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法通則107條,所有權或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
第107條 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善意取得制度,第107條規定遺失物損害賠償以及取回規則。第107條可看作是對第106條善意取得條款中標的物范圍的例外規定,故相對於善意取得條款而言,其為限制性的法條。[i]筆者認為我國物權法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遺失物可在特定期間內排除善意取得之適用,盜贓是否可類推適用該規則?第二、物權法第107條文義是不夠明確,適用上將出現諸多問題,需要加以澄清。
一、比較法上的考察
德國民法典第935條規定盜竊物和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對金錢、無記名證券,以及通過公開拍賣方式出讓物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台灣地區民法典第949條規定:佔有物如系盜贓或遺失物,其被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二年以內,得向佔有人,請求回復其物。第950條規定:盜贓或遺失物,如佔有人由拍賣或公共市場,或由販賣與其物同種之物之商人,以善意買得者,非償還其支出之價金,不得回復其物。
要較為全面的了解德國、台灣地區民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應當綜合考察善意取得條款和關於遺失物、盜贓的規定。後者系對善意取得標的物范圍所做的限制,其所貫徹的思想是:當原權利人(主要指所有權人)因自己的意思導致對物失去控制,其利益應向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讓步。可見,構成善意取得之動產,應為「佔有委託物」,即基於權利人意思而喪失佔有之物,如基於委任、保管、設定質權而交由他人佔有之物。遺失物和盜贓非為權利人意思而喪失佔有,故通常不能成為善意取得的標的物。
二、類推適用
反觀我國物權法善意取得制度,應結合第106條和107條規定方能得到完整的認識。就動產善意取得方面,與台灣地區規定最為接近。大陸法系其他國家或地區對遺失物、盜贓一並規定,並做相同的評價,但我國卻未明文將盜贓排除適用善意取得條款。筆者認為,不論立法者是否意識到該問題,此處都存在法律上的漏洞,因為物被盜竊後轉賣,乃社會生活中常見的情況,若適用善意取得條款,則會出現評價矛盾,即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盜贓反而適用,而兩者在是否適用善意取得條款方面不應當做不同處理。
考察各國善意取得立法理由,遺失物、盜贓不適用善意取得,由於它們並非出自原權利人意思而喪失對該物的佔有,故沒有理由為保護善意相對人利益而犧牲權利人之權利。我國雖然僅規定遺失物特定情況下不適用善意取得,但其理由與其他國家立法並無不同。因此是否因自己意思而喪失對物的佔有,是能否適用善意取得一個重要條件。盜贓,亦非由權利人意思而喪失對物的佔有,故在此要點上與遺失物相類。不同之處在於物遺失系由權利人自己導致,物被盜則是他人導致,在評價上無關宏旨,甚至後者比前者更應排除善意取得之適用。基於類似情況相同處理的原則,避免法律適用中出現評價矛盾,故盜贓可類推適用物權法第107條規定。
三、《物權法》第107條評析
該條文顯然系參考台灣民法的規定,但也存在一些差別。主要差別是:第一、在內容上,我國法增加了「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的規定;第二、權利人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的兩年時間的起算點不同,台灣規定是被盜或遺失時起兩年內,我國法規定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兩年內。
通過觀察「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之規定,則通常將其理解為一種選擇適用關系,即一旦權利人選擇了向無權處分人或受讓人中一人主張權利,則放棄對另外一人的權利主張。筆者認為,其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遺失物或盜贓一旦進入市場流通,難以尋獲受讓人。在不知受讓人時,權利人多會直接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權利。如果主張之後,受讓人才出現,由於權利人已向無權處分人請求賠償,即便無權處分人無資力或其他原因難以實現賠償,權利人也無法再向受讓人主張返還原物。因為依據選擇適用關系,權利人已放棄對受讓人返還原物之主張。該結果顯然對權利人有失公平。
第二、權利人向善意受讓人主張原物返還請求權。原物若由於時間經過或使用而價值減損,由於受讓人主觀上為善意,則權利人無法向其主張損害賠償責任。但依據選擇適用關系,權利人已放棄對無權處分人損害賠償請求權,故也不得向無權處分人請求損害賠償。此對權利人明顯不公,權利人所受損害無法獲得完全賠償。
可見,選擇適用關系存在以上問題,但若為共同適用關系,則會發生以下法律效果:權利人獲得雙重賠償,即既從無權處分人處獲得損害賠償,又從受讓人處取回原物,權利人因此而獲利,這與民法填補損害的民事責任原則相沖突!故如何適用該規定頗值玩味,筆者認為應對該條文進行解釋,方能正確適用。
