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wto我國網路版權

wto我國網路版權

發布時間:2021-07-05 02:14:43

① 80分——簡答:入世後我國知識產權法應怎樣發展

這該行吧:復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制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發展的新形勢,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實現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我國知識產權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我們必須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通過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使國家在知識資源上形成比較優勢,從而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 各級政府應按照依法制國的方針,轉變職能,適應入世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營造出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改善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和手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健全國家和地方的知識產權工作體系,促進國家經濟包括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強知識產權工作,不斷完善我國的知識產權機制。要不斷完善知識產權立法和執法體系,加大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通過執法來推動全民重視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激勵科技人員創造出更多的知識產權成果,鼓勵建立自主知識產權產業,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② 對我國著作權現象的分析

近年來,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與時俱進成為知識產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著作權制度面臨新挑戰。今天,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促使社會由傳統的產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信息的網路化傳輸特性,在為人們的信息獲得提供充足便利的同時,也向人們提出了信息在新傳播途徑下的使用和保護問題。其中,網路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成為擺在各國政府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正如日本學者所言:「在信息的個人利用產生爆炸性增長的21世紀,權利人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即不受其控制的利用在不斷增長。以這種不受控制的利用為前提,著作權法必須重新構建。」

中國的著作權制度,根據不同時代的不同特點,不斷地進行了調整和完善,為信息時代的著作權保護提供了保障。由於計算機軟體是一種典型的知識產品,其價值由知識產權來體現;計算機軟體企業則是以知識產權作為其核心資產。因此,著作權制度與時俱進的特點,率先在計算機軟體產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計算機軟體產業的著作權制度,體現了因時而動、與時俱進的特點。我國計算機軟體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從一開始就是出於產業發展的需要。1990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頒布的《著作權法》,即規定計算機軟體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一類作品;1991年6月,國務院專門頒布了《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2001年10月和2002年2月,為了適應我國加入WTO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與完善的形勢,我國又對《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相繼進行了修改。2006年5月,針對信息時代的來臨和信息傳播手段的革新,國務院又頒布了《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從著作權制度逐步完善的進程來看,我國的著作權制度被打上了明顯的時代烙印,體現了時代的特徵,反之也為信息時代的全面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著作權保護,對我國計算機軟體產業的發展,總體上有著「利大於弊」的推動作用。

著作權保護,激勵了我國計算機軟體產業的創新。侵犯軟體知識產權的主要行為是未經許可的復制,即所謂盜版,而著作權法的主要功能就是禁止未經許可的復制。盜版,無論製作、銷售還是使用,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省」了一筆錢,但由於沒有任何的「創新」,事實上直接扼殺了我國計算機軟體產業的「創新熱情」。因此,我國軟體企業,特別是致力於創新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軟體企業普遍認為,他們比國外軟體企業更迫切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如果知識產權長期不能得到根本性改善,不但我們為使用國外軟體而付出的代價更大,而且還將長期處於受制於人的境地。

著作權保護,由於是一種比較「寬松」的權利,因此對於我國相對於其他國家起步晚的計算機軟體產業是比較有利的。著作權法的基本原理是保護作品的表達,並不保護作品的思想,包括軟體中的構思、處理過程、操作方法或者數學概念等。換言之,著作權法禁止隨意復制他人軟體,但允許在學習研究他人軟體中內含的先進技術、思想的基礎上,自主開發新的軟體,鼓勵進一步創新。為此,在著作權法的框架下,我國軟體完全有可能發揮後發優勢,通過合理合法的借鑒、學習,開發出自己的軟體,參與競爭。

著作權保護,提供了我國計算機軟體產業應對不正當競爭的「有效武器」。隨著我國軟體產業的發展,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訴訟與競爭,特別是當我們的產品和技術逐步佔領市場的時候。這就需要我們的企業盡快適應這一形勢,充分掌握和利用法律,積極應對。特別對任何濫用版權的不正當競爭和企圖壟斷的行為,應予以堅決回擊。由於著作權法對於保護的客體、專有權利的界定及合理使用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現行著作權法,對濫用版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抵制

③ 中國什麼時候加入wto

答:

中國於2001年12月11日,抄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2001年9月12日至17日,世貿組織中國工作組第18次會議在日內瓦舉行,此次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多邊文件提交總理事會審議。會議宣布結束中國工作組的工作。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貿易組織多哈會議批准我國為正式成員。

