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著作權視為作者的制度

著作權視為作者的制度

發布時間:2021-07-05 02:05:34

⑴ 作者就是著作權原始主體嗎他們有什麼區別

著作權過去稱為版權。版權最初的涵義是right(版和權),也就是復制權。此乃因過去印刷術的不普及,當時社會認為附隨於著作物最重要之權利莫過於將之印刷出版之權,故有此稱呼。不過隨著時代演進及科技的進步,著作的種類逐漸增加。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英國《安娜法令》開始保護作者的權利,而不僅僅是出版者的權利。1791年,法國頒布了《表演權法》,開始重視保護作者的表演權利。1793年又頒布了《作者權法》,作者的精神權利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

著作權的主體

權利人,包括:(一)作者;(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繼受者,指通過贈與、繼承、遺贈等繼受方式取得者。

著作權的客體

著作權的對象是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

作品特徵

一、作品是思想、情感的表現形式,不是思想、情感本身;
二、作品應當具有獨創性;
三、該表現形式屬於文學、藝術和科學范疇。

受保護對象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
(四)美術、建築作品;
(五)攝影作品;
(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
(七)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八)計算機軟體;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

不受保護對象

一、不具備作品實質條件,主要有歷法、通用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二、為保護國家或社會公眾利益的需要,不適宜以著作權法保護
(一)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
(二)時事新聞(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五條規定,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中的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報道單純事實消息。)

⑵ 著作權(版權)是天賦人權還是法定權利

著作權(版權)從權利來源上看究竟是「自然法上的權利」(即「天賦人權」)還是「法定權利」,在理論上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在著作權制度產生初期,大陸法系的學者更為注重作品中所蘊含的作者的精神和人格,將作品視為「作者的兒子」,因此強調著作權中的精神權利。從這個角度出發,他們自然將署名權、防止歪曲作品權等視為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天賦人權。同時,由於一些大陸法系學者認定著作權中的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不可截然分開,而應視為一體化的整體權利,導致著作權作為一個整體也被視為天賦人權。而英美法系學者雖然也以「勞動價值論」等哲學理論解釋版權的權利來源,但更為注重版權制度起到的鼓勵作者與投資者從事創作與投資出版行業的積極作用,因此強調版權是一種推進公共利益的工具。這樣,版權就被視為一種為了實現特定公共政策而由法律人為創設的權利。可見,對於著作權(版權)究竟是天賦人權還是法定權利的問題,並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只能說是與觀察角度有關。從一般大眾對待作品的觀念來看,我個人傾向於視著作權(版權)為法定權利。

知識產權法中,作者與著作權人有什麼區別

著作權人是著作權法保護的主體:即享有著作權權利和承擔著作權義務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9條規定:「著作權人包括:一、作者;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
(一)作者: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直接創作作品的自然人是著作權的原始主體。所謂直接創作的作品:指作者通過自己的獨立構思,運用自己的技巧和方法,直接(包括書面的、口頭的和立體的形式表現)反應自己的思想與感情、個性與特點的作品。幫助作者修改稿件、編輯、校對、審稿等不能成為作者,因為他們是在作者創作基礎上進行修改的。
1.被視為作者法人和非法人單位也是著作權原始主體:比如: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
2.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單位;如果沒有相反的證明,就是作者。(但不能說沒有署名的人就不是作者)
(二)其他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單位;通過繼承、遺贈、轉讓、委託關系可以成為著作權的主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3條(六)規定著作權中的財產權作為遺產可以繼承。第16條還規定,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著作權法第19條規定:「公民在死亡後,其作品的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依照繼承法的規定轉移。」
(三)未被視為作者的法人和非法人單位(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15條、第16條)
(四)國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國家作為著作權主體也有幾種情況:
1.作者身前將作品原件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無償轉讓給國家,或者將已發表的作品的著作權中的財產權無償轉讓給國家;
2.作者通過遺囑方式將其全部或部分作品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在他死後贈送給國家;
3.作者死亡後,其作品著作權中的財產權無人繼承又無人受贈,著作權中的財產權由國家享有;
2.著作權屬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法人或非法人單位變更、終止後,沒有承受其權利與義務的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著作權由國家享有。
(五)外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2條和第13條:分為三種情況:
A.外國人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國境內發表;外國人的作品首次在國外發表,三十天內在中國境內發表被視為首次在中國境內發表;
B.雙邊協議,如兩個國際公約;
C.與中國公民合作創作作品的外國作者,但如果中國公民放棄權利或轉讓權利,而該外國人所在國與中國沒有雙邊協議或不是兩個公約的成員國,他也不能成為著作權的主體。
著作權人與作者的區別:著作權人不一定是作者,但作者可能是著作權人。