從條文的語義中來看,會導致以上問題的出現,故應考察該條文所處的規范脈絡(體系)和規范目的,以明確其含義。從法體繫上觀察,該條款系對善意取得條款(第106條)的限制性規定。在善意取得情況下,權利人僅能向無權處分人請求損害賠償。在遺失物、盜贓被無權處分人轉讓情況下,因為不適用善意取得條款,故權利人多了一個權利主張途徑,即所有物的返還請求權。此外,條文的規范目的在於對權利人權利予以全面的保護。權利人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損害賠償,基於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其向受讓人請求原物返還,通常是基於物上請求權,兩者的請求權基礎不同。由此可知,該規定存在兩個不同的請求權,有可能存在請求權競合的情況。[ii]是擇一適用還是共同適用,關鍵看兩個請求權是否構成相沖突的競合關系?選擇適用關系僅在兩個請求權相沖突時才可適用,如果兩個請求權並存而不相沖突,則可同時適用。故針對上文提到的問題,可做出以下回答:
當權利人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損害賠償後,權利人才知道受讓人。此時,應認為,存在權利人對無權處分人的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對受讓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兩個請求權是否發生沖突,應當具體分析。當權利人仍堅持向無權處分人全部損害賠償時,應認為權利人放棄對受讓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因為此時兩個請求權存在沖突,故不得同時行使。當權利人選擇向善意受讓人請求原物返還請求權,若仍有損失,則仍可就損失部分向無權處分人請求侵權損害賠償,此時,兩個請求權不存在沖突,故可同時適用。
另外,筆者認為,此處受讓人,應當做狹義解釋,即善意受讓人。因為,該條款系對善意取得條款的限制,但為了兼顧受讓人的利益,又對原權利人的物之返還請求權行使期間加以限定,即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兩年內主張。如果超過兩年,則受讓人仍可善意取得該物。此受讓人若為惡意受讓人,即便超過兩年,也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故聯系善意取得條款,可知受讓人應當是善意受讓人。
四、結論
筆者通過以上分析,認為《物權法》第107條存在規范漏洞以及文義不明的情況,可通過運用法學方法論加以解決。基於我國國情,方法論在實踐中並未能廣泛應用,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釋法律、填補規范漏洞的作用。故最實際的做法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物權法司法解釋時,就該問題可做如下規定:
1、被盜竊的物品,准用物權法第107條的規定。
2、權利人對無權處分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對受讓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在不相沖突的情況下,可同時行使。
3、第107條所指的受讓人,不報包括惡意受讓人。
⑵ 淘寶店主多發給客人的物品有沒有權追回
你這個還真不好辦。只能聯系快遞上門取回,不過也需要給快遞好處費了要不然正常送了件誰會樂意給你去取回呢?不過事先最好先跟客戶溝通。
⑶ 請問破產法中的取回權、別除權、抵銷權、追回權的含義是什麼
一、別除權
企業破產法第32條規定: 「破產宣告前成立的有財產擔保的債權,債權人享有就該擔保物優先受償的權利。」該規定中所設定的權利,就是別除權。別除權將破產人特定的財產從破產財產中區別排除出來,授予債人就該財產變賣所得價款優先其他債權人受償的權利。這種權利從本質上講,並不是產法所創設的,而是由破產宣告前破產人特定財產上存在的擔保效力沿襲而來。有財產擔保的債權在民事強制執行中不受影響,仍可優先獲得清償。破產是強制執行程序的一種特殊形式,債務人的破產並不影響債務人的財產上擔保的效力,所以,這種債權在破產程序中同樣應享有優先權。所謂別除權,是針對這種民事權利在破產程序中運用的特點而起的名稱。
二、取回權
企業破產法第29條規定: 「破產企業內屬於他人的財產,由該財產的權利人通過清算組取回」,這就是破產訴訟中的取回權。取回權也是基於民事法律規定產生的,破產財產的范圍應以破產人的財產為限,將他人財產納入破產財產中分配,是對該財產權利人的侵害。民法通則規定,權利人有權要求返還原物,破產法上的取回權即是依此產生的。所以,這一權利並非破產法所創設的,不過是因其在破產訴訟中行使的特點而稱之為取回權。取回權與別除權雖然都是針對特定財產行使的權利,但財產的所有者卻有所不同。取回權人是對自己的財產行使權利,所以在破產訴訟中一般沒有什麼損失的風險,不像別除權,可能出現擔保物價款不足以清償的情況。在司法實踐中,取回權主要表現為權利人取回出租物、被保管物、寄售物等等。
三、抵銷權
企業破產法第33條規定:「債權人對破產企業負有債務的,可以在破產清算前抵銷。」這就是抵銷權。根據這一權利,破產債權人在破產宣告時對破產人負有債務的,無論是否已到償還期限,無論債務標的、給付種類是否相同,均可不依破產程序在破產清算前相互抵銷。
