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
科學的產生最根本的源泉是實踐。人類在適應改造自然地過程中,對自然有了感性認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後在掌握的資料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規律性的知識,實現了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科學的產生也符合認識的這一普遍原則。當然,由於各民族所在的地理條件不同,各個國家所有的生產方式的差異,科學也就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像中國的科技主要服務於農業,所以天文歷法相當發達,而西方的海洋文明,以航海技術見長。再比如,中國最先進的科技服務於上層統治階級,流傳范圍有限,往往隨著王朝的覆滅而失傳,所以中國的高超的科技有好多讓現代人都望塵莫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薄如蟬翼,據說用現代最先進技術仿製,都比原物重好多。世人一直認為中國音樂沒有七音節,曾侯乙鍾的發現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文物表明,至遲在戰國時代,中國已有了七音節,可惜的是未能流傳下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西方則不然,他們屬於商業社會,產品面向全社會,技術普及度高,許多發明創造都能代代相傳。
⑵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
1、創造性強,許多科技發明都是原始創造
2、起步較早,象四大發明等,都比歐洲早很多的
3、范圍較廣,從天文、地理、到農業、水利、手工業方面,都有著很多的發明創造。
4、普及較差,比如說四大發明,都是我們的獨創,卻被西方人將其發揚光大,充分地運用了。
發展的延續性
5、發展具有延續性
6、與封建社會同興衰
7、注重實用,理論薄弱,使得工匠無法變成科學家,進行抽象的一般性總結
8、重政輕技.重道輕器等傳統觀念的束縛
9、工匠管理的戶籍制度,嚴格限制了人員的流動
⑶ 中國古代傳統科技的特點
一、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科技文化長期發達,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到了明清時期,中國
古代科技開始落後於西方。
二、特點形成的原因
1、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原因:①政治上,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對
外推行開放政策。②經濟上,生產發展,經濟繁榮,為科技發展奠定物質基礎。③民族和對外關繫上,經濟文化交流加強,兼收並蓄。④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具有勤勞勇敢、刻苦鑽研和重視調查研究,有創新精神。
2、
明清時期中國科技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①政治上,明朝中後期,中國已經處於封建社會晚期,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衰落;對外政策由開放逐漸轉為閉關鎖國,這就隔絕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②經濟上,明朝中後期在江南地區雖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和壓制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佔主導地位,使科學技術的發展缺乏物質基礎和動力。③文化: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清朝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政策,造成社會恐怖,從而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嚴重
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3、明清以後,西方開始領先的原因:①政治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和鞏固,為科學技
術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經濟上,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科學技術的發展積累了物質基礎,提供了勞動力。③思想上,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資產階級的啟蒙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為科技發展了思想武器。
⑷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分為幾個時期各有何特點
隋唐時期和宋元時期最為出名,特點的話隋唐時期有發明筒車和曲轅梨,還有發明了火葯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但是火葯是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宋元時期的話就是活字印刷術(雕版印刷在隋唐就有了)和紙、黃道婆的紡織技術(三根絲同時織)(那時候一個很有名的外國地理學家還說過,想要在本國找到一個能織兩根絲線的人和找一個雙頭人一樣困難,所以被稱為最鼎盛的時期)還有什麼都不太記得了…能力有限啊,我才是個初中生,希望能有所幫助。
⑸ 中國古代科技的主要特徵
古代中國獨自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科學技術成就,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在首創性、歷史連續性、全面多樣性上都是舉世矚目的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思想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顯示出階段性高潮的特點
經驗性、描述性、實用性與本土化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一個突出特點
與農業關系密切的學科更多地得到發展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又一特徵
官辦為主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上的另一特點
適合封建政治觀念需要的科學文化在封建社會的框架內得以延續。
整體觀,與西方科學注重分析不同,中國傳統科技重整合,重從整體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結構、功能和聯系
古代中國形成了獨特的實用科學體系
古代中國形成了大一統的技術結構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其顯著的優點,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這也決定了它未來的發展趨勢
⑹ 我國古代科技發明有怎樣的變化特點
科學的產生最根本的源泉是實踐。人類在適應改造自然地過程中,對自然有了感專性認識,積累屬了豐富的經驗,然後在掌握的資料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規律性的知識,實現了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科學的產生也符合認識的這一普遍原則。當然,由於各民族所在的地理條件不同,各個國家所有的生產方式的差異,科學也就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像中國的科技主要服務於農業,所以天文歷法相當發達,而西方的海洋文明,以航海技術見長。再比如,中國最先進的科技服務於上層統治階級,流傳范圍有限,往往隨著王朝的覆滅而失傳,所以中國的高超的科技有好多讓現代人都望塵莫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薄如蟬翼,據說用現代最先進技術仿製,都比原物重好多。世人一直認為中國音樂沒有七音節,曾侯乙鍾的發現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文物表明,至遲在戰國時代,中國已有了七音節,可惜的是未能流傳下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西方則不然,他們屬於商業社會,產品面向全社會,技術普及度高,許多發明創造都能代代相傳。
⑺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中國古代為什麼能夠領先世界
中國古代科技最大的特點就是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科技發明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 科技能取得輝煌,得利於自然經濟的高度繁榮和中央集權制下,朝廷能夠集中全國人力物力進行科研!比如對天文歷法的研究!
