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量子是誰發明的

量子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03 20:05:58

1. 量子手環是誰發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主持的量子隱形傳態研究項目組2013年測出,量子糾纏的傳輸速度至少比光速高4個數量級。

量子手環是基於量子糾纏原理開發出的一種高度靈敏的微弱磁場檢測儀,將人體器官標准生物磁場波變成代碼,儲存在電腦晶元中,提取所需檢測項目的生物磁場波與電腦晶元中標准生物磁場波進行對照,。

檢測的生物磁場波與標准磁場波相同,儀器發出共振信號,表示人體健康,反之則產生非共振信號,表示人體處於非健康狀態。








(1)量子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理論建立

量子物理學是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學科,是研究原子、分子以至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和性質的基本理論。

量子理論的突破首先出現在黑體輻射能量密度隨頻率的分布規律上。1900年10月,由於普朗克解釋黑體輻射現象,將維恩定律加以改良,又將玻爾茲曼熵公式重新詮釋,得出了一個與實驗數據完全吻合普朗克公式來描述黑體輻射。

普朗克提出能與觀測結果很好地符合的簡單公式,實驗物理學家相信其中必定蘊藏著一個尚未被揭示出來的科學原理。

普朗克發現,如作如下假定則可從理論上導出其黑體輻射公式:對於一定頻率ν的輻射,物體只能以hν為能量單位吸收或發射它,h稱之為普朗克常數。換言之,物體吸收或發射電磁輻射,只能以量子的方式進行,每個量子的能量為E=hν,稱為作用量子。

從經典力學來看,能量不連續的概念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在詮釋這個公式時,通過將物體中的原子看作微小的量子諧振子,不得不假設這些量子諧振子的總能量不是連續的,即總能量只能是離散的數值(經典物理學的觀點恰好相反)。

普朗克進一步假設單獨量子諧振子吸收和放射的輻射能是量子化的,這一觀點嚴重地沖擊了經典物理學。量子論涉及物質運動形式和運動規律的根本變革。

首先注意到量子假設有可能解決經典物理學所碰到的其他疑難的是愛因斯坦。他試圖用量子假設去說明光電效應中碰到的疑難,提出了光量子概念,認為輻射場就是由光量子組成。每一個光量子的能量E與輻射的頻率ν的關系是E=hν。採用光量子概念之後,光電效應中出現的疑難隨即迎刃而解。

至此普朗克提出的能量不連續的概念,才逐漸引起物理學家的注意。就這樣,一位謹慎的物理學家普朗克掀起了20世紀初量子物理學革命的帷幕。

2. 中國的量子通信衛星是誰發明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主任潘建偉

3. 量子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好幾個
人物主要是
普朗克
愛因斯坦
波爾

4. 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是誰

量子理論的主要創立者都是沃納·海、保羅·狄、埃爾溫。

1925年,泡利25歲,海森堡和恩里克·費米(EnricoFermi)24歲,狄拉克和約當23歲。薛定諤是一個大器晚成者,36歲。玻恩和玻爾年齡稍大一些,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貢獻大多是闡釋性的。

愛因斯坦的反應反襯出量子力學這一智力成果深刻而激進的屬性:他拒絕自己發明的導致量子理論的許多關鍵的觀念,他關於玻色-愛因斯坦統計的論文是他對理論物理的最後一項貢獻,也是對物理學的最後一項重要貢獻。

(4)量子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1923年路易·德布羅意(LouisdeBroglie)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光的粒子行為與粒子的波動行為應該是對應存在的。他將粒子的波長和動量聯系起來:動量越大,波長越短。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想法,但沒有人知道粒子的波動性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它與原子結構有何聯系。然而德布羅意的假設是一個重要的前奏,很多事情就要發生了。