抵銷權原也是民法上的權利,但是,它在破產訴訟中的行使又有一定的特點。民法上的抵銷權,要求相互抵銷的債務必須均已到清償期限,而且結付種類必須相同,履行勞務的債不能與履行金錢的債抵銷。破產法中的抵銷權則無此限制,因為在破產程序中,未到期的債權一律視為到期,不同種類的債權也要一律摺合為貸幣形式方可加以清償,債權債務沒有履行期限與給付種類的區別,所以,均可加以抵銷。另一方面,民法上的抵銷權對債權債務成立的期間並無限制,無論何時成立的均可抵銷。而破產法上的抵銷權僅允許破產宣告前成立的債權債務關系抵銷,有時間上的限制,目的在於保證權利的正確行使。
四、追回權
就是把企業在其他地方的財產追回~
⑷ 什麼是物上追及權
物上來追及權是指抵押權自人原對抵押物享有的優先受讓權,在抵押物的所有權轉移給第三人後,可繼續享有,它是基於抵押權的物權性和可以對抗所有權的優先效力而衍生的,其目的在於平衡抵押權人的優先受益權和抵押物的處分權的沖突.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第六十七條規定「抵押權存續期間,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經登記的,抵押權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權;取得抵押物所有權的受讓人,可以代替債務人清償其全部債務,使抵押權消滅。受讓人清償債務後可以向抵押人追償」。
⑸ 破產程序結束後,破產追回權還能行使嗎
您好,追回權是指破產企業在破產案件受理前的法定時間內和受理案件後實施的,違反公平清償原則並有損於債權人共同利益而處分的財產,依法應由清算組通過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回該財產的一種權利。追回權的行使有兩個基本條件:
其一,追回權的標的物是破產企業在破產程序開始前一定時間內所作的違法的並有損於破產債權人利益的處分行為處分的財產;
其二,追回權必須由清算組以向人民法院申請的方式行使。破產案件受理前6個月至破產宣告之日的期間內,破產企業下列行為處分的財產,清算組可以行使追回權:
因此,在破產程序結束後,追回權已經滅失。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⑹ 被盜物品轉賣,原主是否有權追回
可以要求他還給你,如果你手上還有發票的話他就不能不還,因為如果他不還得話,你可以告他盜竊罪了
⑺ 遺失物的善意取得問題。 物權法107規定的遺失物所有權人的追回權是否可以對抗善意取得該遺失物的第三人
善意取得應該是遺失人與拾物人之間的關系,如何會有第三人呢
⑻ 取回權和追回權有什麼區別
1、針對對象不一樣:
(1)追回權是針對被非法轉移或者處分的財產;
(2)取回權是針對破產企業中有屬於他人的財產。
2、權力基礎不一樣:
(1)追回權的權利基礎是管理人依法對被非法轉移或者處分的財產予以追回的權利。
(2)取回權的權利基礎是所有權、他物權及其他財產權利
追回權是指破產程序中,債務人的某項行為被撤銷或者宣告無效後,管理人依法對被非法轉移或者處分的財產予以追回的權利。
第三十五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前六個月至破產宣告之日的期間內,破產企業的下列行為無效:
(一)隱匿、私分或者無償轉讓財產;
(二)非正常壓價出售財產;
(三)對原來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
(四)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
(五)放棄自己的債權。
破產企業有前款所列行為的,清算組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回財產。追回的財產,並入破產財產。
(8)物上追回權擴展閱讀:
追回權由破產清算組通過人民法院行使。清算組有權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裁定,要求追回屬於破產財產的財產或權力。因此追回權也應通過訴訟的方式是想,即只有在清算組向法院提起給付之訴並經法院裁定後,才能對相對人已取得的財產強制執行。
取回權以所有權及其它物權為基礎,具有物權性。
取回權的行使具有絕對性和無條件性。依照民法理論,只有在佔有非法或者佔有無因的情形下,權利人才可以行使財產返還請求權。若在佔有人合法佔有期間,該請求權則無從談起。取回權不同,只要佔有人已受破產宣告,無論其佔有是否合法或者期限是否屆滿,都可以行使。
取回權的標的物是不屬於破產人所有的佔有財產。
破產人對取回權標的物的佔有,既可以是現在佔有,曾經佔有,也可以是即將佔有。不同的佔有形態,產生不同性質的取回權。現在佔有形成一般取回權,曾經佔有形成賠償取回權,特別取回權則由即將佔有演變而成。無論何種佔有,只要其標的物不屬破產人所有,都構成取回權的法定理由。
⑼ 所有權人是否有權追回遺失物
現實問題
梁某定製了一條24K金項鏈,一天不慎掉落被袁某拾到,袁某是某寄賣店的店員,通過寄賣將該項鏈賣給了李某。沒多久,梁某在路上看到了李某,感到李某的項鏈很眼熟,定睛一看,就是自己定製的項鏈,於是拉住李某要求返還,李某稱該項鏈是在寄賣店裡買的,拒絕返還,雙方因此發生爭執。那麼,梁某是否有權利要求李某返還項鏈呢?
律師解答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因此,梁某有權要求李某返還項鏈,但同時梁某應當支付李某購買該項鏈所支出的費用,支付後梁某有權向袁某追償。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一百零七條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