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擔保物權求教
1、所有權保留是指在移轉財產所有權的商品交易中,根據法律的規定或者當事人的約定,財產所有人移轉標的物的佔有於對方當事人,但仍保留其對該財產的所有權,待對方當事人支付一部或全部價款或完成特定條件時,該財產的所有權才發生移轉的一種法律制度。所有權保留適用於買賣、互易、贈與等領域,以買賣合同中的所有權保留條款最為常見。例如當事人A、B在分期付款買賣車輛的合同中約定出賣人A在購買人B付清全部車款前保留車輛的所有權,購買人B對車輛只能佔有和使用,待購買人B付清全部車款後,出賣人A為購買人B辦理車輛所有權轉移登記時,購買人B才取得該車的所有權。
2、流押條款是指抵押人和抵押權人事先約定,在債務人清償期屆滿而抵押權人未受清償時,抵押物的所有權轉移給抵押權人所有。
我國法律嚴格禁止流押條款。其理由主要有三:一、保護債務人。當一個人在經濟上異常窘迫,而事實上又急切需要的情況下,往往會向第三人舉債,債權人有可能利用債務人的這種不利處境,迫使債務人與其訂立流押條款,以價值較低的債權獲得市場價值較高的擔保財產的所有權,這實際上是一種變態式的高利貸行為(名符其實的暴利行為)如果任其發展,將極大地損害債務人的利益。二、有利於保護抵押權人以外的其他債權人。如果擔保財產的價值大大高於被擔保的債權的價值,則在抵押權人獲得優先受償後,還會有剩餘的價值由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受償。如果抵押權人通過流押條款直接獲得擔保財產的所有權,則對於其他債權人是極為不利的。三、保護債權人。市場如戰場,變幻莫測,一個物品可能早上還值十元,晚上可能就一文不值了。雖然此時有利債務人,而簽訂流押條款時雙方又是自願的,從表面上看,應承認流押條款有效,否則有可能阻礙債務人的融資途徑,也正因為如此,日本民法僅對流質條款有禁止規定,於流押條款則無明文規定,可見流押條款在日本立法論上是有疑問的。由於我國物權法明文規定流押條款絕對無效,所以在我國立法論上,流押條款的效力是確定無疑的。我國法律之所以規定流押條款絕對無效,我想是基於公平原則的考慮,如果承認流押條款有效,無異於承認債務人逃避債務的行為是合法的。
3、「抵押權未登記的,按債權比例清償」--是指未登記的抵押權之間的清償順序相同,沒有先後之分,各抵押權人按照各自的債權比例平等受償,也就是你所說的「未登記的抵押權實現起來」「沒有先後順序」,同普通「債權的實現是一樣的」即都不以權利成立的先後順序依次受償。
4、抵押權分為不動產抵押權、動產抵押權和權利抵押權,花瓶是動產,所以也能抵押(特別是當這個花瓶是古董,而債權人又同意抵押時)
另外,動產抵押采登記對抗主義,即動產抵押合同不以登記為生效要件,也就是說,未登記的動產抵押照樣有效,只是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你所說的「未登記的抵押權實現起來」「沒有先後順序」指的正是這個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未登記的抵押權」只能是動產抵押權或權利抵押權(不能是不動產抵押權,因為不動產抵押權必需進行登記,不登記的不動產抵押權的法律效力絕對無效)
《物權法》第一百八十條 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下列財產可以抵押:
(一)建築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不動產
(二)建設用地使用權;—權利
(三)以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經營權;—權利
(四)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 動產
(五)正在建造的建築物、船舶、航空器;—不動產、動產
(六)交通運輸工具;—動產
(七)法律、行政法規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財產。—不動產、動產(花瓶)、權利
② 跟村委會簽訂的土地轉讓合同有效嗎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出讓。出讓是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在承包經營期限內,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地轉讓給他人。這種出讓可以採取雙方協商的形式地可以採取招標投標的辦法。
二是繼承。我國《繼承法》不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繼承,其主要理由是考慮到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基於承包合同而產生的點有一定的身份性。同時也是為了土地的有效利用,防止土地撂荒。這種考慮,應當說並非沒有道理。但我認為,既然法律明確規定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為用益物權測應當允許農地承包權的繼承。
三是抵押。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能否抵押,理論上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將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除滿足農民基本生活資料以及生產資料的土地不得抵押以外,其他的土地應當允許農民將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可以為農民進行農業融資提供條件,也能發揮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一種用益物權的價值。當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的,在實現抵押權時,不得改變農地的用途。
四是出租。在我國實踐中,己經存在允許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的做法。例如,《海南省第二輪土地承包若干規定》第18條中就規定:在承包期內,經發包人同意,承包方可以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租賃,但不得改變土地的集體所有性質和農業用途。這一規定是值得肯定的。當然,出租的期限不應該超過承包經營權的期限。租賃關系主要由合同來確定,承租人享有的租賃權主要是債權而不是物權。
五是贈與、互易。贈與就是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將承包經營權無償轉讓給他人;互易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相互交換土地承包經營權,它們都是承包經營權的轉讓方式。在這兩種轉讓方式中,承包人並沒有收取轉讓的費用。
