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他物權成立後,優於所有權」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物權法 第一條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版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九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十一條當事人申請登記,應當根據不同登記事項提供權屬證明和不動產界址、面積等必要材料。
物權法第二條規定與第九條規定內容有沖突有矛盾,根據第九條規定可以知道先有所有權後有物權,登記之後物權就反過來扼制所有權是不科學的。注意這個所有權的應用范圍不局限於經濟方面,任何方面是全覆蓋的,包括軍事、外交。起草物權法的那幾個人真不嫌寒磣,這么重要的問題不加思索就寫成法律,愧對全國人民
Ⅱ 根據物權法規定,物權的保護方式有哪幾種
1、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2、被無權佔有人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3、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4、妨礙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消除危險。
6、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上述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2)他物權的消滅擴展閱讀
物權取得
一、取得原因
1、法律行為.這是物權取得的最常見的原因,如買賣、互易、贈與、遺贈以及通過物的所有人與其他人的設定行為為他人設定抵押權、質權等他物權.
2、由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物權,主要有:
(1)因取得時效取得物權;
(2)因公用徵收或沒收而取得物權;
(3)因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取得所有權;
(4)因附合、混合或加工取得物權;
(5)因繼承取得物權;
(6)因法律的規定而取得物權;
(7)孳息的所有權取得。
二、物權消滅的原因
1、法律行為.這又包括拋棄合同以及撤銷權的行使.拋棄就是單方消滅物權的行為;合同則是雙方約定物權存續期限或物權消滅的意思表示;行使撤銷權來消滅物權主要是在合同規定中,行使撤銷合同的權利,從而使用權合同規定的物權歸於消滅.
2、由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消滅物權,主要有:標的物的滅失;物權的法定期限的屆滿;還有因兩主體之間的關系而產生的某種他物權,兩主體混同後,此種物權即歸於消滅.
Ⅲ 用益物權已消滅情況下,怎樣主張民事權利
這是經濟法的范疇
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用益物權」這一概念在中國《民法通則》中沒有出現,有關用益物權的規定也只有零星幾條。物權法草案第123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嚴格說來這也不是用益物權的立法定義。因此,在中國民事立法上難以給用益物權一個明確定義。在民法學上,所謂用益物權,是指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權。[1]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2] 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中文名
用益物權
出 處
《物權法》
舉 例
土地承包經營權
定 義
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
特 征
著眼於財產的使用價值
Ⅳ 擔保法解釋第77條是什麼意思抵押權是他物權,債權人不能以自己所有...
老兄「他物權」不是指他人的物權,他物權是相對於自物權來說的,比如說所有權就是自物權,而他物權是指除了所有權以外的「其他」物權,如:用益物權(建設用地使用權 宅基使用權 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等) 以及 擔保物權(抵押權 留置權 質權)。
明白了么
Ⅳ 不動產物權的一般消滅原因
原因有:一 不動產物的滅失,如房子倒塌,拆遷。 二 法定期限屆滿 ,主要是指他物權回,答如抵押權,在債務到期後六個月內不行使則喪失請求擔保的權利。三 混同,主要也是指他物權,如抵押權人購買了抵押物,則所有權與抵押權混同,抵押權消滅 四:民事行為,1 拋棄,如房主不要該房子了,到登記部門注銷,2合同行為,主要是指用合同的形式約定的他物權到期之後,他物權喪失,3撤銷行為,如土地承包經營權人長期拋荒,發包人撤銷其承包權。
Ⅵ 司法考試民法中引起物權的消滅的原因有哪些
物權消滅,是指物權因法律行為或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不復存在。它可以分為物權的絕對消滅與相對消滅。絕對消滅指物權客體滅失,不可能於該物之上再存在一個物權。相對消滅指物權移轉,一主體物權消滅,另一主體則對該物享有物權。
(1)因法律行為而消滅,指因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而消滅物權的情形。其方式包括拋棄、合同和撤銷權之行使。其中,拋棄主要指為消滅物權所為之單獨行為。在這些情形中,物權權利人應向登記機關進行消滅物權的意思表示並辦理塗銷登記,否則,不發生物權消滅的效力。
