產有關的地質狀態、資源分布、礦產品位、氣候條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編輯本段]勞動生產率分類
勞動生產率按其計算的范圍可分為:
①個別勞動生產率。包括個人勞動生產率和企業勞動生產率。前者按個別勞動者的勞動耗費來計算;後者按個別企業的勞動耗費來計算。
②社會勞動生產率。是以全社會為單位來計算單位產品所耗費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量。
勞動生產率按其決定的條件可分為:
①勞動的社會生產率,是指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所決定的生產率。
②勞動的自然生產率,是指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所決定的生產率。
馬克思說:「在農業中(采礦業中也一樣),問題不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率,而且還有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勞動的自然生產率」。[編輯本段]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
關於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問題?研究的角度很多,專著也很多,這里就只陳述一兩方面。
人力資源著手
有人對企業從人力資源方面來提高勞動生產率著手,作出的以下總結:
1、人力資源的經濟投入
2、人員的合理組織和配置
3、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
4、人員激勵
5、企業文化建設
整體上敘述
美國管理大師杜拉克先生對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問題的觀點如下三方面:
(1)清晰的定義任務:這個觀點很好理解。每一個活動、項目都有一個目標,可解決「干什麼」這一問題。
(2)專注於所定義的任務:字面理解是「專心一致的完成任務」。
延伸理解為:資源投入——產出的過程中,工作可分為有效工作和無效工作。「專注」是指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那麼每個人都應關注自己的任務,擰螺釘的只專注於擰螺釘,上車輪的專注於上車輪。這樣流水線生產作業方式的產生就有了理論的依據。日本很關注作業時間的研究,其目的就是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不論是對作業動作,機器排列方式的研究其目的是一樣的。可見專注任務是很有其研究廣度和深度的。
(3)正確合理的評價任務:這個觀點很重要。
評價任務的尺度選擇不當,就不能表明正確的價值觀念,其後果是完成任務的人積極性的消退,誤導群體的認知觀念。就如現在很多企業都存在(產量——質量)的通病一樣。企業有產量指標,當然也有質量指標。在生產中產量壓力相當大時,假如有二班生產,其中一班產量指標完成而質量指標未完成;另一班產量指標未完成而質量指標完成。這是的評價任務的標准就很關鍵。我見到的企業中絕大多數認為完成產量指標的班次工作效果相比另一班的好。那麼這種評價標准所產生的影響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正確和合理的評價標准,才能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激發群體的內在動力,從而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意義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有著不同的情況和意義。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各個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競相採用新的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商品的個別價值,以取得超額剩餘價值;各個資本家競相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是有限制的,因為資本家只有在增加剩餘價值的限度內才會採用新技術,否則他寧願維持現狀,甚至阻礙新技術的應用。同時,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資本家來說,是進行資本積累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勞動者來說,則會造成失業,這就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而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使社會生產力遭到破壞。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於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消滅了剝削和壓迫,勞動者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可以充分發揮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對社會主義來說,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列寧說:「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資本主義造成了在農奴制度下所沒有過的勞動生產率。資本主義可以被徹底戰勝,而且一定會被徹底戰勝,因為社會主義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只有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才能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並為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創造必要的條件。
勞動生產率的狀況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具體說,決定勞動生產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不僅指勞動實際操作技術,而且也包括勞動者接受新的生產技術手段,適應新的工藝流程的能力。②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科學技術越是發展,而且越是被廣泛地運用於生產過程,勞動生產率也就越高。③生產過程的組織和管理。主要包括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分工、協作和勞動組合,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工藝規程和經濟管理方式。④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主要指勞動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對原材料和動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⑤自然條件。主要包括與社會生產有關的地質狀態、資源分布、礦產品位、氣候條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勞動生產率分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在個別勞動生產率中,按個別勞動者的勞動效率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是個人勞動生產率;按個別企業的勞動效率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是企業勞動生產率。以全社會的平均勞動效率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是衡量全社會范圍內生產先進和落後的根本尺度。個別勞動生產率高於社會勞動生產率,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量就低於社會必要勞動量;反之,則高於社會必要勞動量。勞動生產率同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量成正比,即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量越多;而同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勞動量成反比,即勞動生產率越低,單位產品包含的勞動量越大。