(3)wto我國網路版權擴展閱讀:

世界貿易組織(英語: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中文簡稱是世貿組織,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 擁有164個成員,成員貿易總額達到全球的98%,有"經濟聯合國"之稱。

④ 中國對外國人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有什麼矛盾和問題

以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類型。我國著作權法列舉了八種作品類型。無法納入以上類別的作品是否得到著作權法保護,不同的學者有不同觀點。但是至少在網路傳播領域,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司法解釋已經確認,作品的外延是沒有限制的,根據實際情形由法官判斷決定。

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版權所有人可以根據法律在法律規定的年限內對作品享有獨占權。一般而言,其他人需要使用作品,應當事先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並向其支付報酬。但是著作權法也規定了若干情形,在法律規定的使用方式下,該種使用無需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或者無需向其支付報酬。版權的期限,簡單來說,對個人而言,是死後五十年,署名權等精神權利期限無限制;對單位和法人而言,使作品首次發表後五十年。

外國人或者外國在中國國內首次出版的,受我國法律保護,其他的根據國際條約確定,多數重要國家已經和中國一起參加了共同的國際條約,在這些締約國境內產生的作品同樣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根據學理,版權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說,各國承諾保護作品的知識產權,但是如何保護,作者有哪些權利,保護期限多長,由各個國家自己決定,在中國發生的作品使用行為顯然就需要按照中國的著作權法來判定,在美國發生的著作權使用行為就需要按照美國的版權法來判定。

⑤ 怎麼樣進行網路著作權法律保護

怎麼樣進行網路著作權法律保護?網路著作權法律保護(一)加強對網路作品的人身權利保護雖然《著作權法》中的有關權利的保護基本適用於網路環境,但鑒於網路的特點,有必要強調一下網路環境下的人身權利保護。有人曾說國際互連網將成為作者人身權利的終結者,在網路上,每個人都有能力同時成為作者、出版商和侵權人,在網路環境下,人身權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每個人都能夠輕而易舉而且天衣無縫地改變他人作品,並向全球傳播。所以在網路環境下作者、表演者的人身權利需要獲得法律有效保護,同時明確規定網路上人身權利保護的對假名和匿名的作品不受法律保護。這不僅是為了作者、表演者的利益,更是為了公眾的利益。因此在網路環境下保護作者的人身權利,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公眾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筆者認為:在互聯網上因為網路著品的人身權利受到新的傳播環境的影響,過多強調提高保護並不是最佳選擇,還有可能影響互聯網的發展並阻礙作品傳播和著作權產品的流通。這就需要使人身權利保護保持在適當的限度,合理的是在網路這個特殊的環境下允許作者放棄人身權利,目的在於減輕著作權產品在市場上流通的障礙,使人身權利順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二)加快網路著作權保護的立法思考網路立法要促進網路健康發展,不僅要具有一般法律的強制性,還應具有激勵性。在立法中應當充分考慮網路環境的特殊性,網路信息傳播快捷、覆蓋面大,如網站上自行發表的作品與傳統媒體上刊出的作品應有區別,如果對轉載他人作品管制過嚴,勢必會影響網路文化的繁榮。法律保護的目的是鼓勵傳播,繁榮創作,保護和促進網路業和著作權的共同健康發展。國家通過立法賦予民事主體對網路知識財產和相關的精神產品享有著作權,明確侵權范圍、行為種類、賠償標准及侵權主體承擔的法律責任,這是當前網路文化和網路經濟健康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網路著作權的立法,就沒有知識財產的法權形態,也就沒有其原創者和其他權利人的法律地位。因此,建立和不斷完善包括網路著作權在內的著作權法律保護體系是當務之急,網路著作權保護作為著作權法的前沿課題,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和研究,雖然我國第一部網路著作權行政管理規章《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出台使我國的網路著作權保護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從法的位階看,該《辦法》屬於部門規章一類,效力不及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筆者認為,從長遠看,更重要的是加快對《著作權法》在實踐中修改、完善和制定保護網路著作權的專項法律或行政法規如《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或《互聯網著作權保護條例》。(三)依法加強網路行業管理和提高公民的法律保護意識的思考加強網路行業管理,增大網路監控力度。首先要充分認識在加入WTO後和市場競爭新形勢下依法治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到,防患於事前的關鍵就是網路行業自上而下重視依法經營,堅持依法規范網路行業的一切活動;不斷提高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素質和道德水準,網路行業要建立健全依法管理知識產權的責任制,明確職責分工,加強網路行業各個環節的管理,法律事務、市場經營、網站管理、增值服務、企業形象宣傳等部門均為著作權管理的責任單位,要建立相關責任考核制度,對出現侵權和影響企業形象的違法違規行為要追究相應責任。

