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軟體的侵抄權行為,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復製程序的基本要素或結構,這一點是較容易證實的,因為復制即表明是完全的翻版,只要完全一樣就構成侵權。二是按一定的規則、順序只復制部分軟體代碼。在第二種情況下,法院在判定時通常要審查被告是否竊取了足夠多的軟體程序表達形式。實際操作中,這個問題就比較復雜、比較難判斷,因為計算機軟體產品究竟要被復制多少比例,才能確定發生了抄襲的侵權行為,並沒有固定數量限定。當然,復制的數量越大,就越易於取得證明其是侵權行為的證據,但是被復制的數量達到什麼程度就可以認定為侵權,司法實踐中也不是很好確定的事情。
2. 製作游戲,如果有仿製,會出現版權問題嗎,網上相似游戲這么多,會有版權費這一項嗎
游戲、軟體如果過於相似是會觸及到版權的相關問題的。
建議您最好在游戲發布前為您的游戲申請「軟體著作權」登記,根據游戲軟體著作權,是指根據《著作權(游戲軟體著作權,含網路游戲)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游戲軟體廠商或者個人作者開發的游戲軟體在開發完成後就受到著作權(游戲軟體著作權,含網路游戲)法的保護。但是,考慮到游戲軟體產品開發完成後容易遭到盜版、非法復制等侵權問題。在沒有第三方認證的情況下,往往無從確認其權利歸屬情況,甚至在某些極端的案例中,侵權人會「惡人先告狀」,起訴真正的游戲軟體開發者,使該開發者受到重大損失。我國游戲軟體著作權游戲軟體著作權含網路游戲)登記制度的歷史並不長,但是在眾多游戲軟體廠商和游戲軟體開發者的一致認同下,我國的計算機游戲軟體登記量逐年上升.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二的計算機游戲軟體,在開發完成後及時進行了游戲軟體著作權(游戲軟體著作權,含網路游戲)登記。
所需的材料有:
1. 擬申請游戲軟體著作權的軟體產品名稱及版本號 (若版本號超過1.0的還需要版本說明,產品名稱里若有英文,需進行說明)
2. 擬申請游戲軟體著作權的公司提交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蓋公章
3. 擬申請游戲軟體著作權的程序代碼(前30頁、後30頁、每頁不少於50行)
4. 擬申請游戲軟體著作權的操作說明書(游戲軟體要設計文檔,頁數不能少於10頁)。
5、擬申請游戲軟體著作權的關於聯系人的姓名、電話、傳真、郵編、郵箱
6、擬申請游戲軟體著作權的申請表
3. 如何判定游戲抄襲
一、純粹代碼抄襲,此類一般較為復雜,主要可能為游戲中某種特定效果(比如游戲引擎之類的),或者游戲運營的形式等純粹技術上的抄襲。涉及到的法律層面可能為專利侵權、侵犯商業秘密等(如老員工出去使用公司原代碼再創業),這種認定較為復雜,必須專業人士鑒定,但一旦落實,那是基本無法翻身,畢竟代碼這個東西大多數公司都會在裡面留下自己的痕跡。
二、游戲玩法抄襲,此類大多數是我們普通玩家口中所說的抄襲如DOTA和LOL,LOL和王者榮耀等,但著作權法不保護思想,只保護表達,純粹的游戲玩法並不受到保護(全世界均如此),故該類所謂「抄襲」在法律層面上並不構成抄襲。
三、游戲內容抄襲,此類分類較廣,根據不同要素可能構成不同侵權。例如游戲畫面、游戲人物形象、游戲背景故事、游戲裝備名稱介紹、游戲圖標、游戲人物動畫效果等具體內容的抄襲。此類案件也是我國目前法院審理的最多的案件,近年來,隨著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大,知名游戲的抄襲訴訟賠償額已越來越高,屢屢破下記錄(500萬以上),但跟抄襲者所獲實際收益相比,仍是太少。
轉自知乎
4. 游戲版權和游戲著作權,這兩個有什麼區別
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游戲是具有著作權的,游戲是著作權法保護的版作品之一,游戲無論是否權發表,都享有著作權。
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三條 本法所稱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
(四)美術、建築作品;
(五)攝影作品;
(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
(七)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八)計算機軟體;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
5. 法律專家談游戲抄襲:什麼樣才算侵權
你可以去查一下著作權法。……不過你應該也懶得看吧,那麼多。
以下內容摘自網路:
抄襲,指竊取或修改他人的作品當作自己的,在相同的使用方式下,完全或者部分完全(設定.念白.概念.台詞.場景.圖片.等)照抄他人作品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其形式或內容的行為。是一種嚴重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同時也是在著作權審判實踐中較難認定的行為。