勞動量的耗費可以按不同人員的范圍計算,如按全部職工計算,就是全員勞動生產率,按生產工人計算,就是生產工人勞動生產率;生產的產品量可以用產品實物產量、標准實物產量、生產工作量和產品價值量(總產值、凈產值等)等指標計算。
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是商品價值的大小,通常是單位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若其他因素不便,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商品價值量與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
1、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成正比
2、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成反比
3、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商品的價值量僅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關
4、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
5、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成反比
6、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無直接關系,商品的價值總量是商品的數量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的乘積,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長,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大,那麼生產該商品的數量愈多,商品的價值總量就愈大。
7、個別勞動時間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成反比
8、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縮短了,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降低了,商品的價值總量就降低了
9、個別勞動時間與個別生產者生產的價值總量成——————無關,個別勞動時間與個別生產者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價值總量成反比
C. 價值量和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生產的效果與能力,通常用一小時生產幾件產品,或生產一件產品耗費多少時間來表示。如一小時生產4件衣服(相同大小的),或生產一件衣服耗費15分鍾,如果一小時生產的衣服多於4件,或生產一件衣服耗費的時間少於15分鍾,是勞動生產率提高。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理論上講是個平均數。個別生產者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稱為個別勞動時間。
在第2題中,勞動生產率提高,價值不變,指的是價值總量不變,不是單位商品的價值不變。因為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指的是整個行業,不是指某個農業勞動者,一小時內生產的商品數量雖然增加了,但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還是一小時,由於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一小時內生產的價值總量不變,而單位商品的價值應相應減少。這就是為什麼電器產品為什麼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單位商品的價格反而越來越低的原因(在沒有發生通貨膨脹的條件下)。如果整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沒有提高,而是某個農業勞動者個人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是不會變的,這時相對於個別商品生產者而言,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越多,價值總量就越大。這是為什麼個別生產者要爭相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原因。
第1題中,勞動生產率下降,價值量增加是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增加,不是指價值總量增加,價值總量是不變的,因為單位時間生產的商品減少了,必須通過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才能以原先的時間決定的價值量相同。
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不是與單位時間總價值量成反比,單位時間生產的總價值量是不變的。請記住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個別勞動時間)相當於價值,如一小時100元,如果一小時生產一件,那麼一件是100元,一小時生產兩件,那麼一件是50元,兩年還是100元,一小時還是100元,如果一小時生產4件,那麼每件只能是25元了,4件還是100元。
D. 勞動生產率與價值總量的關系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認為,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只涉及到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數量的變化,而同一勞動在該時間內所創造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不變的。
即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時間成反比例關系,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例關系,而商品的價值總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無關,與社會勞動生產率也無關。
E. 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價值總額的關系,價格和價值的關系。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表現為價格)是由生產該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例關系,與個別勞動時間沒有關系(切忌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同於個別勞動時間的平均數!)。數學公式為價值=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總量/勞動生產率。
(2)由於社會勞動生產率(表現為數量)越高,平均到單位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會越少,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少,所以,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跟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例關系,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沒有關系。數學公式為價值=1/生產率。
(3)商品的價值總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理論上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與價值量相抵消,所以價值總量問題不考慮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使用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公式為使用價值量=數量=生產率*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與企業價值總量成正比(公式為價值總量=數量*價值量(不變)=生產率*時間*價值量)。
