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伊麗莎白案知識產權法

伊麗莎白案知識產權法

發布時間:2021-07-08 13:25:20

Ⅰ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擁有哪些權利

國王在法律上面還是擁有所有的權利的。比如不納稅權和出國免護照權。

Ⅱ 《伊麗莎白濟貧法》頒布的歷史背景

1601年英國頒布了第一個有關濟貧的法律——《伊麗莎白濟貧法》。作為英國第一個重要的濟貧法,它不僅是這一法律制度的發端,而且為這一法律制度的發展確定了基本原則,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社會保障法。 根據《伊麗莎白濟貧法》,治安法官有權以教區為單位管理濟貧事宜、徵收濟貧稅及核發濟貧費。救濟辦法因人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的,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作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則就是,讓那些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兒、無人贍養的老人和身體殘疾的人,得到救濟或贍養;給那些有勞動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讓他們能夠以此謀生。 此後,英國政府又在這部法律規定的原則基礎上,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1662年,斯圖亞特王朝通過的《住所法》,這部法律規定,貧民須在其所在的教區居住一定年限的,可以獲得救濟。1723年又進一步規定,受救濟者必須進入濟貧院。由於在執行中問題多多,1782年,政府又作出相反規定,除了年老及喪失勞動力的人必須集中起來接受救濟,對有勞動能力的人仍採用把原料發給他們,讓他們在家做工的辦法進行救濟。1793年對法戰爭開始後,各地發生搶糧事件,於是伯克郡濟貧官員於1795年 5月在斯皮納姆蘭村開會,決定向收入低於公認最低生活標準的工人提供補助,允許他們在家得到救濟,即所謂「斯皮納姆蘭制」。此後,這一制度在英國各郡廣泛採用,成為緩和階級矛盾的重要措施。 但是,工業革命後,英國大規模使用機器,家庭手工業趨於沒落,造成了大量無業流民。貧困化加劇使得政府用於貧民救濟的財政支出數額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認為舊的濟貧法已經無法適應形勢的需要。 1834年議會通過《濟貧法(修正案)》The Poor Law Amendment Act of 1834),又稱《新濟貧法》。該法取消了「斯皮納姆蘭制」的家內救濟,改為受救濟者必須是被收容在濟貧院中的貧民。但是,所內的生活條件極為惡劣,勞動極其繁重,貧民望而卻步,被稱之為勞動者的「巴士底獄」。有人這樣描述濟貧院的基本情況:在磚鋪的地面上到處是貧困的婦女以及滿臉臟物到處亂爬的孩子,老年婦女躺在床上氣喘吁吁無法動彈,或圍坐在火爐旁大聲咳著,老年男子弓著背忙著活計,苟延殘喘。政府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減少受救濟的人口和濟貧的支出。 可以說,這部新的法律不僅沒有改善工人的生存狀況,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加絕望的境地。

Ⅲ 「專利」及「專利制度」的由來

Ⅳ 伊麗莎白的故事

1533年9月7日,伊麗莎白出生。她的出生並未給國王亨利八世帶來喜悅,對於執著於男嗣追求的他來說,需要再尋覓一段婚姻。此時英格蘭宗教改革剛剛拉開帷幕,改革的原因並非亨利八世真摯的宗教信仰發生改變,而是出自尋求一個男性繼承人的願望。導火線是教皇克力門七世,遲遲不批准亨利八世的離婚要求。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是其王兄亞瑟的遺孀,西班牙公主凱瑟琳,後者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1527年某個時候亨利八世得出了下述結論娶其寡嫂為妻是違反上帝的律法的,他認為上帝的憤怒明顯的表現在其子女的命運上。」 凱瑟琳所生的幾個孩子中,只有瑪麗一個合法繼承人存活下來,,「但如果要保障王朝和王朝的和平,國王似乎有必要增加子嗣的數量。」 亨利八世想要離婚,認為自己和凱瑟琳一起生活是罪過,要解除不適合的婚姻,必須由教皇根據教會法提供的眾多理由中的一項宣布其無效。但是其障礙在於,查理五世反對解除其姨母的婚姻,原因是查理五世強烈的家族觀念和對王朝威望的執著。此時教皇已淪為查理五世的階下囚,所以對離婚案無能為力。離婚案懸而未決,終於導致了亨利八世開始發動對教會的進攻。1533年元月,亨利八世與安妮

