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探月工程知識產權

探月工程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21-07-10 23:08:31

Ⅰ 中國的探月工程叫什麼名字取得了那些成果

目錄
3
中國探月工程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審閱專家劉世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7秒「嫦娥二號」順利發射[1],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中國人的探月工程,為人類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貢獻。[2]

2020年10月底,按照計劃中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通過鏟取、鑽取兩種方式,採集月球樣品並帶回地球。[3]

中文名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
外文名
Chang e project
別名
嫦娥工程
起始時間
2004年3月1日
階段區分
3個階段
快速
導航
嫦娥一號

嫦娥二號

嫦娥三號

嫦娥四號

嫦娥五號

探月寓意
工程介紹
工程概況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三大領域。重返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的必然趨勢和競爭熱點。開展月球探測工作是我國邁出航天深空探測第一步的重大舉措。實現月球探測將是我國航天深空探測零的突破。月球已成為未來航天大國爭奪戰略資源的焦點。月球具有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獨特資源,月球上特有的礦產和能源,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探月是我國自主對月球的探索和觀察,又叫做嫦娥工程。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將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4] 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而根據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並計劃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5]
共2張
合並圖冊
工程目標
1、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構造單元,初步編制月球地質與構造綱要圖,為後續優選軟著陸提供參考依據。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對月球表面有用元素進行探測,初步編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圖。
3、探測月壤特性。探測並評估月球表面月壤層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資源量。
4、探測地月空間環境。記錄原始太陽風數據,研究太陽活動對地月空間環境的影響。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介紹,由月球探測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的繞月探測工程系統屆時將實現以下五項工程目標:
⊙ 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衛星;

工程圖
⊙ 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
⊙ 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
⊙ 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
⊙ 為月球探測後續工程積累經驗。[4]
月球探測三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5個科學目標:
1. 探測區月貌與月質背景的調查與研究
利用著陸器機器人攜帶的原位探測分析儀器,獲取探測區形貌信息,實測月表選定區域的礦物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探測區月質構造背景,為樣品研究提供系統的區域背景資料,並建立起實驗室數據與月表就位探測數據之間的聯系,深化和擴展月球探測數據的研究。探測區月貌與月質背景的調查與研究任務主要內容包括:
1)探測區的月表形貌探測與月質構造分析;
2)探測區的月壤特性、結構與厚度以及月球岩石層淺部(1~3 km )的結構探測;
3)探測區礦物/化學組成的就位分析。
2. 月壤和月岩樣品的採集並返回地面
月球表面覆蓋了一層月壤。月壤包含了各種月球岩石和礦物碎屑,並記錄了月表遭受撞擊和太陽活動歷史;月球岩石和礦物是研究月球資源、物質組成與形成演化的主要信息來源。採集月壤剖面樣品和月球岩石樣品,對月表資源調查、月球物質組成、月球物理研究和月球表面過程及太陽活動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月壤岩芯明岩樣品的採集並返回地面的任務主要內容包括:
1)在區域形貌和月質學調查的基礎上,利用著陸器上的鑽孔采樣裝置鑽取月壤岩芯;
2)利用著陸器上的機械臂採集月岩/月壤樣品;
3)在現場成分分析的基礎上,采樣裝置選擇採集月球樣品;
4) 著陸器和月球車都進行選擇性采樣,月球車可在更多區域選擇採集多類型樣品,最後送回返回艙。
3. 月壤與月岩樣品的實驗室系統研究與某些重要資源利用前景的評估
月壤與月岩樣品的實驗室系統研究與某些重要資源利用前景的評估任務主要內容包括:
1)對返回地球的月球樣品,組織全國各相關領域的實驗室進行系統研究,如物質成分(岩石、礦物、化學組成、微量元素、同位素與年齡測定)、物理性質(力學、電學、光學、聲學、磁學等)、材料科學、核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實驗室分析研究;

我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1號月球衛星
2)月球蘊含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進行重要資源利用前景的的評估,是人類利用月球資源的前導性工作,可以為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人類未來月球基地建設進行必要的准備;根據月球蘊含資源的特徵,測定月球樣品中He-3、H 、鈦鐵礦等重要資源的含量,研究其賦存形式;
3)開展He-3等太陽風粒子的吸附機理和鈦鐵礦富集成礦的成因機理研究;
4)開展He-3 、H 等氣體資源提取的實驗室模擬研究。
4. 月壤和月殼的形成與演化研究
月壤的形成是月球表面最重要的過程之一,是研究大時間尺度太陽活動的窗口。月球演化在31 億年前基本停止,因此月表岩石和礦物的形成與演化可反映月殼早期發展歷史;月球表面撞擊坑的大小、分布、密度與年齡記錄了小天體撞擊月球的完整歷史,是對比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和災變事件的最佳信息載體。

