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國際貿易知識產權協定

國際貿易知識產權協定

發布時間:2021-07-05 02:26:45

Ⅰ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三大特點

在1883年之前,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主要是通過雙邊國際條約的締結來實現。1883年《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問世後,《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等相繼締結。在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里,世界各國主要靠這些多邊國際條約來協調各國之間差距很大的知識產權制度,減少國際交往中的知識產權糾紛
世界貿易組織的TRIPS協議是1994年與世界貿易組織所有其他協議一並締結的,它是迄今為止對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和制度影響最大的國際條約。與過去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相比,該協議具有三個突出特點:
第一,它是第一個涵蓋了絕大多數類型知識產權類型的多邊條約,既包括實體性規定,也包括程序性規定。這些規定構成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必須達到的最低標准,除了在個別問題上允許最不發達國家延緩施行之外,所有成員均不得有任何保留。這樣,該協議就全方位地提高了全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的水準。
第二,它是第一個對知識產權執法標准及執法程序作出規范的條約,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以及保護知識產權的邊境措施、臨時措施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第三,它引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用於解決各成員之間產生的知識產權糾紛。過去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對參加國在立法或執法上違反條約並無相應的制裁條款,TRIPS協議則將違反協議規定直接與單邊及多邊經濟制裁掛鉤。