Ⅳ 有關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資料

英國有兩個伊麗莎白女王,還活著的這位叫伊麗莎白二世,已經去世的是更強大的伊麗莎白女王一世.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在她當政的45年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璨輝煌,軍事上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在她生活的時代英國國王不是只充當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國黃金時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應歸功於她。
伊麗莎白於1533年出生在英國的格林威治。她父親是領導英國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親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個妻子。1536年安娜被斬首,幾個月以後英國國會宣布當時三歲的伊麗莎白是私生子(這一直是大多數英國天主教徒的看法,因為他們認為亨利和原配妻子離婚是非法的)。盡管遭到了英國國會的這種挫折,伊麗莎白還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當伊麗莎白13歲的時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隨後的十一年中英國統治者的功績並不是特別突出。伊麗莎白同父異母的兄長愛德華六世從1547年執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統治下,政府推行堅決支持英國新教的政策。瑪麗女王一世在其隨後當政的五年期間,支持羅馬教皇的至高權力,恢復了羅馬天主教。
在瑪麗統治期間,英國國教徒遭到迫害,約有300人被處以死刑(這使女王有了一個不光彩的綽號「血腥瑪麗」)。伊麗莎白被逮捕,並被押在倫敦塔,雖然後來被釋放,但在一個時期內生命仍處於危險之中。1558年當瑪麗死去由25歲的伊麗莎白繼位時,舉國一片歡騰。
年輕的女王即刻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法國的戰爭;與蘇格蘭和西班牙的緊張關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國國內的宗教派別之間的尖銳矛盾。
後一個問題首先得到了解決。伊麗莎白執政不久就通過了「至高權力與同一性法案」(1559年),確立英國聖公教為正式的英國宗教。這使溫和的英國國教徒感到滿意,然而清教徒想要進行一場更激進的改革。但是伊麗莎白在其整個統治期間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堅決的貫徹執行。
蘇格蘭女王瑪麗的處境使宗教形勢復雜化了。瑪麗被迫離開蘇格蘭,來到英格蘭避難。在那裡她很快就發現自己成了伊麗莎白的階下囚。伊麗莎白沒有採取武斷行為。瑪麗是羅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權繼承英國王位。這意味著在叛亂或暗殺得逞的情況下,英國還會再有一個天主教女王。事實上在瑪麗被監禁的19年期間,發生了幾起反對伊麗莎白的陰謀,而且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瑪麗參與了這些陰謀。1587年瑪麗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伊麗莎白勉強在死刑執行書上簽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數議員巴不得早就把瑪麗處以死刑。
宗教斗爭不可避免地給伊麗莎白帶來了危險。1570年教皇庇護五世把她逐出教會,下令廢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殺伊麗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勢也有對伊麗莎白有利的一面。她執政期間英國教徒總是擔心天主教會在英格蘭復辟,而伊麗莎白對此有所防禦。這確實是她受廣大教徒歡迎的主要原因。
伊麗莎白開展靈活多變的對外政策。1560年她締結了愛丁堡條約,該條約提出了一個與蘇格蘭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英國與法國的戰爭結束了,而且兩國的關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勢卻迫使英國與西班牙發生了沖突。伊麗莎白企圖避免戰爭,但是由於16世紀西班牙有好戰的天主教勢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國之間的戰爭大概是無法避免。發生在荷蘭的一場反對西班牙統治的叛亂是起積極作用的一個因素。荷蘭的叛亂分子大多數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圖平息這場叛亂,於是伊麗莎白就對荷蘭叛亂分子予以援助。伊麗莎白本人並不十分熱衷於戰爭,但是大多數英國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議會倒比她更熱衷於戰爭。因此當與西班牙的戰爭最終在16世紀80年代末期爆發時,英國人民是堅決支持伊麗莎白的。
伊麗莎白長年不斷地發展英國海軍。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為了入侵英國迅速發展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無敵艦隊。無敵艦隊所擁有的艦只幾乎和英國艦隊相差無幾,但是水兵的數目卻比後者少得多;況且英國水兵訓練有素,船隻的質量較好,並擁有更多的火力裝備。1588年雙方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以無敵艦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英國的這場勝利牢固地樹立起了作為世界頭號海軍大國的地位,直到20世紀它還保持著這種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麗莎白總是勤儉持國。在她早期執政的歲月里,英國國王政府的財政狀況很好。但是由於與西班牙戰爭耗資巨大,在她晚期執政的歲月里,國庫狀況不佳。但由於國王政府保持廉潔,整個國家還是比她登基時繁榮昌盛。
伊麗莎白在位的45年(從1558到1603年)被認為是英國的黃金時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國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亞就產生在這個時代。這一成就中當然包含著她的一份功勞:她不顧倫敦地方當局的反對,支持莎士比亞劇院。但是音樂和繪畫卻不如文學那樣光彩奪目。
伊麗莎白時代也是英國探險的時代。有開往俄國的探險,有馬丁·弗羅比歇和約翰·戴維斯發現通往遠東的西北之路的創舉,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過加州的環球航行,有沃爾特·羅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無意中發現了英國移民的奇遇。
伊麗莎白的最大過錯也許就是她不願意提出王位繼承人。她不僅僅一生未嫁,而且總是迴避指定繼承人。這也許是因為她擔心無論誰被指定為繼承人都會很快成為她的危險對手。不論伊麗莎白未提繼承人的理由是什麼,她假如早亡(假設真的死在蘇格蘭的瑪麗之前任何時候),英國也許會為繼承人問題陷入一場內戰。但是英國是幸運的,因為伊麗莎白一直活到70歲。她在臨終遺囑中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蘇格蘭瑪麗之子)為她的繼承人。雖然這使英格蘭和蘇格蘭並屬於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卻是一個前途未卜的選擇。詹姆斯和他的兒子都是獨裁者,在大不列顛不得民心,結果在該世紀中期爆發了一場內戰。
伊麗莎白是個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過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謹慎。她顯然討厭戰爭和流血,但是需要時她毫不猶豫。她同父親一樣是通過與議會合作而不是與它對立來掌握政權。她公開宣稱操守貞潔終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認為她是異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錯誤的。恰恰相反,她喜歡男子,願意和他們在一起。伊麗莎白在挑選大臣方面頗具匠心。當然她的功績的一部分應歸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勛爵),他從1558年直到1598年死時一直是她的首席顧問。