⑥ 我國現在有哪些法律對於網路環境下的著作權進行了明文規定

2006年11月22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該案件時涉及著作權糾紛電腦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二)
</ (2006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06次會議通過)

根據人民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58條,「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在第一個1406會議的司法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決定的適用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情況下解釋涉及對計算機的某些問題著作權糾紛」進行修訂如下:
刪去「最高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涉及計算機應用法律解釋的著作權糾紛。
相應的調整,按照規定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該案件時所適用的法律的決定涉及著作權糾紛的電腦」命令,重新發布。
BR />最高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涉及計算機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著作權糾紛解釋

司法解釋第11號[2006]

(2000年司法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於11月22日,1144會議在適用法律下的1302次會議,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委員會於2003年12月23日上,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情況下涉及著作權糾紛以上的計算機解釋的決定「的第一個1406會議的司法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年11月20,2006年」上,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情況下涉及著作權糾紛案件超過計算機應用法律的第一修正案的解釋決定(b)第二次修訂本)

為了正確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根據公務員法「,」著作權法「和」民事訴訟法「,該法的一般原則這種情況下,一定適用法律的解釋如下:
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下的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實施侵權起訴侵犯網路伺服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難以確定侵權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設備的位置可以被視為侵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包括著作權法第三類型的作品的數字化形式。網路環境下無法歸於第三條著作權法所列舉的作品范圍,但中的原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和可以被復制在一些有形形式其他知識產權的創造,人民法院應當是保護。
網路服務提供者通過網路參與侵犯版權的行為,或者通過網路教唆他人實施侵犯版權的行為,人民法院應當根據通則「第130條的規定,民法,進行調查和其他演員,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侵權責任。
文章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網路實施侵犯版權的行為,或確實有證據版權擁有者的警告,但不採取刪除的侵權內容的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條130的一般原則民法的規定,舉行他們的共同侵權責任的網路用戶。
第五條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商,版權持有人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路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如果他拒絕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法第106條的一般原則,依法追究相應的侵權責任。
第六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專門用於故意避開或者破壞任何版權技術保護措施,設備或材料,上載,傳播,提供,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具體的法院,按照「著作權法」第47條(f)款的規定,被調查的網路服務提供商侵權責任。
文章著作權人發現侵權信息向網路服務提供者發出警告,要求侵權行為人網路注冊信息,不能出示身份證明文件,證明侵犯版權的所有權證明,應視為未發出警告或提出請求請求
版權的網路服務供應商產生的證明,不採取措施的,著作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按照「著作權法」第49條規定,第50條的規定,在訴訟前作出停止有關行為和財產保全的證據確定,保存也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一裁定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響,人民法院應當允許。
第八網路服務供應商,版權擁有人的證據的警告,並採取措施刪除涉嫌侵權的內容,被控侵權人要求網路服務供應商承擔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不得支持。
版權擁有者被控侵權虛假的指控侵權人請求補償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措施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的法令,警告人們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⑦ WTO對我國的保護期不是五年嗎為什麼對電影行業的保護卻現在才准備到期

2005年一般的工業產品的平均關稅要從現在24.6%降到9.4%,其中汽車工業的關稅到2006年要從現在的100%降到 25%;2004年農產品的關稅要從現在的31.5%降到14.5%;高科技產品到2004年要從現在的13.6%降到零關稅;服務領域也要逐步走向開放,金融、保險、電信、航空基本上規定在2-5年期間對外商全面放開。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關稅水平還是比較高的。發達國家的關稅水平以美國為例,現在的平均關稅只有3%,世貿組織的成員平均關稅在6%左右,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在10%左右,我國的平均關稅至少在15%以上。我們承諾加入WTO以後,關稅總水平降到15%左右,然後到2005年,平均關稅達到10%左右。

