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作者、作品以及著作權三者之間的關系
例如,長篇小說《紅高粱》。是【作品】,是作者「莫言」的【作品】。
假如有人也寫了一本長篇小說,也叫《紅高粱》,當然也是允許的。只不過出版的「編號」不同。
就像你用紙折疊了一個「紙飛機」,它就是你的【作品】。
自己的作品如果不去,不需要,不要求「在某些某個媒體上發表」,那麼這個(這件)作品在私下裡在民間流傳開來,火起來了,如果這個時候自己想【獲得收益】,自己想【名利雙收】,那就不好辦了。因為沒有任何「憑據」來證明此作品是你首先【創造的】。
這個現象也是有的。就說1958年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吧。那是兩個同學的畢業作品。當時並沒有「要求」作品的所屬權。在2008年,他們提出了《梁祝》的【著作權】問題,唉,只是折騰了一陣子揚了揚名,百嘛不頂。
我國有一部《著作權法》。就是專門解決作品的歸屬權的。可以在《中國政府網》上找一下看看。為啥你寫了一篇稿子,在《長江日報》首先發表了,就不許再把這個稿子讓其他的媒體如《廣西日報》上發表呢?就是【著作權】是你,【出版權】是長江日報的。「一稿雙投」是文人最忌諱的,是品德問題。如果廣西日報從長江日報上轉載了此文,那就只需要給長江「轉載費」。同時,也就不可以再給你「第二次出版」的稿酬啦。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往往見報兩個月之後,才給你稿酬的。(萬一期間有人提出爭執:說文章原是他的作品呢)。
總之,著作權是個人行為;版權是他人行為。我們不是常見【版權所有,不準翻印】的字樣么?當然,對於古典文學,例如《紅樓夢》,你我他再三再四改編成影視作品,那都是【不需要付出稿費的啦】。這就佔便宜多嘍。
B. 著作權和版權的區別是什麼
版權與著作權有什麼區別
在我國,版權就是著作權,沒有區別.版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在中國,按照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所謂完成,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創作的對象已經滿足法定的作品構成條件,既可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在學理上,根據性質不同,版權可以分為著作權及鄰接權,簡單來說,著作權是針對原創相關精神產品的人而言的,而鄰接權的概念,是針對表演或者協助傳播作品載體的有關產業的參加者而言的,比如表演者、錄音錄像製品製作者、廣播電視台、出版社等等.
版權是作者在自然法上的財產權(所有權)還是社會作為讓步而由法律授予作者的有限的法定壟斷權(調整權)?對這一問題做出正確回答的前提是確定版權的理念:
版權是為了保護作者的權利而設立還是為了知識的進步和公眾的福祉而確立?當然版權法律同時擁有這兩種功能,但是那一項是它的基本理念呢?當作者權利和公眾的福祉發生矛盾的時候誰是第一位的呢?
版權的主要目的是以知識的進步促進公眾的福祉,為了鼓勵新作品的復制和在公眾中的傳播,版權通過賦予作者復制和分發的專有權以激勵創作者的創作活動.為了促進公眾的福祉的目的,作者的這些權利有很多的限制,這些限制主要是通過合理使用制度體現來.版權調整的權利涉及到三個利益群體——作者、發行者和使用者.版權法作為支持知識進步的基礎既要考慮給與創造者和傳播者報酬也要重視支付這些報酬的使用者的合理的權利.從18世紀早期英國開始制定版權法開始,版權一直是為了試圖平衡創作者(和他們的出版者)的權利與使用者的權利的產物,現在是將來也是.三個利益群體都在使用版權作品,使用的目的不同,作者用來穿作新的作品,發行人在市場上分發作品,消費者在家中、學校和辦公室使用作品,作者進行創造性的使用,發行者進行商業使用,消費者進行可能涉及也可不涉及商業問題的個人使用.對版權資料的創造性使用和私人使用會與發行人和企業主控制商業使用的目的發生沖突,這使得平衡各種
競爭利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使事情更復雜的是,不同團體的成員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立場.例如,一個作者會希望可以自由的引用他人的作品,卻不希望別人引用自己的作品而自己得不到補償;一個出版商會希望可以出版他人的一本書的一部分,但卻不願給與別人這種優惠;只有消費者的立場是不變的:他們希望可以自由的使用這些資料.