各階段示意圖
5. 月基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氣探測
太陽活動是誘發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變化的主要因素,對人類的航天等活動有重大影響。在月球探測三期工程中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探測包括以下內容:
1)空間環境探測器
記錄宇宙線、太陽高能粒子和低能粒子的通量和能譜,分析與研究太陽活動和地月空間環境的變化;探測太陽風的成分與通量,為月壤成熟度和氦-3 資源量的估算提供依據。
2)甚低頻射電觀測
在月面安置由兩個天線單元組成的甚低頻干涉觀測陣,長期進行太陽和行星際空間的成圖和時變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個能夠觀測甚低頻電磁輻射的長久設施。
工程方案
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中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第一步為「繞」,即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突破至地外天體的飛行技術,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通過遙感探測,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探測月壤特性,並在月球探測衛星奔月飛行過程中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已於2007年10月24日發射。
第二步為「落」,時間定為2013年下半年。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突破地外天體的著陸技術,並攜帶月球巡視勘察器,進行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探測著陸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岩石的化學與礦物成分和月表的環境,進行月岩的現場探測和采樣分析,進行日-地-月空間環境監測與月基天文觀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第三步為「回」,時間在在2014至2020年之間。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突破自地外天體返回地球的技術,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對取樣進行分析研究,深化對地月系統的起源和演化的認識。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4]
工程計劃
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期工程,即研製和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該星將環繞月球運行,並將獲得的探測數據資料傳回地面。該工程由探月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現已確定探月衛星主要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運載火箭採用「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場選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探測系統利用現有航天測控網,地面應用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開發。

慶功大會
具體計劃是,「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起飛,將「嫦娥一號」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後實現星箭分離,衛星最後進入環繞月球南、北極的圓形軌道運行,並對月球進行探測,軌道距離月面的高度為200公里。
設計壽命為1年的「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激光高度計、微波輻射計、太陽宇宙射線檢測器和低能離子探測器等多種科學儀器,對月球進行探測。它在環月飛行執行任務期間,主要獲取月面的三維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球土壤厚度,檢測地月空間環境。其中前3項是國外沒有進行過的項目,第4項是我國首次獲取8萬公里以外的空間環境參數。此外,美國曾對月球上的5種資源進行探測,我國將探測14種,其中重要的目標是月球上的氦—3資源。氦—3是一種安全高效而又清潔無污染的重要燃料,據統計,月球上的氦—3可以滿足人類1萬年以上的供電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達500萬噸。
嫦娥工程是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工程,也是我國實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動。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復雜並具高風險的工程,到目前為止,人類共發射月球探測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為48%。中國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成功率為100%。[4]
參與人員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工程師歐陽自遠;
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

工程總指揮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測控通信指揮部部長朱民才;
衛星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葉培建,副總設計師孫澤洲、孫輝先;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志強;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 陳閩慷;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 劉建忠;
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
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副總指揮 李春來;
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 副總設計師 張洪波;
「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 有效載荷總設計師 孫輝先;
「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總指揮 吳季;
巡視器總體主管設計師溫博(女);
測控數傳分系統主管設計師張婷(女);
天線分系統主管設計師戰榆莉(女);
供陪電分系統主管設計師陳燕(女);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董光亮等。
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的運載火箭長征3A火箭共執行過14次發射任務,成功率為百分之百!
中國計劃在2007年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中國月球探測項目的科學目標為: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質類型的含量和分布;測量月壤厚度和評估氦-3資源量;以及地-月空間環境探測。

研製中的嫦娥1號月球探測器
有效載荷
為完成上述科學目標,探月一號衛星將安裝五種科學探測有效載荷設備。包括CCD立體相機和干涉成像光譜儀;激光高度計;微波探測儀;γ/X射線譜儀和空間環境探測系統。為了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有效載荷的科學數據,還專門設計了一套有效載荷數據管理系統。
CCD立體相機和激光高度計共同完成第一個科學目標,即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干涉成像光譜儀和γ/X射線譜儀完成第二個科學目標,即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質類型的含量和分布;微波探測儀完成第三個科學目標,即測量月壤厚度和評估氦-3資源量;空間環境探測完成第四個科學目標,即地-月空間環境探測。
設備簡介
立體相機和干涉成像光譜儀
立體相機由光學系統、支撐光學系統的結構件、CCD平面陣列以及相應的信號處理子系統組成。衛星飛行時,三個平行的CCD線陣可以獲取月球表面同一目標星下點、前視、後視三幅二維原始數據圖像,經三維重構後,再現月表三維立體影像。
干涉成像光譜儀用以獲取月球表面多光譜圖像。它包括三個主要的光學子系統:Sagnac干涉計、傅立葉變換透鏡和柱形透鏡。
激光高度計系統
激光高度計系統用於測量衛星到月表星下點間的距離,激光高度計系統由激光發射器及接收器兩大部分組成,其中的激光發射器用於發射激光脈沖到月球表面,接收器用於接收被後向散射的激光脈沖,激光脈沖的往返時間給出了衛星到月表的距離信息。