在確認抄襲行為中,往往需要與形式上相類似的行為進行區別:
1).抄襲與利用著作權作品的思想、意念和觀點。一般的說,作者自由利用另一部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題、題材、觀點、思想、等再進行新的創作,在法律上是允許的,不能認為是抄襲。
2).抄襲與利用他人作品的歷史背景、客觀事實、統計數字等。各國著作權法對作品所表達的歷史背景、客觀事實統計數字等本身並不予以保護,任何人均可以自由利用。但完全照搬他人描述客觀事實、歷史背景的文字,有可能被認定為抄襲。
3).抄襲與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作者利用他人作品的法律上的依據,一般由各國著作權法自行規定其范圍。凡超出合理使用范圍的,一般構成侵權,但並不一定是抄襲。
4).抄襲與巧合。著作權保護的是獨創作品,而非首創作品。類似作品如果是作者完全獨立創作的,不能認為是抄襲。
著作權法所稱抄襲、剽竊,是同一概念(為簡略起見,以下統稱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抄襲侵權與其他侵權行為一樣,需具備四個要件:第一,行為具有違法性;第二,有損害的客觀事實存在;第三,和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第四,行為人有過錯。由於抄襲物需發表才產生侵權後果,即有損害的客觀事實,所以通常在認定抄襲時都指經發表的抄襲物。因此,更准確的說法應是,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發表。
從抄襲的形式看,有原封不動或者基本原封不動地復制他人作品的行為,也有經改頭換面後將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獨創成份竊為己有的行為,前者在著作權執法領域被稱為低級抄襲,後者被稱為高級抄襲。低級抄襲的認定比較容易。高級抄襲需經過認真辨別,甚至需經過專家鑒定後方能認定。在著作權執法方面常遇到的高級抄襲有:改變作品的類型將他人創作的作品當做自己獨立創作的作品,例如將小說改成電影;不改變作品的類型,但是利用作品中受著作權保護的成分並改變作品的具體表現形式,將他人創作的作品當做自己獨立創作的作品,例如利用他人創作的電視劇本原創的情節、內容,經過改頭換面後當做自己獨立創作的電視劇本。
如上所述,著作權侵權同其他民事權利一樣,需具備四個要件,其中,行為人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這一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對抄襲侵權的認定,而不論主觀上是否有將他人之作當做自己之作的故意。
對抄襲的認定,也不以是否使用他人作品的全部還是部分、是否得到外界的好評、是否構成抄襲物的主要或者實質部分為轉移。凡構成上述要件的,均應認為屬於抄襲。
音樂版權
國際版權明文規定,每首歌曲里有8小節相同即可視為抄襲,如果8小節中只任意改動其中一個音符,也會被視為抄襲。但對唱片產業來說,就算有意抄襲,只要避免連續8小節相同即可,如被告上法庭打官司,就要准備當時創作的母帶或相關的著作證據。典型的例子有周星馳的《國產凌凌漆》高仿007主題曲,《人再囧途之泰囧》中高仿《還珠格格》的出場樂。
學術論文
1、觀點抄襲:不引用別人的文獻好像觀點是自己的為嚴重抄襲
2、句子抄襲:不重新組織別人的觀點,照抄原話,不加引號,即使加了參考文獻也是抄襲
3、過多引用別人原話:即使加了引號,也算抄襲,比如三句以上
4、句子重新組織,但是整個段落和別人的非常相似
尤其關鍵動詞幾乎一樣,句子結構也一樣,也算抄襲
5、圖原樣別人
6、除了整段拷貝,以下處理後仍然屬於剽竊
(1)鏟除其中幾句
(2)把句子順序顛倒
(3)增加幾句
(4)只改變一些動詞和少量的詞,但是整體結構一樣
推理作品
在推理文學、影視、漫畫等作品中,同一個詭計、手法往往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因此通常要界定一個作品是否有抄襲是很困難的(如一個作品抄襲多部作品的拼接式抄襲)。一般來說,一個情節或一個手法相同只能被叫做借典或雷同。以下幾點可以用來判斷是否有抄襲:
1、情節和手法都與另一作品相同。
2、同一個作品中,至少有2個手法與另一作品相同。
6. 何為著作權侵權的判定方法"接觸+實質性相似
作權侵權行為的界定在知識產權審判活動中至為關鍵。我國《著作權法》第版四十七條和第權四十八條對著作權侵權行為方式作了簡單列舉,在具體認定方面缺乏詳細的規范指導。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實質性相似加接觸」的基本規則,並將其作為判定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核心標准。
所謂「實質性相似加接觸」,是指只有證明涉嫌侵權作品與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構成實質相似,同時作品權利人又有證據表明被告在此前具備了接觸原作品的機會或者已實際接觸了原作品,才能判定為著作權侵權。