六是轉包。轉包是指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將所承包的土地轉讓給他人承包。在轉包後,原土地承包經營權仍然存在。值得討論的是,在轉包以後,受讓人所取得的承包經營權是否仍然具有物權效力?我認為,如果受讓人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測基於轉包所取得的承包經營權仍具有物權的效力,但如果受讓人不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測基於轉包所取得的承包經營權並不當然地具有物權的效力。這種權利只有在登記以後才可以稱為物權。非經登記的測只是合同權利的轉讓。在轉包關系中,承包人既可以以有償的方式進行轉包,也可以以無償的方式進行轉包。
七是入股。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可以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並按照該股份獲取一定的收益。在土地股份合作制中立地承包經營權的作價方式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加以確定。
你的情況屬於第六種方式,目前你們簽定的合同是不合法的,需要登記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申請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
③ 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必須適用,否則怎麼保護購買人的利益,要知道給犯罪分子的錢是很難追回來的,如果不適用,受損失最大的將是善意取得人。
④ 根據物權法原理,下列行為中屬於財產所有權繼受取得的根據是
你要搞清楚繼受取得是從權利人處取得,而原始取得,你就和之前的權利人木有關版系。善意取得後,原權權利人是不能向你主張權利的。比方講,取得物上有個抵押權,你善意取得了所有權,那麼原抵押權人不能對你行使抵押權。繼承就不一樣了,你繼承財產的同時,債務也繼承了。拾得遺失物和發現埋藏物的規則基本一致,你拾得埋藏物,經過法定期間,取得所有權後,那個原所有權人就不能來找你啦。理解否?
⑤ 善意取得和繼受取得的區別是什麼啊
1、處理人權利不同。
善意取得的受讓人獲得的財產是從無處分權人那裡獲取的;繼受取得的受讓人獲得的財產是從原所有人那裡取得對某項財產的所有權。
2、構成要件不同。
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為存在無處分權、受讓財產時是善意的、完成法定公示和支付合理價格;繼受取得的構成要件是出讓人持有財產所有權、通過贈與或互易、繼承。
買賣合同屬於繼受取得的原因是民事主體雙方達成協議,出賣人一方將出賣財產交給買受人一方所有,買受人接受此項財產並支付價款。通過買賣,由買受人取得了原屬出賣人的財產所有權。合同為原始人所有且具有處理權,因此不屬於善意取得而是繼受取得。
(5)互易取得物權擴展閱讀:
善意取得的適用范圍:
1、動產。傳統民法上,善意取得通常指動產善意取得,我國《物權法》第106條對此給予肯定。
2、不動產。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規定善意取得制度適用不動產,但不包括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
3、佔有脫離物。我國《物權法》第107條規定,若原權利人兩年內沒有請求返還原物,受讓人即可獲得被無權處分的遺失物。若該遺失物是受讓人通過拍賣或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主張返還請求權的原權利人在兩年內未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受讓人可不返還遺失物。
4、網路虛擬財產。我國《民法總則》第127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對網路虛擬財產予以承認。
⑥ 物權法中繼受取得中互易是什麼意思
行為人以貨幣之外的財物相互交換
⑦ 誰幫我解釋一下「善意取得」的概念
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或不動產的佔有人,在不法將財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後,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財產時出於善意,即可依法取得對該財產的所有權的法律制度。受讓人在取得財產所有權以後,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轉讓人(佔有人)賠償損失。根據我國司法實踐,贓物、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等都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另外受讓人無償取得某項財產的,則不論其取得財產時是善意還是惡意,亦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從我國學理和司法實踐來看,善意取得應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讓與人必須是基於所有權人的意思佔有財產。因此贓物、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遺失物、漂流物等不適用善意取得。但第三人如果是從出賣同類物品的公共市場上買得的,則即使是贓物、遺失物,仍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第二,財產必須是依法可以流通的財產。法律禁止或限制流轉的物,如爆炸物、槍支彈葯、麻醉品、毒品等,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國家專有的財產以及法律禁止或限制流轉的國有財產,也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國有企事業單位佔有的,依法可以由這些單位處分的國有財產,與集體和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一樣,適用於善意取得制度。 第三,受讓人必須通過交換取得財產。受讓人取得財產必須是通過買賣、互易、債務清償、出資等具有交換性質的行為實現。如果通過繼承、遺贈、贈與等行為取得財產,不適用善意取得。 第五,受讓人取得財產時出於善意。受讓人善意,是指受讓人相信財產的讓與人為財產的所有人。受讓人在讓與後是否為善意,並不影響其取得所有權。 物權法頒布後,明確規定了不動產也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所以以前學界關於不動產是否適用善意取得的爭議也有了定論,即在善意取得的情形下,只要完成了不動產的公示方式--過戶登記,不動產的所有權就發生合法有效的轉移。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貨幣和無記名證券是一種特殊動產,持有者就是貨幣和無名證券上所記載的權利的主體,因此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時,不考慮受讓人主觀上是否屬於善意,也不考慮讓與人獲得佔有時基於所有權人的意志。記名證券則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⑧ 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民法權威速來解答)