(2)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消滅。其主要方式包括:一是標的物消滅,此時應依社會觀念判斷標的物是否消滅。二是因法定期間之完成而消滅,如抵押權因主債權的消滅而消滅。三是混同,即同一物的所有權及其他物權,歸屬一人。但如物權之存續於所有人或所有人以外的物權人本人或第三人有法律上利益時,物權並不因此而消滅。一般情況下,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致使物權消滅時,無須進行登記。
(1)混同。物權消滅原因的混同,是指兩個無並存必要的物權同歸於一人的法律事實。這時的混同雖然表現為權利的混同,但實際上卻是權利與義務的混同。物權混同時,對混同的效力有不同的主張:兩物權混同時,其中一物權被他物權吸收而消滅;由於同一物上所有權或他物權的同時存在,或定限物權與以其為標的其他定限物權同時存在,並無不可,且其在不動產登記上有一定效力,因此,物權不因混同而消滅;兩物權混同時,原則上其中一物權消滅,但該物權對本人或第三人有利害關系時不消滅。
(2)拋棄。拋棄是指權利人不將其物權移轉於他人而使其物權歸於消滅。拋棄是單獨行為。拋棄物權,應有意思表示。
(3)標的物滅失,是物權消滅的當然原因。
(4)因法定原因而消滅。例如,采礦權因法定原因而被撤銷。
(5)法定期間之經過
(6)他人因時效取得物權而使原物權消滅。因時效完成而取得所有權的,不僅原所有權消滅,而且存在於該標的物上的其他物權也消滅。因時效完成而取得其他物權的,原存在於該標的物上的不能相容的同種物權也消滅。
(7)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消滅。擔保物權以所擔保的債權存在為前提,因此,所擔保的債權消滅時,擔保物權也消滅。應注意,最高額抵押權在其存續期限未屆滿前,並不因其所擔保的債權額為零而消滅。
Ⅶ 債消滅的原因或方式有:清償、抵消、提存、免除、混同,這是什麼意思
清償、抵消、提存、免除、混同的意思分別是:
清償:即合同的履行,是指債務人按合同的約定了結債務、配合債權人實現債權目的的行為。是指債務人按照合同的約定向做權人展行義務、實現做權目的的行為。
抵消:二人互付債務時,各以其債權充當債務之清償,而使其債務與對方的債務在對等額內相互消滅。
提存,是指債務人履行其到期債務時,因債權人的原因無正當理由而拒絕受領,或者因債權人下落不明等原因無法向債權人履行債務時,可依法將其履行債務的標的物送交有關部門,以代替履行的制度。提存是代為履行的方法,提存之後,合同終止。
免除:是指當事人為消滅債的關系而拋棄債權的單方法律行為。因債權人全部或部分拋棄債權,債務人得以全部或部分免除債務,故免除也是一種合同終止的原因。免除是債權人的一種單方法律行為,不以債務人同意為必要但須向債務人作出免除債務的意思表示。
混同,是指債權和債務同歸一人,原則上致使債的關系消滅的事實。 廣義的混同,是指不能並立的兩個法律上的資格,歸屬於同一人,因混同權利或義務消滅。包括三種情形:(1) 所有權與他物權歸屬於同一人;(2) 債權與債務歸屬於同一人;(3) 主債務與保證債務歸屬於同一人。
Ⅷ 他物權存在物權變動嗎
他物權存在物權變動。
他物權變動是指他物權的取得(發生)、變更、喪失(消滅回)。
這嚴格上將算答不上物權變動,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物權的變動,就物權自身而言,是物權的運動狀態;就物權主體而言,則為物權的得喪變更;就法律關系而言,是指人與人之間對於物之支配和歸屬關系的變化。物權變動直接指向的是四項權能中的處分權,但是你所說的是他物權是否存在物權變動和債務人的財產或者權力證書轉移給債權人佔有的質權行為算不算物權變動是矛盾的,就他物權是可以存在變動的,比如質權撤銷。債務人的財產或者權力證書轉移給債權人佔有的質權行為不算是物權變動,只是設置擔保物權的行為。
Ⅸ 房地產他物權是甚麼
物權是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而「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
由物權的定義就可以看到,該草案對社會的影響巨大。
在七次審議過程中,各界人士主要圍繞車庫、車位的歸屬問題、土地承包經營權能否抵押和宅基地使用權能否轉讓和抵押等問題進行了反復討論。
在常委會審議中,有些常委會委員對「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的規定一直有不同意見。
對此,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反復研究認為:我國地少人多,應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全面建立。農民一戶只有一處宅基地,這一點與城市居民是不同的。農民一旦失去住房及其宅基地,將會喪失基本生存條件,影響社會穩定。
為了維護現行法律和現階段國家關於宅基地的政策,並為今後修改有關法律或者調整有關政策留有餘地,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建議將這一條修改為:「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
現在許多老百姓都買了房,比較關心車庫、車位歸誰所有的問題。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經過反復研究,認為車庫、車位不像電梯、樓梯那樣可以共有公用,它一般都是由業主專有和專用的;而且在買房過程中,通常都是和開發商約定,這些約定可能是出售、出租或者附贈。目前草案對車庫問題的規定是由當事人約定;對於佔用公用道路和其他場地的車位,草案則規定為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