5. 量子糾纏是誰發現的

是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等人提出一種波,其量子態(就是愛因斯坦與同僚玻理斯·波多斯基、納森·羅森於1935年提出以其姓氏字首為名的愛波羅悖論),既然是他們三個提出的,那麼量子糾纏的發現和他們三人肯定脫不了關系,具體的發現過程就看資料吧~比如:一九八二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特和他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叫作「量子糾纏」的關系。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系,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都一直保持著糾纏的關系,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量子糾纏已經被世界上許多實驗室證實,許多····

6. 量子力學是誰創立的

1900年,普朗克在對熱輻射的研究中第一個窺見了量子。這一年的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會議上宣布了他的偉大發現---能量量子化假說,根據這一假說,在光波的發射和吸收過程中,發射體和吸收體的能量變化是不連續的,能量值只能取某個最小能量元的整數倍,這一最小能量元被稱為「能量子」。普朗克的能量子概念第一次向人們揭示了微觀自然過程的非連續本性,或量子本性。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說,進一步發展了量子概念。愛因斯坦認為,能量子概念不只是在光波的發射和吸收時才有意義,光波本身就是由一個個不連續的、不可分割的能量量子所組成的。利用這一假說,愛因斯坦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等實驗現象。光量子概念首次揭示了光的量子特性或波粒二象性,即光不僅具有波動性,同時也具有粒子性。 繼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之後,玻爾進一步發現了原子系統的量子特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概念成功地應用於氫原子系統,並根據盧瑟福的核型原子模型創立了玻爾原子理論。這一理論指出,原子中的電子只能存在於具有分立能量的定態上,並且電子在不同能量定態之間的躍遷是本質上非連續的。 1924年,在愛因斯坦光量子概念的啟發下,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假說,最終將光所具有的波粒二象性賦予了所有物質粒子,從而指出了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或量子特性。德布羅意的物質波概念為人們發現量子的規律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最初的理論 終於在1925-26年間,定量描述物質量子特性的最初理論---量子力學誕生了,並且是以兩種不同的面孔---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接連出現的。1925年7月,海森伯在玻爾原子理論的基礎上,發現了將物理量(如位置、動量等)及其運算以一種新的形式和規則表述時,物質的量子特性,如原子譜線的頻率和強度可以被一致地說明,這是關於量子規律的一種奇妙想法。之後,玻恩和約丹進一步在數學上嚴格地表述了海森伯的思想,他們指出了海森伯所發現的用於表述物理量的新形式正是數學中的矩陣,而物理量之間的運算就是矩陣之間的運算。同時,玻恩和約丹還發現了用於表達粒子位置和動量的矩陣之間滿足一個普遍的不對易關系,即[p,q]=ih。基於這一表達量子本性的對易關系,玻恩、約丹和海森伯終於建立了一個全新的量子理論體系---矩陣力學,這一理論只涉及測量結果,而並不涉及原子系統的量子狀態和測量過程。

