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排除妨礙是債權還是物權
物權與債權的區別 :
一、物權與債權
(一)物權 物權在本質上是一種支配權,即是指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權利。
(二)債權 債權是請求權,是指權利人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二、物權與債權的聯系
在現代社會盡管物權與債權的基本區分仍被肯定,物權為支配權,債權為請求權。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有些權利盡管從性質上屬於債權,但是他們卻具有了為普通債權所不具備的物權的效力;也有一些權利盡管從性質上屬於物權,但是卻具有了為普通物權所不具備的債權的效力。基於此種現象,近現代民法上出現了物權債權化與債權物權化的理論,其主要描述的是物權與債權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或者相互混合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法律現象。
⑵ 排除妨害還是排除妨礙
排除妨害和排除妨礙定義和區別如下:
一、定義:
排除妨礙
指妨礙他人行使專民事權利屬或者享有民事權益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排除妨礙。
是指權利人行使其權利受到不法阻礙或妨害時,有權請求加害人或排除或請求人民法院強制排除;以保障權利正常行使的措施。
排除妨害
是公民生活中一條重要的權利,受法律保護。妨害是指以非法的、不正當的行為,或者以無權施加的設施對權利人的物或物權造成侵害或妨礙,現實地阻礙了特定物的權利人行使權利。
排除妨害請求的目的是消除對物權的障礙或侵害,使物權恢復圓滿狀態。危險是指相對人對已知物將來必然造成妨害或損害的行為或者設施狀態。危險是可以合理預見而不是主觀臆測的。
二、兩者主要區別是:
妨害是指有不利後果的,而妨礙不具備。
⑶ 「恢復原狀、排除妨害」是《物權法》的第幾條
《物權法》
第三十五條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
第三十六條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毀損的,權利人可以請求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
恢復原狀是指行為人導致他人財產損害後,應當進行修補,使財產恢復原有的狀態。物權請求權中的恢復原狀,主要是指對物的恢復原狀而非對人格利益遭受損害的恢復,它不同於恢復名譽,亦不同於合同被宣告無效以後的恢復原狀,後者是指通過返還財產,使當事人達到訂立合同前的狀態。在所有人的物受到他人侵害的情況下要充分保障所有人的利益,僅僅通過損害賠償的方法並不能滿足受害人的利益要求。金錢賠償畢竟不是萬能的,不能完全代替恢復原狀的方法,因為對物的侵害既可能造成毀損,也可能造成物的滅失。如果已造成物的滅失,當然只能採取損害賠償的方法,若僅僅造成物的毀損,則要考慮該物是否為可代替的物,能否在市場上購買到。如果是市場上能夠購買到的物,則在這些物受到侵害以後,通過賠償的辦法使所有人在獲得一定金錢以後,在市場上購買到替代物,這有利於充分維護所有人的利益,而且便於法院的判決執行。如果被毀損的物並不是可替代物而是特定的、在市場上難以購買到的,採用損害賠償的方法並不一定對受害人有利,受害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
排除妨害,是指當所有權的圓滿狀態受到佔有以外的方式妨害時,所有人對妨害人享有請求其排除、使自己的權利恢復圓滿狀態的權利。例如他人在自己的房屋附近堆放物品,導致出入困難,即可要求排除妨害。此處所謂「妨害」,是指已經實施了某種妨害所有人行使所有權的行為,在法律上不存在未來的可能造成妨害的情況。妨害一定是現實地造成了對他人的權利行使的阻礙,這是妨礙與危險的區別。此種請求權也是物權請求權的一項重要權利。
對於未來的妨害的排除,則應適用「消除危險」的請求權。此處所說的危險是指他人的行為或者設施可能造成自己佔有物的損害,此種損害尚未發生但又確有可能發生,對此種危險所有人也有權請求排除。例如請求鄰居拆除可能倒塌的建築物。當然危險必須是可以合理預見的,確實存在著某種危險,而不是主觀臆測的危險。所有人在行使消除危險的請求權時不考慮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故意或者過失。
⑷ 物權中關於排除妨害請求權的問題
這句話的意思是針對「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說的,可以這么理解,排除妨害請求權必須是存在現實的妨害無權的情形,所謂「可能妨害的」,在法律上不存在。
不知道我說明白了嗎
⑸ 未經登記的物權人可否行使排除妨礙請求權
未經登記的物權人,不能行使排除妨礙請求權,因為無法證明是物的權利專人,當然也就無法屬行使請求權。
《物權法》:
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七條 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
第三十五條 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
⑹ 排除妨礙被告是所有權人還是使用權人
1、所有權人是申請人,依據物權法規定,要求對用益物權人,也就是對使用權人進行排除妨礙,返還財產的權利。
2、被告是使用人,是佔用財物的人,是排除妨礙的對象。
⑺ 財產所有權 排除妨礙
排除妨害請求權是物權請求權的一種,是單方意思行為,不需要雙方合意。排除妨害請求權以物權之存在為前提,不具有物權則無排除妨害請求權。
排除妨害請求權與消除影響,損害賠償共同構成物上請求權,其各有各自應用的條件,排除妨害請求權基於他方的行為或物對自己的物可能造成妨害而請求他人排除,故此時損害尚未發生,倘若損害發生則不適用排除妨害,而應適用其他物上請求權。
樓主怎麼不設懸賞分啊?
⑻ 什麼是排除妨礙請求權
排除妨害請求權是公民生活中一條重要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妨害是指以非法的、不正當的行為,或者以無權施加的設施對權利人的物或物權造成侵害或妨礙,現實地阻礙了特定物的權利人行使權利。排除妨害請求的目的是消除對物權的障礙或侵害,使物權恢復圓滿狀態。
危險是指相對人對已之物將來必然造成妨害或損害的行為或者設施狀態。危險是可以合理預見而不是主觀臆測的。
遭受的危險或正被妨害特定的物依然存在,是權利人對現時妨害人行使請求權的前提。就是說這種妨害或危險應當是持續存在的。
在審判實踐中,權利人請求消除危險或排除妨害,不需要證明相對人具有過錯,只需要證明其享有物權的特定的物被他人妨害或遭受危險即可。因排除妨害和消除危險的費用由形成危險或妨害的相對人承擔。本條不受民事訴訟時效的限制。
民法第三十五條: 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
,《物權法》第三十四條 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
⑼ 對妨害物權的行為,物權人是否有權請求排除妨害
可以。
《物權法》
第三十五條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