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著作權與肖像權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一、著作權與肖像權的沖突類型
在與肖像有關的美術、攝影作品中,由於著作權的主體與肖像權的主體不一致,因此二者常常會發生沖突。從實踐中看,這種沖突表現為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委託創作的作品中著作權與肖像權的沖突。
當委託人委託他人為自己畫像、攝像、塑像時,如果委託人只能得到自己的照片、畫像或塑像,而不得到照片、畫像或塑像的著作權時,就會造成肖像權的主體與著作權的主體不同一的情況。在這種不同一的情況下,不管是作為肖像權主體的委託人營利性使用自己的照片、畫像或塑像,還是作為著作權主體的受託人營利性使用照片、畫像或塑像,都可能侵犯對方的權利。具體說,有以下幾種情形:
1.受託人(委託人)未經委託人(受託人)同意,自己或許可他人在廣告、商標、產品說明書等商業性書面材料中使用照片、畫像作品;
2.受託人(委託人)未經委託人(受託人)同意,自己或許可他人在商業櫥窗或商業性服務設施,如餐廳、飯店、旅館、商場等處張貼、懸掛或擺設照片、畫像或塑像作品;
3.受託人(委託人)未經委託人(受託人)同意,自己或許可他人使用照片等作品製成掛歷或作為刊物封面等;
4.受託人(委託人)未經委託人(受託人)同意,將照片等作品參加展覽、比賽等活動;
5.受託人(委託人)未經委託人(受託人)同意,將照片等作品作其他營利性使用。
第二種類型:以他人為原形創作肖像作品,著作權和肖像權的沖突。
以他人為原型創作肖像作品時,如果著作權主體和肖像權主體不一致,同樣會發生沖突,具體情形和上述的差不多。
這里要注意區別以他人為原型創作的肖像作品和委託他人創作的肖像作品。這兩種類型的作品存在以下主要差別:
1.以他人為原型創作肖像作品時,作品創作者一般應向他人(模特)支付報酬;而在委託創作的情況下,則是委託人向作品創作者支付報酬。
2.以他人(模特)為原型創作的肖像作品,作品的著作權人為創作者而非模特,而委託創作情況下,委託人和受託人可對著作權歸屬作出約定,既可屬委託人,也可屬於受託人。如果雙方當事人無約定或約定不明,則著作權屬於受託人。
3.以他人(模特)為原型創作的肖像作品;作品原件所有權歸創作者而非模特;而在委託創作的情況下,作品原件所有權一般歸委託人,除非雙方另有約定。
二、解決著作權與肖像權沖突的立法例
為了避免著作權與肖像權的沖突,許多國家的著作權法規定了相應的法律原則。
針對上述第一種沖突,各國立法例中出現了四種具有代表性的解決沖突的做法。
1.以美國為代表。美國版權法沒有針對與肖像有關的委託作品的原始著作權歸屬作出約定,而是把委託作品作為僱傭作品對待,統一適用僱傭作品著作權的歸屬原則,其著作權一律歸僱主(委託人)所有。
2.以摩納哥為代表。該國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除合同另有約定外,與肖像有關的作品載體轉移時,其著作權也隨之轉移。二這樣,雖然公民在委託他人為自己拍攝、畫像或塑像時,這些作品的原始著作權在理論上屬於受託人,但委託人只要取得該作品,也就取得了作品的著作權。美國與摩納哥的著作權立法通過使著作權與肖像權主體保持一致,從而較好地解決了二者的沖突。
3.以英國為代表。英國1988年的著作權法刪除了「委託作品」這一概念,原則上規定除僱傭作品外,所有作品,其原始著作權均屬作者,但又允許當事人以契約加以變更。這樣,有關當事人可以通過契約約定肖像作品著作權的歸屬。這種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著作權與肖像權的沖突,但實踐中並不是人人都會意識到這個問題。因而當契約未就著作權作出約定或約定不明時,著作權的歸屬不明,著作權與肖像權的沖突仍未著作權與肖像權的沖突仍未能解決。
4.以法國為代表。法國著作權法第1條規定,所有作品的著作權只能由作者享有。委託人的肖像權,則由民法加以保護。這樣,如受託人行使自己的著作權侵犯了委託人的肖像權,委託人有權依民法請求保護。第三人要使用有關肖像作品,必須徵得著作權人和肖像權人的雙重許可。這種做法太消極,也太繁雜,不利於科技文化的交流與進步。
針對上述第二種沖突,大多數國家都把問題留給當事人自己解決。但也有一些國家通過著作權法對作者的著作權進行一定限制,以減少著作權與肖像權的沖突。這種立法例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
1.通過鄰接權保護肖像作品。例如義大利著作權法第86條、第99條,把攝影作品、戲劇的布影作品、個人書信及肖像、工程項目等作品的專有權,通過鄰接權加以保護。土耳其著作權法第85條、86條也把肖像作品的專有權歸人鄰接權中。一般說來,鄰接權的期限要短於著作權,權利范圍也要小於著作權,所以對肖像作品進行鄰接權保護實質上是對肖像作品著作權進行了限制,使其專有權期限變短了,權利范圍縮小了。
2.直接通過著作權法對肖像作品著作權人的權利加·以限制。例如多米尼加著作權法第51條規定:畫像、塑像及攝像的被畫、被塑、被攝之人,有權禁止展出其肖像或以其他商業性方式展出其肖像,肖像作品作者或其他人未經許可進行展出,將視為侵權行為,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三、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