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不動產的善意取得要符合以下要件:
第一,讓與人對讓與之不動產無處分權。
第二,受讓人取得不動產須基於有償的法律行為。這是善意取得制度保護交易安全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要適用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受讓人取得不動產必須是通過買賣、互易等具有交換性的行為。如果是基於非法律行為取得不動產,則沒有適用善意取得的空間。
第三,受讓人須為善意。此處的善意我們可以理解為受讓人非基於故意和重大過失,而對轉讓人無處分權的情形不知情。
第四,已作權利的變更登記。登記是不動產物權存在的主要表徵方式,如果受讓人沒有及時作權利的變更登記,也沒有善意取得適用的餘地。
符合以上條件即可適用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原權利人只能向無權處分人要求賠償,而不能向受讓人行使物權請求權。
你可以去看下http://news.sohu.com/20070403/n249161297.shtml
這上面介紹的很詳細
⑨ 2020年民法典頒布,是要等民法典出來後再備考法考嗎
當然越早復習越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將於2020年5月交由全國人大表決通過。民法是權利之法,它所調解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極為廣泛,小到去菜市場買根黃瓜,去交個電費,大到公司設立,買賣飛機,還包括結婚買房,離婚財產分割等,民法與我們生活聯系十分密切。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那民法典的出台將對法考產生什麼影響呢?
事實上,《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最為重要的影響,在其對民事規范之改變,而這些改變往往是考試重點,筆者擇其重點介紹如下:
1、流押(質)制度
《物權法》
第一百八十六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
第二百一十四條 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擅自使用、處分質押財產,給出質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一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
解析
按照《物權法》的規定,當事人之間做出流押(質)的約定時,應屬無效,但《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並未直接否認該行為的效力,而是明確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即抵押權人可就抵押財產實現抵押權。
我們知道無效之評判在民法中是最強烈之否定,一味無效,並不能很好處理民事問題,並有可能損害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而規定,抵押權人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一方面不會損害抵押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促進資金流通,真正發揮抵押權的功能,顯為立法之進步。
這里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物權法》會規定,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呢?
因為,此時抵押人處於劣勢地位,如果抵押財產價值大於應實現的債權額,當債務人到期不清償債務就講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時,就會使得抵押權人獲得超額利益,這顯然不道德,亦不能為誠實信用原則所容納。
這邊需要注意的是,在債務履行期屆滿時,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當事人可以約定將抵押物作價抵償債務,這是抵押權實現的一種方式,不是流押(質)的規定,同學們需要注意哦。
抵押物轉讓問題
1《物權法》
第一百九十一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2《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六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解析
抵押物轉讓在《物權法》中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曾經,老師給學生們的總結如下:
(1)抵押物僅指抵押物所有權變動而言如出賣、贈與、互易、出資、抵債,對抵押物設立抵押、質押、出租則不受限制。
(2)抵押權人同意,可轉讓,抵押人應當將轉讓所得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或提存;
(3)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行使滌除權即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為清償,可轉讓;
(4)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物的買賣合同有效。
在這種模式下,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也未行使滌除權時,抵押物是否能發生轉讓,在動產情況下,得看受讓人是否善意,在不動產情況下,就不能轉讓。
如今,根據《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關於抵押物的轉讓,原則上明確,抵押期間抵押人有權轉讓抵押物,不論是否經過抵押權人同意,僅在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並且,抵押物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事實上,對抵押權人而言,不論抵押物在誰手中,只要抵押權存在即可。《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更有利於抵押物流通,發揮抵押物的擔保功能,促進資金融通。此一改變,順應時代發展之潮流。
總之,《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影響深遠,同學們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