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子書版權該給誰,需要行政干預嗎
出版社做版權銷售傳統上以紙書為主,間或搞一些圖書的影視劇本改編和其他形式的授權。如今數字出版風起雲涌,電子書的授權被提到議事日程,不僅中國是這樣,其他國家,特別是歐美一些國家也是如此。出版社向海外出售電子書版權通常通過如下幾個渠道:
其一,出版社直接向國外技術服務商提供授權,由其根據授權條件發布在相關載體上。這個方式最為普遍。有一本英漢拼音詞典,多年前授權給美國一家電子公司用於網路下載。後來通過協商,雙方又訂立合同,將該書用於更多載體中,其中包括安卓系統手機軟體模塊。這本書已經授權多年,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國內這種經營電子書的電子公司也不少,我就經常收到這樣的信息,我有一些作者朋友也經常收到這類詢價。
其二,通過圖書版權代理公司向海外出版商出售版權。這一點與紙書授權沒有區別。不過,電子書版權的授權常常與紙書授權分開進行。這是因為市場需要預熱,也需要培養。等相關市場成熟且有讀者需要時,電子書才有授權的可能。有一本書《對話:中國模式》。先授權紙書版權給韓國出版社,韓文版紙書出版後,市場歡迎並需要電子書,代理紙書版權的韓國代理公司才與出版社接洽,購買該書的電子書版權。
其三,現在出現了一批電子書代理公司,美國、中國有,其他國家和地區有沒有就不得而知。這些公司實力如何有待了解,因為我與他們的合作很少。他們與出版社聯系,將他們認為合適的書放在他們選中的書目中,然後跟出版社訂立一個批量版權購買協議,比如四五十本書一起購買。訂立這樣一個協議,一下子可以賣掉很多電子書的版權,數字看上去很美麗。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電子書市場還處在「圈地」階段,這個階段將作品的版權授給海內外電子公司風險不小,因為此時此刻成熟公司少,有經驗有品牌的更少。授權之前仔細考察很有必要,以免雞飛蛋打。
有關報酬的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先講一下國內的情況。授權國內電子公司出版、銷售電子書收益還不多。去年我看到一則報道說,國內電子書的售價相當於紙書的百分之二十五,如果一本紙書是二十元,如果是出版社與電子書製作銷售公司四六分成,如果是出版社與著作權人是五五分成,著作權人能獲得多少收益一目瞭然。我就聽說國內不少作者對授權電子公司出版、銷售電子書疑慮頗深。美國等國家的電子書出版、銷售情況似乎好一些,其電子書與紙書的定價之比也比我們國家高,有的甚至達到百分之七十五。如果要提高收益的比率,那就請自己製作電子書,然後交給國內外經銷商經銷。這相當於成書出口,只不過是紙介質換成了數字介質。
授權海外出版電子書,出版社內部的協調機制需要相應變化。如果是僅僅授權他人使用電子書權利,版權部門便可操作,因為翻譯、製作都是由外方承擔;如果是授權海外使用中文版權利,如果海外權利購買方需要原版存儲文件或者其他技術服務,就需要版權部門與相關編輯、數字出版部門協調。獲得的收益除了付給著作權人的那部分,余者全部歸出版社。至於出版社這部分收益如何分配,不同出版社有不同的規矩。據我了解,多數是歸出版社所有,如果成果突出,對相關人員予以獎勵。
經常有人問電子書授權給海外出版商以後如何監控銷售與收益問題,這非常難以回答。以前給海外出版社授權紙本書就存在這個問題,因而授權合同中經常有允許核查的條款。電子時代這個問題似乎好解決了,可以通過程序管理相關信息。問題是,任何機器都人操作的,也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交易雙方都信守游戲規則,就無需監控;交易雙方沒有誠信,彼此互不信任,即便搞出世界上最復雜的監控程序,也是無濟於事的。交易的根本前提是相互信任。有人問可否搞出第三方監控機制,這似乎沒有可操作性。