我國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運行控制大廳
γ/X射線譜儀
γ/X射線譜儀用以測量月球表面元素的種類和豐度。
月球表面物質的原子或原子核受到宇宙線粒子的轟擊而激發,會產生特徵的X射線和γ射線;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可以自己發射核γ射線,不同的元素可釋放不同能量的特徵γ譜線。通過γ射線譜儀測量這些特徵γ譜線的能量和通量,科學家可以推導出月表元素的種類和豐富程度

Ⅱ 我國探月工程取的輝煌成就是我國實施什麼發展戰略的結果

我咋沒看懂啊?獲得哪些成就,成就直接寫成就可以不沒有嘲諷🌚

Ⅲ 中國探月工程所涉及到的主要關鍵技術問題~

嫦娥工程規劃為三期,簡稱為「繞、落、回」三步走。

第一步:繞

第一步為「繞」,即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突破至地外天體的飛行技術,實現首次繞月飛行。詳細

第二步:落

第二步為「落」,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並攜帶月球巡視勘察器(俗稱月球車),在著陸器落區附近進行就位探測,這一階段將主要突破在地外天體上實施軟著陸技術和自動巡視勘測技術。詳細

第三步:回

第三步為「回」,即發射月球采樣返回器,軟著陸在月球表面特定區域,並進行分析采樣,然後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在地面上對樣品進行詳細研究。這一步將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體自動返回地球的技術。

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發展戰略

人類對月球的探測,是在技術可實現的基礎上,循序漸進逐步深入進行的。美國和蘇聯早期月球探測的步驟可歸納如下。

我國的月球探測活動,是在基本掌握了地球軌道航天器研製、發射和運行控制技術的基礎上實施的,比美蘇早期探月具備了更堅實的技術基礎。借鑒國外的經驗,考慮我國的國情和技術水平,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將分三個步驟進行:

月球探測衛星正面初步構形

第一階段(2002~2005年或稍後) 繞月探測

研製和發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探測衛星,主要用於對有開發利用前景的月球能源與資源的分布與規律進行全球性、整體性與綜合性的探測,並對月球表面的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實施第一階段發展計劃,即我國繞月探測工程。

第二階段(2005~2010年或稍後) 月球軟著陸探測與月面巡視勘察

研製和發射月球軟著陸器及月面巡視車、自動機器人。試驗月球軟著陸技術,探測著陸區岩石的化學與礦物成份,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岩石剩磁,月表的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環境、地形、月岩的化學與物理性質等數據。

實施第二階段發展規劃,即我國月球探測二期工程。

第三階段(2010~2020年或稍後) 月面巡視勘察與取樣返回

發展新型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月面巡視勘察。2015年或稍後,發展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采樣器、機器臂等。在月面巡視

分析取樣基礎上,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面。同時,對著陸地區進行考察,深化對地-月系統(尤其對月球)的起源與演化的認識。

實施第三階段發展規劃,即我國月球探測三期工程。

(來源:綜合中國探月網及搜狐網 編輯:肖亭)

Ⅳ 中國探月工程的官方網站誰曾經訪問過嗎怎麼現在一直打不開了呢

一樣打不開

Ⅳ 我國首次探月工程的成功實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學管理模式和方法,積累了新形式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探月工程的成功實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學管理模式和方法,積累了重要經驗,獲得重要數據。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探月工程的成功實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探月工程的成功實施,證明了我國探月工程的計劃、程序、步驟等是科學的。(每點3分)

Ⅵ 探月工程與火星探測有什麼聯系

你可以把火星探測看成探月工程的升級版和加強版。所有在月球的探測,實際都是對火星探測的一個前期准備。也就是通過月球工程來驗證。設備的可靠性和操作的便捷性。

Ⅶ 我國首次探月工程的成功實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學管理模式

、①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要求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違背規律。我國航天人尊重科學,以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理念、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機制推動工作,做到了按客觀規律辦事。

②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航天人大膽探索創新,自強不息,勇於超越,埋頭苦幹,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

③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是辯證統一的。我國航天人正是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才實現了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

Ⅷ 我國的探月工程分為哪幾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什麼內容

中國的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第一期繞月工程將在2007年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第二期工程時間定為2007年至2010年,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 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第三期工程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製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後期即2015年以後,研製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此段工程的結束將使我國航天技術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與探月工程知識產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