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物權轉移的問題
AC;
首先是A 不值抄得一駁,雖然物襲權法規定不動產登記才轉移所有權,但是王某和丁某是有效合同的當事人,丁某已經履行了其合同義務,王某也應該履行其義務即辦理產權登記。
其次是C,小王作為王某的繼承人不但要繼承他的財產,同時也得繼承在其繼承的范圍內的義務,當然也就是包括給丁辦過戶手續。
2. 當物權發生變化或轉移的時候,在此之前的合同是否有效
應該是有效的。合同只要主體合法、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版
強制性規定就有效。但是具權體到物權發生變化,關鍵看合同如何約定,具體關於物權何時變動、以及是否抵押等情況。動產物權要完成交付,不動產物權要辦理登記。
3. 關於《物權法》第十五條,物權效力與合同效力問題
當事人之間訂立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回或合同另有約答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是的,合同有效,物權不一定有效,後半句只有三個字,所以不知道如何為你解答
4. 關於"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
不辦理登記手續,法律就只承認登記人的物權,不承認其他人。這是由於物權要通內過登容記對社會公示,不辦理登記變更,社會公眾就無從知道權利已轉讓,法律要保護社會公眾的信任安全,因此不承認後手取得物權,後手只享有債權。
5. 關於民法區分合同效力和物權變動效力的「區分原則」
在民法學中稱為物權變動與其基礎關系或者說原因關系的區分原則。區分合同效力和登記的效力為我國民法學界普遍贊同,有的學者提出,區分原則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實際意義:第一,有利於保護買受人依據合同所享有的佔有權。在不動產買賣合同成立以後,即使投有辦理不動產權利移轉的登記手續,但是,因為合同已經生效,所以依據有效合同而交付之後,買受人因此享有的佔有權仍然受到保護。即使買受人不享有物權,但是可以享有合法的佔有權,針對第三人的侵害不動產的行為,可以提起佔有之訴。第二,有利於確立違約責任。如果一方在合同成立之後沒有辦理登記,或者拒絕履行登記義務,由於合同已經成立並生效,此種拒不履行登記的行為構成違約,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假如未辦理登記導致合同無效,非違約方將無法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第三,有利於保護無過錯一方當事人。當事人之間買賣房屋未經登記的情況錯綜復雜,如果以登記為合同生效要件,則在因出賣人的原因而未辦理登記手續的情況下,在房屋價格上漲之後,出賣人有可能以未辦理登記將導致合同無效為理由,要求確認合同無效並返還房屋,這有可能鼓勵一些不法行為人規避法律,甚至利用房屋買賣欺詐他人,而損害的卻是善意的買受人的利益。特別是在房屋已經交付使用,買受人對房屋已進行了重大修繕的情況下,如果因未登記而確認合同無效並返還房屋,這確實會妨礙現有的財產秩序。如果嚴格的區分合同效力和登記效力,則可以防止此種現象的發生。
學者一般認為,區分兩種效力不但是科學的,符合物權為排他權而債權為請求權的基本法理,而且被民法實踐證明對分清物權法和債權法的不同作用范圍,區分當事人的不同法律責任,保障原因合同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也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原則。曾有一段時期,我國的司法實踐以及一些立法,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認識。目前,無論是民法學界,還是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對於區分合同效力和登記效力,在認識上已經基本一致。《合同法》第4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合同法還規定了導致合同無效的各種情形.在這些情形中,並沒有不動產物權未依法登記的規定。雖然擔保法有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的規定,但本法在擔保物權編抵押權一章,改變r這一規定,即不動產抵押登記,只產生抵押權生效的效力。司法實踐也明確了區分合同效力與登記效力的原則,如最高人民法院1995年《關於審理房地產管理施行前房地產開發經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轉讓合同簽訂後,雙方當事人應按合同約定和法律規定,到有關主管部門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一方拖延不辦,並以未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應責令當事人依法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明確指出,不動產登記並不是買賣合同的生效要件,而是其履行行為的組成部分。同時還規定,「土地使用者與他人簽訂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後,未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之前,又另與他人就同一土地使用權簽訂轉讓合同,並依法辦理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的,土地使用權應由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的受讓方取得。