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行為的優先效力

物權行為的優先效力

發布時間:2021-07-06 17:29:41

物權的變動是什麼 物權行為與物權的公示

物權的變動

物權的變動,是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總稱。從權利主體方面觀察,即物權的取得、變更和喪失。由於物權法律關系的特性,不特定的義務人僅負有不非法干涉物權之行使的不作為義務。所以,義務的適當履行表現為尊重物權的現狀,即在物權人取得權利時,尊重其權利;在其權利變更後,尊重其變更後的權利,物權如果消滅,義務人的義務也就不存在了。

物權的產生,即物權人取得物權。它在特定的權利主體與不特定的義務主體之間形成了物權法律關系,並使特定的物與物權人相結合。物權的取得有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之分:前者是指不以他人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而是依據法律直接取得物權,如因先佔、取得時效取得一物的所有權;後者則是指以他人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取得物權,如因買賣、贈與取得物的所有權。繼受取得又可分為創設與移轉兩種方式。創設的繼受取得,即所有人在自己的所有物上為他人設定他物權,而由他人取得一定的他物權。例如房屋所有人在其房屋上為他人設定抵押權,則他人基於房屋所有人設定抵押權的行為取得抵押權。移轉的繼受取得,即物權人將自己享有的物權以一定民事行為移轉給他人,由他人取得該物權。例如房屋所有人將房屋出賣或贈與他人,則他人根據其出賣或贈與而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

物權的變更,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物權的變更,是指物權的主體、內容或客體的變更。但是嚴格來講,物權主體的變更是權利人的更迭,應屬物權的取得與喪失的問題。狹義的物權的變更,僅指物權的內容或者客體的變更。物權內容的變更,是指在不影響物權整體屬性的情況下物權的范圍、方式等方面的變化,如典權期限的延長、縮短,地役權行使方法的改變,抵押權所擔保的主債權的部分履行。物權客體的變更則是指物權標的物所發生的變化,如所有權的客體因附合而有所增加,抵押權的客體因部分滅失而有所減少。

物權的消滅,從權利人方面觀察,即物權的喪失,可以分為絕對的消滅與相對的消滅。絕對的消滅是指物權本身不存在了,即物權的標的物不僅與其主體相分離,而且他人也未取得其權利,如所有權、抵押權因標的物滅失而消滅。典權因期限屆滿而消滅。相對的消滅則是指原主體權利的喪失和新主體權利的取得。例如因出賣、贈與等行為,使一方喪失所有權而另一方取得所有權。嚴格地說,物權的相對消滅並非物權消滅的問題,而應當屬於物權的繼受取得或主體變更的問題。

物權的變動的原則

物權是對於物進行直接支配的權利,具有優先權和物上請求權的效力。基於物權這樣的性質,如果不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察知的方式表現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然糾紛不已,難以保證交易的安全;因此民法上對於物權的變動,就需要有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

(一)公示原則

公示原則要求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察知的方式表現出來。因為物權具有排他的性質;所以,如果沒有通過公示方式將物權的變動表現出來,就會給第三人帶來不測的損害,影響交易的安全。例如,在房屋上設定抵押權,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表現出該抵押權的存在,那麼,不知該抵押權存在的購買該房屋的第三人就可能蒙受損害。因此,民法上關於物權的變動,以「登記」為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以「交付」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

對於基於不同法律事實發生的物權變動,公示原則具有不同的意義。對於基於民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非經公示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而對於基於民事行為以外的原因發生的物權變動,不經公示雖然可以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但是在公示完成之前,當事人不得處分之,如因繼承、法律規定、事實行為等發生的物權變動。

以登記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從各國立法例考察,始於抵押權制度。不動產登記制度,雖然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其記載的內容也未必全然翔實,更由於現代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物權的變動頻繁且地域范圍越來越廣,登記制度未必能充分起到公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作用。但是,人們畢竟可以通過登記了解物權變動的事實,不動產登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起著維護不動產交易安全的作用。

