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有獎徵文作品的版權歸屬

有獎徵文作品的版權歸屬

發布時間:2021-07-06 12:04:40

⑴ 很簡單投稿的問題大家進來啊!!

《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所謂名譽,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聲譽,它是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評價。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名譽,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
名譽直接關繫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嚴,它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乃至其他社會活動的基本條件。法人的名譽表示社會的信譽,這種信譽是法人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在它的整個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特別是企業法人的名譽,反映了社會對它在生產經營等方面表現的總的評價。法人的名譽往往對其生產經營和經濟效益產生重大的影響,名譽權是民事主體的一項重要的人身權利。因此,《民法通則》第101條在確認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的同時,又以禁止性法律規范規定了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對法人名譽的侵害,主要表現在散布有損法人名譽的虛假消息,如虛構某種事實,誣說某企業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以圖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等等,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名譽侵權在客觀方面具有明顯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所謂名譽侵權的事實,是指行為人從事了法律所禁止的有損他人人格、名譽的行為而給被害人帶來了名譽方面的損害。有的人認為,只要說的、寫的是真實的,就談不上名譽侵權。這種提法是值得商榷的。我們認為,陳述的內容虛假與否,不是名譽侵權的必要前提。關鍵在於,所陳述的是法律所禁止的,是否有損他人的人格、名譽。如果陳述虛假,但無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不違反法律,則盡管虛假,也不構成名譽侵權。相反,如果明顯違法,發表有損他人人格、名譽的言論,涉及的事實雖然真實,也可構成名譽侵權,甚至這種言論所涉及的事實越真實,越會侵權。比如,為毀壞他人名譽而揭人隱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權情節越為惡劣。

作者投稿給報刊社或網站等刊載單位的行為中涉及諸多著作權法律問題,其中不乏頗具爭議的方面。本文從我國著作權法、合同法等法律相關規定出發,對其進行了簡要分析。其中個別觀點與某些學者不同,旨在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士對此問題的關注。

權利之爭——投稿 作品的著作權歸屬

(一)一般情形
關於投稿作品的著作權,按著作權法規定,如投稿人(即作者)與刊載單位之間無特別約定,則原則上仍應歸於投稿人(即作者)。作者不必經刊載單位同意,就可以將此著作收錄在其個人出版的書籍或轉貼在其個人或其它網站上,甚至授權其他人利用,刊載單位不得主張任何權利。當然,刊載單位也是有著作權的,即對包括上述投稿作品在內的以匯編作品形式存在的報刊整體享有著作權。從刊載單位方面來看,如其未與作者有另外約定,則不可再就該著作另作利用,例如報刊社將投稿作品轉置於網站上,或另行收編出版書籍,或轉授權他人利用等。如果確實需要作這些原刊載形式以外的利用,雙方應另外商談授權利用條件。對此,我國著作權法第26條明確規定,許可使用合同和轉讓合同中著作權人未明確許可、轉讓的權利,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另一方當事人不得行使。
(二)格式條款的性質——「要約」還是「要約邀請」
實踐中常見有報刊以格式條款聲明「凡刊登於本刊上的文章,均視為同意在本刊網路版上刊登。如作者有不同意見,請在來稿時聲明,以便做適當處理」,有的還將著作權法中的轉載、摘編的(准)法定許可制度里的「著作權人保留權」等權利也「收歸己有」。對於這些聲明的效力,有不同認識。有人認為應將其視為一種「要約邀請」,對投稿人沒有約束力。筆者認為,這些聲明應是一種「要約」而非「要約邀請」,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內容具體確定並且表明了經受要約人承諾後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以上聲明不同於一般的「歡迎投稿」的介紹,而是對具體權利歸屬做出明確規定且對自身具有約束力的說明,如果投稿人向其投稿,即可以認為該行為進行了承諾,即同意訂立該類合同,但該刊載合同僅是成立,至於是否真能生效,則應視所附條件能否實現而定。如果投稿人投稿的作品符合要求,則條件滿足,合同生效,反之則不生效。上述聲明雖具有法律效力,但在事實上卻對投稿人十分不公。這里既有事實上的力量不對等原因,也有法律對處於弱勢地位的投稿人保護不周的因素。限制這些格式條款的廣泛適用,保護作者的合法權益,在目前只能寄希望於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介入。
(三)有獎徵文中的著作權問題
有獎徵文包括競賽徵稿、徵文比賽等,即主辦單位事先確定相應規則,並按該規則對參加者作品進行相應選評,確定最終名次,給予獲獎者相應獎勵的活動。與一般報刊徵稿不同,有獎徵文活動中的規則屬於要約,而非要約邀請。因為此類規則一般內容明確且一經參與者承諾(投稿)後,即對雙方形成約束,符合要約的標准。需要注意的是,此類規則中一般都存在對於獲獎作品著作權歸屬及利用條件的規定,這一點與上述格式條款十分相似,著作權人同樣面臨不利的境況,是否能接受這些條款,需要事前仔細斟酌。
(四)特約作品的著作權問題
特約作品即報刊社與某特定作者通過事前創作某項或某些作品的約定而形成的作品,在著作權法上屬於委託作品。我國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受委託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託人和受託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於受託人。特約作者(受託人)與報刊社(委託人)之間是平等的民事關系,雙方應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簽訂特約創作合同(委託創作合同),該合同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此類作品中可以由雙方約定歸屬的著作權,既包括財產權,也包括人身權。而一般的著作權轉讓合同中則不得轉讓人身權,如修改權等人身權仍歸於轉讓方所有(發表權可以以「許可」的形式由受讓方行使)。也就是說,除雙方明確存在委託(特約)創作合同外,其他情況下(如不存在此類合同條款的一般投稿、有獎徵文等)的作品人身權仍屬於作者本人,報刊社不得隨意行使。
為平衡雙方間的權利義務,避免在委託作品著作權歸於受託人後致使委託人原委託目的不能實現以及應享有的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後果,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了有關司法解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對於按照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委託作品著作權屬於受託人的情形,委託人在約定的使用范圍內享有使用作品的權利;雙方沒有約定使用作品范圍的,委託人可以在委託創作的特定目的范圍內免費使用該作品。如此規定,可以妥當解決委託作品中委託人與成為著作權人的受託人之間的權益關系,更公平合理地處理相關糾紛。因此,如果特約作品著作權歸屬特約作者,同時雙方之間也沒有明確約定如何使用該作品,那麼作為委託人的報刊社可以據此主張其相應的使用特約作品的權利(比如在報刊上刊載該作品),特約作者應當予以積極配合。