轉讓方給前一合同的受讓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轉讓方(即出讓人)因其過錯使得買受人不能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要承擔違約責任。顯然,土地使用權未辦理轉讓登記並不影響合同的約束力。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依照《合同法》第44條第2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後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髓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
6. 關於合同中的物權和所有權
您好。你的理解是錯誤的。
1、物權包含所有權。所有權是對物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2、買賣時,雙方協商一致後合同生效,這時產生的只是合同債權,也就是說,一方負有交付貨物的義務,另一方負有交付金錢的義務。在合同簽訂當時,並不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需要完成貨物的交付後,物權(即所有權)才發生變動。
3、動產抵押只適用於價值較大的,如車輛等。像衣服這種價值較低的動產,是不能抵押的,可以質押。即使辦理了抵押,所有權也不發生變動,抵押權人只取得抵押權,而不是所有權。
物權、所有權、債權是民法的核心,需要綜合起來理解。你學完後,就能理解了。
7. 合同效力與物權轉移是兩個概念嗎
兩個概念
合同生效不表示物權轉移,物權轉移要符合法定條件。動產物專權交付轉移,屬不動產物權登記轉移
《物權法》
第十五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8. 設立在物權上的合同是否隨物權轉移而轉移,基於什麼法律條文或者習慣
在法律上來講,只要這個關於地役權的合同經過登記,那麼丁就可以要求丙拆內除或要求丙賠償。容但是如果該合同沒有登記,那就比較麻煩,怎麼說都可以了,因為我記得司法考試在不同的年份考過同一道題,就是你說的這種情況,結果司法部公布的答案一年是沒登記無效,另一年給的答案是即使沒登記也有效。所以要是沒登記那隻能看法院怎麼判了。
9. 我買房,但對方無房產證,雙方簽房屋買賣協議書,若打官司有法律效力嗎
因為房屋屬於不動產,不動產權利的轉移必須以過戶為條件。如果沒有房產證也就沒法過戶,那麼該房子的物權也就無法轉移,但是雙方訂立的購房合同,只要沒有無效情形,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也不影響合同效力。
所以在無房產證,也無過戶的情況下發生糾紛,訴諸法院,就需要分情況討論,若雙方簽訂的是有效的購房合同且訴諸法院前,房屋也未過戶給其他善意的第三人,那麼訴諸法院,法院可以依據購房合同,要求賣方協助買房過戶。
如果在訴諸法院之前,房屋已經過戶給其他善意第三人,那麼就算訴諸法院,房子也是無法要回的,買房只能依據購房合同向賣方追償。
(9)合同有效但物權無法轉移怎麼辦擴展閱讀:
相關法條:
《物權法》
第九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十五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第十六條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
第十七條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第十八條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查詢、復制登記資料,登記機構應當提供。
第十九條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10. 簽訂銷售合同物權轉移應有哪些條款
一、所有權轉移
合同法第133條確立了所有權轉移時間: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專但法律屬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一)標的物轉移原則
1、動產適用交付主義,動產自交付之日發生轉移。這里的動產包括汽車、輪船、飛機等特殊動產。
2、不動產適用登記主義,不動產自登記之日所有權發生轉移。注意:房屋買賣合同,合同依法成立即為有效,不管不動產是否進行了登記。換言之,登記不是房屋買賣合同生效的要件,而是房屋所有權轉移的生效要件。一定要二者區分開來,這也是導致以一房二買,一女二嫁的重要原因。如,甲與乙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將房屋交付給乙,但沒有進行登記。這時,丙聽說甲要買房子,於是也提出購買甲的房屋,甲與丙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並且進行了房屋過戶登記。分析:根據上面的原理,我們知道,甲乙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甲丙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要求,因此,都是合法有效的。千萬不要以為甲乙的房屋買賣合同沒有進行房屋過戶登記而認定合同無效。這是錯誤的,在本案中,兩份買賣合同都是有效的,丙因為進行了登記,因此取得房屋所有權,而對於乙來說,只能根據合同請求甲承擔違約責任,賠償其損失。