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分宜的民風民俗或名勝古跡、礦產資源、自然風光。寫一篇作文,嗯,要確保一頁,保證有400字。拜託了!
分宜古為吳、楚之地。後屬袁州府宜春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江西初設9個專區,分宜屬袁州專區。1952年,調整為6個專區,袁州專區與南昌專區合並,分宜屬南昌專區。1958年,南昌專署遷宜春,改名為宜春專區(後稱宜春地區),分宜屬之。1983年7月,恢復新余市,分宜屬新余市管轄。
分宜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土層肥厚,適宜於農作物生長。縣境南為低山區,北部丘陵,袁河橫貫中部,間以平原崗地。地勢南部略高,中部較低平。最高峰為大崗山,該山界接分宜、安福、袁州三縣(區),主峰海拔1091.8米,為縣南屏障;東部分宜鎮羅家山北面小溪邊最低,海拔60米。最大河袁河,年平均流量82.1立方米/秒。2005年,年平均氣溫18.0度,全年降水量1434.7毫米,全年無霜期274天。歷史沿革分宜古為吳、楚之地。後屬袁州府宜春縣,縣志載有「分得宜春地」,故稱「分宜」。
農業特色鮮明,是「中國夏布之鄉」、全省第一個科技興農示範縣和優質稻發展重點縣。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達20餘種,其中煤炭1.1億噸、鎢13萬噸、鐵儲量9084萬噸。工業基礎扎實,是全省30個重點工業調度縣之一,佔地2.66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規劃科學、發展迅速,已成為各地客商投資的熱土。全縣現有規模以上企業78個,分宜發電廠擁有我國兩個首台全部自主知識產權410T/H和200MW循環流化床發電機組,年發電量達15億度,30萬千瓦機組即將上馬;分宜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新型旋窯水泥生產線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年產水泥165萬噸,現正籌備新上一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屆時將年產熟料300萬噸、水泥220萬噸,成為我省最大的水泥(熟料)生產基地;分宜驅動橋有限公司為全國工程機械驅動橋三大生產基地之一;分宜煤礦電機廠為全國三大防爆電機生產廠家之一。200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33億元,財政總收入4.69億元,連續兩年被授予「全省綜合經濟發展先進縣」。
分宜人秉性淳厚,勤於耕作,節儉樸素,應酬之事,多尊傳統禮儀。其衣、食、住、行隨潮流,趕時髦。穿著由保暖型向美觀型轉變,追求質量好,款式新,舒適美觀。飲食多以大米為主,喜食麻辣食品。住房城鎮多以四至六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商品房為主,農村多為一家一戶的二至三層的磚混結構小樓。
分宜的婚喪喜慶歷來隆重,農村結婚基本沿舊,城鎮花樣不一,好講排場,擺闊氣。殯葬,過去禮儀繁瑣,花費巨大,現在農村仍多以土葬為主,城裡多為火葬、火化後,骨灰有的入土,有的葬入公墓。分宜人崇尚禮俗,有「人情急於債」、「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之稱,還有「紅喜事不請不賀、白喜事不請不怪」的規矩,對生育、婚嫁、祝壽、節日、喪葬、遷居等均有饋贈的習俗。
分宜人文遺跡和自然景觀十分豐富,屬全省50個重點旅遊縣之一。自然景觀有100餘處,有千古絕唱的鈐岡嶺、群峰縈廻的二仰峰(大崗山最高峰),雄姿巍然的萬年橋,碧水鱗浪的鈐陽湖,千姿百態的洪陽洞,神奇瑰麗的洞村洞等;人文遺跡150餘處,有《天工開物》的誕生地、嚴嵩故里,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舊居,王震、肖克作戰地,贛西最大的客家古屋群——鄧家圍屋,山峽石刻,紅色古驛道等;古代大小寺廟70餘座,其中有名的有分宜地方廟史上最早的仰山行祠,佛教臨濟的誕生地廣慶寺,東宮太子廟、南仙廟等。
⑵ 淺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審理的幾個問題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時,附帶解決由遭受損失的人或人民檢察院所提起的,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引起的賠償而進行的訴訟。【1】 成立附帶民事訴訟必須具備下列條件【2】: 第一,被害人的損失是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引起的,即附帶民事訴訟的成立是以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為前提。第二,犯罪行為造成了被害人物質損失。第三,被害人的物質損失與犯罪行為之間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第四,附帶民事訴訟必須在刑事過程中提起。
一、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現狀
(一)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調解情況。在法院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司法保障的背景下,法院越來重視調解在訴訟中的作用。民商事審判領域從「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轉變為「以調為主,調判結合,調解優先,案結事了。」行政審判也越來越注重協調在案件處理中的作用。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領域調解同樣越來越受到重視,並得到了充分運用。在實踐中各地法院充分運用刑事案件和刑事附帶民事合並審理這一有利條件,積極促成刑事附帶民事部分調解結案並得到兌現,讓被害人及其家屬在經濟上得到一定安慰和補償。以筆者所在的郫縣法院為例,2008年審結附帶民事訴訟案件22件,以判決方式結案的10件,調解結案或撤訴的12件,調撤率54.5%;2009年上半年審結附帶民事訴訟案件15件,判決結案2件,調解結案和撤訴的13件,調撤率86.6%,附帶民事訴訟調解和撤訴的案件中,絕大部分案件得到了實際兌現,調解結案或撤訴所佔比重較大,且調撤率逐漸上升。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調解促使當事人之間重新建立起誠信與友愛,實現了辦案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最佳統一,有利於促進良好社會秩序的建立,保持社會安定團結。