我國著作權法對於上述第一種沖突,採取了與英國1988年著作權法基本相似的做法。所不同的是我國著作權法使用了「委託作品」這一概念。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17條的規定,受委託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託人和受託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於受託人。據此,有關當事人在委託他人為自己拍攝照片、繪畫肖像或塑像時,首先可以通過合同約定著作權的歸屬。如果無約定或約定不明,則著作權歸創作者所有。
我國著作權法雖然作出了上述規定,但並不能完全避免著作權與肖像權分屬不同主體而發生的沖突因為在實際生活中,真正懂得著作權法原理的並不多,所以主動通過合同進行明確約定的並不多見,大量的則是未約定或約定不明一這種缺陷在國家版權局《關於對影樓拍攝的照片有無著作權的答復》中得到了一定克服。
《答復》第二項規定重復了著作權法第17條的規定。第三項則規定,「由於照片還可能涉及顧客的肖像權,因此影樓在行使著作權時應遵守民法通則第100條的規定,即營利性使用照片,須事先取得肖像權人的許可。」顯然,此項規定採取了人格權高於著作權的理論,規定了受託人在營利性使用自己擁有著作權的肖像作品時,負有事先取得肖像人許可的義務。但對於是否應向肖像權人支付報酬未作出規定。根據民法的公平原則,此項規定應擴大解釋為著作權人應向肖像權人支付報酬。
那麼,肖像權人是否有權營利性使用著作權人擁有著作權的肖像作品呢?對此,該《答復》第四項規定,如果委託人(肖像權人)和受託人(著作權人,以下同)在訂立委託合同時,合同明確約定委託人有權以復制、發行廣告等方式營利性使用照片,則委託人應有權在其經營活動范圍內營利性使用肖像作品。在委託人和受託人沒有約定委託人有權營利性使用肖像作品的情況下,如果有足夠理由認為受託人明知委託人將營利性使用肖像作品且沒有提出異議的情況下,雖然著作權屬於受託人,但委託人仍有權在其經營活動范圍內營利性使用照片。如果委託人和受託人沒有明確委託人有權營利性使用肖像作品,或者沒有理由認為受託人明知委託人將營利性使用肖像作品,則在著作權屬於受託人時,委託人慾營利性使用肖像作品,應事先徵得受託人許可。但不管在哪種情況下,委託人在使用肖像作品時,應向受託人支付相應報酬。
由上可見,《答復》對於在著作權人與肖像權人不同一的情況下,採用的是 「雙方相互許可制」,即不管哪方營利性使用肖像作品都須徵得對方同意並支付相應報酬。此種事後補救措施顯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著作權與肖像權的沖突。筆者以為,最好還是採用美國版權法的做法,統一規定著作權屬於委託人較恰當。此種做法雖然有忽視創作者的嫌疑,但在委託創作的情況下,受託人的根本目的是獲得報酬。所以只要規定委託人支付給受託人較高報酬,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至於以模特為原型創作的肖像作品,由於著作權屬於創作者,所以在著作權的歸屬問題上不會發生糾紛可能發生糾紛的是著作權人在使用自己的作品時會侵犯模特的肖像權或隱私權。對於這種沖突,法律可以留給當事人自己去解決。即規定由著作權人和肖像權人通過契約進行約定。如果無約定或約定不明,則應根據人格權高於著作權的原理,規定著作權在營利性使用肖像作品時,應事先徵得肖像權人許可,並支付相應報酬,否則應視為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Ⅱ 著作權是人格權還是身份權
我認為著作權中屬於人身權的有: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其中署名權為人格權外,其他均為身份權。具體理由如下:人格權具體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名稱權、姓名權、肖像權、等等。
人格權的特點有:(1)人格權是一種原始的權利,是與生俱來的。在這一點,人格權與權利能力一樣,始於出生、終於死亡。就人格權說,無所謂權利的取得。在姓名權,權利人對某一姓名取得姓名權,也許從命名時,從使用時,但仍要說他一出生就享有專用姓名的權利。(2)人格權是專屬權,或一身專屬權。人格權由權利人專有,不得讓與或繼承,也和權利能力一樣,不得拋棄,也不得由他人代位行使。(3)人格權是絕對權,具排他性、對世性。人格權是可以對抗一切人的。人格權被侵害時,有像物權被侵害時一樣的各種請求權。身份權是指公民因特定身份而產生的民事權利。也是人身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身份權並非人人都享有。身份權主要包括榮譽權、著作權、發明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等知識產權中的人身權以及監護權、親屬權等。
知識產權是所有者身份是以著作權人、發明人、專利所有人等出現的身份權利。這種身份權的保留時間是同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期相一致的。如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國家對著作權的保護期是作者逝世後的50年。
Ⅲ 著作權與人格、人格權之間的關系,要詳細,重謝。
著作權,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
其中著作人格權的內涵包括了公開發表權版、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他權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損害著作人名譽的權利。著作財產權是無形的財產權,是基於人類智識所產生之權利,故屬知識產權之一種,包括重製權、公開口述權、公開播送權、公開上映權、公開演出權、公開傳輸權、公開展示權、改作權、散布權、出租權等等。著作權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達形式,而不是保護思想本身,在保障私人之財產權利益的同時,須兼顧文明之累積與知識之傳播,演算法、數學方法、技術或機器的設計均不屬著作權所要保障的對象。
