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把一種別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用到新的領域能不能申報使用新型專利呢
看你用到新的領域後是否構成新的一種產品或者是理念,如果構成了新的回一個東西,而答且對社會有一定的用途,有市場或經濟價值,那樣你就可以以新的一個產品或設計理念申請一個使用新型專利了,如果沒有價值的話,恐怕就不能申請了。
② 買別人的技術回來算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嗎
算!這一點一定要分清!
當然,前提是,你買來的是已經取得知識產權相應權利的技術。
目前並無法律條文明確給自主知識產權給出定義。在科技部的自主知識產權認定指南中,對自主知識產權做出的定義為:
所稱自主知識產權是指中國的公民(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單位經過其主導的研究開發或設計創作活動而形成的、依法擁有的能夠獨立自主實現某種技術知識資產的所有權。其中包括從其他國家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單位那裡購得的知識產權。
所以,自主知識產權並不僅僅指自己研製設計或參與研製設計獲得的知識產權,也包括受讓或受贈,以及獲得5年以上獨占許可使用權的知識產權。
關鍵在於,自主知識產權中的「自主」,指的是權利人獨立自主、不受他人影響,具有獨立支配權或相對控制權。別說永久地購買而來,只要在相對較長時期內能依法獨立行使知識產權各項權能,即便沒有所有權,也是自主知識產權。
③ 自主知識產權的概念是什麼
自主專利既自主知識產權亦稱「自有知識產權」。一般指與非自主知識產權相對應的,在一國疆域范圍內由本國公民、企業法人或非法人機構作為知識產權權利主體,對其自主研製、開發、生產的「知識產品」(如計算機軟硬體、網路信息產品等),及獲得許可購買他國或他人專利、專有技術、商標、軟體等所享有的一種專有權利。從其權利特性看,具有主體本土化、權屬域內化、權利集成化、私權公權化的特點。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分類,分為創造類自主知識產權和標示類知識產權兩類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權。
權利
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台地區)注冊的企業,近三年內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並購等方式,或通過5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方式,對其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所稱的獨占許可是指在全球范圍內技術接受方對協議約定的知識產權(專利、軟體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等)享有五年以上排他的使用權,在此期間內技術供應方和任何第三方都不得使用該項技術。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所指的核心自主知識產權須在中國境內注冊,或享有五年以上的全球范圍內獨占許可權利(高新技術企業的有效期應在五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期內),並在中國法律的有效保護期內。
④ 關於自主知識產權
首先澄清一個概念:自主知識產權。……不知道是誰創造出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概念,更是誤導公眾,破壞專利制度的基石。從專利法原理看,專利權就不是自主的,專利法賦予專利權人的權利是排除他人實施其專利的權利,也沒有賦予權利人自己實施其專利的權利。這是因為,改進型的專利很可能成為他人專利的從屬專利,也就是說,很難是自主的。但這樣的「偽概念」居然成為政治家的術語,國家領導人也到處提倡,以為有了專利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就可以自主了!這樣的概念早晚要為其付出代價。
筆者殷切地希望,學習知識產權法,也要不畏權威,獨立思考,不要盲目跟從那些錯誤的觀念。有時間,筆者還會對這些誤人的提法來一個大盤點。
****************
以上是劉國偉老師的言論,我也比較贊同,現在很多概念被異化太嚴重了,具體內容看一下他的博客。
⑤ 自主知識產權本人權益是什麼
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台地區)注冊的企業,近三年內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並購等方式,或通過5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方式,對其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所稱的獨占許可是指在全球范圍內技術接受方對協議約定的知識產權(專利、軟體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等)享有五年以上排他的使用權,在此期間內技術供應方和任何第三方都不得使用該項技術。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所指的核心自主知識產權須在中國境內注冊,或享有五年以上的全球范圍內獨占許可權利(高新技術企業的有效期應在五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期內),並在中國法律的有效保護期內。
⑥ 中國上下對知識產權有多少認識誤區
中國上下對知識產權有多少認識誤區?(上)
「知識產權」翻譯錯誤
馬維野說,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提高硬軟兩種實力:硬實力主要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軟實力就是自主創新完成的優化。自主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擁有的發明專利上,自主創新環境越來越表現在知識產權文化的優化上。
但對知識產權到底是什麼,很多人是不清楚的,包括政府界、經濟界、科技界、文化界,甚至知識產權界的學者,往往把知識產權中的「知識」跟知識經濟的「知識」混為一談。
知識產權在英文中有兩個概念:Intellectual Property(簡稱IP)和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簡稱IPR)。
這兩個概念不同,卻統統被中國大陸的學者翻譯成四個字:知識產權。而三個英文單詞(Intellectual智力、Property財產、Right權利)的中文詞意中根本沒說知識,講的是智力、智慧。