⑷ 法人和其他組織視為作者的條件是什麼

我國的《著作權法》中規定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但同時又規定了「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即通常所稱的「法人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的情形。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的規定兼采兩大體系,揉合兩種立法技術,一面規定了著作人格權,一面又規定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的制度雖可能有靈活變通之利,卻缺乏一以貫之的嚴謹風格。因為如果法人或其他組織視為作者,則實際創作人與其作品的關聯被完全割裂,創作人的人格利益「下落不明」,這顯然不符合人格權的專屬性。因而筆者認為,應當取消我國現行關於法人作品的規定。理由如下:
《著作權法》第十一條第三款對法人作品進行了規定:「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第十六條對職務作品進行了規定:「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
由以上規定可以看出,法人作品和職務作品的創作過程很相似,兩者都是利用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然而在我國的規定下,法人作品與職務作品存在著一個非常重大的區別,即作者身份的不同。因而在我國同時規定了法人作品與職務作品的現狀下,必須在實踐中對此兩者加以區分。但這兩類作品相似的創作過程卻給區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法人作品規定了三要素:第一,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創作;第二,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以下簡稱法人意志);第三,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關於第一個要素,在實踐中並無太多認定上的困難,在此不予贅述。第二個要素則是在實踐中很難認定的一個要素,什麼是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意志。首先,應當承認在職務作品、委託作品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法人意志的情形。其次,既然是代表法人意志,那麼法人的意志要明確到怎樣一個程度呢,這也是一個很難衡量的問題。關於第三個要素,筆者認為,與其將其描述成構成法人作品的一個要素,不如將其稱之為法人作品的一個特點。因為承擔責任通常是在侵權行為等發生之後,而被侵權者在起訴時、法院在審理時需要認定被告,被告即為著作權人。亦即,從邏輯上而言,應該是構成了法人作品才導致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而不是因為是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所以作品構成法人作品。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同時規定了法人作品、職務作品、委託作品,不僅劃分標准不統一、分類互相重疊,而且三者之間界限模糊不清會導致司法者操作上的困難,也可能導致同樣的案件,由不同人審判可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從而違背了訴訟行為的可預期性。因而筆者認為,可以摒棄將法人視為作者的做法,取消法人作品的規定,使得《著作權法》關於著作權歸屬的規定更加明確、簡明易行。

⑸ 什麼是著作權主體

亦稱著作權人,即依法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著作權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國家也可能成為著作權主體。
著作權主體的分類
1、原始主體與繼受主體。劃分依據是著作權的取得方式
原始主體:指在作品完成後,直接根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在不存在其他基礎性權利的前提下對作品享有著作權的人。一般情況下為作者,特殊情況下作者以外的自然人或組織也可能成為著作權原始主體。
繼受主體:通過受讓,繼承,受贈或法律規定的其他方式取得全部或一部分著作權的人。
2、內國主體與外國主體。以著作權人所具有的國籍為標准而分類。
著作權的原始主體
1、作者首先是自然人。「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作者須具備的條件:
①是直接參與創作的人。即藉助語言、文字、色彩、線條等進行創作,反映自己創作個性及特點的人。
②確認作者的方法是,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人即為作者。
③作者通過創作活動,產生了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
作者作為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著作權主體,其權利是第一位的,即享有完整的和原始的著作權。
2、法人、非法人單位在特定條件下也視為作者。
凡由法人或非法人單位主持,代表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意志創作,由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非法人單位視為作者。
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視為作者。

⑹ 法律如何規定著作權的歸屬

著作權通常歸作品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有,但是還是存在以下幾種特殊情內況一、改編、翻譯容、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著作權歸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二、兩人共同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歸合作創作人共同享有;三、合作創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對各自創作的部分單獨享有著作權;四、匯編作品的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五、電影作品和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由製片人享有;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造的作品中的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的作者,可單獨行使著作權;七、職務作品,除應歸法人或者其他人享有的除外,其著作權歸職務作品的作者享有;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著作權屬於作者,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

⑺ 著作權和作者權的區別

著作權和作者的區別:著作權人不一定是作者,但作者可能是著作權人。
著作權人是著作權法分配保護的主體:即享有著作權權利和承擔著作權義務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9條規定:「規定著作權人包括:一、作者;二、其他依照枉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

⑻ 我國其他法律能否規定著作權屬於作者的例外為什麼

按法律規定,著作權是作品完成之日開始享有的,而不是作品發表之日。也就是說不論是否發表,依法享有著作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二條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

閱讀全文

與著作權視為作者的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