⑧ 中國加入WTO,5年過去了,現在完全開放了嗎

在共產主義到來之前(我們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任何的國家丟不會對外完全開放的,即是僅僅從經濟的角度說,也是不可能完全開放的。更不要說,還有政治、文化等領域了。

⑨ 網路知識產權的侵權方式有哪幾種

(一)網路侵害人身權
(1)侵害名譽權
個人用戶可能通過電子郵件、博客和發表過激言論而侵害他人名譽,而在電子商務領域,商家間通過侵害名譽權達到不正當競爭的目的,也可能因交易發生矛盾而誹謗污衊,侵犯商家名譽權。但如何界定網路名譽侵權的標准,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應比傳統社會寬容。因為網路特有的開放性和寬容性對於知識的傳播、經濟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網上的語言環境與網下的語言環境大不相同,在網路特定的氛圍里,語言具有即時性和隨意性的特點,通常在網下可能被認為是名譽侵權的語言在網上司空見慣、習以為常。
(2)侵害隱私權
我國以前一直沒有正式提出隱私權的概念,對於隱私權的保護一直參照民通意見的規定參照名譽權的損害來處理。《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也將隱私權作為一個正式的人格權的概念定正式提了出來。網路侵權隱私權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本身不違法,言論自由是一種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對他人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評價是公民正當行使輿論監督的體現。這種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只要沒有超出正常的范疇,都是法律所不禁止的。人肉搜索有其積極的一面,如對社會不良行為進行曝光,是人們對互聯網世界的懲惡揚善,但是網友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往往會採取過激的譴責手段,超越道德的邊界,演變成對他人人格隱私和尊嚴的侵犯。比如,如果發布不實信息,可能構成誹謗他人名譽權的行為;而如果披露他人本不願意公之於眾的個人信息,可能構成對他人隱私權的侵犯。
(二)網路侵犯知識產權
(1)侵犯著作權
大眾使用網路,主要目的就是獲取、發布和傳播信息,而這些信息,很多都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因此,在網路環境中使用作品的行為,比如上傳、下載、搜索、鏈接等,就必然涉及著作權和鄰接權的保護問題。實踐中,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是網路侵權行為中最常見的形式,也是律師實務中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新興課題。網路著作權侵權的常見形式通常有以下幾種:
1、與上傳作品有關的侵權;
2、與鏈接有關的侵權;
3、與復制網頁有關的侵權;
4、與搜索引擎有關的侵權。
(2)侵犯商標權
在網路中,未經許可使用他人的商標標識,引人誤認的,還有可能構成商標侵權,尤其是在使用他人馳名商標的情況下。一般的,行為人可能是在注冊、使用域名的過程中侵犯了他人商標權,也可能是在網路內容中使用了他人商標而構成侵權。
(3)不正當競爭侵權
不正當競爭案件的種類十分復雜,通常表現為:利用域名實施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利用網路廣告等手段進行虛假宣傳,利用網路侵害競爭對手商譽,通過網路侵犯他人商業機密,以及使用網路技術手段實施網路攻擊,採取不正當的技術措施影響對方軟體的正常下載、安裝和運行等。

⑩ 加入WTO後,我國廣播電視法制化管理將面臨的問題

1.治濫與廣播電視節目規制
廣播電影電視部和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對廣播電視節目的規制是廣播電視法制管理的重要內容,它突出地表現在「治濫」的措施。「治濫」在中國廣播電視管理中具有特定的意義,主要意思是糾正電視台濫播濫放通俗娛樂電視劇、特別是境外電視劇的現象。為此,節目規制的突出重點,一是向中心傾斜的廣播電視轉播體系,一是對境外節目的禁止和限制。

廣播(電影)電視部和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等管理部門對廣播電視節目的管理是逐步嚴格的。在1983年10月中共中央發出的確定「四級辦電視」政策的(1983)37號文件中還提出「凡是具備條件的市、縣都可以根據當地的需要與可能,開辦廣播電台、電視台,除轉播中央和省兩級廣播電視節目外,還可播出自辦的節目,覆蓋本市、縣。」但在看到散亂問題的嚴重性之後,廣播電視部於1984年作出了「市、縣電視台……暫不自辦文藝節目」的規定。