孰是孰非——「一稿 多投」問題的審視

(一)我國著作權法的基本態度
目前存在爭議的一稿多投現象,准確地講,是指將同一作品在同一期間內向多家刊載單位投稿的行為。我國著作權法第32條規定「著作權人向報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發出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收到報社通知決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發出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收到期刊社通知決定刊登的,可以將同一作品向其他報社、期刊社投稿。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由此可見,我國著作權法對「一稿多投」是持否定態度的,此種行為很可能構成違約,將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當然,著作權法對於相反的約定也是允許的,這里的「相反約定」,既包括約定允許「一稿多投」,也包括約定相應等待時間等內容。
(二)格式條款的分析——有效還是無效?
目前有許多學者對上述法律規定持有異議,認為著作權法的該規定對作為投稿人的作者限制較大,屬於顯失公平的規定,並認為實踐中大量存在的「對一稿多投稿件一經發現,不發稿酬」的聲明類似於合同中的格式條款,其法律效力是要存疑的。因為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是合同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合同訂立必須遵循自願、公平原則,其中還特別強調了「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無效」的規定 。
筆者認為,這些學者的觀點有違我國的現行法律規定。雖然著作權不同於物權,因其無形性而能同時為多人使用,允許一稿多投具有權利品性上的事實可行性,但我國著作權法卻對此予以否定(雙方另有不同約定的除外),也就是說,除雙方另有不同約定外,其不具有法律可行性。作為一個替代辦法,投稿人也可以在向某刊物投稿時附帶聲明「無論貴刊是否採用,均應在多少天內回復」等等,這種聲明視為要約(在存在刊物不同聲明的情況下是「新要約」),接受該稿件的刊物如無意採用,則可不必回復(若回復則屬於自願行為,因為要約不能要求受要約人對其無意承諾的意思予以回復);如有意採用,則應在投稿人聲明的期限內回復,否則將可能承擔不利的後果。