著作財產權又稱「著作經濟權」,使著作人身權的對稱,指作者及傳播者通過某種形式使用作品,從而依法獲得經濟報酬的權利。
人格權是社會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整個法律體系中的一種基礎性權利。現代世界各國憲法均將人格權的保護放在重要位置,民法中也有特別人格權或一般人格權的規定。同時,根據各種人權國際公約和人權法學理論,人格權也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盡管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確認和保護人格權的重要性,但對其性質仍有爭論,即人格權究竟是人權、憲法權利還是民事權利。
Ⅳ 著作權、人格和人格權關系
權利的一種劃分方法可以分為:人身權和財產權。人格權屬於人身權,著作權中大部分的權利屬於財產權。
Ⅳ 人格權是否必然高於身份權(0403)
是的。
人格權包括自然人的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和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名稱權、名譽權等;它的取得無需民事主體積極的行為,而是法律直接賦予的;伴隨著特定的民事主體而存在,離開了特定的主體而講人格權是毫無意義的。人格權的取得無需民事主體的積極行為,伴隨著民事主體的誕生而自然附著其上;民事主體享有的人格權是與身共生的,不得轉讓或拋棄;人格尊嚴不能剝奪,即使觸犯刑事的人,我們可以限制其人身自由甚至剝奪其生命,但其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等人格權則不能被剝奪,人格尊嚴權不因民事主體觸犯刑律而喪失;人格權的自然屬性強調的是「人生而平等」的社會思想,人所享有的人格權是法律賦予的,是通過法律的確認和實施而使人們的人格權最終得以實現的,人格權本質上屬於法定權利;在不同的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決定了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人格權所適用的主體范圍也不同。
身分權包括自然人的親權、親屬權、配偶權、榮譽權、著作署名權和法人的榮譽權、著作署名權等;它是民事主體因某種特定的身分而依法享有的權利,不是每個民事主體都毫不例外地享有的權利,也不一定所有的身分權都是終身享有的,而一旦具有某種身分,便依法享有相應的權利;身分權是以人格權為前提的權利,但它強調的不是單純的權利主體本身的權利,而是民事主體基於婚姻、血緣、親屬、社會地位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身分權不是民事主體固有的,而是通過一定的行為或事實取得或消滅的,但是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固有的(張三一生未婚,因而不享有配偶權);人格權是民事主體的必備權利,而身分權並不是民事主體的必備權利(張三一生沒有子女,他就沒有親權);身分權的客體不是身分關系中的對方當事人,而是基於某種身分的特殊利益,這種身分利益不僅包含了身分權人的利益,而且還包含了身分關系中相對人的利益。
Ⅵ 民法人格權與著作權法人格權
民法人身權包括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婚姻自由權等。
著作權法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
Ⅶ 著作人格權與民法中人格權的關系急急急
著作權包括有財產方面的權利,如有償許可轉讓;人格方面,如署名權。
Ⅷ 論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的區別和聯系
著作人格權與來著作源財產權區別在於定義不同與保護著作人權益范圍不同,唯一聯系就是維護著作人的權利。
著作人格權,又稱著作人身權,是著作權組成部分,其內涵包括了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他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損害著作人名譽的權利。
著作人格權主要是保護著作人之名譽、聲望或其他無形的人格利益,該項權利因具有一身專屬性,故不得讓與或繼承(著作權法第二十一條)。本權利包括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同一性保持權。
著作財產權又稱「著作經濟權」,是著作人身權的對稱,指作者及傳播者通過某種形式使用作品,從而依法獲得經濟報酬的權利。
使用權是指以復制、發行、出租、展覽、放映、廣播、網路傳播、攝制、改編、翻譯、匯編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權利。
Ⅸ 著作人身權與人格權的區別
1、內容上:著作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而人版格權包括生命權、權健康權、身體權、隱私權等涉及人格利益的權利。
2、部分權能的可繼承性:著作人身權中的發表權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繼承,但是人格權不可以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