7. 量子力學是誰發現的愛因斯坦嗎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世界結構、運動與變化規律的物理科學。它是20世紀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大飛躍,量子力學的發現引發了一系列劃時代的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19世紀末正當人們為經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時候,一系列經典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一個接一個地發現了。德國物理學家維恩通過熱輻射能譜的測量發現的熱輻射定理。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了解釋熱輻射能譜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在熱輻射的產生與吸收過程中能量是以hV為最小單位,一份一份交換的。這個能量量子化的假設不僅強調了熱輻射能量的不連續性,而且與輻射能量和頻率無關由振幅確定的基本概念直接相矛盾,無法納入任何一個經典範疇。當時只有少數科學家認真研究這個問題。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經過認真思考,於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說。1916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發表了光電效應實驗結果,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說。
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為解決盧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不穩定(按經典理論,原子中電子繞原子核作圓周運動要輻射能量,導致軌道半徑縮小直到跌落進原子核,與正電荷中和),提出定態假設:原子中的電子並不像行星一樣可在任意經典力學的軌道上運轉,穩定軌道的作用量fpdq必須為h的整數倍(角動量量子化),即fpdq=nh,n稱之為量子數。玻爾又提出原子發光過程不是經典輻射,是電子在不同的穩定軌道態之間的不連續的躍遷過程,光的頻率由軌道態之間的能量差AE=hV確定,即頻率法則。這樣,玻爾原子理論以它簡單明晰的圖像解釋了氫原子分立光譜線,並以電子軌道態直觀地解釋了化學元素周期表,導致了72號元素鉛的發現,在隨後的短短十多年內引發了一系列的重大科學進展。這在物理學史上是空前的。
由於量子論的深刻內涵,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對對應原理、矩陣力學、不相容原理、測不準關系、互補原理。量子力學的幾率解釋等都做出了貢獻。
1923年4月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發表了X射線被電子散射所引起的頻率變小現象,即康普頓效應。按經典波動理論,靜止物體對波的散射不會改變頻率。而按愛因斯坦光量子說這是兩個「粒子」碰撞的結果。光量子在碰撞時不僅將能量傳遞而且也將動量傳遞給了電子,使光量子說得到了實驗的證明。
光不僅僅是電磁波,也是一種具有能量動量的粒子。1924年美籍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發表了「不相容原理」:原子中不能有兩個電子同時處於同一量子態。這一原理解釋了原子中電子的殼層結構。這個原理對所有實體物質的基本粒子(通常稱之為費米子,如質子、中子、誇克等)都適用,構成了量子統計力學———費米統計的基點。為解釋光譜線的精細結構與反常塞曼效應,泡利建議對於原於中的電子軌道態,除了已有的與經典力學量(能量、角動量及其分量)對應的三個量子數之外應引進第四個量子數。這個量子數後來稱為「自旋」,是表述基本粒子一種內在性質的物理量。
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了表達波粒二象性的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系:E=hV,p=h/入,將表徵粒子性的物理量能量、動量與表徵波性的頻率、波長通過一個常數h相等。
1925年,德國物理學家海森伯和玻爾,建立了量子理論第一個數學描述———矩陣力學。1926年,奧地利科學家提出了描述物質波連續時空演化的偏微分方程———薛定諤方程,給出了量子論的另一個數學描述——波動力學。1948年,費曼創立了量子力學的路徑積分形式。
量子力學在低速、微觀的現象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的意義。它是現代物理學基礎之一,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表面物理、半導體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低溫超導物理、量子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中,都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量子力學的產生和發展標志著人類認識自然實現了從宏觀世界向微觀世界的重大飛躍。

8. 世界上第一個量子計算機是由誰領導的團隊研製成功的

潘建偉 潘建偉,男,漢族,1970年3月生,浙江東陽人,物理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8月加入九三學社。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安徽省第十一屆委員會主委。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第十一屆政協常委。第十一屆全國青聯副主席,第九屆中國科協副主席,第五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2017年9月9日,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中,潘建偉榮獲「物質科學獎」和100萬美元。[1] 2017年12月19日,潘建偉入選《自然》2017十大科學人物、獲稱「量子之父」。

9. 量子是林躍慶發明的嗎

量子是物理學家提出的概念、理論,最早由德國人在1900年提出,後來的學者不斷發展了它

10. 量子力學是誰發現的

量子概念是1900 年普朗克首先提出的,其間,經過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玻恩、海森伯、薛定諤、狄拉克等許多物理大師的創新努力,到 20世紀 30 年代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量子力學理論.

不是一個人建立的,但是一般認為最早建立的是普朗克

拓展資料:

一,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學科。它提供粒子「似-粒」、「似-波」雙重性(即「波粒二象性」)及能量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數學描述。它和經典力學的主要區別在於:它研究原子和次原子等「量子領域」。量子力學的進一步研究課題為:宏觀物質在十分低或十分高能量或溫度才出現的現象。

二,普朗克:

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

且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他因發現能量量子化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閱讀全文

與量子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