自始至終,對廣播電視節目的規定突出地體現了保護全國性廣播電視媒體和本國電視節目的宗旨。對轉播,廣播電影電視部屢次規定、並一再強調:地方廣播電視機構的首要任務是完整傳送來自中央電台的廣播電視節目,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各級廣播電台、電視台、轉播台、電視差轉台以及有線電視台(站)和有線廣播台(站)都必須以專用頻道完整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的第一套節目。有條件的,還應轉播中央台的其他節目。在轉播中央台節目時,不得插播自辦節目和廣告。」地方電視台不僅必須完整轉播中央電視台的節目,而且必須轉播廣告,廣播電影電視部規定:「不得任意切換中央台廣告或以游動字幕等形式干擾中央台節目的完整轉播」。《廣播電視管理條例》中對轉播也作出了原則規定。

為了保護中央一級傳播媒介的內容控制權,廣播電影電視部還規定地方電台「只能播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的國際新聞節目和新華社的新聞電訊稿」,特別規定「嚴禁擅自播出從境外衛星電視收錄或從其他渠道獲得的廣播電視國際新聞節目和國際時事政治專題節目;也不得將新華社的電訊稿配以境外衛星電視的圖像進行播出。」

對境外影視節目,廣播電影電視部1990年曾限定境外電視劇占電視劇播出總量的20%、在黃金時間不得超過15%,同時確認除上海、四川兩個國際電視節作為引進節目的主要渠道之外,只有北京、上海、廣東、福建四省市擁有引進權。
隨著「亞洲衛星」和「亞太衛星」相繼升空,境外華語衛星節目通過有線電視開始進入中國家庭。1994年2月,廣播電影電視部規定:「各電視台每天播出的每套節目中,境外電視劇不得超過電視劇總播出時間25%,其中黃金時間(18至22時)不得超過15%。」同時,禁止電視台播出未經批准和授權的境外電視劇及合(協)拍電視劇、錄像製品和從衛星地面接收設施直接接收的外國及台、港、澳地區的電視節目,等。