(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達成調解協議的案件,刑事部分的處理情況。刑事附帶民事部分調解好的案件中,法官一般都會考慮被告積極賠償這一法定情節,酌情對被告人從輕予以刑事處罰,大部分案件刑事部分判處緩刑或予以從輕、減輕處罰。以筆者所在的四川省郫縣法院為例,2008年調解結案或撤訴的12件案件中,刑事部分判處緩刑的6件,免予刑事處罰的1件,撤訴的1件,判處實刑的4件(其中1件減輕處罰,1件從輕處罰)。2009年上半年結案或撤訴的13件案件中,刑事部分判處緩刑的8件,判處實刑的5件(其中1件從輕處罰,1件減輕處罰)。
(三)賠償金額偏低,難以彌補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損失。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刑事部分案由多是交通肇事罪和故意傷害罪等,附帶民事部分無論是調解還是判決,賠償數額普遍偏低,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1.司法實踐中,很多法院未將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是否屬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問題,理論界和實務界一直有爭論,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對此分歧較大,做法也不盡相同。以筆者所在的成都市為例,所有法院附帶民事部分判決結案的案件,除交通事故案件外,一律未支持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一些案件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故意傷害行為,導致勞動能力下降,甚至喪失勞動能力,卻只賠償了醫療費、交通費、誤工費,在經濟上遠遠不能彌補被害人所造成的損失。比如有一件案件由於被告人的故意殺人行為,導致被害人九級傷殘,由於不賠償殘疾賠償金,只賠償了七千多元錢,根本不能彌補被害人的經濟損失,這是明顯有失公平的。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精神損害賠償不屬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受案范圍。理論界對此爭議較大,但司法實踐中做法相對統一,都未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受案范圍。3.附帶民事部分調解結案的案件,賠償金額偏低,除了上述兩個因素外,多是由於被告人的經濟能力有限,但也與被害人為了能得到實際賠償,作出讓步有關系。
二、附帶民事部分達成調解協議的案件,如何根據不同情形來確定被告人積極賠償對量刑所具有的價值和作用
從實踐來看,附帶民事部分達成的調解協議基本上都在確定刑事責任前得到了實際履行,並得到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諒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被告人已經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從近年來的刑事審判實踐來看,被告人如果能夠積極參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調解,向被害人支付民事賠償金一般都能作為酌定的量刑情節給予從輕處理,特別是在涉及到死刑案件時常常把刑事附帶民事部分能否調解結案作為適用死緩或無期徒刑的一個關鍵因素。
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將被告人是否願意賠償作為量刑時一個法定的從輕、減輕情節予以考慮。1994年《德國刑法典》規定量刑時要考慮犯罪行為人對被害人的經濟補償(第46a條)。在特定的前提下,犯罪行為人如果已經補償了他的行為對受害人所造成的損害,法院甚至可以完全免除行為人的刑罰。如果行為人已經對《德國刑法典》第46a條意義上的行為後果給予了經濟補償,檢察機關也可以根據《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153b條第1款不起訴中止訴訟程序。【3】加拿大刑事法典第737條規定,法院可在緩刑令中規定被告人應當履行賠償或補償被侵害人或受傷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實際損失或損害為條件。前蘇聯《刑事立法綱要》第33條規定,「犯罪人自願賠償所造成的損失或消除所造成的損失」是「減輕責任的情節」 之一。在美國,到1988年為止,幾乎所有的州都授權矯正官員可以要求罪犯向受害人支付賠償金,以此作為假釋的條件之一。此外,大多數州的官員也有權命令罪犯支付賠償,來作為緩期處刑或工作釋放的部分之一。【4】