交付為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這是因為動產物權變動不僅容易而且頻繁,無法以登記的方法公示,只能用移轉佔有這一手段來表現動產物權的變動。而且,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時間和效率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保證交易的迅速進行,物權法上還有簡易交付、佔有改定、指示交付等方法作為現實交付的補充。可見,從經濟發展的需要來看,交付足以作為動產物權變動的有效的公示方法。

(二)公信原則

物權的變動以登記或交付為公示方法,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如買賣、贈與);那麼,即使登記或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公信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推定為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推定為該動產的權利人;除非有相反的證據證明。這稱為「權利的正確性推定效力」。其二,凡善意信賴公示的表象而為一定的行為,在法律上應當受到保護,保護的方式就是承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

物權的變動之所以要有公信原則,是因為僅貫徹公示原則,在進行物權交易時,固然不必顧慮他人主張未公示的物權,免受不測的損害;但公示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如果法律對這種情形無相應的措施,當事人一方也會因此而遭受損失,如假冒房屋所有人進行移轉房屋所有權的登記、彩色電視機的借用人將其出賣。如果在物權交易中都得先一一進行調查,必然十分不便。在物權變動中貫徹公信原則,使行為人可以信賴登記與交付所公示的物權狀態,進行交易,而不必擔心其實際權利的狀況。可見,公信原則的目的在於保護交易的安全、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但有時不免會犧牲真正權利享有人的利益。這是法律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在權利人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進行均衡、選擇的結果。

公信原則在近代各國的立法例上,最先是適用於動產物權。羅馬法上本來有「任何人不得以大於其自己所有之權利讓與他人」的原則。如果絕對貫徹這項原則,在動產物權上也就不可能有公信原則。但是在日耳曼法上卻有「所有權人任意讓與他人佔有其物,則只能對於該他人請求返還」的原則,除對於被盜竊之物及遺失物仍享有追及的權利不適用此原則外,如果因信賴對方將物交其佔有(如借用、保管),則只能向該對方請求返還。也就是說,如果該物已被對方讓與第三人時,所有權人也不能直接向第三人請求返還。近代各國民法為保證動產交易的安全,舍棄了羅馬法的做法而採取了日耳曼法的原則。

對於不動產物權的登記予以公信力,是從抵押權開始的,以後逐漸擴展到不動產所有權及其他不動產物權,如《德國民法典》第892條、《瑞士民法典》第973條的規定。但《法國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對於不動產物權還未實行公信原則。不動產物權是否採取公信原則,在法律效力上會有顯著的差異。例如,某甲將房屋出賣給某乙並且經過產權登記,而某乙又將房屋轉賣給某丙,且也經過產權登記,以後因某甲主張其與乙之間的買賣有錯誤而歸於無效。此時,乙不能取得房屋的所有權。但對於丙來講,他可否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就要看法律是否賦予不動產物權登記以公信力:如果予以公信力——因登記的所有權人是乙,丙也相信房屋是乙的所有物——則丙取得其所有權;如果不予以公信力——即使登記的所有人是乙,丙也相信房屋是乙的所有物,即使其相信並無過失——丙不能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從維護交易安全、穩定社會經濟秩序出發,應當賦予不動產物權登記以公信力。

綜上所述,對於物權的變動,因採取公示原則,對於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法,對於不動產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因採取公信原則,對於動產予以交付(佔有)公信力,對於不動產則予以登記公信力。公示原則在於使人「知」,公信原則在於使人「信」。這樣,一般來說,物權的變動本來應當是在事實和形式上都是真實的才會產生效力。但是,由於這兩個原則被採用的結果,就會發生即使事實上已經變動(如當事人已經將房屋進行了買賣),但形式上沒有採取公示方法(沒有進行產權轉讓登記),仍然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反之,如果形式上已經履行變動手續(如已登記),但事實上並未變動(如當事人之間並無真正讓與的意思),仍然發生變動的效力。這種情形初看起來與理不合,但卻是法律根據物權本身的特點,為保護交易的安全和快捷、穩定社會經濟秩序採取的措施。