(4)商品的價值決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幣值變化(商品價值變化)影響價格變化(貨幣用來表現商品價值),公式為商品價值=貨幣表現的價格:商品增減值時價格變化為商品價值=貨幣價格*(1±變化);幣值變化時為商品*(1±變化)=貨幣價格。
例如:假設某國生產M商品的企業只有甲乙兩家。2007年甲企業的產量為10萬件,每件商品的生產時間為6小時;乙企業的產量為8萬件,每件商品的生產時間為10小時。如果2008年甲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則2008年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 )
A.5小時 B.7小時 C.7.5小時 D.8小時
【解析】本小題主要考查了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含義的理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從題中可知生產M商品的甲乙兩家企業都是在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要求出2008年單位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要求出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下生產單位商品M的勞動時間。首先要計算出甲乙兩家企業2008年生產M商品的數量和,10×(1+20%)+8=20萬件。並計算出2008年兩企業生產所有商品所耗費的總時間 6÷(1+20%)×12萬+10×8萬=140萬小時。最後就可算出2008年每件M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140萬÷20萬=7小時。
假定生產一件甲商品的社會要勞動時間為2小時,價值為40 元。如果生產者A生產該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為1小時,A在4小時內生產的使用價值總量、生產出的商品的交換價值總量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分別是( )
A.2 80 40 B.2 40 20 C .4 80 20 D.4 160 40 該題考查考生對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的理解,對商品價值量與個別勞動時間的關系的理解,涉及價值總量、交換價值總量和使用價值總量的認識。可以分三步解決:第一步,先求出勞動生產率提高後4小時所生產的商品總數。根據題意可知,生產者A在4小時內生產的商品數量為4件,即使用價值總量為4。第二步求出4件商品的價值總量,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題目中的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而社會勞動生產率未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未變,所以,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仍為40元,價值總量應該為4×40=160元。第三步求出交換價值總量。商品價值總量160元,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商品的交換價值總量也因該是160元。
F. 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
商品的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少。(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關系)兩者之間是成反比關系:如果生產某種商品的生產者普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就會導致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從而使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G. 簡述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有何關系
一、 「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反向運動規律」的爭議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當代遇到了極大挑戰的關鍵點之一,是馬克思關於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勞動時間)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率成反比的規律這一理論,無法完整地解釋在科技的不斷進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商品生產中的社會勞動量和社會價值總量在不斷增加的這一現象,即社會價值總量與勞動生產率一般會產生正向變動的事實。如美國直接生產過程中的勞動量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呈不斷下降的趨勢,但是,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卻一直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而我國直接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勞動量遠遠大於美國,但是,國民生產總值卻僅是美國的1/9。[1]
為此,我國理論界對馬克思關於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運動規律的作了許多的探討,大致有兩類觀點:
第一類觀點是堅持馬克思的商品價值量與勞動量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的規律。持這類觀點的經濟學者在解釋當代經濟實踐問題時的理由又都不同。
一些學者認為,目前,國內外關於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是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它實際是使用價值量的指標,或者說反映使用價值量的價格量的指標,而非價值量指標。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單位商品價值成反比,但與同一勞動時間創造的使用價值成正比,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與價格的增加也成正比。[2]
這種解釋與馬克思的價值理論並不一致,因為無論如何含有新價值的商品價格都是以它的價值為基礎,是它的價值的表現形式,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在剔除了幣值變動因素和非價值表現的價格之後,從一個較長的時間來觀察,其基礎仍是價值。這些學者的解釋,雖然堅持了馬克思的一個理論原則,卻丟掉了馬克思的另一個理論原則。
一些學者認為,價值並不是計量社會財富的尺度,而是商品交換的基礎,是在兩種商品相交換時,用來證明兩者在量上是相等的,而不是用來衡量社會財富多與寡,因此計量國民生產總值的標准不是價值。
這種解釋是將使用價值和價值分離了開來,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兩者不可分離,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不會有價值。兩種商品在交換時,即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時,唯一能夠計量兩者在量上的差異的東西就是價值,因為它的實體是一種同質異量的抽象勞動。可見,將使用價值或社會財富與價值割裂開來,把價值視為與使用價值無關的東西也違背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前提。
第二類觀點認為,馬克思的商品價值量與勞動量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的規律不成立,而實際上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是成正比例變動的。他們認為,「為其生產的一定量的使用價值所體現或支出的勞動量=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3]並舉例:假定甲生產者仍用原來的生產方法,每年生產2單位糧食,乙使用機器可以生產4單位糧食,按照市場交換規律,乙生產者的收入比甲生產者高一倍,這種收入差別不是勞動差別帶來的,而是物質條件變化(生產資料)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的結果。據此認為,「當我們在馬克思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中加入使用價值的生產以表明各個生產者之間的勞動生產率的差別,如果更進一步在上述基礎上再引入技術進步,『價值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這一結論就很難成立了,商品的價值和收入分配已經不僅是取決於勞動時間,而且也取決於各個生產者之間的勞動生產率的差別,由此可以推論出價值與勞動生產率的正比關系。」[4]