然而,一些電視台不僅大量接收境外加擾衛星電視節目,還擅自進口加擾衛星電視節目解碼器。廣播電影電視部對此嚴令禁止,並規定,以衛星傳送的方式引進的境外電視節目限於體育、風光、科技、動畫、少兒、教學、音樂等題材,不包括影視劇及綜藝性節目;「不得將整個頻道的境外電視節目完整地錄制、播出,不得邊錄邊播。」由於屢禁不止,廣播電影電視部決定對境外影視劇實行統一審查制度,並決定自1998年1月1日起收回北京、上海、福建、廣東、四川五家省級電視台原擁有的自主引進境外影視劇的特權。1997年,廣播電影電視部設立衛星電視監測中心和節目視聽評議機構,定期報告監測情況,公布評議結果。
由於國內衛星和有線電視頻道增加,引進節目數量勢必提高,對此,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0年進一步要求各地:避免集中引進同一個國家、地區或題材雷同的電視劇、從嚴控制宮廷和武打題材的引進劇、在19時至21時30分收視高峰時段一般不得播放引進劇、同一部引進劇不得在三個以上省級電視台上星節目頻道中播放等,引進境外動畫故事片則由廣電總局指定或批準的機構進行。
從1992年10月開始,廣播電影電視部對縣電視台採取了統一供片的方法,認為這是解決節目源困難和防止亂播濫放的有效措施。1993年,統一供片的方法運用到有線電視台。自1995年起,節目管理進一步規范化,凡經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引進的境外有線電視節目,均需在節目片首打出社會管理司批復文號。境外影視節目統一進口。成立於1984年的中央電視台下屬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目前是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國家政權局認定的唯一經營電視節目版權國際交易的公司,也是大陸唯一經政府批準的從事境外衛星節目代理業務的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通過省級電視供片機構統一向全國供片——主要發行引進的影視節目,也附帶發行國產電視節目,類似辛迪加節目銷售和發行公司。
2.治散與廣播電視機構規制
「治散」在中國廣播電視規制中也具有特定的含義,即,通過機構治理手段解決廣播電視傳播的散、濫問題。最終,「治散」政策以重組方式實現了廣播電視機構的合並。這也是在媒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規制機構一步步產生的對策。
1)治理整頓散濫現象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家用錄像機(VCR)、家用激光視盤(VCD)機、數字激光視盤(DVD)機陸續問世。90年代中期,原本分散經營的中國有線電視網路開始按照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逐步聯網發行,有線電視節目需求大增。
隨著1994年「亞太一號」衛星升空,亞洲電視頻道資源大增。1996年1月,中央電視台正式開辦了體育、電影等加密播出的衛星頻道。早在80年代末期,從中國的邊遠地區雲南、貴州、新疆、西藏開始,省級電視台嘗試以衛星方式傳輸節目。1999年後,全部省級電視台都上了星,它們成為中央電視台潛在的競爭對手。
在日趨開放的環境中,也是在商業競爭的壓力下,基層電視台、站變得無所顧忌起來,不僅大量播放唾手可得的境外衛星電視節目,甚至出現擅自建站、辦台現象;廣播電視系統外的一些行業,也有意染指這一利潤豐厚的壟斷領域,並出現與私營資本及境外資本聯合辦有線電視台、設有線電視網的動向。而這些,是廣播電視政策所不允許的。特別是,1998年廣播電影電視部改為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後,由於改組時將網路的技術管理和設施建設移交信息產業部,電信和廣電部門就雙方均可能介入的新媒介開發領域產生了利益沖突。新的問題與舊的矛盾糾結在一起,管理變得日益復雜和艱巨。
此時,在整個新聞傳播領域,計劃經濟時代有條不紊的現象均已不復存在。於是,199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加強對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業的管理,強調廣播電視業的治理「重點解決擅自建台、重復設台和亂播濫放的問題」。這份(1996)37號文件奠定了廣播電影電視治理整頓的基調。
廣播電影電視部於1997年開始「治濫治散」的工作,在有關文件中規定:非廣播電視行業不得從事廣播電視播出;要加強對境外廣播電視節目的引進和播出管理;加強對國內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發行和播出的管理。經過一年時間的治理整頓,初步遏制了亂播濫放節目、亂設有線電視台網、亂開播出前端等散濫現象。
廣播電影電視總局1998年誕生後,職能側重對機構的審核管理和對媒介傳播內容的監督,法規成為廣播電視管理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武器。此時世界上媒介合並成風。廣播電影電視建立集團的工作也提上議事日程。
2)廣電機構整合與集團化
中國電視媒介的整合基本上是在行政力量的推動下實現的。中國廣播電視行業的整合與集團化經歷了一個逐步加快的過程。
早在1994年,廣播電影電視部發現,一部分地區在有線電視系統中共纜傳送有線廣播和有線電視節目,效果很好。於是,決定對申請設立的所有有線電視新台,都稱為「有線廣播電視台」。有線行業開始以電視為中心進行合並。