㈡ 法院判決書與房產證那個優先

就法院判決書與房產證(應為《房屋所有權證》)而言,當然是生效的法院判決書所判決的(內容)優先了。我國是一個法制國家,對於房產證(現為《不動產權證書》)具有違法、侵權等事實,而原來持有的房產證被法院判決無效的,那麼系爭房產管轄的房產交易(發證)部門的認定,一定是以生效的法院判決書所判決的(內容)優先了。

㈢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根據《物權法》第一章基本原則

第一條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三條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第四條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五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六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第七條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八條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3)物權行為的優先效力擴展閱讀:

物權行為的理論基石是:

(1)「交付是一種真正的契約」。它包含雙方當事人歸於移轉所有權的意思表示的合意,並以移轉物權的意思為移轉佔有或登記等行為,表現了鮮明的目的性,從而具備了契約的全部構成要件。

(2)物權行為的意思表示不同於債的意思表示。它的交付的合意,僅在於產生物權變動,使所有權發生移轉,體現物權人支配物和行使處分權利的意志。

(3)物權的變動,必須以移轉物在於交付或登記等方法進行公示。

(4)物權行為追求的法律效果為物權的變動,債權行為的法律效果為債權的變動。物權行為獨立於債權行為。正是基於以上闡述,薩維尼抽象概括出物權行為的理論,亦稱「抽象物權契約理論」。