電子書的海外授權除了授權標的與以往不同之外,合同也大不一樣。這裡面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特別是與電子信息傳播相關的新技術、新概念、新術語。去年我就碰到兩家美國公司,一家希望購買圖書版權,另一家打算批發電子書給美國和英國圖書館。由於他們提供的合同是英文版且其中涉及很多信息網路傳播的特定概念和術語,我一時搞不懂,更不知道如何把握。我就請對方將合同草案翻譯成中文,一個說沒有這種人員,另一個倒是翻譯出來了,意思也看懂了,可是依然沒有把握。當然國內出版社也有跟這兩家合作的,直接訂立了英文版合同。也許這些出版社有這種通曉中美法律、中美出版行業、中美信息網路技術概念和術語的人,有這個把握,我實話實說沒有這個水平,這兩個生意沒做成——因為我絕對不簽看不懂沒把握的合同。所以擁有懂英文、出版、版權、信息技術和法律是電子書版權銷售的一個重要條件。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特別重視。一個是電子書的授權使用載體、手段或者場合需要嚴格的界定,僅僅一個「信息網路傳播權」是不可以的。實際上我們購買國外圖書的電子書版權也是受這個限制的,權利界定明確,合同才容易操作,也便於了解收益是否正常。另一個是原書的檔案管理,尤其是電子文檔的管理。美國一家電子公司對一本中文學習字典有興趣,可惜授權方找不到電子檔案。正好有新加坡一家出版公司對該書的新加坡紙版感興趣,這本書才請人重新錄入,一千七百多頁的字典錄入不僅耗時多而且費力大,光是校訂就找了好幾個人,做了好長時間。管好電子書稿等與書有關的檔案不僅有利於版權輸出,還對圖書的宣傳有極大好處。我就發現有出版社請我推廣紙書和電子書版權,結果信息不全,索要多次,依然如此。對方告訴我,他們就知道這些,更多的信息不了解。我猜想出書的時候肯定弄全了,只是後來沒有整理,更沒有歸檔管理。檔案管理是版權輸出的重要前提。
⑵ 投國內期刊,如果作者單位是國外,怎麼寫版權協議
1.相關的外文報刊及書目
外文報刊是出版社引進版權信息的重要來源,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掌握國外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這類報刊比如說有美國的《出版商周刊》,英國的《書商》雜志,法國的《圖書周刊》,日本的《出版月報》,德國的《德國圖書報》等。另外,《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報紙的書評版也是較為重要的外文出版資訊載體。此外,美、英、法、德、日等國每年出版的《在版圖書》也是值得參考的資料。目前,我國的出版社對這些外文報刊還缺少足夠的重視,這就使得原本已不充分的海外版權貿易信息渠道更加顯得狹窄。
除了外文報刊之外,一些書目信息也應是出版社不可忽視的版權信息源。比如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總公司等從事原版圖書進出口貿易的公司提供的進口圖書出版信息較為全面,它們編發的新書征訂目錄也應是我們暈要的版權貿易信息參考資料。此外,國外出版社發行圖書時編制的新書目錄,以及由國外同行寄贈的書刊目錄,同樣是我們直接獲取圖書出版信息的較好渠道。
2.國際書展
在現代出版業中,連接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直接形式就是國際書展、國際圖書博覽會以及現代互聯網技術。國際書展已演變為促進圖書市場全球化的主要形式。
版權貿易歷來是國際書展的主要目的之一,而書展在現實中也已成為版權貿易的重要場所。參加書展,我們不僅可以探測世界出版氣候、溝通出版信息、開發圖書貿易市場、了解出版界的最新行業動態以及預測國際出版趨勢,而且還可以獲得豐富的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
3.版權代理機構