Ⅵ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不讓查爾斯王子繼承王位,這是為什麼呢

作為英國女王的長子,英國女王當然是想讓查爾斯王子繼承王位的,但是查爾斯王子因為和黛安娜王妃婚姻期間出軌卡米拉,英國民眾對查爾斯王子普遍沒有什麼好感,92歲高齡的英女王不得不繼續苦苦支撐,並不斷提攜查爾斯王子,就是希望有朝一日查爾斯王子能夠順利繼承王位,而外界對英女王遲遲不肯退位誤讀成是為了不讓查爾斯王子繼承王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一、根據英國王室繼承法,查爾斯天生就是英國國王第一順位繼承人,英國女王根本沒有反對的權利。

英國女王不但漸漸生出退意,甚至公然在聯邦議會上為兒子站台,希望聯邦議員們能投票給查爾斯王子,讓查爾斯王子能夠成為英聯邦元首。

雖有母親的大力提攜,但是如果查爾斯王子自己不爭氣,一日不能讓人對其態度發生改變,他就一日難以繼承王位,這是英女王和查爾斯共同的悲哀。

Ⅶ 都說英國實權人物是首相,但歷史上的伊麗莎白,維多利亞都特別有名,好像權力很大,超過首相,請問是這樣嗎

伊麗莎白一世是都鐸王朝最後一個國王,在權利法案之前,是實權君主,但她很善於處理君臣關系,善於妥協,是開明君主。她終身未嫁,並宣稱「我只會有一個丈夫,那就是英格蘭」,因此得到英國人的敬愛。在她的年代,英國擊敗西班牙,成為史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之一。
維多利亞是十九世紀的君王,在位時間很長。她堅持並維護了虛君憲政的制度,善於妥協,善於協調,善於利用而不是違抗民主憲政的規則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善於犧牲。她在位時期是英國最強大的時代,又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她享有極高的聲望,她死後,英國也隨之衰落。
英國國王雖然不掌握實權,但在英國的政治當中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Ⅷ 什麼叫伊麗莎白濟貧法

圈地運動以後英國偷盜者、流氓人、乞討者增多,社會不安因素急劇增加。
1601年英王室通過了一個新法案:《濟貧法》。

其主要內容是:
各教區負責向居民和房地產所有者徵收濟貧稅,以此為來源給無力謀生的貧民發放救濟。
通過各教會的教區組織失業者從事勞動,安排未成年的孤兒學工。

18世紀後半期,英國進入了產業革命階段,議會於1782年又通過了一項法案,該法案擴大了濟貧面,對教區收容院以外的貧困者給予救濟。此法案使政府財政支出增大。

181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濟貧法」的修正案,即為後人稱之為「新濟貧法」。新濟貧法對申請救濟的貧困者要進行嚴格分類和考查。

Ⅸ 英國女王 伊麗莎白有什麼權利

女王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技術上是由女王負責任命大臣,但事實上女王不能任命或罷免大臣、官員;首相一職一般由下議院多數黨領袖擔任,然後由首相「建議」女王任命其他內閣成員。而且英國政府也不向女王負責,它必須向下議院負責,即間接地向英國選民負責。

在英國法律中,女王也變成了一個自然人,必須像其他所有人一樣遵守法律,但是,女王是否能夠在觸犯法律時被控告卻是未定的。在17世紀的英國革命期間,議會曾經控告查理一世叛國,但在查理二世上台後整個過程被宣告非法。

1953年6月2日,伊麗莎白二世不僅成為英國女王,而且也成為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等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女王。

閱讀全文

與伊麗莎白案知識產權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