但是,關於被告人對被害人進行了賠償,是否應對被告人予以從輕或減輕處罰的問題,理論界和社會公眾對此仍存在一定分歧。認為應予從輕或減輕處罰的理由主要是:被告人積極賠償體現了被告人對被害人的撫慰,是其悔罪的一種表現;對積極賠償的被告人予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可以促使被告人盡可能地賠償被害人的損失,有利於彌補被告人及其家屬的物質損失,安慰其心理,促進社會和諧。認為不應從輕或減輕處罰的理由主要是:刑事責任予民事責任性質不同,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如果把被告人及其近親屬的賠償作為從輕處罰的量刑情節,會讓社會公眾產生「打了不罰,罰了不打」的錯誤觀念,有損法律尊嚴和權威;富人「賠錢」可作為從輕或減輕處罰的量刑情節,窮人因無力賠償不能得到這種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機會,讓人感到法律 「貧富有別」,違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公平正義原則,正因為如此,社會上出現了花錢買命、以錢買刑的質疑之聲。【5】
筆者認為,必須承認與重視刑事附帶民事部分民事賠償金的支付情況對被告人刑罰裁量影響的積極意義,同時也要正視適用這一量刑情節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在司法實踐中,積極賠償這一因素在量刑中所具有的作用和分量,應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一)量刑的從輕或減輕,特別是在確定刑期時應根據案件的類型區別對待。
1.對於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發引發,事出有因,以及交通肇事等有特定受害人或直接受害者的案件,是否積極履行賠償義務應作為是否從輕或減輕處罰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此類案件最為核心的特徵是有特定受害人或直接受害者,被害人及其近親屬是犯罪行為的最大受害者或最主要受害者,而且是唯一的直接受害者。以交通肇事罪為例,被告人行為的危害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違反交通法規,破壞了交通管理秩序;二是對被害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了損失,被害人是被告人唯一的直接受害者和最主要的受害者,其他社會公眾受到的損害可能是由於被告人破壞了交通秩序耽誤了時間或減少安全感等。被告人賠償了被害人及其家屬所遭受的損失,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彌補了其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絕大部分損失,承受了其犯罪帶來的絕大部分後果。所以是否積極賠償對其從輕、減輕處罰甚至免除刑事處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價值。換句話說,是否積極履行賠償義務應作為是否從輕或減輕處罰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發引發的案件通常被害人即使沒有明顯過錯,也或多或少對案件的發生有一定責任,而且很可能被告人沒有犯罪預謀,系臨時起意。如:因婚外情引發的故意傷害案。
2.對於沒有特定受害人或直接受害者,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暴力犯罪,是否積極履行賠償義務應作為是否從輕或減輕處罰相對次要的一個因素。沒有特定受害人或直接受害者的犯罪(如:走私文物罪),侵害的是國家民族或整個社會的利益,這是任何犯罪者都無力賠償也不可能通過賠償來彌補其犯罪所造成的損失。那些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暴力犯罪(如:黑社會性質組織所實施的殺人、爆炸、綁架等犯罪),此類犯罪所造成的後果主要是公眾安全感的喪失,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環,然後才是被殺者、被綁架者的人身權利遭到侵害,被告人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賠償對於彌補其犯罪所造成的損失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所以,是否積極履行賠償義務應作為是否從輕或減輕處罰相對次要的一個因素。
3、適用緩刑最核心的是適用緩刑被告人不會再繼續危害社會。積極賠償只是判定被告人有一定悔罪表現的參考標准之一,但判斷是否會繼續危害社會除了悔罪表現外,還有很多其他標准。所以是否積極賠償作為適用緩刑的因素只能是一個分量很輕的因素。我國刑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根據這一規定,適用緩刑的法定條件為:一是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這里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指的是宣告刑。二是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而判斷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根據,是犯罪人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但從司法實踐來看,判斷被告人是否會繼續危害社會,除了被告人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外,還與家庭環境、有無收入來源、一貫表現、再犯可能性等有密切的關系。比如:某被告人犯有盜竊罪,犯罪情節較輕,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有後悔的想法,家人又在精神上積極支持其改過自新,對這樣的人適用緩刑有利於挽救他,並減少社會的對立面。反之,即使被告人積極賠償,如果對他適用緩刑後,他沒有收入來源,連起碼的生活保障都沒有,他就很可能為生活所迫,再次盜竊以維持生計。悔罪表現只是眾多判斷被告人是否會繼續危害社會的標准之一,而積極賠償又只是判定被告人有一定悔罪表現的參考標准之一。所以,是否積極賠償對判定被告人是否會繼續危害社會所具有的價值和作用十分有限,換句話說,是否積極賠償作為適用緩刑的因素只能是一個分量很輕的因素。
三、關於賠償金額偏低,難以彌補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損失的問題。