⑵ 有獎徵文的版權歸誰

版權,屬於出版者;
著作權,屬於作者。

樓主關心的徵文活動涉及的著作權及版權,要看徵文活動事先公布的要求。

⑶ 再創作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問題

再創作作品的著作權歸屬是指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再創作品著作權歸屬根據《著作權法》第十條,著作權明確包括修改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等權利。所以第十二條中規定的,對已有作品進行改編、翻譯、注釋、整理的權利顯然歸屬已有作品的著作權人。而根據第十二條規定,改編已有作品產生的著作權由改編人享有,而根據第十條規定,對已有作品進行改編的權利屬於已有作品的著作權人。那麼未經允許改編已有作品產生的新作品(即原作品的改編作品)的著作權究竟歸屬已有作品的著作權人,還是屬於改編人呢?《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作品中獨創性的表達。以改編為例,對已有作品進行改編是在已有作品的基礎上融入新的表達。所以《著作權法》賦予已有作品改編人對改編產生的新作品獨立的著作權。但是改編作品畢竟是以已有作品為基礎產生的作品,所以第十二條同時規定行使(對改編作品的)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這樣就同時保護了原作品和改編作品著作權人的權利。根據《著作權法》第三十四條,第三人使用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匯編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應當同時取得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匯編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人許可,並支付報酬。從這條規定中可以推出,如果第三人未經許可使用了改編作品,他就同時侵犯了兩個作品的著作權,即改編作品和原作品的著作權。

⑷ 有獎徵文要求作品原創,而且提交作品時要做版權聲明,版權聲明怎麼寫,寫文章的什麼地方

看來你參與的這個活動,主辦方很認真。

有獎徵文例如可以是徵集估計詩詞名句大全,版這就不是原創了權。

另一種是徵集原創文章類。
詩詞歌賦學術論文,都可以徵集。
要求原創投稿應征,你就應該附上一篇文書,可以另起一頁單獨寫成聲明文書,也可以在作品後面,正文之後註明附段非正文,用單獨一段說明是原創。
你的作品聲明,要聲明自己原創,禁止抄襲,要聲明如果已經入圍而不獲獎,禁止主辦方發布,或可以發布。

⑸ 參加起點小說徵文的作品的版權歸屬

我國著作權法從保護作者權利的角度出發,對委託作品的著作權歸屬進行了規定。
一、受託人和委託人可以自行約定著作權的歸屬。這一方面是尊重作者也即受託人的意願,另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委託人有效的使用作品。但是,雙方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其歸屬的僅限於著作財產權,而不包括著作人身權。著作人身權只能屬於受託人。
二、在當事人沒有特別約定的情況下,法律規定著作權屬於受託人。這是因為受託人接受委託創作完成作品,是委託作品的作者。基於保護作者、鼓勵創作的立法目的,在無約定的情況下,著作權應當被賦予受託人。當然,受託人在享有著作權的同時也受到如下的限制:
(1)受託人應當按照約定將委託作品提供給委託人使用。委託人有權在約定的范圍內使用。如果沒有約定使用范圍,委託人可以在委託創作的特定目的范圍內免費使用。現實中,有些藝術攝影企業為了壟斷顧客日後的加印照片生意,借口對顧客的藝術照有著作權,拒絕履行上述義務,扣留照片的底片。對這種行為,顧客可以追究其違約責任。
(2)受託人行使著作權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不得妨礙委託人的正當使用。比如受託人接受委託設計商標標識後,不論委託人是否將該商標注冊,都不得再以侵犯發表權為由阻止委託人在其商品、服務上使用該標識,也不得許可委託人的競爭對手使用該標識。
我國《著作權法》第17條對委託作品著作權的歸屬作出了規定:「受委託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託人和受託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於受託人。」該條規定允許委託人和受託人通過合同約定著作權的歸屬,這使得相較於其他各國著作權法,我國《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具有十足的中國特色。對於該條規定,人們可以得出截然相反但卻都「合理」或者都「不合理」的兩種解釋。
當委託人和受託人約定不明確或者沒有訂立約定著作權歸屬的合同時,我國《著作權法》第17條在解釋上不存在悖論,悖論只存在於委託人和受託人有明確約定的情形,即雙方約定著作權屬於委託人的情形。分歧在於如何理解「著作權屬於委託人」的約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著作權不僅包括財產權而且還包含人身權。因此,「著作權屬於委託人」是指委託人可以享有包括人身權在內的整個著作權,還是指委託人僅享有著作財產權?對此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將「著作權屬於委託人」理解成委託人僅享有著作財產權,即委託人通過合同受讓了著作財產權;二是將「著作權屬於委託人」理解成委託人享有全部的著作權,即委託人通過合同約定原始取得了著作權。下文將分別對這兩種解釋予以分析。
第一種解釋是委託人僅享有著作財產權。「著作權屬於委託人」只能理解成委託人享有著作財產權,而不包括著作人身權。具體理由體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第一,我國法律嚴格遵循大陸法上著作人身權不得轉讓原則,而且這一原則的運用幾乎達到了極端的地步。歐洲大陸法國家的著作權法尚允許在作者死亡後其直系親屬繼承某些人身權,①而在我國,無論是《繼承法》、《民法通則》還是其司法解釋均不允許著作人身權的繼承。此外,據參加《著作權法》起草工作的同志回憶,在該法的起草過程中,有些起草人堅決反對著作權的轉讓,其理由是:「著作權是一種人權,不能轉讓。特別是著作權中的人身權利,絕對不能轉讓。」 由於我國法律與學理均禁止著作人身權的轉讓,因此,可以斷定享有人身權的著作權人一定是作者,否則,其所享有的著作人身權緣何而來?在誰為作品作者的問題上,我國向來採納大陸法上的「創作人為作者原則」,《著作權法》第11條第2款關於「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的規定,體現的正是這一原則。依據該條款的規定,委託作品的受託人理應成為作者,因為他是作品的創作人;委託人不是創作人,他怎能成為作者?在委託人不是作者且在著作人身權不能轉讓的情形下,委託人如何能夠享有包括人身權在內的整個著作權?