1997年,在治理整頓散濫現象時,廣播電影電視部合並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規定地區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只設一級(而不是兩級)播出機構;縣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三台(廣播電台、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合並;縣級教育電視台和收轉台也與當地廣播電視台站合並;市區一級不設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企事業有線電視台改為站,逐步與行政區台聯網。兩年後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檢查,成效顯著:「比治理前實際存在的播出機構數量減少了68%。」
2000年年底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進一步規定,同一地區的有線廣播電視台均並入無線電視台,成為一個播出實體,並對各頻道的節目設置進行統一規劃和調整。合並以後的省級電視台將有線電視頻道包括在內,2001年7月1日以後,有線電視台的機構和呼號便不存在了。合並以後的市級廣播電視台只允許保留一個電視頻道;縣級廣播電視台不再獨自開辦電視頻道,而在省級電視台提供節目的公共頻道中獲得一定的時段,播出少量自辦的新聞、專題和文藝節目。
2001年12月6日,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在廣播電影電視部及其所管理的全部媒介和產業的基礎上誕生。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對廣電整合與集團化的設想是「廣播、電視、電影三位一體;有線、無線、教育三台合並;省、市(地)、縣三級貫通」。總體說來,雖然集團化整合的動作迄今並不明顯,但廣播電視系統的機構合並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有許多評論分析說,現在的合並措施是停止「四級辦電視」的政策了,其實,在「四級」電視體系中,中央提供廣播電視節目供地方轉播的方式從一開始便是廣播電視部的既定政策。只是通過多年的實踐、嘗試和探索,在既定政策執行不力的情況下,最終採取了「規制加行政」的管理措施強力推行,並取得成功。實際上,現在的「四級辦電視」的方式,也就是中央節目為主、省級節目為輔、地市級節目適當存在加極小一部分縣級節目的內容,才符合(或者說正符合)廣播電視部當初的制度設想。
1999年前後,制播分離是中國電視界的熱門話題。此後,制播制度的改革逐步推開,媒介播放、市場製作成為通行的廣播電視節目架構。在此前後,大眾化電視劇和綜藝類娛樂節目基本上都實行市場化運作了。
3.制播改革與影視節目製作規制
在所有電視節目中,電視劇最先開始市場化。自從四級辦電視開始,對電視節目、特別是電視劇的需求大量增加。於是,社會上出現了專門從事電視劇製作的機構。這些機構中,有一些是由電影、戲劇等演藝單位派生出來的比較正規的節目製作單位,逐步成為各單位的電視劇製作部(中心);也有一些非文藝行業的大企業事業單位,投資拍攝反映本行業故事的電視劇;更有一些專門靠拉贊助拍電視劇牟利的「草台班子」。電視劇的質量良莠不齊。經過10年市場的篩選和淘汰,一批較有經濟和藝術實力的機構逐步佔領了市場。
1993年,中國經濟加速市場化。廣播電影電視部提出,對進入中央電視台黃金時間播出的一年360集電視劇首先實行「優質優價優播」的原則。電視劇市場頃刻興旺起來。而在此之前,電視劇交易大多實行無償交換或者低價購買的方式,商業化操作不成氣候。
隨著境外境內衛星頻道的開播,對影視節目需求量的增加再一次促進了節目源的開發。各種經濟成份的電視節目製作機構應運而生。中國大眾的文化生活極大地豐富,同時,也更加分散多元了。不過,隨著跨境接觸越來越多,缺乏節目製作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特別是缺少資金的影視製作機構開始轉向外部尋求合作,合拍、協拍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外資逐步進入中國電視節目市場。
廣播電影電視部對製作機構的管理重心在社會機構、民營機構、境外機構。
早在1986年,針對拍攝電視劇的草台班子泛濫成災的狀況,廣播電影電視部便開始實行電視劇製作許可證制度。規定電視劇製作許可證分長期的和臨時的兩種,臨時許可證只限所申報的劇目使用,無許可證的單位,無權製作電視劇及錄像製品。[xlviii]獲得長期許可證的主要是影視藝術單位,對系統外的機構製作電視劇是限制的,對私人,特別是境外機構則嚴加禁止。
衛星電視發展起來後,廣播電影電視部開始加緊對影視製作機構、特別是在境內以聯合製作、協作製作、委託製作等方式製作電視劇(錄像片)的行為進行管理,授權部社會管理司審批設立各類影視製作經營機構。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社會管理司從1998年11月1日起核發《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和《電視劇製作許可證》。從2000年1月1日起,又對所有經過審查通過的電視劇(包括國產電視劇、合拍劇、引進劇)一律核發由廣電總局統一印製的《電視劇發行許可證》。對電視劇管理最權威的行政規章是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0年6月15日發布的《電視劇管理規定》(總局令第2號)。其中規定「禁止出租、出賣、轉讓、或變相轉讓電視劇各類許可證。」
雖然廣播電影電視部仍嚴格限定合拍電視劇的境內製作機構的資格,包括對私營機構和境外機構的限制,並要求對合拍劇的題材、長度、題材進行宏觀調控,打擊「假合拍」等違紀行為;但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這種管理是逐步放寬的。