Ⅱ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簡稱TRIPs 。(一)《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產生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科技一體化和世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使貿易問題與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在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之前,已經有一些公約對知識產權進行國際保護,例如《巴黎公約》(工業產權)、《伯爾尼公約》(版權)、《羅馬公約》(鄰接權)和《關於集成電路的知識產權條約》等等。雖然已經簽訂的有關保護知識產權的一系列國際協議對於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以往保護知識產權的協議,令多數知識產權產品出口商不滿意:1、現行的知識產權協議未能很好地對爭端解決問題做出切合實際的規定。一旦成員國之間發生知識產權糾紛,只能談判或向國際法院提起訴訟。2、現行的知識產權協議締結時間較早,已不能適應當今國際貿易和技術發展的需要,必須對知識產權進行高水平的保護。例如:各國國內立法規定差異較大,有的國家甚至還未訂立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知識產權協議的約束力有限,保護范圍有限。具體說,他們認為:(1)《巴黎公約》沒有規定專利的最低保護期限。(2)對於商業秘密的保護沒有專門的國際條約。(3)對計算機軟體和錄音製品應當加強國際保護。(4)已有公約對假冒商品的處理不夠有力。(5)他們還要求確定一個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來處理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問題。 這些現象,使得各國日益關注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產生過程。1、問題。在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中,也涉及了知識產權問題,但是沒有明確的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的。從理論上講,關貿總協定的最惠國待遇(第1條)、國民待遇(第3條)、透明度(第10條)及利益的喪失或損害(第23條),都可以適用於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但關貿總協定中直接提及知識產權的條款和內容很有限:(1)只有原產地標記(第9條),要求締約方制止濫用原產地標記的行為;(2)為收支平衡目的使用配額,不得違反知識產權法律(第12條第3款、第18條第10款);(3)一般例外(第20條第4款)規定,保護知識產權的措施應當是非歧視的。2、矛盾。關貿總協定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主要是假冒商品貿易。假冒商品貿易的議題在1982年11月首次列入關貿總協定的議程,部長們要求理事會決定,在關貿總協定框架下對假冒商品貿易採取聯合行動是否合適;如果合適,應採取怎樣的行動。關於這個問題的談判在東京回合時就開始了,美國曾就此提出過一個守則草案,但未能達成協議。1985年,理事會設立的專家組得出結論:假冒商品貿易越來越嚴重,應當採取多邊行動。但對關貿總協定是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適當場所,各方爭議很大,為此形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截然相反的兩個陣營:1、以美國、瑞士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主張,應將知識產權列入多邊談判的議題。美國代表甚至提出,如果不將知識產權作為新議題,美國將拒絕參加第八輪談判。另外,發達國家還主張,應制訂保護所有知識產權的標准,並且必須通過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 2、以印度、巴西、埃及、阿根廷和南斯拉夫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認為,保護知識產權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任務;應當把制止假冒商品貿易與廣泛的知識產權保護區別開來。發展中國家擔心,保護知識產權會構成對合法貿易的障礙;強化保護知識產權有利於跨國公司的壟斷、提高葯品和食品的價格,從而對公眾的福利產生不利的影響。 直到1986年烏拉圭回合談判正式開始前,各國還沒有就是否將知識產權納入談判議題達成一致意見。從政治和技術的角度看,知識產權問題是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最困難的議題之一。3、結果。最後,1986年9月發起烏拉圭回合談判的部長宣言(埃斯特角宣言)決定,關貿總協定締約方應談判達成一項多邊協議,確定知識產權保護的原則和規則,以促進知識產權的發展,並且使知識產權執法程序不至於成為不公平的貿易障礙。於是,確定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包括冒牌貨貿易問題)的三項授權:第一,為減少對國際貿易的扭曲和障礙,考慮到充分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的必要,為保證實施知識產權的措施和程序本身不對合法貿易構成障礙,談判應旨在澄清關貿總協定的規則,並視具體情況制定新的規則和紀律。第二,談判應旨在擬定處理國際冒牌貨貿易的多邊規則、原則、紀律的框架,同時應考慮總協定已承擔的工作。第三,談判不排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其它機構處理這些問題時可能採取的其它輔助行為。上述三項授權之後,談判各方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終於在1993年12月烏拉圭回合閉幕時達成包括本協議在內的多個協議,1995年7月1日生效。(三)談判各方爭議的主要內容。1、保護的標准。 最困難的一個問題是規則應如何制定,即如果通過一個協議,確定保護知識產權的實質性標准,關貿總協定締約方是否能夠接受。一些發展中國家擔心,制定知識產權的新標准,將意味著知識產權所有人的利益凌駕於低收入國家的社會和發展需要之上。 2、停止單邊制裁。 多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對所謂的侵犯知識產權嚴重的東南亞、拉丁美洲和一些發達國家,常常威脅使用貿易報復。受到貿易報復威脅的國家認為,如果要他們在知識產權協議上簽字,採取單邊制裁的發達國家就必須放棄使用單邊貿易制裁以解決知識產權問題。他們希望確保知識產權協議所提供的多邊解決爭議的辦法能夠替代單邊的辦法,而不僅僅是單邊辦法的補充。 1990年,關貿總協定專家組作出一項裁決,認定美國有關專利侵權的規定是歧視性的,但美國拒絕修改這項法律。此案發生後,有關停止單邊制裁的爭論變得更加復雜。美國聲稱,只有在烏拉圭回合對知識產權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護後,美國才會根據關貿總協定的原則修改其法律。 3、對限制性商業做法的限制。 知識產權協議的談判不是關於更加自由的貿易,而是關於更多的保護。專利、版權等知識產權向發明者或作者提供了一種臨時的獨占權,他人未經付費不得使用其發明或不得復制其作品。發展中國家要求大公司不得濫用其獨占權,以致於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4、過渡期。 改變國內立法需要時間。知識產權協議要求一些國家對知識產權的法律和做法進行重大修改,因為在這些國家,盜版和假冒已成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因此,這些國家需要更多的時間來作出這些修改。最終結果是,為執行該協議,發達國家有一年的過渡期(transitionperiod),用來修正國內立法及實務,以達到協定之要求。對於發展中國家和由「中央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的國家,有5年過渡期。對於低度發展國家,給予10年的期限,來調整相關的措施。如果是發展中國家,又尚未建立專利制度的,最長給予10年的時間。關於葯劑、農化產品的專利,在過渡期開始時,就應該接受此種申請,雖然在過渡期滿之前,不能獲得專利,但是,應該自提出申請之日起就獲得保留。5、知識產權協議是否應成為關貿總協定的協議 。一些發展中國家擔心,關貿總協定不是確立知識產權標準的地方,這一工作應交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去解決,因為這個組織管理了20個左右的知識產權公約。發達國家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公約。他們認為,即使這樣一個公約參加者有限,也比大家都參加的低水平的公約好。 1991年,關貿總協定總幹事提出了烏拉圭回合最後文本草案的框架,其中《與貿易(包括假冒商品貿易在內)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基本獲得通過。由於這一協議毫無疑問地包括假冒商品貿易,因此,協議的標題最後沒有出現這一概念。

Ⅲ 知識產權協定對我國貿易的重要性有哪些

知識產權對貿易的影響:

任何未經授權而使用知識產權均對權利人構成侵權。在大約20年前,這類侵權對貿易的影響基本上局限於國內貿易。除了發現侵權影響權利人的利益外,還進一步認識到侵權阻礙科技文化進步。

近幾年來,隨著科技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日益密切,國際社會越來越認識到各國採取不同的知識產權保護標准和執法力度對國際貿易發展影響。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三個原因特別值得一提。

第一,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工業生產日益成為科研與科技密集型的產業。這些國家的出口產品,無論是傳統產品(如化工品和醫葯品)還是現代產品(電信設備、計算機、電視機和錄像設備),目前均含有越來越多的受專利保護的高科技和創造性投入。所以,製造商們極力確保其產品銷售到哪裡,專利權就應在那裡享有充分的保護,以便能補償研究與開發費用。