(一)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否應支持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一條第二款規定「對於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此,最關鍵的在問題在於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是物質損失還是精神損失。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精神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將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界定為精神損失。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採用了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是物質損失的觀點。但是,目前司法實踐中對此問題的認識和具體操作差別較大。具體操作有以下三種:1、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屬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2、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不屬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3、一般情況下,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不屬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但因交通肇事犯罪或者其他辦理過人身保險的過失犯罪例外。
全國各地法院在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方面裁判結果的巨大差異,不同地方的被害人在相同的情況下得到的賠償卻如天壤之別,這不僅對不同地方的被害人而言不公平,而且給法制的統一造成了不良影響。最高法院應盡快出台司法解釋,統一裁判尺度,結束目前司法實踐中的混亂局面。新的司法解釋應將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明確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理由很多,但我們認為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1.不賠償殘疾賠償金對被害人及其家屬極度不公平,還容易導致社會不和諧因素。在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時,由於不賠償死亡賠償金,可能只賠償一、兩萬元;在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導致被害人殘疾時,由於不賠償殘疾賠償金,可能只賠償幾千元。顯而易見,這遠遠不能彌補被害人及其家屬的物質損失,更別說精神損失,對被害人及其家屬是不公正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他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主要收入來源,而他被人故意傷害失去勞動能力,他妻子還年輕,但沒有工作或收入很低,由於不賠償殘疾賠償金,他們得到的賠償很少,全家的生活很可能陷入極其艱難的境地。一個家庭本來生活自在,卻一下子陷入舉步維艱的地步,他們完全有可能也有理由更加仇恨被告人,同時滋生對法律、對社會的不滿情緒 。「如果一個糾紛未得到根本解決,那麼,社會機體上就可能產生潰爛的傷口;如果糾紛是以不適當的和不公正的方式解決的,那麼,社會機體上就會留下一個創傷,而且這種創傷的增多,又有可能嚴重危及對令人滿意的社會秩序的維護。」【6】
2.普通民事訴訟支持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附帶民事訴訟中不賠償或死亡賠償金,導致法律沖突,有損法律尊嚴。一個國家所有的法律規范,就某一事項所作的原則規定和具體要求,應該是協調統一的。不同的法律在各自的范圍內各司其職,但在一些交叉領域,解決同一法律問題,則不管適用何種法律,得出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7】同一個民事侵權行為,在普通民事訴訟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所得到的賠償相差很大,甚至金額可能相差一倍以上,嚴重影響了法律的協調統一,有損法律尊嚴。
3.為了得到更多的賠償,被害人被迫在刑事案件結束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既增加了當事人的訟累,又要消耗更多的司法資源,違背了設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初衷和目的。人身損害賠償中,一般情況下,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在賠償總額佔有很大的比例,高者甚至達到百分之六、七十。所以是否賠償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切身利益有著極大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決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問題更為迫切,比精神損害賠償問題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利益的影響更大。在這種情況下,被害人有了更強烈的意願和更大的現實需要選擇在刑事案件結束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以得到更多的賠償。這與設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初衷和目的之一——實現訴訟效益背道而馳。