㈣ 用益物權於准物權的區別是什麼

用益物權與准物權的區別
(一)、准物權由行政許可而取得,而用益物權由所有權權能分離所得
准物權與行政許可的關系非常密切。「沒有行政許可,就沒有準物權」。[7]但是用益物權卻不是由行政許可而產生。用益物權由所有權權能分離所得。當然,在用益物權的產生、轉讓等過程中行政機關是起一定的作用的,例如用益物權的產生、轉讓等行為,均需到主管部門進行登記。但是登記僅僅是用益物權的產生和變動的一種公示,而不是確認或者創設用益物權。
行政許可是各類准物權產生的共性。行政許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行政審批」),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根據這一規定,行政許可有四個方面的特徵:第一,行政許可是依申請的行為。第二,行政許可是管理性行為。管理性主要體現為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許可的單方面性。第三,行政許可是外部行為。第四,行政許可是准予相對人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實施行政許可的結果是,相對人獲得了從事特定活動的權利或者資格。比如,開采礦山、從事律師職業。
用益物權的設立或產生是通過合同進行的。由所有權到用益物權,是有對價的,所以用益物權的設定本身就是一種交換,這就是物權的動態性。交換應通過法律行為來完成,其中包括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用益物權的設立即要通過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來完成,債權行為為設立用益物權的合意及違約責任的約定,而物權行為則是使該債權轉為物權,具備排他性支配效力的根據。以土地使用權的設定為例。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原始取得須通過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進行。這種合同應當是民事合同,而不是行政合同更不是行政許可。土地管理部門代表國家,以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出現,與土地使用者簽訂關於土地使用的合同。
(二)、准物權的客體具有不確定性,用益物權的客體為確定的不動產
准物權的客體具有不確定性,所謂的客體的不確定性是指,首先,該客體的存在與否是不確定的。其次,即使該客體存在,其數量也是不確定的。例如,漁業權的權利人在取得行政許可後,可以在某特定的區域行使該權利。但是,他僅僅是可以在特定的區域進行捕撈而已,是否有漁業資源的存在和漁業資源的多少,這是不確定的。采礦權、狩獵權等准物權的客體也具有相同的特徵。因此,准物權不在於對具體的物的支配,或者說,能否對物進行支配和在多大程度上對物支配是不確定的。准物權主要在於取得了一種資格,能夠行使特定的行為。
用益物權的客體為確定的不動產。用益物權之所以主要以不動產為標的物,乃出於下述原因:一是動產物權以佔有為其公示方法,不動產物權以登記為其公示方法,佔有之公示力僅能表現極簡單的法律關系,而登記之公示力則對於復雜的法律關系也能表現。現代各國民法,動產物權種類較少,不動產物權種類較多,其原因正在於此。用益物權為一種較為復雜的物權類型,以不動產為其標的物,即可借登記加以公示。二是動產之種類至為繁多,數量亦相當零碎,而其價值又往往較不動產為低,因而如有需要,盡可買為己有,即使偶有利用他人動產之必要,亦可依借貸或租賃等債的方式獲得實現,而不必依賴用益物權。
用益物權的客體不僅僅是不動產,而且必須是特定的。為使法律關系明確,便於公示以維護交易安全,物權的客體須為特定物。非特定物因難以為權利人所利用,故不能成為用益物權的標的物,從而約定的標的物的種類、數量雖可以成立債權,但不能成立物權。
(三)、准物權上負有較多的公法上的義務,用益物權則無太多的公法上的義務
所謂公法上的義務是指權利人依照公法的規定對國家而承擔的義務。由於准物權是經行政許可而產生,因此准物權人對國家負有較多的義務,例如水權人就對國家負有較多的公法上的義務。由於水資源直接關繫到國計民生,決定著國家穩定和經濟增長的重大問題,所以即使在公民、法人取得了水資源利用權以後,國家仍然應當繼續保持對水資源的嚴格控制和管理,從而對水資源利用權的內容和行使做出嚴格的限制。民事主體在經過法律、法規授權的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的前提下方能享有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即使在民事主體取得了自然資源利用權以後,國家出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可以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做出必要的調整。
用益物權制度的產生是由於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的利用之需。傳統上所有權是絕對權,即所有權之標的物是任何他人所不能染指的。但是所有權的絕對性將極大地限制非所有權人對物的利用,因而肯定並堅持所有權的絕對性的物權制度不利於物的有效利用,不符合社會公益,不適應讓會的發展。用益物權制度便是解消所有權的絕對性,為非所有權人利用他人之物而建立的物權制度。但是,用益物權制度並不是單純維護用益物權人利益的物權制度,而是一個兼顧物的所有人和利用人兩方面利益的物權制度。盡管在法制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用益物權制度對物的所有人和利用人利益的維護有所偏重,但從本質上,用益物權制度是維護物的所有人和利用人之間利益平衡的法律機制。在當代,用益物權制度不僅要在物的所有人和利用人之間維持利益平衡,還要維持社會與物的所有人及利用人之間的利益平衡。[10]因此,用益物權人的義務主要是針對設立用益物權合同的對方及對其他民事法律主體而言,但是由於社會的發展,私權的行使要考慮社會公共利益,用益物權人也應當承擔一定程度的公法上的義務,只不過這些義務與准物權人相比要少得多。
(四)、准物權一般不能自由轉讓,但用益物權可依法自由轉讓
准物權與用益物權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准物權不以佔有和利用為權利的內容,而用益物權則是通過對物本身的利用而獲取某種利益。因此,二者權利性質不同。用益物權屬於以佔有、使用、收益和一定范圍的處分為內容的物權范疇,而准物權本質上相當於英美法中的獲益權和許可權。基於上述差別,准物權與用益物權的獨立性與可交易性也有所區別。一般而言,准物權的獨立性與可交易性要弱於用益物權。准物權一般不具有處分權,不能轉讓、抵押等。同時除采礦權與探礦權以外也不具可交易性,或即使可交易,也有嚴格的限制條件。相反,用益物權可進行轉讓、抵押、租賃等處分。
(五)、准物權一般不以對物的佔有為必要,但是用益物權的行使卻以對物的佔有為必要
用益物權的行使必須以實體佔有用益物為前提。這首先是與擔保物權的區別。物權為支配權,故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都具有支配性,但用益物權的內容在於使用、收益用益物之實體,即對商品使用價值的用益,因而必然以實體上的有形支配為必要,例如,地上權人若不佔有土地,就無法在土地上營造建築物、種植林木。相反,擔保物權的內容在於從物之交換價值中優先受償,因而可不必進行有形的實體上的支配,以無形的支配為滿足。在擔保物權中,質權和留置權以標的物實體上的有形支配為必要,但這種支配系出於公示目的,在一般情況下不具用益性,相反,卻有妥善保管質物或者留置物的法定義務,否則應負保管不當的民事責任。隨著市場經濟和信用制度的發展,為同時發揮物之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效益,不轉移物之佔有的擔保(包括動產)日益成為物的擔保的普遍形式。
(六)、准物權的物權效力不同於用益物權的物權效力
准物權的物權效力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但是很顯然,准物權的物權效力是不同於用益物權的物權效力的。一般情況下,在准物權的情況下,不存在物權的追及效力和優先效力。這是由於准物權並無可以支配的特定的客體。對行使准物權而取得的特定物,權利人可以行使其所有權要求他人返還,這種情形下的追及力是基於所有權而不是准物權而產生。例如,准物權人對其礦產品、水產品、獵物請求無權佔有人返還,就不是准物權追及效力的表現。具體地說,在礦業權的情況下,探礦權人通過勘探獲得地質資料、礦石標本等被他人非法掠取,請求返還系基於探礦權人的地質資料所有權、礦石標本的所有權,而非探礦權的追及效力。采礦權人開采出的礦產品被盜,采礦權人是基於其礦產品所有權,而非采礦權,請求無權佔有人返還。准物權的排他效力也具有特殊性。學說認為,漁業權具有排他效力,即在同一水域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性質不相容的同種或者異種的漁業權。礦業權當然也有排他性。在取水權場合,水權無排他的效力。
用益物權的效力,主要是指,第一,排他效力。指在同一標的物上不容許兩種以上同一內容或性質的用益物權同時存在。第二,優先效力。指同一標的物上既有物權,又有債權的,無論成立的先後順序,物權都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物權首先得以實現。例如,債務人財產上存在抵押權,在其破產時,該抵押權應先於其他債權得到清償。另外,同一標的物上有兩個以上內容或性質相同的物權存在時,成立在先的物權優先於成立在後的物權。例如,同一不動產上設定數個抵押權時,則以設定抵押的先後順序清償,登記在先的抵押權優先得到清償。第三,追及效力。指物權成立後,物權的標的物不論輾轉入何人之手,物權人都能夠直接支配其物的效力。例如,設定抵押權的不動產不論轉讓的情況如何,抵押權人在債權到期未獲滿足時,仍可以從拍賣、變賣的價款中優先受償。第四,物上請求權的效力。指物權具有物上請求權效力。任何人侵害該支配權或有侵害的可能時,權利人均可主張排除侵害,恢復權利的圓滿狀態。我國現行法上的物上請求權包括排除妨礙請求權、返還財產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