第二,隨著大量發展中國家對外來投資限制的取消,通過許可或合資方式在這些國家生產專利產品的新機會也隨之出現。工業化國家的各種產業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產並提供技術的意願取決於東道國的知識產權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為技術產權提供充分的保護,使其不致被當地合作夥伴利用反向工程所侵佔。

第三,進入國際市場的產品的技術不斷改進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技術進步已使復制和仿製既簡單又經濟。在那些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和執法力度弱的國家裡,冒牌與盜版產品生產猖獗,產品不僅用於國內市場銷售,還大量出口。

Ⅳ TRIPS協定與四個重要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的關系

世貿組織(WTO)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協定》(TRIPS)

1994年結束的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達成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此輪談判的最後協議決定,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TO)並制定了相應規則。即WTO成員國必須遵守包括TRIPS協議在內的所有協議,同時簡化了解決成員國之間貿易爭端的解決機制。截至2002年1月,WTO共擁有144個成員,貿易量佔了全世界貿易量的90%以上。有30個以上國家正在進行加入談判。

TRIPS要求所有WTO成員對包括版權、專利、商標、工業設計、地理標識、集成電路外觀設計以及未公開信息在內的、范圍廣泛的知識產權提供最低限度的保護。如此一來,TRIPS協議就涵蓋了目前存在的、幾乎所有的知識產權國際協議,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巴黎公約》和《尼泊爾公約》,並增加了一些新的義務,諸如地理標識、專利、商業秘密以及政府在知識產權強制性執行方面的義務等。

由所有成員國代表參加的即TRIPS理事會,負責管理與TRIPS協議有關的事務。TRIPS理事會根據協議本身的授權以及兩年一次的WTO部長級會議的要求,對TRIPS協議各個方面的執行情況進行審核。

在TRIPS協議執行中,最容易引起爭議的是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l 第7條所提出的目標,即「知識產權應當有助於技術轉讓」,是否能夠實現,特別是對WTO的發展中成員國家來說。

l TRIPS協議第8條與協議其它條款之間存在潛在的矛盾。第8條允許成員,在TRIPS協議框架下,採取必要措施保護公共健康及防止對知識產權的濫用;而其他條款則規定了對葯品提供專利保護的義務、對授予強制許可條件的限制(第31條)、專利權例外規定的范圍(第30條)等。

l 協議第39條,關於保護實驗數據,以防止"不公平的商業使用"。

l 協議第23條關於對葡萄酒和烈酒地理標識提供額外保護規定的合理性。

l 與生物有關的發明的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例如微生物(協議第27條第3.(b))以及植物品種,與其他國際公約,例如《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的一致性問題。

l 成員國中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為履行TRIPS協議關於知識產權管理和執法的義務,所需付出的成本。

TRIPS協議於1995年1月1日生效。在WTO成員中的發達國家應當在協議生效後的1年內實施協議的所有規定;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應當在2000年1月1日前實施;如果發展中國家將專利保護范圍拓寬到,覆蓋葯品之類的目前尚未受到保護的新領域,則可獲得5年的額外過渡期限。協議還規定,最不發達國家(LDCs)應在2006年之前實施TRIPS協議,但多哈部長會議關於TRIPS協議與公共健康的宣言將對葯品保護的過渡期限延長了10年。

當TRIPS協議的解釋與一國執行該協議的國內法律生發沖突時,成員國可以將案件提交WTO的爭端解決委員會(DSB)予以解決。至今已有24個涉及TRIPS協議的案件啟動了爭端解決機制,其中:23個案子是發達國家成員提出的,1個是巴西提出的;16個涉及發達國家之間的爭端,7個涉及發達國家提起的與發展中國家的爭端,1個是巴西提起的與美國的爭端。在上述24個案子中,10個通過雙方協商得以解決,7個由按照程序設立的專家小組作出裁決,另外7個懸而未決。

Ⅳ 世界貿易組織中關於知識產權問題的協議是什麼協議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協議。

Ⅵ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與<<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區別

1994年結束的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達成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此輪談專判的最後協議決定屬,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TO)並制定了相應規則。即WTO成員國必須遵守包括TRIPS協議在內的所有協議,同時簡化了解決成員國之間貿易爭端的解決機制。截至2002年1月,WTO共擁有144個成員,貿易量佔了全世界貿易量的90%以上。有30個以上國家正在進行加入談判。

TRIPS要求所有WTO成員對包括版權、專利、商標、工業設計、地理標識、集成電路外觀設計以及未公開信息在內的、范圍廣泛的知識產權提供最低限度的保護。如此一來,TRIPS協議就涵蓋了目前存在的、幾乎所有的知識產權國際協議,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巴黎公約》和《尼泊爾公約》,並增加了一些新的義務,諸如地理標識、專利、商業秘密以及政府在知識產權強制性執行方面的義務等。