台灣的翻譯是比較准確的,把IP翻譯成智慧財產,把IPR翻譯成智慧財產權。
「知識」的英文是Knowledge,指有公知性的認識、認知、學問、學識。「知識」由於其公知性,是不能產權化的。不是張三學了「牛頓三定律」,李四就不能學了。
台灣翻譯的「智慧」是指用其非公知性獲得與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運用得好才可能產權化。知識是死的,智慧才活的,死知識離開活智慧的使用一文不值。
中國有很多傳說,說明中國人的知識比美國人豐富得多,比如「花木蘭」。但美國人把「花木蘭」,以及中國的國寶大熊貓都拍成動畫片,在全世界賣錢。說明我們的智慧不如美國人。
可見,在知識產權制度下,智慧遠遠重於知識。中國人在接受新概念時往往習慣於顧名思義,很多人一見到知識產權就想當然地把它說成是「產權化的知識」。這是極其不準確的。
要准確理解知識產權的本質含義,千萬不要顧名思義,應該懂得:知識產權是智力成果的法定權,而不是知識的法定權。
而且我認為,「知識產權」是個很不好的翻譯,它一直在誤導中國民眾乃至高層領導人。
「專利」卻是英文Patient的絕好翻譯。專利制度就是通過公開發明換取壟斷的制度。
英國是第一個實施專利的國家,把國王簽發的獨占權利證書稱之為發明權利證書,「專利」Patient的特點是公開和壟斷。在發明公開的前提下,保證了發明人對其發明創造的壟斷權。
「知識產權」是30年前由中國大陸學者創造的;「專利」一詞則是幾千年前就有了。在古漢語里,「專利」一指專謀私利,二指壟斷利益。
「自主創新」的誤區
近些年來,「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的說法在全國上下廣為流行。
「自主」指自己能做主。「自主創新」的含義有三: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則表明,「自主創新」並不排斥別人的東西,也不等於當年提倡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主。
「自主知識產權」指的是擁有排他性的獨占權。獨占權可多渠道獲得:可以自主創新,可以花錢買,也可是他人贈送。「自主創新」與「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概念。
「自主創新」需要花錢。而許多中小企業無力承擔高昂的研發費用。「自主創新」也要講求成本。如果購買成本大大低於研發,何需「自主創新」?因此,企業不但要學會自主創新,還要學會購買、引進、合作。讓知識產權為我所用,才是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最高境界。
「自主創新」的成果不等於「自主知識產權」,換言之,創造並不等於擁有。沒有受到法律的保護,創造的成果不過是公知技術,人人可以無償使用。只有受到法律的保護,發明創造的成果才具有獨占性,企業才能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獨占性是知識產權非常重要的特性,恰恰是它才能使知識產權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競爭力。因為任何企業都不可能用不受法律保護的科技成果打擊對手,防止別人模仿。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誤區
「知識產權」是私權,張三擁有的,李四就不能再擁有。「擁有自主」是同一概念的重復表達。語言學上顯得十分羅嗦。
「自主知識產權」的說法也是很可笑的。盡管「知識產權」翻譯得不好,但其私權性質表明,任何「知識產權」都是「自主產權」。既然沒有「非自主知識產權」,又何來「自主知識產權」呢?
「自主知識產權」大概是科技界提出來的,不是知識產權界提出來的。
科技界提出來的「自主知識產權」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之一。如果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永遠不可能改變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
而科技界在「自主創新」成果得到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授權之後,為了突出「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就在「知識產權」前面畫蛇添足地加上了「自主」二字。這大概就是全國上下廣為傳播的「自主知識產權」說法的由來。
如果要真正理解「知識產權」,「自主」二字實在是要不得的。
「知識產權」的價值
「知識產權」很有價值。據報道,iPhone手機只在中國生產,可是蘋果公司拿走了58.5%的利潤,中國人拿到了可憐的1.8%。相當於庫克每天掙100多萬美元,合人民幣650多萬元。名牌LV包一個賣好幾萬元,而生產LV包的皮革,每平方米就幾十塊錢。它們都體現了知識產權的價值。
知識產權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類文明、文化繁榮的標志,是企業的生命線。有作為的企業應該學會構築知識產權壁壘。
比如商標的價值。可口可樂商標價值700多億美元。美國一家公司吸取蘋果公司在iPad商標上的教訓,進軍中國市場之前,在中國商標局注冊了60多個商標。
專利的價值遠勝於科技成果的價值。2009年,貴陽一家企業領導告訴我,他們公司已連續4年每天申請一件專利,是因為吸取了教訓。他們的產品銷往海外,在與外商合作中,為證明他們是中國技術創新能力最強的企業,曾出示過20多個獲獎證書,包括在人大會堂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證書。外商看不懂:「技術先進與否是市場說了算的,你們中國政府憑什麼說了算呢?」而我國的科技獎勵制度是從蘇聯學來的,全世界保留科技獎勵制度的目前大概只有中國。
他們趕緊拿出幾張國家知識產權局簽發的專利證書,老外一看態度大變,合作非常順利,一家外商甚至多付給貴陽這家企業200萬美元,以示對其知識產權的尊重:「你們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標準是什麼,你們通過什麼手段得來的,我們既搞不清楚,也沒興趣搞清楚。你們能獲得這些專利了不起,因為發明專利能不能授權,全世界是統一的標准。不該授權,就是用盡一切不正當手段也不可能得到授權。」
專利價值有時高於商標品牌的價值。這也是馳名300年多年的剪刀品牌北京的王麻子和杭州的張小泉倒閉的原因。它們是被1983年創立的廣州陽江十八子打敗的。陽江十八子大量申請專利,通過授權專利不斷擴大市場,壟斷市場,最終把王麻子、張小泉擠出了市場。這個例子說明,知識產權對企業都很重要,但是,專利才是企業,特別是創新型、技術依賴型企業最有價值的知識產權。
一家企業老總曾經問我:「商標、專利到底是什麼關系?」我隨口告訴他:「商標是你的『名片』,專利是你的『晶元』。」他說這句話讓他恍然大悟。
http://blog.ce.cn/html/01/597101-1673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