⑹ 領取稿酬後的作品著作權屬於誰

1.著作權包含的權利很多(出版權,發表權,改編權等等),作者出讓而活動稿酬的權利就是出版專權。如果不是永屬久出讓,那若干次,若干時間(作者與出版者協商)出版後,出版權再次屬於作者,作者可以再次出讓。
2.必須得到著作權人授予匯編權,與其他作者共有著作權,獲得相應稿酬。
3.同1,如果不是永久出讓,那若干次,若干時間(作者與出版者協商)出版後,出版權再次屬於作者,作者可以再次出讓。

建議參閱《著作權法》

⑺ 作品轉移了著作權歸屬誰

我們在進行版權登記之後,還有很多具體的問題需要繼續深入了解和學習,比如作品轉移了著回作權歸屬誰這答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好好了解其來龍去脈,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進行版權保護。作品原件只是作品的物質載體,並不代表作品本身,作者對作品著作權的擁有與所有人對作品原件的擁有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利,因而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並不等同於作品著作權的轉移。《著作權法》第18條規定:美術等作品原件權的轉移,不視為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但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再如我國《合同法》規定,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等標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不屬於買受人。著作權保護多長時間後不受法律保護?1、公民創作的作品,發表權、使用權與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2、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其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五十年。如果作品自創作完成之後五十年內未發表的,不再受著作權法保護。3、電影、電視、錄像和攝影作品的發表權、使用權與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五十年。如果作品創作完成之後五十年內沒有發表,不再受著作權法保護。

⑻ 徵文比賽稿子版權

你沒有和他們簽協議,可以投。版權歸作者

⑼ 比賽作品的版權歸屬問題,主辦方的版權聲明有效嗎

您好!關於作品的版權歸屬,需要符合以下法律規定。主辦方的版權聲明起到強調說明作用,其說明內容需要與事實和法律相符。
《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著作權屬於作者,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
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
第十二條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
第十三條兩人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沒有參加創作的人,不能成為合作作者。
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對各自創作的部分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體的著作權。
第十四條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
第十五條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由製片者享有,但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權,並有權按照與製片者簽訂的合同獲得報酬。
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中的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
第十六條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除本條第二款的規定以外,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作品完成兩年內,未經單位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給予作者獎勵:
(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並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體等職務作品;
(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
第十七條受委託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託人和受託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於受託人。
第十八條美術等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視為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但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第十九條著作權屬於公民的,公民死亡後,其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依照繼承法的規定轉移。
著作權屬於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變更、終止後,其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由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沒有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由國家享有。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閱讀全文

與有獎徵文作品的版權歸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