「實質性相似加接觸」規則是指如果被控作品與權利人的作品實質性相似,同時作品權利人又有證據表明被告在此前具備了掌握該作品的條件,那麼就應當由被告來證明其所使用的作品的合法來源,否則即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7. 如何判定實質性相似和著作權侵權
作權侵權行為復的界定在知識產制權審判活動中至為關鍵。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和第四十八條對著作權侵權行為方式作了簡單列舉,在具體認定方面缺乏詳細的規范指導。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實質性相似加接觸」的基本規則,並將其作為判定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核心標准。
所謂「實質性相似加接觸」,是指只有證明涉嫌侵權作品與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構成實質相似,同時作品權利人又有證據表明被告在此前具備了接觸原作品的機會或者已實際接觸了原作品,才能判定為著作權侵權。
「實質性相似加接觸」規則是指如果被控作品與權利人的作品實質性相似,同時作品權利人又有證據表明被告在此前具備了掌握該作品的條件,那麼就應當由被告來證明其所使用的作品的合法來源,否則即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8. 如何判斷著作權糾紛中的「實質性相似」
作權侵權的判斷標準是,接觸+實質性相似所謂接觸,就是指你曾經了解知道過有他人的作品,然後你利用了他人的作品,與他人的作品實質性相似,就是侵權。如果你能證明你沒有接觸過,完全是獨立完成的作品,不管是否相似,相似到什麼程度,都受著作權法保護。這是原則。事實上很難證明自己完全是獨立完成的。原因在於,第一,從證據規則的角度,證明自己做過什麼很容易,但是證明自己沒做過什麼就很難,你很難說明自己沒有接觸過這個電視劇或者小說;第二,人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很少有一種思想完全是自己憑空想出來的,一般總是根據自己接觸過的事情或者看過的書等等當中獲得靈感,很多東西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那就從實質性相似入手。著作權法保護表達,不保護思想。也就是說如果兩部小說在情節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並不必然認為是侵權。要看相似到什麼程度。
9. 軟體著作權相似,如果確認是一個軟體,那是否就是重復登記,重復登記有什麼後果
重復登記是指同一個公司把一個軟體反復登記 如果是不同的單位進行同一軟體登記而且存在主觀行為的話 那就不是重復登記 准確的說就是虛假登記了
軟體著作權相似可以 但不能是一樣的 如何區分呢 如果是各種獨立開發 只是功能相似 那麼完全合理合法 如果是直接盜用別家的代碼 或者是同樣的軟體同樣的材料反復申請 就是重復登記或者虛假登記了
重復登記或者虛假登記在登記前期如果被審查員發現 不予以登記 如果登記完畢已經頒發證書後發現那麼需要撤銷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
而且撤銷的記錄以及撤銷理由在官方網站上可以查詢到的 撤銷是小 影響公司的名譽以及信用是大 不要圖一時的想要證書而不顧後果
10. 法律上怎麼判定抄襲和雷同
判定抄襲有兩個標准:
第一,被剽竊(抄襲)的作品是否依法受《著作權法》保護;
第二,剽竊(抄襲)者使用他人作品是否超出了「適當引用」的范圍。
關於「適當引用」的數量界限,我國《圖書期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明確規定:
1、「引用非詩詞類作品不得超過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
2、「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總量不得超過本人創作作品總量的十分之一」。
雷同指與他人的一樣;也指一些事物不該相同而相同。
拓展資料:
1、目前沒有法律對「抄襲」作出明確的定義,在實務中會引用國家版權局的「權司[1999]第6號」對抄襲行為的答復中的相關內容。
2、該答復中對「抄襲」的解釋:一、著作權法所稱抄襲、剽竊,是同一概念(為簡略起見,以下統稱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
抄襲侵權與其他侵權行為一樣,需具備四個要件:
第一、行為具有違法性;
第二、有損害的客觀事實存在;
第三、和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
第四、行為人有過錯。由於抄襲物需發表才產生侵權後果,即有損害的客觀事實,所以通常在認定抄襲時都指經發表的抄襲物。
因此,更准確的說法應是,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