中外版權代理機構是出版社獲得版權貿易信息的又一個重要渠道。它們一般都掌握有一定作者和出版者的相關信息,甚至還經常擁有一些作品在某一地區授權的優先權。我國目前經國家版權局批准成立的版權代理機構現已達28家,它們一般可向國內外(包括我國港、澳、台地區)著作權人和作品的使用者提供有關版權轉讓或版權許可的咨詢服務,同時還向社會各界提供版權信息、資料和法律咨詢服務等,比如遼寧版權代理中心定期發布相關的版權貿易信息,與之聯系便可得到某本書的詳細信息及樣書,它還可根據要求,提供相應的版權信息。
4.網路
網路作為一種信息溝通的工具,在出版界的版權貿易中已經嶄露頭角。海外的重要出版公司大多都設立了自己的網站,通過他們的網站,我們可輕松地獲得相關的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另外,上述的許多外文報刊也都部分或全部地將報刊的內容上網,通過它們的網路版來瀏覽獲得其中的版權信息,要比查閱國內購買的種類不全且數量有限的紙質類資料快捷和方便得多。需要注意的是,網路版存在一個定期更新的問題,即它的數據更新可能很快,且一旦更新,就不能通過免費瀏覽的途徑來獲得,而是需要以用戶的身份來進入查閱,因此,及時跟蹤對於出版社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5.書評
在國外,書評被視為一種最有效的暢銷書營銷手段,據稱,美國書評至少可以使一種書多銷售2000本。美國的書評歷史悠久,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不管是全國性還是地方性的報刊,大都擁有著專門的書評欄目,其中以《紐約時報書評》和《出版商周刊》為代表。以前者為例,1896年《紐約時報》「星期六書評版」刊載書評,創辦《紐約時報書評》。每年16位編輯選評2000本圖書,由於書評公正,所以在讀者中有較高威信,經其評論的圖書銷量往往直線上升,成為美國相當部分暢銷書的起飛基地。現在美國人已經養成了先看書評再買書、讀書的習慣。《紐約時報書評》挑選書籍很嚴格,主要選的是社會科學類的書籍,且面對的是廣大普通讀者,而非專業人士。據悉,它上面的文章決不參與炒作,主要是從文化、學術的高度對書籍進行評論,並介紹一些新的思想和學術動向,使讀者能挑選到好的書來閱讀。因此,我們認為,在版權引進時,多注意參考一下國外的這些知名書評,對我們的引進是有著一定的參考、引導和借鑒價值的。
6.專家、學者的推薦
一些專家、學者經常出國進行學術訪問或參加國際性會議,他們在探討學術問題之餘,通常也會交流專業文獻出版方面的信息,互相推薦本專業的好書,並獲取一些圖書征訂單。此外,他們一般都很了解本學科的歷史、淵源、變遷、各國研究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等,所以他們推薦的圖書是比較有價值的。據此,常與一些專家、學者聯系,是我們獲取一些圖書版權信息的重要的信息渠道。不過這條渠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他們所提供的版權信息大多是有關學術方面的,因此,我們只應將它作為引進版權信息的重要參考,而不把它作為主要的信息來源。
7.合作出版社的間接提供
與國外出版社成功合作的出版企業,有助於在國外其他出版社同行眼中形成良好的印象,這就有利於該社日後的版權引進-丁作的開展。此外,在我們目前出版信息不足的狀況下,還可以通過我國港、台這兩座橋梁,間接取得國際暢銷書版權。因此,通過曾直接合作的外國出版公司或通過曾合作過的港、台出版社問接獲得國外相關版權信息,也足我們在版權引進中有時會採用的一種信息渠道。
8.各種駐外機構
許多外國駐華機構中都有文化官員,他們對本國的文化、科技狀況都十分了解。此外,許多我國駐外使、領館或其他駐外機構的相關人員,對於當地的文化、科技狀況也很熟悉。通過他們,我們能獲得很多有用的信息,通過他們與外方聯系,既便捷,又降低了我方的很多成本
⑶ 英國脫歐之後,對版權有何影響
國際版權條約確保了英國與歐盟之間版權作品的持續互惠保護,脫歐之後對響應的版權保護也無影響。