C. 著作權與版權的聯系與區別分別是什麼
版權與著作權有什麼區別
在我國,版權就是著作權,沒有區別。版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在中國,按照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所謂完成,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創作的對象已經滿足法定的作品構成條件,既可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
在學理上,根據性質不同,版權可以分為著作權及鄰接權,簡單來說,著作權是針對原創相關精神產品的人而言的,而鄰接權的概念,是針對表演或者協助傳播作品載體的有關產業的參加者而言的,比如表演者、錄音錄像製品製作者、廣播電視台、出版社等等。
《著作權法》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六)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七)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
(八)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九)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
(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
(十一)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
(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十三)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
(十四)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
(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
(十六)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
(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著作權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本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D. 損壞作品載體是否侵犯著作權人的著作權
不一定
1 如果作品的載體很多 比如書籍 那麼不侵犯 只侵犯所有權
2如果作品的載體只有一個 比如一個畫家畫了一幅畫 小偷進來燒了 那麼導致作者無法基於畫行駛自己的著作權 就可以請求法院判決侵犯著作權 因為著作權法中 保護 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3如果是作者送給別人作品的載體 比如畫家畫了一幅畫送給了朋友 朋友自然享有畫的所有權 這情況比較復雜 一般不侵犯著作權 畫家可以處置那張畫紙
E. 著作權與版權的關系是怎樣的
著作權和版權有什麼區別
「版權」英文原詞翻譯是right,屬於英法美法律體系。從其英文原詞直接翻譯為復制權利,就可以看出,剛開始「版權」是為了禁止別人在沒有得到去權利人的許可就復制其作品,從而對權利人造成經濟損失而建立的權利。在法律體系裡,是不屬於「自然權利」的,當然「天賦人權」也並不適用,而是一種用來刺激作家等進行藝術創作的政策之一。
側重點在維護權利人的經濟權益
所以看出其側重點就是在維護權利人的經濟權益,也就是作品只是財產的存在方式之一,和作者的價值觀、精神世界是沒有關系的,所以可以隨便轉讓。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一個買家僱傭一個作家進行一部作品的創作,那麼這部作品是屬於這個買家的,而不是作家本人,在有的使用英法美體系的國家甚至認為這個買家才是作者。
「著作權」是大陸法律體系的概念之一
而「著作權」則是大陸法律體系的概念之一,原文翻譯為author'sright,作者權利。這就可以看出,將作品是看作作者的人格以及精神世界的展示,而不是直接物化為作者的財產之一。所以在「著作權」的法律中,想要轉讓作品有很多限制的。因為這已經屬於人身權利的范疇,而人身權利一般是不能進行轉讓的。而同樣的一個買家僱傭一個作家進行一部作品的創作,無特殊情況,著作權還是屬於作者的,而買家只能通過作者的授權才可以使用作品。
但是由於《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不斷發展,兩大法律體系的國家也都加入,這兩者的概念不斷融合,差距也在逐漸縮小,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國家的法律雖然規定版權和著作權是同義,但是詳細表述的使用過的大陸法系。
F. 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獨創性有什麼要求 mp3音樂光碟能否對抗著作權侵權作品與載體有何關系
1,我不記得「著作權法」中有「獨創性」的要求,應該要求「原創性」,著作權的作品回一定是作者完成的。
2,關答於「mp3…」的問題,沒看懂你想表達什麼?
作品 和 載體 是兩個東西,有些作品是需要依靠體去傳播的。例如:一件音樂作品,可以依附在CD光碟上來買賣,還可以依附在網路伺服器的存儲空間內,等等。
3,構思 可以採用知識產權來保護,但可能保護范圍不是你想像那樣。知識產權包括很多種類,廣義的說,知識產權就是人類智慧的成果。具體包括好多種類,例如: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等等。這些都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具體的內容。
4,電影的著作權包含的種類多了,幾百字也說不清,呵呵。燈光師有署名權。
G. 怎樣理解版權制度之於作品形式和作品載體
版權制度不保護思想、技術方案等,其保護的對象是著作權(版權)法保護意義上的作品,即要具有作品典型特徵,如獨創性、可復制性、可感知性等。
作品是信息的集合,而信息是無形的。如何讓這種無形的信息能夠被他人客觀感知呢?這就必須將其固定在某種有形的載體上,讓人們可以感知到這種作品表達形式,並有效地控制。沒有有形的作品載體,作者就無法從事創作和控製作品信息,他人就無法感知作品信息。正是作品這種能夠被他人客觀感知的外在表達形式以及作品被固定在某種有形載體上的性質特徵,版權制度才有了可以調整保護的對象。
盡管著作權法只保護作品形式不保護作品載體,但離開作品的載體,作為無形的作品形式,著作權法卻無從保護。作品載體其實是連接作品信息與著作權的媒介。如在傳統印刷時代,紙張就是作品載體;光碟復制時代,光碟就是作品的載體;現在進入數字時代,一些數字技術設備就是作品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