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權,然後知輕重,衡,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是度,
不是衡
翻譯
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
2.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是什麼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譯文
「用秤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這樣,人的心更需要這樣。
3. 《孟子.梁惠王》「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s什麼意思
孟子)說:「用秤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這樣,人的心更需要這樣。
【注釋】①權:稱量。 ②度(ó):度量。
凡事只能親身經歷,才能有更深的體會。處理一件事情,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宋代的大文豪蘇軾在《石鍾山記》中說:「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就是說凡事不親眼看見不親耳聽見,卻憑主觀臆想來斷定它的有無,怎麼可以這樣做呢?
4.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深入的解釋是什麼
解釋:用秤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這樣,人的心更需要這樣。摘自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節》。
原文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⑺,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譯文:
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測出。』這就是說的先生您吧。我自己這樣做了,反過來想想為什麽要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倒是您老人家這麽一說,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但您說我的這種心態與用道德統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來向大王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大王您會相信他的話嗎?」
宣王說:「當然不會相信。」
孟子便接著說:「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施及老百姓,是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願意用力氣拿的緣故;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願意用眼睛看的緣故;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是君王不願意施恩惠的緣故。所以大王您沒有能夠用道德來統一天下,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說:「不願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區別呢?」
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一天下,不是屬於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於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
「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裡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詩經》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
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聖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麽,不過是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偏偏是為什麽呢?
「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什麽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考慮考慮吧!難道真要發動全國軍隊,是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下仇怨,這樣您的心裡才痛快嗎?」
宣王說:「不,我為什麽這樣做心裡才痛快呢?我只不過想實現我心裡的最大願望啊。」
(4)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擴展閱讀
政治思想
民本說: 孟子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若君主無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應謹守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張行仁政,必須效法先王(堯、舜、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必須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統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就是使國家給百姓安居樂業的王道,要實行王道,又要尊賢使能。
5.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是什麼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譯文
(孟子)說:「用秤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這樣,人的心更需要這樣。
【注釋】①權:稱量。 ②度(ó):度量。
賞析
凡事只能親身經歷,才能有更深的體會。處理一件事情,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宋代的大文豪蘇軾在《石鍾山記》中說:「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就是說凡事不親眼看見不親耳聽見,卻憑主觀臆想來斷定它的有無,怎麼可以這樣做呢?
6.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深入的解釋是什麼
稱量過後才知道物品的輕重,測量過後才知道事物的長短,世間萬物皆是如此,人心更是不例外。
那意思就是人心難測。即使你不停揣摩,你也不能准確知道它的長短輕重。
7.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稱一下,然後知道輕重;
量一下,然後知道長短;
物品是這樣,人(品德,內涵)也是這樣
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