由此可見答案是前者

Ⅶ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保護范圍

協議保護復的范圍包括:版制權及相關權、商標、地域標識、工業品外觀設計、專利、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未公開的信息包括商業秘密等七種知識產權,規定了最低保護要求;並涉及對限制競爭行為的控制問題,規定和強化了知識產權執法程序,有條件地將不同類型的成員加以區別對待。該協定宗旨是促進對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范圍內更充分、有效的保護,以使權利人能夠從其創造發明中獲益,受到激勵,繼續在創造發明方面的努力;減少知識產權保護對國際貿易的扭曲與阻礙,確保知識產權協定的實施及程序不對合法貿易構成壁壘。

Ⅷ 知識產權都有哪些國際保護協定啊

關於最低保護標准原則。最低保護標准為締約國提供了保護知識產權的一致性標准,其功用在於克服締約國之間權利義務的失衡,以保證知識產權國際協調的有效性。國際公約所規定的最低保護標准原則是知識產權制度國際化、一體化產生的基礎。所謂國際化、一體化,實際上寓意著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標准在全球范圍內的普適性。從19世紀下半葉的《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到20世紀來的《知識產權協定》、《互聯網條約》20都提供了各締約國普遍適用的最低保護標准,從而導致知識產權制度一體化現象的發生。但是,當代法律的一體化潮流有著自己的顯著特徵:其一,國際法高於國內法,是適用最低保護標準的基本要求。19世紀下半葉簽訂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確立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標准,並在強調國民待遇的基礎上承認國內法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優先地位。在這一時期,法律的一體化主要表現為國家間法律(國際法)的形成以及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相互影響。而在當代,國際公約特別是《知識產權協定》擬定了新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標准,並以此作為各締約國國內立法的原則和依據。這一時期法律的一體化,則表現為國內法遵從國際法,以及國內法與國內法之間的一致性;其二,從實體規則到程序規則,是現今最低保護標準的嶄新內容。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管理的《巴黎公約》和《伯爾尼公約》,主要規定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實體內容,較少涉及知識產權實施程序的規定,尤其是缺乏必要的執法措施和爭端解決機制,以至於一些條約成為沒有足夠法律約束力的「軟法」。 在知識產權實施方面,上述公約並無統一的國際規則可供遵循,主要是由各締約方通過國內立法採取種種不同措施,制裁侵權行為。這就使得知識產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護,而且因國而異即不是一體的保護。與上述情形不同,世界貿易組織作為「經濟聯合國」的國際組織,超越各國立法者的主權管轄,成為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新的主導者和制訂者。其管轄的《知識產權協定》改變了以往國際公約注重協調的傳統,從實體到程序實現了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一體化。在實體性規范方面,《知識產權協定》規定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標准,主要表現為(1)拓展權利范圍;(2)延長保護期限;(3)對權利限制進行限制。在程序性規范方面,《知識產權協定》強化了知識產權的執法程序和保護措施,主要內容有:(1)司法復審制度;(2)民事程序;(3)損害賠償;(4)臨時措施;(5)邊境措施。21總之,《知識產權協定》首次將原來屬於國內立法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實施程序,轉化成為公約規定的國際規則,從而使它們與實體規范一起成為各締約國必須嚴格遵循的國際標准。其三,知識產權保護的高水平,是當代最低保護標準的顯著特點。國際公約所規定的最低保護標准,其實質意義在於各締約國在保護標准上的一致性,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高低並無絕對的關聯性。由於國際公約的類型不同,所處的歷史背景不同,在一致性標準的基礎上,有的保護水平較低,有的保護水平很高。例如,1886年歐洲國家倡導的《伯爾尼公約》與1952年美國主導的《世界版權公約》都規定有最低保護標准,但就著作權保護水平而言,前者明顯高於後者。與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草創階段不同,現有的國際公約包括《知識產權協定》以及《網際網路條約》等所確認的最低保護標准,體現了權利范圍的高度擴張和權利內容的高水平保護,更多地顧及和參照了發達國家的要求和做法。換言之,現今的最低保護標准即一致性標准,決不是低水平,它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階段。從國際保護領域來看,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一體化,即最低保護標準的制度設計,實際上是由發達國家積極主導、發展中國家被動接受的制度安排。

Ⅸ 我國參加了哪些國際知識產權條約

知識產權法律: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
知識產權行政法規: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專利法實施細則、商標法實施條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等。
知識產權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訴前停止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和保全證據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我國參加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專利合作條約等。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知識產權協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