4、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是否屬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的問題。理論界對此爭議較大,但司法實踐中做法相對統一,都未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受案范圍。我們認為應修訂相關法律,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關於這方面的建議和理由很多法律界的同仁都作了充分的論述,在此,筆者就不再贅述。
四、刑事附帶民事審理最新司法動態。
近年來,部分省市區高級人民法院相繼出台了審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指導意見或解答,對本轄區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規范,並對一些疑難問題進行了解答。筆者對部分高級人民法院出台的指導意見或解答中有關調解和賠償的內容進行比較後,發現了以下共識和差異之處。
基本一致的認識有:1、均強調了審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應進行調解,並指出附帶民事訴訟部分達成調解協議並實際履行且已得到被害人或其家屬諒解的,對被告人可酌定從輕處罰。所不同的是,有的高級人民法院對主持調解的原則和調解協議的製作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操作性較強,有的高級人民法院規定較為模糊,缺乏可操作性較。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在下一步制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相關司法解釋時,對刑事審判中應如何對待和處理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調解問題作出統一規定,避免因「賠償從輕」的調解程序不當及尺度不一而造成負面社會影響。2、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范圍包括:人身權受到犯罪行為侵犯遭受的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行為毀壞遭受的物質損失。不包括因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處置被害人財產而使其遭受的物質損失。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只限於犯罪行為直接造成的物質損失,不包括精神損失和間接造成的物質損失。
認識不一致的有:個別高級人民法院規定被告人被判處無期徒刑或以上刑罰的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可根據被告人的實際賠償能力大小等因素,依法確定其所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查明被告人確無個人財產用於賠償的,對被告人判決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而大多數高級人民法院的指導意見中無此項規定。筆者認為此項規定值得商榷:首先,被告人應負賠償責任與被告人有無賠償能力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概念,應負賠償責任是法律概念,是法律的規定。有無賠償能力是被告人的實際賠償支付能力問題,是判決後的執行問題。其次,雖然目前國家對刑事被害人的救助補償制度並未建立,可能形成附帶民事賠償「判了白判」的情形發生,但不能因此就減輕或免除被告人的民事賠償責任。因為「減責或免責」不僅違背了設置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的初衷,也不符合相關民事立法的規定及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不能實現「案結事了」,還可能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將被害人及其家屬與被告人的矛盾轉化為被害人及其家屬與法院之間的矛盾。
【1】劉金友、奚瑋著:《附帶民事訴訟原理與實務》,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
【2】莫湘益:《附帶民事賠償范圍的擴張》,載《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3】參見[德]拖馬斯•魏根特著,樊文譯:「德國刑事訴訟程序的改革:趨勢和沖突領域」,載陳光中主編:《21世紀域外刑事訴訟立法最新發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頁。
【4】參見[美]羅伯特•C.戴維斯等著,房保國譯:「各州被害人權利立法對地方刑事司法制度的影響」,載《維拉方法論選介》,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2004年10月編印,第142頁。
【5】參見李洪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若干爭議問題研究》,載《法制資訊》,2008年第2期。
【6】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中譯本,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89-490頁,轉引自孫萬勝著:《司法權的法理之維》,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頁。
【7】劉金友、奚瑋著:《附帶民事訴訟原理與實務》,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