「取消規制」(deregulation)是世界性的廣播電視媒介潮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預示著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不管願意不願意,不管可以採取哪些合情合理合法的預防和拖延措施,未來中國的廣播電視終究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放開市場。對此,人們幾乎不再懷疑。
事實上,中國在開放電視市場方面已經有所動作。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是境外電視在中國內地的落地。長期以來,對境外節目及民營資本進入中國廣播電視市場,廣播電影電視管理部門的傳統政策是——禁止。但在實踐中,常常有公開、半公開的違規行為,出讓製作播出特許權的方式也屢見不鮮。有的違規地方機構遭受處理;有的則隨著政策的放寬,變非法為合法。
隨著中國進入WTO,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在2001年12月《關於廣播影視集團融資的實施細則(試行)》中除了規定廣播電台、電視台及頻道、頻率等新聞媒體由國家主辦經營,不得吸收境外資本和私人資本,只能經批准吸收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其他單位的資金進行節目製作、項目合作之外,對電視劇製作機構、電影行業、廣播影視報刊的發行、廣播電視新聞網站、廣播電視傳輸網路都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吸收廣播影視系統外資本、國營體制外私人資本、境外資本參與經營了。
在最敏感、也最要緊的衛星電視領域,規制政策也在一步步放開。廣播電影電視部從1996年開始審批境外衛星電視頻道的落地申請,限於星級賓館、涉外單位等。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則已經正式改變完全禁止的政策,在2001年2月1日開始施行的《境外衛星電視頻道落地審批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每年審批一次境外衛星電視的落地申請。2002年,境外國際傳媒機構的鳳凰、華娛、星空、亞視等衛星電視台先後獲准在中國廣東部分地區落地。這件事情象徵的意義遠遠大於實際的傳播效果。它說明,中國的廣播電視管理將進一步國際化、法制化。
4.對中國廣播電視規制的展望與評價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治體制的改革,隨著日益增加的國際交往,中國正在進入法制社會。「依法治國」的思想深入人心。現在,從理論上說,法律已經成為社會行為的主要裁判依據;合法性成為一切規范的前提。不管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單純行政力量的下降和法規地位的上升是在中國目前同時發生的現象。除了法律,沒有任何其他權威是無可置疑的——無論是紅頭文件、還是首長講話。這是朝著更理性社會的進步,它必將推進中國社會的民主進程。
在實踐中,法規管理的進步也是明顯的。首先,是法規向社會公開了,有關方面和普通公民照章辦事有了依據,改變了以往內部規則不易掌握和口說為憑、「誰官大聽誰的」這些人治現象。其次,是規范的條文更加明確了,語言也較為規范了,有助於克服層層轉達中「口傳心授」滲透率低、准確性差、流通成本高的缺點,便於公眾了解、理解和監督,在社會層面的操作性增強了。
然而,縱觀中國廣播電視傳媒的法制進展,仍然存在一個明顯的特徵:諸多規制還是在法規包裝下的行政管理。中國傳統法律制度中重律而輕法、重管理而輕權益的思想根深蒂固。由此產生出以下一些問題:
1. 法規本身的缺陷。廣播電視規范性文件仍然停留在較低的「規制」層次,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的法制。表現在形式上,就是大多數規制屬於限制性的「義務」;而不是保障性的「權利」。例如,迄今仍然沒有專門的廣播電視法明確、具體地規定公民的傳播自由權利,特別是,缺乏有效保護公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大眾媒介的采訪權、報道權的規定。一旦遭遇不測(而在當今社會中,此種意料之外的事件越來越多),立即導致重大危機和嚴重後果,例如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疫情。
2. 立法程序的不足。在法規管理部門關於立法程序的規定中,只包括內部工作的技術性程序,而沒有公眾和社會群體參與、辯論和監督的「聽證」機會,也就是說,公共規范和政策產生於非公共的程序,「系統內」、「體制內」的特點依然鮮明。而在真正的法治社會,法規的制定應該也必須具有嚴格的程序,包括民主的參與。缺乏民意基礎和未經反復辯論而產生的規制漏洞很多;這樣的規則也必然是缺少權威和低信度的。公眾對這樣的法規缺少了解和尊重,甚至樂於看到它們被廢除。
3. 法規實施的問題。在實施規制中傳統的弊病依然存在。例如,目前的規制集中於管理;但由於缺乏應有的法律權威性,必須依靠行政指令三令五申、反復推行,才能奏效。在缺少行業道德准則等共識性倫理基礎和公共立法程序的情況下,大膽的下級部門常常預測某些規范必將改變,而在利益驅動下嘗試先行突破。普通公民則與法規的制訂無緣,因而不可能充分地享受各項權利,更難以運用法規武器自我保護。而且,法規管理中還時有倒退的現象,如某些導致低效率的行政干預和過度保護壟斷經營的行政操作,等等。在廣播電視集團化的操作中,這種現象比較明顯。

閱讀全文

與wto我國網路版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