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通話在中國是誰創造的啊
近代的「普通話」一詞,是 朱文熊 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 瞿秋白 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推廣民族共同語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歷史上曾經有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我們叫什麼呢?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國時期的國語實際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語。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范化而努力》的社論,文中提到:「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 1 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把普通話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明確規定了普通話的標准,使得普通話的定義更為科學、更為周密了。其中,「普通話」三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普通話的語法 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范 ,並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為准。
希望採納
2. 普通話是誰發明的
普通話,即現代標准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指通行於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台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為現代漢語共通的交際口語與書面語。普通話基於現代北方漢語的語法和北京話語音,並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准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台灣地區的官方語言,是新加坡共和國四種官方語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非官方語言)的法定地位。
3. 普通話是誰發明的啊
普通話的由來
普通話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員的官話,因為北京做過多朝首都,官話也就更接近北京話,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蘇南地區,也因為南京做過多朝首都,有點接近官話。
「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范,確定標准。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普通話的語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范,並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為准.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口語形式,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人口很多,自古以來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給交際帶來不便,產生隔閡,為了克服方言給交際帶來的隔閡,就要有溝通各種方言的共同語存在。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候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現在的地理方位說就是山東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麼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麼障礙。
根據歷史記載,在漢代,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管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這是古代的情況。明清時期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明清時期仍舊有方言存在,有方言就要有共同語。明清時期管共同語叫官話。
官話在明清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受日本語文生活的影響,國語這個名詞也從日本傳到中國,明清時期我們的共同語叫官話,清末從東瀛日本傳過來一個詞「國語」。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有些語言改革家提出我們學習日本,在我們國家也要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民國時期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
漢民族共同語從古至今有好幾種說法,有雅言、通語、官話、民國時期的國語。名稱不同,內容基本是一樣的。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我們也要推廣民族共同語,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 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歷史上曾經有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我們叫什麼呢?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建立之初,考慮到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國時期的國語實際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語。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上世紀50年代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不叫國語叫什麼?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普通話這個詞不是上世紀50年代才發明的,在19世紀末已經有文獻裡面提出普通話。19世紀末一直到民國時期,當時講的普通話和上世紀50年代人民政府推行的普通話,在內容上不完全一樣。普通話這個詞原來就是說講不同方言的人大體上能夠聽懂這樣一種話,特別是在五方雜處的大都市,講不同方言的人馬馬虎虎能夠溝通的話叫普通話。
我們把這個概念拿來,又給它加上科學的內涵,把它的內容科學化,更明確。這就是人民政府建立以來,直到現在我們講的「普通話」。
我們今天講的普通話有明確的內涵,有科學的界定,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這是1956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裡面明確規定的。從1956年到現在,普通話的含義就像我剛才介紹的那個樣子。大家聽了我的介紹不難理解,所謂普通話就是現代的漢民族共同語。顯然在我們進入信息網路時代,大力推廣普通話,對於我們國家各個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年暑假不學習,學習只學普通話
今年過節不說話,要說就說普通話
海狸叔叔,為什麼你的牙齒那麼白啊?
因為我說普通話
國家免檢產品---普通話
普通話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小平同志說:」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會說普通話的貓就是好貓.」
悟空,你要講普通話哦,不然觀音姐姐會怪你的..
小強,你死的好慘,..誰叫你不說普通話
1) 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2) 積極普及民族共同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3) 愛國旗,唱國歌,說普通話
4) 四海同音,萬眾一心
5) 普通話:神州音,華夏情
6) 積極普及普通話,齊心協力奔小康
7) 樹立語言規范意識,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9) 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
10) 普通話:情感的紐帶,溝通的橋梁
11) 說普通話,迎四方賓客;用文明語,送一片真情
12) 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
13) 普通話----讓生活更精彩,讓社會更溫馨
14) 普通話同青春攜手,文明語和時尚並肩
15) 文明語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話融匯東西南北情
16) 心相印,語相通,共奔小康樂融融
17) 實現順暢交流,構建和諧社會
18) 普通話,使你我靠得更近
19) 說好普通話,朋友遍天下
20) 面向現代化,推廣普通話
http://bk..com/view/4591.htm
4. 中國的普通話是誰創造的呢
請問LZ是從火星來的嗎?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是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的。
5. 普通話是什麼時候有的誰發明的
普通話是清末有的,這個詞是學者吳汝綸發明的。
「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系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
普通話的語音特點
音節結構簡單,聲音響亮。普通話中,一個音節最多隻有4個音素,其中,發音響亮的母音占優勢,是一般音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個音節內可以連續出現幾個母音(最多三個),如「壞(huài)」,而且普通話音節中沒有復輔音,即沒有像英語「lightning(閃電)」、俄語「Встреча(遇見)」那樣幾個輔音連在一起的現象。
音節界限分明,節律感強。漢語的音節一般都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聲母在前,韻母緊隨其後,再帶一個貫穿整個音節的聲調,便有了鮮明的音節界限。從音素分析的角度觀察,輔音和母音互相間隔而有規律地出現,給人周而復始的感覺,因而極便於切分音節。
6. 普通話是什麼時候出現,誰發明的
在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期間,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普通話」。普通話並不是某個人發明的,是根據人民群眾總結而來的。
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6)是誰創造了普通話擴展閱讀:
「普通話」的「普通」其實是「普遍通行」的節縮。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他的《漢語淺談》中專門設了個小標題「什麼是普通話」,他說:「什麼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全國的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的話。」
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了。1906年,切音字運動積極分子朱文熊寫了一本名為《江蘇新字母》的書,書中將漢語分為三類,其中有一類就名為「普通話」。他說,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
朱文熊提出「普通話」這一說法後,並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當時人們稱各省普遍通用之話為「藍青官話」,「藍青」本意為顏色混雜、不純粹,「藍青官話」是指夾雜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話。因為這種話多是在官場使用,所以稱為"官話"。
後來,大家都開始說這種人人都明白的話了,使用這種話已經不再僅限於「官」了,民國初年就出現了「國語」一詞,「國語」代替了「官話」。較之「官話」,「國語」有了「民」的味道。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進行文字改革時,語言專家對「普通話」這一詞的使用進行過嚴肅的科學論證,稱「官話」顯然是不可以的;稱「國語」也是不妥的。
因為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漢語,還不能稱普遍通用的漢民族共同語為「國語」。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漢語」又嫌音節過長,於是才採用了節縮的方式,稱之為」普通話「。
7. 普通話是誰發明的
普通話」這個概念,最早是清朝末年「切音字運動積極分子朱文熊提出來的。他在1906年寫了一本叫《江蘇新字母》的書,把漢語分成三類,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他還註明: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當時人們稱之為「藍青官話」。元明清以來,北京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8. 誰創造了普通話
說我呢吧?!~謝謝誇獎啦~~
9. 普通話是誰提出的
「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范,確定標准。「這種事實上已經逐漸形成的漢民族共同語是什麼呢?這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為簡便起見,這種民族共同語也可以就叫普通話。」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