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五條除斥期的問題
自知來道或應當知道侵自權行為發生起計算 是 錯誤 的 ,
根據 規定,有人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在這里的 期限是除斥期間,不適用時間的中止,中斷和終止。自侵佔之日起計算,而不是自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計算。
專家也有失誤的時候。
② 物權法第二十五條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指受讓人已經佔有動產,如受讓人已經通過寄託、租賃、借用等方式實際佔有了動產,則於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這就是所謂的簡易交付,下面舉具體例子更好的幫助理解分析:
張三租用李四的手機,張三即依據租賃合同取得了對手機的佔有,而後張三又與李四達成協議,購買這部手機。這處情況下,動產物權的交付已經在事先完成,物權受讓人已經能夠依據物的排他效力行使物權。因此,物權的變動就在物權變動的協議生效時生效。
案例:張三將自家的耕牛租給李四使用20天,第5天,李四提出要買下這頭牛,張三表示同意。雙方約定1個月後付錢。不料第10天,這頭耕牛遭到雷擊而死。
關於本案有以下幾個問題:
1、該買賣合同的生效時間;
2、該買賣合同中的交貨時間;
3、該耕牛意外死亡的風險由誰承擔?
解:
1、該買賣合同的生效時間是李四租用耕牛的第5天;
2、該買賣合同中的交貨時間也是李四租用耕牛的第5天;
3、該耕牛意外死亡的風險由李四承擔,李四仍然應當向張三支付貨款。
(2)物權第25擴展閱讀:
在簡易交付中,要注意兩點:
1、受讓人須於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先讓佔有該動產,但受讓人基於何種原因佔用該動產,審判實踐中無需考慮。
2、當事人之間不僅要有物權讓與的合意,而且該合意生效之時,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在審判實踐中,還要注意按照法律有關法律行為生效要件的規定,審查當事人之間的質權設立或動產所有權轉讓合同是否生效,並據此判斷物權變動是否發生效力。
③ 物權法25條 中的疑問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時發生效力
物權法才頒布哪有司法解釋,這項規定其實是民法的簡易交付制度,你看下合同法吧。
第二種簡易交付。即買賣合同訂立前,買受人已經通過租賃、借用、保管等合同關系實際佔有標的物。合同生效的時間即為交付時間。《合同法》第140條規定的即屬此種交付方式。
物權不會有溯及力的問題
④ 物權法第二百四五條司法解釋
第二百四十五條 【佔有保護請求權與除斥期間】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侵佔的,佔有人有權請求返還原物;對妨害佔有的行為,佔有人有權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因侵佔或者妨害造成損害的,佔有人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佔有人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
[條文注釋]本條是關於佔有保護的規定。
佔有人對於他方侵佔或者妨害自己佔有的行為,可以行使法律賦予的佔有保護請求權,如返還原物、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佔有保護的理由在於,已經成立的事實狀態,不應受私力而為的擾亂,而只能通過合法的方式排除,這是一般公共利益的要求。佔有人無論是有權佔有還是無權佔有,其佔有受他人侵害,即可行使法律賦予的佔有保護請求權;而侵害人只要實施了本條所禁止的侵害行為,即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不問其是否具有過失,也不問其對被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是否享有權利。佔有保護請求權主要包括:佔有物返還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其中,返還原物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
⑤ 求解釋《物權法》第二十四條
善意第三人在民法上之意義,就是毫不知情的人,也可以稱作信賴他人法律關系而參與交易行為之第三人。
比如,A將車抵押給了B,但沒有辦理抵押登記.後來,A又將車賣給了C,而C是不知道車已經被抵押的,那麼C取得該車輛完整的所有權.而B不能以該車抵押在先為由要求確認買賣無效.
順便糾正一下前面幾個答案的錯誤:
何琦老鄉:善意取得並不限於動產,不動產也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vivian013140:購買贓物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
⑥ 物權法第205條的解釋
《物權法》第二十五條 【動產物權受讓人先行佔有】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理解該條款的意思要先看看《物權法》第23條:
第二十三條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生效時間】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3條意思是:動產物權發生轉移一般以交付為准,比如您從我這里買個二手汽車,自我把汽車交給您起該汽車的所有權即發生了轉移,開始歸您所有。那麼25條這么理解:還是那個二手汽車,比如您先租賃我這個二手汽車使用,後來您使用期間覺得不錯要買,那麼這個汽車的所有權,也就是物權的設立和轉讓就自我們達成了意思一致開始發生了轉移,比如說簽了協議或者口頭協議。
不知道我這樣解釋您清楚了沒有?
⑦ 物權法第25條與合同法第140條矛盾嗎
物權法第二十五條不能單看,你還要看第二十三條。要具備第二十三條的前提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⑧ 物權法第二十五條如何理解
舉個例子來講吧,
甲5月1日借給乙一輛自行車,乙就一直使用著。到了5月8日,乙和甲說,「你的自行車不錯,賣給我吧」,甲說:「好吧」。這時候就涉及自行車的所有權什麼時候轉移了,根據25條,5月8日雙方達成買賣自行車的合意,自行車在5月8日就由乙來擁有所有權了。
⑨ 物權法25,26,27條區別
根據學說理論和我國《物權法》第25、26、27條的規定,觀念交付包括簡易交付(又稱在手交付、先行佔有)、指示交付(又稱長手交付、替代交付或返還請求權的讓與)和佔有改定三種形式。 物權法上所講的交付,以現實交付為一般形態,而以觀念交付為變通形態或特殊形態。通常所講的交付是否包括觀念交付在內,應根據語境和所適用的場合而為區別,觀念交付的法律效果是否等同於直接交付,亦值得討論。簡易交付中,並非標的物沒有實際交付,而是在物權變動的合意形成前即已先行交付,因此其實際效果與現實交付無異。故此也有人將簡易交付視為現實交付的一種情況。
⑩ <<物權法>>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條規定
第二十五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第二十六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第二十七條規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理論上可以這樣解釋,動產物權,就是可以活動的財產依法享有的物權益。動產所有權的轉讓和動產質權的設立等,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舉例說明,如,甲男有一頭生豬,以2000元賣給了乙男,不管價款是否已經全部付清楚,但只要生豬已經交付給了乙男,則生豬的所有權自交付與乙男時已經轉移為乙方所有。但是,如某男將盜竊而來的一輛摩托車以較低的價格賣與某女,即使該摩托車已交付,但因為違反了國家有關法律規定而當屬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