⑷ 關於英國合同法的問題
這個case裡面說得是合同簽訂過程。
1、d提出要約而不是要約邀請,因為有明確的對象、價格和賣車的意願;
2、p第一封信提出的是一個反要約。因為p的第一種方案對價格進行了修改;第二種方案對還款方式進行了修改。d的要約沒有得到回應。
3、p的第二封信是一個新要約,不是承諾。因為這封信晚於第一封信到達,對新要約(第一封信)的撤回必須早於或與新要約同時到達,因此不能構成承諾,只是一個新要約。
4、d將車賣給他人,以實際行為拒絕了p的要約,d和p之間沒有構成合同關系。
⑸ 請教有關於版權和網路下載的問題,本人居住在英國。
如果你不用於商業目的,只是用於日常自己觀看和欣賞,不構成違法,不需要躲避執法部門追查。
⑹ 英國對版權侵犯的處罰是什麼
據Computeractive媒體消息:英國政府稱將反對國際社會對非法檔共用進行刑事處罰。
法國組織La Quadrature Net公布的一份檔顯示:歐盟談判代表欲將刑事處罰納入《反仿冒貿易協定》(ACTA)中。
ACTA第二章刑事處罰規定中這樣寫到「各締約方應當適當量刑,有效地予以處罰,以示勸誡」,包括「關押和罰款」。此外,市民如果被認為煽動、援助和教唆其單位侵犯版權,那麼這些市民也要為侵犯版權負責任。
歐盟提議還要求沒收「侵權行為中用到的所有相關材料和工具」,這就有可能導致個人電腦遭沒收。但是英國政府表態說這些都是對於侵犯版權不恰當的處罰。
「ACTA不應該再引進新的智慧財產權法律或者犯罪名目,而應該為更好地執行現有法律提供一個框架」。
英國智慧財產權局一位代表告訴Computeractive媒體說,「英國反對通過ACTA從英國或者歐盟層面上設立新的刑事罪名」。
《開放權利組織(ORG)》首席執行官吉姆.基洛克(Jim Killock)說他很高興英國政府向Computeractive媒體清楚地表明瞭本國的立場。同時他還說英國有必要向美國和歐盟以更加公開、明白的方式擺明自己的這種反對態度。
吉姆.基洛克更進一步說:「如果這種反對態度能反映到下一輪會談中,那才叫引人入勝呢。他們可能會拒絕簽字的。」
但是他接著警告說,如果歐盟的這些有關版權的提議無人阻止而順利通過了,那將意味著以一種秘密的方式推動了新的立法,也將意味著英國公民侵犯版權將面臨更嚴厲的懲罰。
歐洲委員會、美國、日本、瑞士、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正在進行ACTA會談,正在討論有關仿冒、版權和其他智慧財產權問題。
ACTA會談2006年10份開始,因其秘密進行已經引起了極大非議。
全球80多個非政府組織紛紛譴責這種秘密會談,已經簽了聯名公開信強烈反對ACTA.
第九輪會談目前正在瑞士盧塞恩舉行,預計半年後舉行進一步會談。
⑺ 英國的合同法包括在民法典里嗎
1804年法國制訂了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民法典,對於調整商品關系的合同法律制度作了詳細規定,標志著大陸法國家的近代合同法的正式形成。 1900年德國制訂了《德國民法典》,這部民法典在合同法律制度方面相對於法國民法典作了某些調整,成為大陸法國家近代合同法的另一個標志。從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關於合同的內容及歷史發展來看,近代合同法主要有以下的基本原則:合同自由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平交易原則
⑻ 急!!關於英國合同法
對價不能是過去的對價,因為在英國法律中,合同訂立之前完成的行為一般來說不能作為對價,因為它不是對新允諾的交換,而過去的對價對於要約人來說是沒有什麼用的。
⑼ 我公司於英國一家公司簽定合同,但貨是出口到加拿大的,要怎麼操作
買 家是誰都,可以,主要是你是做CIF,或FOB,有需要加帳號QQ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