由於這種觀點是將活勞動以外的物化勞動(生產資料等)加入到創造價值的勞動之中,並進而提出,「勞動自身的生產力與勞動資本的生產力以及勞動的土地生產力共同創造價值」從而就完全遠離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基本點。
簡言之,既然學術界現存上述兩種觀點均有明顯失誤,那麼,如何在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整體精神的基礎上對馬克思的關於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變化規律作出新的探索和發展,便是當今亟需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 、「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反向運動規律」的邏輯缺憾
馬克思關於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反向運動規律的邏輯缺憾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關於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反向運動的表述只是一種實際狀態,而非全部狀態。
馬克思關於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反向運動規律暗含的一個重要假定前提,即撇開了勞動主觀條件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而只考慮勞動客觀因素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在這樣前提條件下,馬克思才能將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具體勞動聯系在一起,將價值與抽象勞動聯系在一起。進而確定勞動生產率取決於具體勞動的效率,使用價值的變動是具體勞動生產率作用的結果,兩者以同方向變動。在馬克思暗含的這一假定下,,「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響表現價值的勞動——不管生產力發生了什麼變化,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
H. 商品價值與勞動生產率關系是怎樣的
(1)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表現為價格)是由生產該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例關系,與個別勞動時間沒有關系(切忌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同於個別勞動時間的平均數!)。數學公式為價值=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總量/勞動生產率。(2)由於社會勞動生產率(表現為數量)越高,平均到單位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會越少,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少,所以,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跟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例關系,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沒有關系。數學公式為價值=1/生產率。(3)商品的價值總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理論上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與價值量相抵消,所以價值總量問題不考慮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使用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公式為使用價值量=數量=生產率*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與企業價值總量成正比(公式為價值總量=數量*價值量(不變)=生產率*時間*價值量)。(4)商品的價值決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幣值變化(商品價值變化)影響價格變化(貨幣用來表現商品價值),公式為商品價值=貨幣表現的價格:商品增減值時價格變化為商品價值=貨幣價格*(1±變化);幣值變化時為商品*(1±變化)=貨幣價格。
I. 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與剩餘價值創造有無關系
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實踐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日的長度而生內產的剩餘價值。通容過延長勞動時間和提高工人勞動強度來實現。
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剩餘價值。為了在工作日長度既定的條件下提高剝削程度,資本家在調整必要勞動時間與剩餘勞動時間的比例上下功夫,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的方法,增加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法)。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如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等。
J. 勞動生產率與商品使用價值量的關系
勞動生產率與商品使用價值量成正比關系。
勞動生產率時對商品價值量的影響和決定:
1、對商品使用價值量的影響和決定: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量越多;反之,則越少;勞動生產率與這一勞動所生產的使用價值量成正比;
2、對商品價值總量的決定和影響:無論勞動生產率如何變化,在同一時間內,同一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
3、對單位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和影響: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反之,則越大;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這一勞動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10)勞動生產率與價值創造的關系擴展閱讀
勞動生產率的狀況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具體說,勞動生產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生產中的各種經濟和技術因素:
1、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不僅指勞動實際操作技術,而且也包括勞動者接受新生產技術手段,適應新工藝流程的能力。
2、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科學技術越發展,其成果運用於生產越普遍,就越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3、勞動組織和生產管理等的好壞,對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有重大作用。
4、生產資料的規模與效能,對勞動生產率有決定性作用。主要指勞動工具有效使用程度,對原材料和動力燃料等利用程度。
5、自然條件。包括對自然資源和自然力的利用程度,都會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特別是農業和采礦業的勞動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