㈤ 為什麼買賣合同是債權行為不是物權行為

首先,我們需要定義,什麼是債權,什麼是物權
債權是得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民法上權利。債權的法律特徵:(1)債權為財產上的請求權,不得通過限制債務人的人身來實施。(2)債權為相對權,債權人只能向特定的債務人主張權利不得向債務人以外的第三個人主張權利。(3)債權具有相容性和平等性。債權的相容性和平等性是指同一標的物上可以成立內容相同的數個債權,並且其相互間是平等的,在效力上不存在排他性和優先性。(4)債權為有期限權利,不得設定無期限債權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的法律特徵:(1)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2)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物權的權利主體只有一個,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3)物權是財產權,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4)物權的客體是物,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有體物。

以買賣合同為例來看:從出賣人負擔交付並轉移標的物所有權債務的角度講,買賣合同是負擔行為;從出賣人享有獲得價金債權的角度講,買賣合同是債權行為。當然,也可以從買受人的角度分析買賣合同的負擔行為和債權行為的性質。債權和債務是一體兩面。既然肯定了買賣合同的負擔行為和債權行為的性質,順理成章的是:買賣合同是債權合同,買受人是依債權獲得了物權。
所以,買賣合同是債權行為不是物權行為。

㈥ 請教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的含義

http://www.law28.com/html/la2/la2s5/mftz/20070410/1862.html物權行為自http://..com/question/4784498.html債權行為

理論請參看上面網頁。
舉例:
物權行為:你把電視台扔了,行使物權的處分權行為
債權行為:你朋友向你借1000元錢。再如,侵權行行為而形成的侵權之債,債權人主張權利都是全權行為

閱讀全文

與物權行為的優先效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