⑻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有何特點
一、「大一統型」的結構體系
所謂「大一統型」的結構體系即指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和程度與「大一統」的社會結構密切聯系.如中國古代交通、通訊、軍事技術、歷法、土地丈量技術、繪制地圖技術、皇宮建築等,統稱為「大一統」技術.如果把古代的技術成果按農業、「大一統」技術、手工業和醫葯技術加以分類統計,並算出各類技術在整個技術構成中所佔的百分比,與大一統社會結構相聯系的技術成果所佔百分比,多在30%以上;而分裂時期則在13%以下,它明顯地表現出「大一統」技術與大一統社會結構休戚相關.統計結果表明,歷代手工業多佔技術部分的30%-50%
.這樣在統一時期,手工業和大一統技術的總合計分就佔了整個技術部分的70%-80%,它決定了技術的水平.
中國古代技術水平的最高峰是在宋代,這時不僅大一統的官僚政治形態趨於成熟,而且地主經濟和商品經濟也非常發達.當時國家徵收商業稅的年收入就增達2200萬緡,約占部收入的1/7
.相反,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國家陷入分裂,地主經濟衰落,商品經濟普遍蕭條,這一時期的技術凈增長水平也最低.
二、自成體系,獨立性和排它性強
從地理環境上我國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亞,東臨浩翰的大海,西南是高聳著的喜馬拉雅山,西部有阿爾泰山、喀喇昆侖山以及沙漠、戈壁的阻隔,因而雖然與其它地區和民族、國家不斷地發生過接觸和交流,但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大規模的經濟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的交流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的祖先就連綿不斷地繁衍生息在這樣的一個特定的地理環境之中,以農業生產和各種工業生產為主要的生產活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傳統,同時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傳統的科學和技術.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勿庸置疑--是與古代印度、古代希臘以及中世紀阿拉伯國家的科學技術有著明顯不同,不論是發展的道路、處理與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至所包括的內容都是如此.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有著自己的體系.
三、中國古代科學與政治密不可分
儒家思想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統治思想,它對於封建社會的影響是極其深刻而廣泛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科學,同樣是在儒家思想的作用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儒家「倫理中心主義」直接影響科學理論的內容,它使科學理論擺脫不了稚氣.第二是科學的政治化和理論的技術化.
中國古代,科學理論,特別是天文、數學和政治的密切結合,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的特殊產物.科學理論一旦納入儒學思想方法的框架之中、科學家一旦成為科學官僚,那麼科學必然會官方化,會和政治密不可分.
四、直觀外推的思維方式
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受到科學思想的制約.上文我們提到了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正負面影響,儒家思想似乎更注重於現實問題的研究,對於純學術性的和理論性的東西並不十分關心.除了儒家思想外,道家思想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說也是相當大的,古人對宇宙和自然認識的思想最精彩的當數道家.儒家思想較注重人類社會的道德和倫理,使得他們對「事」的研究較多而較少對「物」的研究.道家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但又非主流的思想意識,在很多方面構成了對儒家思想的補充.中國古代化學在道家的煉丹活動中得到了發展.醫葯學和生命科學在道家思想中也得到重視.因此道教曾被國外一些學者稱譽為「世界上唯一不強烈反對科學的神秘主義」
.但道家之「道」又被弄得不可捉摸,對於科學理論方面也僅限於陰陽五行認的范疇.正由於中國古代思想的這些特點導致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一般採取直觀外推的思維模式.
五、其它
我們說中國古代科學理論沒有建立類似於西方的邏輯體系,並不是說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中沒有邏輯,其實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中體現了「辯正邏輯」.首先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一種有機唯物論,有很強的辯證色彩.其次,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模式形成了「實際問題--概念方法--
一般理論--實際問題」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模式.這使中國古代科學方法具有「勤於觀察,善於推類,精於運數,明於求道,重於應用,長於辯證」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